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区公园绿地初步设计方案问题探讨

2024-05-16 13:16王晓清
花卉 2024年8期
关键词:绿地公园景观

王晓清

[上海市青浦区绿化管理所(上海曲水园),上海 201799]

0 引言

公园绿地是指在城市建设用地上,通过种植乔木、灌木、草坪地被等植物,部分结合园路、建筑小品等,为周边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游憩等去处,并发挥一定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环境效益的绿地,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及街头绿地等。公园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城市特色和魅力的重要载体,建设高品质的公园绿地,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因素。

青浦区作为上海的门户城市及上海重点发展的“五大新城”[1]之一,承担着服务落实进口博览会、长三角一体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三大国家战略,大力提升公园绿地品质,有利于青浦把握三大国家战略发展契机,提高城市形象,吸引国内外人才安居乐业,加快城市发展。

“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已经在青浦的部分区域实现,但如何更好的使公园绿地量质齐升,更好的“为人民服务”,除做好绿地系统规划外,每个绿地的设计方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浦区为全面统筹推进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简称“四化”)工作,进一步加强区内绿化管理,不断提升公园绿地建设能级和品质,自2018 年引入公园绿地方案分级评审机制[2]:对单体新建面积在2000m2以下的公园绿地项目,由区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进行审定;对单体新建面积在2000m2以上或市民关注度较高的公园绿地项目,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召集专题评审会议;对10000m2以上或重要区域新建绿地的项目再报请区委书记专题会或区规划委员会审定。

1 青浦区公园绿地设计方案常见问题

至今,通过对一百多个绿地方案的评审,发现部分设计方案存在对绿地周边环境分析不到位、对现状立地条件调查不全面、植物品种搭配不合理、植物种植密度过大、硬质铺装面积过大或选材不合理等问题。在我区公园绿地的后期管理养护中,也时有发现因绿地交通流线设计不合理引起市民踩踏造成空秃、因植物搭配不合理造成植物长势差甚至死亡、因未调查周边人群意见致使绿地功能无法满足市民需求等问题,如何从设计源头规避该类问题,对后期服务市民及绿地管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部分绿地方案设计问题的讨论,提出部分设计参考意见,以期为后来设计者们提供参考,提升辖区范围内公园绿地设计水平。

1.1 设计定位不全面

部分方案喜好介绍绿地所在位置的整体宏观战略及规划,却忽略了地块自身的定位,在对周边环境及人群进行简单描述的基础上,未开展周边人群走访调研,只基于设计人员自身的理解对设计理念进行把握,未能提出符合周边人群预期的定位。甚至个别案例缺失地块土地属性介绍,一味考虑周边某一地块功能需求,以偏概全,将公园绿地作为防护绿地设计,使整个绿地方案发生方向性错误,无法落实以人为本、建设人民城市的理念;部分绿地的设计理念在具体方案中无法得到体现,设计主题与具体方案关联性不强、甚为牵强。没有归纳总结对标案例对自身项目借鉴利用的价值,仅仅是案例分享。对设计中的难点和重点,应从类似设计成功案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1.2 现状分析不到位

部分方案只对绿地现状进行简单描述,缺乏现状对设计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限制因素的深入分析。例如,只介绍绿地区位情况,不描述周边河道蓝线、陆域控制线,道路横断面、行道树品种规格等,造成考虑因素缺失;只描述地上物情况,不分析土壤(含pH、有机质含量、杂质垃圾等)、地下管线、排水等立地条件;只描述苗木概况,缺失现状苗木的品种、数量、规格等介绍,且不深入挖掘可利用、可保留的植物,简单粗暴对现场苗木进行迁移,加大工程量且不利于生态;只明确改造后绿地总平图及经济技术指标,缺乏改造前总平图及经济技术指标对比,甚至改造后指标不满足《绿地设计标准》(DG/TJ 08-15—2020)等规范。

1.3 总体设计不合理

个别绿地一味追求宽广的活动场地,设计大面积硬质铺装,忽略了公园绿地的绿地属性,绿化种植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不达标。部分绿地虽绿化种植面积比例达标,但园路宽度在2m 以上,加上其他硬质铺装的使用,无法保证乔木覆盖率,也破坏了绿地的整体景观效果;区内个别片区公园绿地内现状变电站一时无法拆除,占用绿地内建筑指标,降低绿地的生态及景观效益;公园绿地与河道蓝线的矛盾也时有发生,现状河道与规划河道走向不同,水务管理部门要求绿地建设单位按规划开河到位且现状河道不得填埋或填埋后另寻他址重新开河,导致水面积扩大、挤压绿化种植及绿地其他元素配置空间;部分设计单位只简单追求绿地内有廊架等构筑物,却忽略了绿地内构筑物的功能性要求,整块绿地无一避雨休憩设施,不便于游人停歇休息。

1.4 竖向设计不合理

部分方案等高线设计不合理,设计只追求地形起伏,未考虑地形打造对绿地内现状保留植物生长的影响及绿地整体排水等,也有不符合地形高处种高树、地形低处种低树原则的情况,应在保留现状地形标高的基础上适当微调,保证现状保留的大乔木正常有序生长。更有甚者,在较为狭长的绿地地块内,堆置较高的土坡,不满足土壤的自然安息角等安全要求,有土壤滑落风险;较多绿地方案缺失土方平衡表或土方平衡计算不准确,不合理的竖向设计使工程外运进、出土方量变多,不但增加土方费用,而且对现场平面布置有很大影响。

1.5 植物特色不突出

在不同区域选用过多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将原本不大的绿地强制划分为不同季节观赏不同植物的景观片区,甚至设计理念中过于强调“四季有景”,鼓吹要将绿地打造为春、夏、秋、冬皆有景可看的精品绿地,将紫薇、海棠、樱花、红枫、紫荆、碧桃等过多堆砌,忽略绿地特色植物的打造。建议适当减少植物种类,增加某种植物使用数量或该植物品种数量,形成规模效应,提高绿地景观效果,吸引周边人群打卡;另有部分绿地因园路设计过于机械,线条不够流畅,将绿地机械切割为几个部分,致使无法进行整块绿地特色景观的打造。应优化园路线条,便于打造植物组团景观,充分发挥景观效益。

1.6 植物配置不科学

在植物选用方面,上海地区建议常绿、落叶植物比例在3:7 左右,部分设计方案常绿乔木使用过少或只使用香樟等少数常绿品种,影响绿地整体景观打造。乐昌含笑、夏鹃在上海地区长势较差,应将乐昌含笑换为落叶大乔木、夏鹃换成锦绣杜鹃;将粉黛乱子草种在树荫下,实需太阳直射且要规模化种植方有景观效果;大面积种植鸢尾,冬天枯萎后造成绿地空秃。部分设计人员喜好大量选用球类植物,给后续管理养护增加工作量。建议根据植物习性采用适宜的配置方式,并参照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四化”植物推荐名录[3],加大“四化”植物运用,提升区域景观水平。

1.7 种植形式不自然

在种植形式方面,同一种类植物以单排形式种植,群落的聚集度较弱,植物景观厚度单薄,缺少群落感。乔木应自然式种植,等距离种植过于机械呆板、不够生态;灌木曲线色带式种植设计尚有存在,应结合乔木形成组团式布置等;在同一宽度绿地中,下层地被种植种类过多,且高度和形态差异较少,整体感觉琐碎不够大气。尚有部分绿地追求成景快,使用胸径大于20cm 乔木或植物种植密度过高。有个别方案设计金丝桃、海桐种植密度为36 株/m2,地被植物后期生长受阻,应考量调整,简化下层地被种植的种类和密度。

2 部分问题存在的原因

2.1 建设单位不重视

随着土地出让要求的调整,在开发商拿地环节,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开发商代建周边公园绿地。开发商一方面觉得自身出资建设公园绿地浪费自有资金,对代建事宜不够关注。尚有部分建设单位直接将方案设计任务甩手给设计单位,中间过程不管不问,直到最后提交评审环节才稍加了解;另一方面觉得可以利用代建机会设计自身需要的元素,对设计单位提出较多非专业且不合理的设计要求,影响设计方案效果。

2.2 设计费用过低

部分建设单位在组织设计单位对代建绿地设计方案投标时,设置标的限制金额过低,导致中标设计单位水平有限,设计单位内负责的设计人员水平自然不高。设计单位为了盈利,可能要同时承担数个方案的设计工作,精力难免分散,且多倾向于设计费用高、建设单位催促紧张的项目。加上方案往往需经过多次修改,修改过程中设计人员需加班加点,可能部分设计人员心力交瘁,疲于应对交差了事,对质量要求不高。

2.3 设计人员不专业

设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甚至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项目设计经验较少,仅凭建设单位部分设计要求,参考几个类似案例就开始自身项目的设计。部分设计方案中借鉴了国内外案例,却并未对案例进行剖析,不清楚案例对自身项目真正可借鉴的地方。更有设计人员对基本的方案构成要素不清楚,做出的设计方案不完整、深度不够或基本计算、表述方式错误,效果图与设计图不符、效果图失真等;不了解植物的基本习性,将耐阴植物配置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将喜阳植物配置在乔木树荫下,或是种植密度过高,为后续植物良好生长带来阻碍,影响绿地景观。

3 部分建议

3.1 加强现状分析,确保全面

完善对现状绿地的踏勘,加强包括立地条件、周边环境、人群宿求等调查,全面分析周边地块、道路、河道、土壤等,明确现状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限制因素,评价其生态上的科学性、功能上的合理性、景观上的和谐性,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设计原则和落地策略。疏理出绿地景观保留部分、改造部分、新增部分,依托基地现状平面定位图完成绿地改造总体思路。明确总体设计中功能分析,充分构思现状功能与改造功能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需要调整哪些原有功能、补充哪些新增功能,并注重各项指标限制等。

3.2 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公园绿地在为市民提供娱乐休闲、愉悦身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应定位好设计理念,通过方案设计,满足市民需求,慰藉人心,真正让市民可融入、可参与。坚持以人为本,还可结合地方特色。根据所在区域自然特点,了解当地适合的植物种类,结合地区地理位置特点和气候条件,尽量运用乡土植物[4]。在绿地改造方案设计中,保留原有的生态群落,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方案设计,加强本地文化内涵的表达,增强市民归属感,提升城市品位。此外,在方案设计中加入植物科普区域,让市民走近、了解、观察植物,也不失为以人为本的体现。

3.3 突出生态效应,群落自然

植物选择应以乔木为骨架,乔木、灌木、草坪地被相结合,合理搭配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长树,注重上层、中层、下层全方位配置,营造丰富的植物空间层次。尽量选用开花色叶品种,充分利用植物的形态特征、观赏特性和季相色彩,体现植物配置的科学性、艺术性,通过科学合理的配置形成相对稳定、近自然的植物生态群落,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同时便于后期的养护管理[5]。

3.4 加强学习研究,全面提升

建设单位应充分认识到代建地块周边公园绿地是提升地块周边环境,提高房产售卖效率,加快资金回流的有效措施,应增强公园绿地建设积极性及主动性。提高建设资金预算,并派出专业人员与设计单位充分对接,对方案进行深入讨论,不断提高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设计人员应多学习国内外类似设计案例,并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可借鉴内容,用于自身项目设计。加强对国家、上海地区设计标准、规范的研读,加强各类植物习性的学习与运用,提升方案设计效果及合规合理性。

3.5 优化体制机制,多方联动

建设及设计单位应根据方案分级评审意见对方案进行逐条修改及完善,并不断总结评审经验,切不可使分级评审流于形式;绿化管理部门也应加强对评审意见落实的把关,充分发挥分级评审督促作用。此外,规划、水务等部门也应加强协调配合,为与绿地无关的市政设施规划单独用地指标,合理管控河道等,从体制机制上为绿地建设提供保障。

4 结语

随着上海市生态建设的深入发展及青浦区三大国家战略及上海“五大新城”建设的不断推进,青浦区公园绿地建设将会以更高标准、更高水平进行,应充分认识目前部分公园绿地设计方案存在的理念不清、定位不准、分析不到位、配置不合理、特色不突出等问题,通过端正态度、提高认识,加强学习、提升水平,优化机制、多方联动等,尽快因地制宜、科学搭配,全面提升设计水平,提高公园绿地建设质量,为区域建设助力。

猜你喜欢
绿地公园景观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在公园里玩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杭州市区春季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的研究
走进绿地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