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武柳青
2100多年前的“日记”写了什么?一位汉代基层“公务员”的日常生活又是怎样的?日前,武汉大学召开《睡虎地西汉简牍》第一卷《质日》成果发布暨学术座谈会。从西汉文帝前元十年(公元前170年)至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质日》的整理出版,揭开了一位叫“越人”的汉代小吏连续14年工作日记的真实面貌。看似流水账的日记里包含着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
什么是“质日”
据了解,“质日”是秦和西汉时期流行但后世失传的一种文献形式,通常是以一年的历表为基础,记写公私事务,类似今天的日志、日记。我国迄今发现的质日简册共有7批23篇,睡虎地漢简质日延续14个年份,数量超过其他6批质日共9篇的总和。
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简帛研究中心主任陈伟告诉记者,通过简文记载可知墓主名叫“越人”,《质日》由他记写。“越人”家住南郡安陆县路里,爵位是公乘,长期任“官佐”,先后在安陆县县署以及阳武乡履职,约卒于文帝后元七年。
通过对这批《质日》的解读,研究人员可以复原当时的历法、时令,了解“越人”及其同事、亲属的事迹,研究乡亭、户算等重要制度。
一年出差154天
专家学者研究越人记录的14个年份的《质日》发现,越人是一位勤勉的公务员,他经常外出执行公务,最多的一年出差154天。
《质日》中记载,他曾经两次乘传(驿车)出行,执行紧急公务。一次是送军书,还有一次是先到南郡,然后从江陵前往长安,贡献新鲜的食品或其他物品。往程利用驿站的马车,只需6天;回程花费18天。驿车的速度之快,令人印象深刻。
越人在《质日》中的记事和所记的私人簿籍,字都写得很漂亮。墓中随葬竹简中《说苑》类的书籍,应该是他生前所读。“这也许可以说明越人有一定的文化修养。”陈伟说。
越人随葬竹简中还有一卷《算术》。他在《质日》记事中有较多丈田、上计、上算、上簿的记载,特别是调任阳武乡佐后,他几乎承包了该乡的“定算”。可见他的计算能力应该比较突出。
基层工作15年没升迁
越人后元五年参加漕运考课殿后,因而被起诉,在后元七年十一月受讯,“夺劳三月”即削减三个月的劳绩。在后元六年,还因为工作疏误三次被罚款。在后元《七年质日》中三次罚款的周年之日,都有罚款“盈岁”的记载。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内容,推测越人在当年去世。
越人从工作第二年开始记录《质日》,一共记录了14个年份。“越人在基层工作15年没有升迁。他的去世,也许与这些际遇有关。”陈伟分析。结合相关记载推测,越人可能是在50多岁时去世的。(摘自《长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