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路近零碳社区公园景观建设实践与思考

2024-05-16 13:16林蕊
花卉 2024年8期
关键词:甘泉公园

林蕊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

0 引言

《华强北甘泉路近零碳排放示范社区改造共建项目》是对国家《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积极响应和落实,项目包括近零碳社区公园、智慧立体停车库项目、既有建筑(设计大厦)节能改造工程3 个部分建设内容。

1 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福田区上步片区内,处于深圳市城市中心区,福田核心区。本区域是城市商业、行政办公等城市功能的交汇处,区域位置在城市中极为重要。项目紧邻华强北商业圈,周边交通便利,区域内北有红荔路,南有深南大道等主要道路贯穿东西,并有上步路连接南北交通。项目周边1km 内有3 座地铁站,距离最近的2 号线燕南站仅150m,地下交通非常优越,是城市的交通交汇点。项目周边现有市检测中心、市质量监督总站,市府二办和市二医院等建筑。

2 现状存在问题

近零碳社区公园所处位置,原为一片老旧停车场,年代久远,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周边居民工作和生活需求,交通不畅、停车不易、环境不佳、形象不好“四大难”,造成交通易拥堵、交通压力大,“微循环”没有发挥作用,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3 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项目坚持碳排放“减法原则”,以“近零碳”为设计理念,实现公园碳排量自循环。公园与生态结合,注重碳排放自循环,并注重兼具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以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为引擎,达到科普城市历史、延续城市文脉的效果[1]。构筑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综合的智慧化公园体系。

4 规划理念

4.1 近零碳设计探索性

本项目坚持低碳设计原则,根据公园所处地理位置及服务对象,参照公园所处区域的发展规划,公园应以低碳绿色、人文生态的公园形式进行规划建设,强化配套服务功能,综合安排游览休憩、运动休闲、娱乐保健等活动项目,突出健康、生态、休闲、景观的建设理念。在城市建设领域作出近零碳排放的有益探索,通过公开对话、包容性设计、增强社区韧性和活力,打造出“绿色、低碳、人文、智慧、共享”高品质宜居社区,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和社会互动的机会,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与包容,也为实现可持续的城市未来提供包容和有效的深圳方案。在公园景观设计上,通过减少景观园林能源消耗、选择低碳型园林材料、选择固碳释氧力强的乡土植物等方式,实现公园碳排量自循环[2]。设计上强调“碳友好”,园林建设上减少“碳足迹”,后期使用运营上尽量“低维护”,使整个园林的生命呈现“长周期”。项目的三大亮点包括:雨水收集利用,满足园区用水;太阳能发电,满足园区用电;使用液晶屏实现低碳效益量化展示。

4.2 人文关怀出发点

通过平台绿色空间的重塑;安排游览休憩、运动休闲、娱乐健身等活动项目,为周边工作人员及居民创造更好的室外活动空间,提供了一个有活力的公共活动交流的场所。

5 总平面设计

如何在这样紧凑到极致的空间里,既要解决“四大难”,又要尽可能集约利用宝贵土地资源,争取为周边居民创建更多的休闲场所,同时实现绿色可持续?建设科技来解题,一座集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为一身的立体停车库应运而生。占地仅750m2,释放土地(5128m2)90%,用于建设近零碳公园。

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街心公园,二层平台公园,零碳报告厅等。用地面积为5128.62m2,零碳报告厅收缩自动座椅可以提供约300m2活动空间,可满足周边群众日常活动需要。图1 为项目总平面。

5.1 交通流线

场地拟规划建设3 个主、次出入口。分别设置在城市道路甘泉路及振华路,充分考虑到公园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最大程度方便周边市民的进入。西侧沿甘泉路设置两个车辆出入口;南侧沿振华路设置一个车辆入口。

5.2 功能布局

项目按功能特色分为街心公园、二层平台公园、零碳报告厅改造等3 大功能。

甘泉路是华强北片区一条幽静小路,20 世纪80 年代初,深圳地质勘探队在华强北区域作业时,无意间发现一处贮存优质天然矿泉水的水源。1986 年,由市政府牵头主导,成立了“深圳市矿泉水厂”。此后这里生产的矿泉水成为深圳本土知名品牌,“甘泉路”也因泉而得名。甘泉之水滋养了几代深圳人,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原有场地的泉水早已不再用于生产。

甘泉路近零碳公园主要由一个云廊串联三个独特景区,分别是:甘泉园(云堂)、睿晶园、雅思园。其秉承近零碳碳理念,将近零碳技术和近零碳园林带入实施路径,为周边工作和生活的市民提供绿色、高效的街区环境。项目综合运用了海绵措施、光伏发电、储能和智慧能源管理等绿色低碳能源技术,项目建成后预期将达到“碳盈余”状态。

5.3 街心公园设计

甘泉路近零碳社区公园中“甘泉园”的设计建立,希望能将“甘泉”的故事带回社区居民特别是青少年心中,让“甘泉”以全新的方式获得新生。重树的社区地标,也让社区居民能有一个因泉而聚、因泉而自豪的“心归之所”。

甘泉园是公园连接甘泉路的主要入口区,是街心公园面向城市开放,建筑后退一定距离,减少对城市的压迫感。前广场设置大面积绿地、公园LOGO、异形种植池、200m 环形漫步道道、低碳信息实时显示屏。场地空间开敞通透,打造一个生态健康、智慧科技、安全放心的社区休闲健身公园,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同时作为公园建筑的入口过渡。

入口处就可以看到如同眼睛造型的涌泉,采用通过雨水回用系统处理之后的雨水,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同时避免水资源浪费。连廊设置了一块展示园区概况,低碳数据,低碳技术科普等内容的科普大屏,展示屏的能源全部由太阳能光伏发电供电[3]。场地内能看到为控制场地内雨水径流,园区还采用了砂基透水砖,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雨水收集等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场地内设有雨水花园及雨水调蓄池,收集场地雨水用于绿化灌溉、道路冲洗、景观水补水等有效利用非传统水源,年总径流控制率约78.63%,通过植物、土壤、过滤排水层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实现削减峰值流量,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等多重作用,助力海绵城市建设从城市角度探索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关系发展,构建绿色和谐的生态体系。

5.4 二层平台公园设计

设置平台花园解放地面空间,多层次的绿化增添公园的趣味性;并充分考虑气候特点与活动需求,设置架空层,为公园活动的人提供了遮阳挡雨的舒适环境。为避让地面车流,在平台花园设置全民健身设施,为市民提供环境优质的活动空间。场地内景观主要包括生态铺装、休闲平台、太阳能光伏板坐凳、智能健身设施,整个设计是一个集健身与休闲为一体的绿色屋顶健康花园。

沿着大台阶上到云廊之中,就进入睿晶园。睿晶园中主要表现3 个主题景观,一个是水光构架,另一个是北斗点位光导孔阵。水光构架造型独特,其既可以通过人体动能或太阳能等进行充电在夜晚化成荧光廊展示时光流逝屏显效果,也是供人们休憩的座椅。在水光构架旁边的整个坡地上设置了北斗点位光导孔阵,在白天通过光导孔给园区下方的多功能厅提供自然采光,又能在夜晚化身北斗形灯带照明。可有效降低照明能耗,减少照明系统碳排放。实现低碳环保,节能减排,响应“碳中和”国策。这两个小品都是利用了太阳能光的技术,将日夜间光的变化与设计师的精神融入设计。园内场地平面布置植物花境,植物配置包含乔灌草木,种类丰富。

从睿晶园出来沿着云廊再往北可到雅思园,位于雅思园东北角守护几代人的大榕树也被保留了下来,园区的建设充分考虑了这颗大榕树的原生态生存条件并预留生长空间,与其他新栽种植物一起提高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和储存能力。相对于睿智园的开敞,这里更加追求私密和安静。主体大榕树景观区为方便市民近距离欣赏榕树,在场地中间设置了一条半围绕榕树的“石板路”和石笼坐凳。石笼坐凳将旧停车场拆除产生的垃圾再利用,石笼坐凳兼具使用寿命长、碳排放低、维护少、与周围绿植景观融合性好等优点。为呼应大榕树景观,在榕树对侧合理设置有几个植物组团,以达到绿植视觉平衡,大面积的草地铺装为整个园区生态打底,环绕景区布置的步行主道路则加强了景区整体性。

二层平台花园设置了太阳能充电座椅,太阳能充电座椅的座位表面铺设一块黑色的小太阳能板。在座椅的侧边有一个无线充电托盘,下方有USB 接口,可为路过休息的市民提供手机充电服务,节能环保的同时也给市民带来极大便利。

5.5 零碳报告厅设计

零碳报告厅局部下沉,模糊建筑体量,同时整合公园配套;垂直交通串联地下、地面、二层人流。建筑内部使用弹性活动座椅,功能可多种模式切换,满足举办不同活动的需求。零碳报告厅外结合室外下沉空间设有庭院,可作为会议活动的辅助空间,零碳报告厅屋面与二层平台平齐,都向公共开放。

从雅思园出来,再次回到云廊可沿廊道欣赏街心公园,同样遵循“资源取之于场地用之于场地”宗旨,云廊顶板采用蓝白相搭碲化镉发电玻璃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年发电量约1.5 万度,供给公园照明。云廊采用钢结构装配式技术进行施工,更能符合绿色施工的节地、节能、节材、节水和环境保护等要求,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零碳小屋利用太阳能,通过光伏发电,自发自用。

5.6 绿化植物选择与种植

5.6.1 植物的现状分析

现状植的梳理贯彻“低碳设计”原则,秉持低干预设计策略优化植物层次,根据平面的布局,保留现状6 株乔木。这些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碳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和储存能力,减少了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5.6.2 植物分区设计

地面层:植物种植风格舒朗通透,种植品种选择上以乡土高固碳乔木、低维护灌木地被为主。植物空间以乔木+灌木地被为主,打造舒朗通透、大气简洁的舒适空间。乡土树种:凤凰木、宫粉紫荆、美丽异木棉等。

屋顶种植设计考虑覆土及荷载要求,绿化以灌木地被为主,并优先选择高碳汇、耐干旱抗性强、色彩变化丰富的灌木品种。种植形式以简洁流畅的灌木带呼应场地轮廓,整体打造绿意舒适、生态简约的种植风格[4]。主要采用的灌木包括:勒杜鹃、金叶连翘、矮化朱槿、米仔兰、肾蕨等。

下凹绿地种植:植物选择低维护、观赏性佳的耐水湿植物,以易管养的灌木地被、多年生的草本为主,营造生态永续,高品质的绿色空间。主要采用的植物有:水生鸢尾、水生美人蕉、银边山菅兰等。

项目采用了高分子纳米精准灌溉系统,去除了传统的喷头浇灌,采用更加节水的高分子纳米渗透水管,高分子纳米水管全段埋入土层之下,通过渗灌直达植物根部,节水、节能、省工、省肥、长效、环保,是现今高效节水灌溉的最精准模式,节水80%[5]。

6 结语

甘泉路近零碳示范社区作为我国首批实验零碳项目,是深圳市首个城市中心社区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综合示范项目,实现了科学、人文、艺术互融互促,微改造、微循环、微生态相得益彰,政府、社会、市民共建共享,是对可持续复杂复合城市空间的创新研究和生动实践。此项目荣获2023 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和2023 年度海绵城市典范项目认定。项目建成后将为我市未来城市更新探索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创建近零碳排放示范区提供宝贵实践经验。

猜你喜欢
甘泉公园
我有一个想法
甘泉水 幸福水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夏日公园
易筋经(九)
易筋经(八)
在公园里玩
秋天的公园
甘泉润万家 青年志愿行
甘泉润万家 青年志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