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

2024-05-16 08:54曾志辉陈丽旋
党课参考 2024年7期
关键词:主客体最后一公里群众

曾志辉 陈丽旋

做好基层理论宣讲工作,是推动党员、群众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关键环节。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要聚焦“讲全、讲透、讲实”,突出“差异化、分众化、互动化”,构建基层理论宣讲新格局,增强基层理论宣讲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生命力。

聚焦“讲全、讲透、讲实”

基层理论宣讲要贴近群众生活实际,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就必须讲出思想的深度、厚度与温度,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

要推动基层理论宣讲入耳,“讲全”是基本要求。宣讲者既要讲清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理”,还要讲明白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的“小道理”;既要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要讲到群众普遍关注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既要讲好强国建设等宏伟目标,还要倾听群众心声、回应群众诉求。

要推动基层理论宣讲入脑,“讲透”是核心要求。宣讲者要把党的创新理论“讲透”,让群众“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就需要弄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具体来说,宣讲者要深刻领悟理论背后的学理、哲理,在准确理解党的创新理论、党的重大政策的基础上讲好“鼓劲的话”,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基础上讲好“鲜活的话”,引导群众更好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增强宣讲的说服力、亲和力和针对性、有效性。

要推动基层理论宣讲入心,“讲实”是本质要求。宣讲者要把理论讲实,就要念基层所想、解群众所惑、行百姓所盼。宣讲者要根据基层群众的实际情况,结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讲实党的创新理论和时政热点;要及时回答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民生问题,讲好与人民群众向往的美好生活紧密相关的乡风民俗、家风家训等内容;要深入田间地头、社区楼栋、工厂车间等一线,开展“面对面”的理论宣讲,讲实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突出“差异化、分众化、互动化”

构建“差异化宣讲”新格局。面对理论素养、知识结构和教育背景差异较大的群众,宣讲者要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讲,确保宣讲取得好效果,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在宣讲时,宣讲者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活“大道理”、讲透“大理论”;要结合群众身边的实际案例,以身边人身边事激发情感共鸣;要用群众易于接受、乡土风味浓厚的表达方式开展宣讲。

打造“分众化宣讲”新模式。针对不同特点的受众群体,要坚持因材施教,努力做到宣讲主体分众化、宣讲对象分众化、宣讲内容分众化。一是宣讲主体分众化。要发挥领导干部、理论专家、“百姓名嘴”等不同群体的优势,让领导干部带头讲、理论专家示范讲、“百姓名嘴”生动讲。二是宣讲对象分众化。为提高宣讲内容与受众需求的契合度,要把宣讲对象分为企业人员、学校师生、社区居民、进城务工人员等不同群体,按需宣讲、精准“滴灌”。三是宣讲内容分众化。要根据宣讲主体所熟悉的领域合理安排宣讲内容,例如,让领导干部讲政策、理论专家学者讲理论、基层党员讲故事,切实做到专业解读、科学宣讲。

贯通“互动化宣讲”新渠道。要打破“一人讲、多人听”的传统宣讲方式,拓展“主客体互动”“线上线下互动”的新渠道,增强基层理论宣讲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生命力。要加强主客体之间的互动,通过主问客答、客问主答等方式,实现主客体双向沟通,提升宣讲实效;要加强线下线上的互动,既用好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又用好語音、视频等载体,坦诚沟通,把理论讲透、把政策说清,实打实地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进而凝聚广泛共识。

(摘编自《学习时报》)

猜你喜欢
主客体最后一公里群众
《甲·宣》——文明记忆的主客体交互表达
多让群众咧嘴笑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浅析“物我本相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