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鹏
(青岛前进船厂,山东青岛 266002)
舰艇系统庞大且装备复杂,合理使用和适时修理是舰艇装备及其系统在作战、训练、使用等全寿命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1]。但是,舰艇“厂修出不去、待修进不来”情况时有发生,既会造成维修成本增加,也严重制约了部队转型建设发展和舰船战斗力保持及提升[2]。因此,科学合理地开展舰船等级修理,在确保修理质量的基础上缩短维修时间、降低成本、保障装备完好性、任务执行率等,成为当前舰艇维修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全面分析当前的舰船等级维修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管控策略,有效提升维修效率和质量,保障舰船使用性能稳定。
现阶段舰艇等级修理使用的是以预防为主的定期修理方式,依据“三级修理—二级修理—一级修理”类别,结合舰艇修理的要求,对其舰船使用期间的修理方案[3]。其中,三级修理是对舰艇定期排除故障为主的修理,通常在舰艇服役2~3 年进行一次,主要包括舰船表面锈迹清理、设备检修、保养及故障排除等;二级修理是针对舰船使用5~6 年后,对舰船的船体和装备的组成部分拆除,从而对其维修保养,确保舰船在下次等级修理前可以保持稳定状态;一级修理是舰船经过多次三级、二级修理后,舰艇服役15 年左右进行,主要是对舰艇的船体、设备等全面拆卸、维修,确保其保持稳定的使用性能。一般情况下,会在一级修理阶段对部分装备升级改造[4]。
从具体层面来说,舰艇等级修理涉及到诸多单位,专业性非常强,存在技术难点多、协调工作难度大、不确定因素多的特点,导致整个维修工作呈现出高度的综合性。当前,我国海军整体全面落实转型发展要求,新型的服役舰艇数量增多,执行的军事任务种类增加,各类装备使用频繁,导致舰艇等级修理工作和修理改装任务持续加重,在舰艇等级修理中时有出现拖期的情况发生,甚至出现部分舰艇不能按期出厂的情况[5]。
按照年度修理计划,提前与部队对接,对需要修理的舰艇按照型号进行全面的统计调查,科学制定单船工程策划书。实施“一船一案”,并提前进行器材备件筹划,对单一来源设备和进口器材至少提前3~6 个月进行采购,在舰船进厂开工前重要器材必须到厂,避免因器材和配件的原因影响修期。同时要了解维修图纸资料、修理工艺技术、修理质量制度、修理技术、修理人员等软件情况。结合上述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价保障资源情况,根据舰艇修理需求对工厂的保障能力等硬件资源情况进行合理调配,确保保障资源可以满足舰船维修的需求。
在舰艇进入修理厂前,根据修理级别不同,科学制定针对性的修理方案,并按照修理方案编写相应的技术工艺文件等准备工作。针对舰船等级修理要求,准备好维修过程需要的图纸资料,确保物资、修理技术、资源、修理人员等满足修理工作的需求。同时明确修理工作内容和舰艇使用性能情况,结合修理需求,把握其中的修理难点、重点。将修理工作划分为重难点工程、隐蔽工程、外包工程等,针对不同维修工程制定出维修进度计划,有效保障维修工作按时完成。
(1)各生产管理部门要按确定的舰船修期论证修期缩短量,正排生产节点计划,以拆检鉴定、内场修理、设备回装、单机恢复、系泊试验、航行试验等节点为主线,科学编制符合修期管控实际的一级网络节点计划。
(2)在充分考虑器材采购周期、外协工程进度等因素的基础上,以船机电工程生产周期为基准确定修理主线,特装、涂装、舾装工程为副线,精准编制总体二级网络计划,应涵盖特装工程和所有的外协工程。
(3)通过对舰船单系统、单装修理流程进行拆解分析,识别制约修期的关键设备,逐项优化修理工序,形成最佳施工方案。要对总体网络计划组织各单位进行推演,工作明确到班组,实现各工序的无缝衔接,以保证各项计划的可行性。
在工程勘验、系泊航行预试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的修理保障经验,依据技术方案和工程明细书组织各相关单位对修理进度、重难点工程、质量安全、劳动力、器材筹措、工程扩大、气象因素等方面进行风险分析,准确识别风险点,评估风险级别。对高中风险点拟定详细的预防措施,确保风险可控。
依据等级修理计划,对结合修理进行的改换装工程,吸取以往改换装工程滞后引起舰船修理完工拖期的经验教训,强化“修理为基础、改装为重点”的理念,提前进行工程策划,做到修理与改换装工程同步融合。
(1)在舰船进厂前积极与总体设计院所联系沟通,完成技术交底和消化改换装方案、图纸,做好技术准备工作。
(2)按照纳期要求提前完成改换装设备订货采购,动态做好设备纳期管控。
(3)舰船开工前提前筹措修理与改换装工程所需的工装、器具等。
(4)加强过程管控,及时消除过程中修理与改换装工程中相互掣肘的因素。
舰艇等级维修工作与管理人员应做好维修管理工作,增强维修人员的责任意识,按照工程策划成立以工程主管为主的项目组,其中应包含安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保密管理人员、物资供应人员以及车间管理人员。由项目组对工程全方位管控,确保工程管理总体受控。
(1)要牢固树立预防为主、质量第一的保障意识,有针对性地编制质量保证大纲、质量检验计划等质量管理策划。日常工作中,按照新的监管监修模式,严格报验程序,抓好修理全过程管控,强化员工质量意识,加强过程监督、控制,规范质量记录等措施确保每项工程、每个环节的质量细节均处于受控状态,保证修理质量。进一步优化检验验收流程,强化过程监督,做到主要过程受管、受控,在确保质量标准不降低的同时节约检验时间、提高检验效率,保障舰船等级维修按时、保质交付。
(2)制定维修工作巡视和交班制度,及时找出维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维修问题责任,做好台账登记并有效处理。
(3)实施生产进度预警机制。舰艇实际维修工作过程中,突发、不可控因素多,随机出现的问题有可能对整体进度造成较大影响。通过优化完善生产计划进度信息模块,在舰艇维修过程中全面实施修理进度预警机制,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修理质量、物资采购、设备纳期、舰员助修等随机问题,通过每日更新工程项目施工进展及时预警进度风险,以减少不利因素对工作进度的影响,提高生产过程的均衡性、连续性、准时性,保障维修工作顺利完成。
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细化安全策划,抓好现场安全。坚持把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心下移至现场、关口前移至班组,严格管控动火作业、密闭舱室作业、临时照明、登高作业、涂装作业、大件吊运等。深入开展危险源辨识和管控工作,编制消防预案、危险源识别,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应急演练活动,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舰船安全管理工作始终平稳运行。
舰船等级修理一般按照进厂开工、设备拆检鉴定、设备完整性回装、系泊试验、航行试验、修俊验收、交付、质保结束等重要节点展开。通常工程实施过程中按照4 个“1/4”进行大节点管控,即拆检鉴定、完整性回装、系泊试验、航行试验和交付分别占总周期的1/4。前面的节点应尽量提前完成,为系泊和航行试验出现的突发情况争取时间,从而避免因突发故障造成修期失控的问题,保障维修计划实现。
(1)以网络计划为牵引,分阶段、分层级推进厂修舰船大节点计划、月度计划及各阶段计划(合拆检鉴定计划、坞修计划、系泊试验计划、航行试验计划)、调度会计划及周作业计划的三级计划编制模式,并组织实施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确保工程大节点考核制度,动态化收集各个维修环节工作的开展情况,并且做好节点考核工作。按照组织、专人考核等方式落实考核工作,对没有按时完成维修工作的情况进行通报,并且扣除相应的绩效奖金,对影响维修工程进度的环节进行追责,充分保障维修计划的科学合理落实。
(2)调整优化维修计划,结合不同维修环节需要的专业技术和开展情况,对整个维修工作实施全面规划,对维修计划调整优化,促使各项维修工作得以合理衔接,降低对进度计划产生的影响,保障工程按时保质完成。
(3)通过调度会或专项例会,及时研究解决制约厂修舰船进度的要素,并部暑下一步工作重点,从上至下层层加强工效、工期管控。
(4)切实将各风险点的管控纳入生产管理全过程,与各阶段修理的专项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进行有效融合。开展修理过程中质量、技术、物资、安环、进度等风险点的动态识别,加大风险分级管控力度,消除各舰船各阶段存在的风险要素。
为了加强修期管控,达到“缩短修期、消灭拖期”的目的,要建立修期管控考核机制。明确舰船等级修理期间完成修前准备、系泊试验、航行试验及完工交付考核节点,把修期管控责任层层落到实处,将修期管控与职工的绩效考核直接挂钩。及时开展修后复盘,对工程开工、进出坞、系泊航行试验等生产大节点进行复盘,全面还原工程实施全过程,分析查找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实施拖期追责制,以强化职工的责任感、危机感和使命感。
我国舰船使用性能和装备技术的持续提升,对舰船等级修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舰船等级修理的按时完成直接影响舰船的在航率和战斗力。为保障维修工作按时、保质完成,应当加强组织管理,科学合理地控制、协调各部门工作,以实现维修时间可控、缩减维修时间、降低维修成本。本文通过明确资源保障情况,掌握修理能力;合理准备修理技术,把握要点环节;强化维修工作管理力度,增强责任意识;全面落实节点管理,保障维修计划实现等管控策略,实现了舰船等级修理工作按时、保质完成,以更好地满足部队的使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