“全时空教研”:区域美育浸润实践的有效表达*

2024-05-16 22:50江苏省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4年11期
关键词:跨学科时空美育

徐 瑛|江苏省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美育教师是学校美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也是决定学校美育工作成效的关键人员。《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颁布,为学校美育带来了新的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地要通过新的教研、培训方式,指导和帮助一线教师应对美育变革,让美育课程的育人价值从理想抵达现实。基层教研是学校美育实施的抓手。江苏省常熟市教育局以区域为实践样本,提出了“全时空教研”理念并进行了实践,意在使美育教师在动态教研中不断研磨、反省、锤炼、修正,在寻美、育美的道路上一路向美。

一、“全时空教研”提出的背景

《通知》是教育部推进学校美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美育全覆盖、美育深度浸润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的历史使命。《通知》指出,各校不仅要配齐配好美育教师,还要提升教师全员美育的意识和素养,加强美育教学研究,发挥美育教师的职业功能[1]。这里的美育教师已经不再局限于音乐、美术教师,学校各个岗位的从业者都是优秀的美育资源。那么,如何以艺术教师为主、其他各学科教师为辅进行全员美育培训,提升美育教学质量,创新美育教学方法,丰富美育课程资源,构建美育活力课堂?笔者认为,改进教研方式,通过学科教研推进美育浸润应成为当下最值得研究的课题。传统的教研大多以听课、评课、集体备课、磨课、学习为主,受多种因素限制,多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基于自身学科进行。这样的教研对暂时还无法配齐配足专职美育教师的地区、学校而言,起不到真正的帮助作用。结合江苏省前瞻性项目“学习空间再造:五育融合的区域实践”,立足于本区域现状,笔者进行了“全时空教研”相关探索,旨在打破时间、空间、学科、人员限制,随时、随地、随人、随事开展教研活动,构建多样态、多层次教研生态,让每一个美育教师都能够真正参与教学研究,实践美育浸润。

二、“全时空教研”的价值

《通知》出台后,作为区域艺术(音乐、美术)教研员,笔者在全市进行了关于美育浸润的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除了一线教师还有学校校长、分管学科的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等。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人赞同《通知》意见,并且能够认识到美育浸润的重要性;超过半数的学校校长表示,目前只能配齐配足音乐、美术专职教师,缺少美育专职教师;还有很多人把美育窄化为音乐、美术教育,对美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没有全面理解美育的作用。这样的情况不容乐观,与此同时,当前也没有专门的美育教研机构,无法对一线教师进行相应的教研指导、业务培训。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区域艺术教研员应承担起美育课程实施中的教研任务,通过适合大多数美育教师的“全时空教研”,对教师进行多形式、多内容的个性化培训,并借助音乐、美术教师前期积累的教研基础,解决美育教师“量不足”“质不高”“业不专”“力不强”等问题,以吸引更多的教师参加“全时空教研”,帮助各学科教师提高必备的美育知识和素养,认识到美育是建立在美学理论基础上的“大美育”,是对传统狭义美育在外延上的放大与内涵上的丰富,进而促进音乐、美术课堂等美育主阵地与其他学科教学形成合力[2]。通过“全时空教研”,形成点线面立体的育人局面,使教研从立足“技术”跨越到指向“艺术”。

三、“全时空教研”的实践与思考

教研是支撑区域美育教师队伍培养的重要方式。“全时空教研”作为一种全新的教研理念,重在通过挖掘、整合、利用各种教研资源,突破固有的边界束缚,改变原有的教研方式,借助重建环境、重组课程、重构课堂、重识教学,让教研全时空渗透、全方位关注、全主体融入,从而创建“人人皆研、时时能研、处处可研”的教研环境和意识,以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与美育浸润之间的壁垒,从正式教研、非正式教研、虚拟教研和跨学科教研四方面进行美育教研实践。

(一)在正式教研空间中确立美育浸润高度

美育教研是以美育教师为主体,以美育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为载体,与美育实践相伴的美育教学研究活动。教研空间是支撑学校美育教学、美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空间载体,包括会议室、教室、图书室、室外学习研究区域等物理空间,分为正式教研空间与非正式教研空间。正式教研,通常指教研内容、教研形式、教研方法、参与人员等都经过提前设计,根据计划在相对固定的时间,以会议室或教室为主要空间的教研方式。高质量的教研活动必须提前让教师做好充分准备,提前对教研问题作出周全而深入的思考,使自身实践和经验成为重要的教研素材[3]。对美育教师而言,每周能够集中在一起的教研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在有限的正式教研空间、时间里聚焦主要问题,实现高质量教研,需要提前规划。《通知》要求各地不仅要配置齐全美育教师,还要强化其他各学科教师的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4]。对此,教育局在区域层面以“强化美育意识、提高美育素养”为目标,以学年为单位进行美育教研的统一部署。每年寒暑假,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室牵头组织1次全学科、全学段在同一正式教研空间中举行的美育教师培训及美育教研展示活动,以达到以下两个目的:通过集中教研,统一美育教师的思想、明确美育教师的职责;借助集中展示,了解各校的美育实践成果,确立美育浸润高度。在学期中,各教学集团(常熟市将一百多所中小学分成9个教学集团,每个集团各有1位学科负责人)组织1~2次集中教研活动,由集团负责人根据市级要求确定本集团的学期美育教研方向和主题,统筹各校在美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借助集团教研活动共同协商、互相学习。学校层面的教研,则可以根据集团活动时确定的主题进行分解研究,因为仅靠每学期1~2次的集中是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的。此时,学校美育教研组牵头的长线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音乐、美术教师每周都要在固定时间和地点参加教研活动,其他学科的美育教师则单周参加本学科教研活动,双周参加美育教研活动,以确保每一个美育教师都能在正式教研空间中获得美育浸润。这样,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学校美育新局面逐步形成。

(二)在非正式教研空间中体现美育浸润温度

与正式教研必须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人员不同,非正式教研通常指美育教师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内,自发组织的以自主参与、研讨为特征,教研空间灵活的一种教研方式。如果说传统的在正式教研空间下进行的美育教研具有形式化特征,强调的是一种“刻意设计的同事合作”关系,无法激起教师的内在动机,那么在非正式教研空间下进行的美育教研活动,则是出自教师的自觉自愿。在美育浸润行动推进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城乡差距、环境限制、学校师资配置不同等,各校教师对美育浸润的理解、对美育方法的运用也各不相同。如何因地、因时制宜,帮助一线美育教师选择合适的美育教学形式和路径,在正式教研空间里通过美育教研形成思想上的高度统一之后,行动上能够及时跟上,确保美育浸润的温度?教育局尝试鼓励美育教师参加非正式教研空间里的学习、交流、沙龙,让更多拥有共同爱好、目标和愿景的美育教师在音乐、美术教师的带领下,积累美育知识、提升美育素养,以实现从音乐教师、美术教师、其他学科教师到美育教师的转变。由于办公条件限制,有些学校的艺术教师、美育教师是分散在年级组普通教师办公室的,不同学科的教师遇到问题时可以在同一个办公室里进行交流、分享。这不仅可以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而且可以拓宽彼此的美育视野,丰富美育教学策略,形成优势互补、互学互鉴的效果。这种随时、随地可以发起的非正式教研空间下的研讨活动,氛围更轻松,对话更民主,交流更深入,思考更全面。不仅仅是校内的非正式教研空间可以利用,校外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把有相同兴趣爱好和发展愿景的美育教师组织起来。比如,自发组织观摩大剧院的音乐演出,参观美术馆的美术展览,利用休息时间参与“艺起读”读书打卡和沙龙、“艺起写”写作成长营和“艺起秀”特长展示等活动,都能通过聚焦美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最近发展区,吸引不同年龄、学科和专业基础的美育教师在非正式教研空间中“向美而行”。

(三)在虚拟教研空间中扩大美育浸润广度

学习空间包含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两者都能够支持学习者进行探究、协作、讨论等学习活动。正式和非正式教研空间都属于物理空间,但是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仅靠物理空间的学习、教研是远远不够的。“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虚拟空间就成了真实学习空间的拓展。基于网络技术的虚拟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在21世纪的当下已经成为常态。它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屏障,让参与教研的美育教师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同步或异步参与教研。网络教研空间是一个支持美育教师接受艺术熏陶和艺术技能的虚拟空间,是在网络技术支持下的一种信息化教研形态。它不是单纯引入信息技术,而是对传统教研的变革与创新,可以真正拓宽教研空间,促进教育资源的流通,缩小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差距,开创高效率、广覆盖的协作式教研。借助网络开展教师研修活动已经成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形式。《通知》明确指出,“智慧教育赋能将成为未来学校美育教学的一种模式,一个全新的美育生态系统,将人的智慧化、技术的智能化、生态的协同化高度统一”[5]。虚拟教研空间的运用畅通了教研的时间和空间,具有多方面的意义:让平时因工作繁忙难以集中到正式和非正式教研空间的美育教师,可以随时获取教研资源、发表教研意见,流动智慧、沉淀经验;进一步突出了教师的教研主体地位,丰富了教研内容,提升了教研内涵,打通了区域活动、集团活动、校级活动之间的关联,确保教研的精准化、时空化、个性化。微信、QQ、企业微信、钉钉、腾讯会议、腾讯微云、视频号直播、抖音直播……为教师进行在线教研提供了便利,各类教学素材、视频、文本等资源也因存放在云空间,让一线教师可以随时共享。一些平时因路途遥远而不便邀请的专家可以进行线上远程指导。虚拟教研空间的创设在无形中扩大了美育浸润的广度,也为学校美育体系构建、美育课程开发提供了保证与参考。

(四)在跨学科教研空间中提升美育浸润深度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6]美育浸润不仅要彰显艺术学科的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其他学科的美育功能。《通知》也要求构建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其他学科互相渗透、融合、协同推进的课程体系和目标,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丰富美育资源,把美育贯彻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中,支持跨学科美育和专业的美育教学、教研、教改等[7]。《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8]。面对不确定的动态变化世界,人类已经很难运用单一的学科知识解决现实世界的复杂问题。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引领着教学与育人方式的全新变革。学科之间的交互、整合也成为新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确立跨学科教研空间,构建跨学科主题教研内容和环境成了当务之急。与传统的学科教研不同,跨学科教研空间的建立强调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融通与互动,以达到多学科协同育人的目标。它的构建需要打破分科教研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这里的教研空间是动态变化的,既可以由教研员从区域层面统筹考虑组织,也可以由各学校根据学科、教师实际情况确定:可以是集中的,也可以是分散的;可以是在音乐、美术课堂的,也可以是在体育、劳动课堂的;可以是在校园内的艺术节、科技节活动现场,也可以是在校园外的博物馆、灯谜馆之中。它打破了教研活动的时空限制,服务于跨时空、跨学科甚至跨区域的美育教师之间。对“出身”不同的美育教师而言,它更具有现实意义。常熟市先后尝试过音乐和美术学科联合的小学、初中跨学科教研活动,物理、地理、美术学科融合的高中跨学科教研活动,艺术、劳动、科学学科融合的中小学艺术、劳动周跨学科展示活动,幼小、小初衔接的语言类、数学类、艺术类跨学科、跨学段教研活动。它们吸引着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美育教师参加。跨学科教研空间的打造,确保了美育的深度浸润,使“五育”全面并举。

美育浸润既是行动指南,也是育人方向。它不仅传递知识技能,而且促进精神的升华,最终指向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美好心灵、高尚人格的塑造。我们要形成新的教研思路,通过“全时空教研”下的全过程互动、全学科育人新模式,为美育浸润行动蓄能引航,促进美育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跨学科时空美育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跨越时空的相遇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镜中的时空穿梭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