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2024-05-16 08:54赵锦辉耿锐航吴三来
党课参考 2024年7期
关键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赵锦辉 耿锐航 吴三来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赵锦辉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耿锐航

中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助理研究员  吴三来

本课对象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

本课时间

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本课目的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充分认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深刻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切实掌握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具体路径,走好制造强国之路,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指导新时代制造业发展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我国制造业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分析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围绕为什么建设制造强国、建设什么样的制造强国、怎样建设制造强国等重大战略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新时代制造强国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的重要论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走好制造强国之路,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充分认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有力抓手。我们要充分认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制造业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领域,在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制造业不是一个孤立的主体,在实际的生产运行中,它拉动了农业、采掘业、金融业、物流业等产业的发展,推动形成了产业链的联动效应。另一方面,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技术创新,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事实上,持续的技术创新有利于我国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例如,北斗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形成了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为我国经济发展积蓄了能量。

(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制造业是实体经济振兴的主战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而实现新型工业化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新型工业化的“新”主要体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有利于厚植新质生产力;厚植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实现新型工业化;实现新型工业化,有利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因此,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当前,我国产业基础能力仍有薄弱之处,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还不够高,产业链供应链存在安全风险。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重要途径。同时,我们要清晰地看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高端产业、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参与全球分工合作,有助于把我国打造成为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增强我国在全球资源要素配置中的整合能力,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

二、深刻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制造业规模稳定增长,结构持续优化,配套日臻完善,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这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强大活力,显著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全球影响力。

一是产业总量规模全球领先。202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超过30%,连续14年位列全球第一。据统计,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生产了全球大部分的手机、计算机、化纤等产品,是全球第一信息通信产品生产国、全球第一汽车生产大国。制造业生产能力大幅增长,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经济建设,极大地繁荣了国内市场供应、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产业体系优势充分彰显。目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涵盖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产业类型,是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制造业门类的国家,具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完善的配套能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

三是产业创新能力大幅增强。我国自主研制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整车性能及关键系统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技术性能总体领先,“中国标准”地铁列车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第三代核電“华龙一号”、龙门五轴机床、8万吨模锻压力机等装备填补多项国内空白、追赶国际先进水平,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工程等中国重大航天旗舰工程交出亮眼成绩单。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在一些产业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正由“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为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国家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四是产业发展方式深刻变革。我国制造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比如,工业互联网在能源、机械、家电等行业开始应用,个性化定制在服装、家具等行业加快推广,协同研发制造在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日益兴起。数字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产业数字化成为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制造业加快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绿色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稳步提升。制造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信心来源和底气所在。

五是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显著增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金融和财税体制改革成效突出,国资国企改革步伐加快,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动态修订调整,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越来越短,跨境贸易通关时间大幅压缩,市场主体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形成稳定预期,适应新业态新模式的监管体系有效建立,激励创新、包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不断释放,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软环境”持续改善。

六是产业分工地位日益提升。我国连续多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地位,“中国制造”身影遍布于全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制成品占出口商品比重提升到90%以上,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成为出口主力。2023年,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3.92万亿元,增长了2.9%,占出口總值的58.6%。同时,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推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领域不断拓展、质量稳步提高,对外投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地位持续巩固,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三、切实掌握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具体路径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的重要论述,锚定制造强国目标,坚定不移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稳增长、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育集群、优企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一)提升产业品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我们要通过优化产业体系,夯实产业基础,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积聚优势。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以传统制造业为代表的“旧动能”在工业中仍占有一定比例。在新的动能尚未成为主导动力的当下,如果一味地把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不仅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压力,也不利于加强民生保障。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我们要在新动能“立”起来后,再破除旧动能,稳步重塑制造业形态。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为导向,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整体素质提升、产业结构优化,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生”。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不夯实产业基础,不仅新兴产业发展会受制于人,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也将举步维艰。因此,要铸就发展新优势,进一步夯基固本,我们要做到“三个必须”。一是必须强化统筹。要根据生产核心技术产品的共性需求,做好中央和地方之间、部门之间的衔接联动,加强研发资源统筹,并通过“揭榜挂帅”“赛马比拼”等方式,推动“链式”创新,鼓励协同开展技术攻关,集中力量解决一系列技术“瓶颈”问题。二是必须推广应用。研发的目的在于应用。目前,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等基础产品的应用推广力度尚有提升空间。要打通产业链上中下游,畅通从技术攻关到产品应用的“全渠道”,推动形成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新型产业生态。三是必须完善政策。要从人、财、物三个维度支持工业基础能力建设,加大政策协同,不断完善金融支持工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相关领域的投入,支持基础产品和技术产业化发展。

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直接影响着产业体系的正常运转。目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尚有薄弱之处,例如,关键生产环节的掌控力不足。要突破薄弱之处,我们要抓住“完整、可控、稳定”三个关键词。具体来说,就是要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完整,在关系国民经济、民生福祉、国家安全等重要领域,必须具备基本的物资生产、零部件供应等能力;要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可控,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至少要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产业备份系统;要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只有拥有对产业链供应链的话语权、议事权和主导权,才能够承受偶然因素、突发事件和不利影响带来的冲击。

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紧密相关。通过打造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中国品牌,可推动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与一些发达国家产品相比,目前,我国部分工业产品在质量稳定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部分企业在品牌设计、品牌建设、品牌维护等方面还相对滞后。坚持品质至上,要以塑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为目标,健全质量发展政策与规章制度,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支持企业通过研发核心技术,改进产品外观设计、包装质量与售后服务等,提升品牌的形象与市场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坚持科技创新,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关键核心技术影响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们要通过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等方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一是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通过优化相关制度,巩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并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探索“企业出题、各方共同解题、企业验收”等新型创新模式,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

二是要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要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瞄准重大基础共性需求和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通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品开发的创新链条,促进技术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为企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打造先进高效的技术转移服务链条,建立健全技术转移服务体制机制,保障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研发合作、产权转移、技术转让等顺利实现。

三是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如果知识产权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就会削弱创新者的积极性,进而阻碍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我們要进一步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的全链条,健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增强知识产权系统保护能力。

(三)锻造发展优势,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高端化是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智能化是制造业发展的高级形态,绿色是制造业发展的底色。我们要持续锻造制造业发展的优势,把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努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如今,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人类正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在这一背景之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坚持标准规范先行,在同步技术研发的基础上,加快制定企业内部、企业与用户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数据接口标准、工业总线标准、物品编码标准以及相关应用服务规范;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面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智能制造需求,打造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等,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要树立典型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分类开展智能车间、智能工厂试点;要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有序共享,提高数据要素供给数量和质量,强化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保障,强化重要信息系统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加强重要领域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建设制造强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一是要推进资源高效集约利用。要坚持把节约资源贯穿制造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在“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方面,要加紧战略性矿产勘探开发,扩大能源、矿产及低碳技术和产品有效供给;另一方面,要创新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加快制造业技术改造,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二是要稳妥推动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要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各地区、各部门要有全局观念,科学把握碳达峰节奏,明确责任主体、工作任务、完成时间,稳妥有序推进,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优势。三是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建立健全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另一方面,要推动能源技术与现代信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探索能源生产和消费新模式。

讨论题:

1.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2.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猜你喜欢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