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序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运行控制中心西南运行分控中心,成都 610225)
在民航飞行员队伍推行循证训练(evidence based training,EBT)源于行业共识,民航专家希望通过优先揭示和评估其关键胜任力,获得更好的培训效果,用以提升胜任力来应对飞行中未遇见或未专门训练的情形,达到飞行安全的目的[1-2]。民航局下发飞行训练向EBT模式转变的指导性规章和文件后[3-5],飞行员技能全生命周期管理(professionalism lifecycle management,PLM)体系建设同步推进,标志着民航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开启数据驱动的高效、可靠、客户化定制训练模式。签派员是航空公司组织飞行活动的主要负责人,他的胜任力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航空公司飞行运行的安全和顺畅,还关系着航空公司的效益提升,因此,创新签派员胜任力评估体系和训练模式势在必行。
中国民航对飞行员和签派员的训练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结合职业特点,构建飞行员生理心理训练管理系统,用于提高飞行训练绩效[6],根据飞参数据深度挖掘飞行员训练质量,评估其飞行状态是否达到训练目标的要求[7]。在此基础上,民航局提出并建立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以实证训练为驱动、以作风建设为牵引、覆盖飞行员训练全要素和周期为特征的资质管理体系[8]。为提升签派员的岗位胜任力,行业专家建议在其训练过程中引入EBT理念[9],在签派放行风险评估、飞行计划和运行监控、飞行后评估3个环节评估训练效果。在相关训练中,签派员应满足D类模拟机(D类模拟机是D类民航客机的全动模拟机,D类飞机是指空速大于等于261 km/h,但小于307 km/h的民航客机)的操作经历要求,飞行员也在模拟训练平台上融合领航学等学科的联合训练,并建立评估模型展开超限事件的训练,达到飞行和运行安全的目的[10]。从2023年上半年开始,国内航空公司为进一步提升飞行机组与航空运行指挥中心(airlines operations center,AOC)沟通效率,开展了“飞行员-签派员”全动模拟机融合训练(简称融合训练),解决签派员在复杂运行环境及情景迅速变化时情景意识不足和知识所限的现状,能更好地决策处置现实运行环境中的“灰犀牛”和“黑天鹅”两类风险。但目前针对融合训练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开展基于EBT理念和PLM系统建设的融合训练研究对提高签派员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民航业运行控制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稳步推进,航空公司对签派员的岗位胜任力要求越来越高,对他们工作负荷评估、岗位胜任力构建和训练等工作也越发重要。《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CCAR-121-R7)对签派员的训练作出了要求:在国内、国际定期载客运行中担任签派员的人员应当持有签派执照并按照CCAR-121-R7中批准的训练大纲,完成相应飞机组类中的一个型别飞机的签派员初始训练和运行熟悉训练。同时,CCAR-121-R7第121.501条还要求,签派员应当在前12个日历月内完成定期复训地面训练和资格检查。虽然每年签派员都会根据规章的要求接受各类型的训练,但近些年,由于运行控制相关岗位人员的责任原因造成的不安全事件还是常有发生。目前签派员训练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①现阶段签派员的培训以宏观角度探讨培训方法和改进、完善培训体系为主,缺少通过微观切入对签派员分不同学习阶段和职业阶段培训体系的构建;②目前各航空公司对签派员的培训,特别是业务技能培训主要还是以教员授课、学员考试的形式为主,实践训练占比很少,这种训练模式确实对签派员风险管控意识和作风胜任力的培养安全思想意识不到位,会引起航务原因的运输航空不安全事件;③随着签派员队伍由“量优势”向“质优式”纵深发展的需要,如何为每一位签派员提供精确的“胜任力画像”,通过个性化补充训练弥补签派员能力短板成为民航院校和航空公司专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④虽然签派员每年都需要按照规章要求完成运行熟悉,但都存在与飞行员互动不足的问题,这种形式的运行熟悉对签派员核心胜任力和心理胜任力的提升作用不够。
民航局下发的《航空承运人签派员资质管理标准》对签派员应当具备的经历提出要求。该标准的第8.4条要求,经审定合格的签派员应当具备以下经历;①具有在模拟机上实际操作的经历,每2年在负责放行的任一机型的D级模拟机上进行飞行训练;②每年两次在主基地以外的机场、国内航线的运行熟悉的经历,对于负责国际运行的签派员,每两年完成一次国际航线和境外机场运行熟悉的经历;③具有熟悉机务维修、驾驶舱资源管理(cabin resources management,CRM)、飞机配载平衡、机组排版、旅客服务等工作职责、程序、与AOC之间接口的经历;④具有参与和公司应急救援训练的经历。
从民航局对合格签派员的经历要求不难看出,签派员作为飞行运行中参与决策的重要角色,必须具备履行职责相应的航空知识、技能、运行经历以及协调和决策能力。模拟机飞行训练不仅是民航局对签派员资质管理的要求,也有助于签派员培养与运行情景意识,能够更安全有效地完成飞行运行和协调工作。2023年年初,国内部分航空公司试点开展了“飞行员-签派员”模拟机融合训练,这是全方位提升航班安全运行保障能力的又一创新训练科目。
签派员每人在上下半年各需完成一次运行熟悉,目前计划采用一次融合训练方式替代其中一次运行熟悉。融合是在现有飞行员全动模拟机训练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设计训练脚本,增加训练角色,丰富训练内容,把签派员的航前讲解、空中特情地面支持等工作融入其中,全面提升签派员的训练质量,促进飞行员通过融合训练梳理工作流程,为航班安全生产和平稳运行打好保障基础,解决了操作环节上手少的问题。实践部分呈现“场景设计不够真实”“与实际运行不够贴近”等弊端[11]。同时,通过飞行教员和飞行签派检查员对签派员在融合训练中的表现,分析签派员岗位胜任力不足的“病根”,为下一阶段“对症下药”的个性化培训提供依据。
目前,实施融合训练航空公司的飞行训练中心安装有足够数量的全动飞行模拟机供飞行员训练和签派员运行熟悉使用,足够数量的飞行教员、地面理论教员是融合训练实施和训练脚本设计的保证,飞行签派检查员都由岗位技术骨干组成,能准确梳理出签派员胜任力提升的要求,能精准梳理出签派员画像的关键点。同时,签派员传统的训练模式较为单一,以业务技能培训为主,对核心胜任力的提升效果较好,但对作风胜任力和心里胜任力的提升训练不足,训练结果的评价方式也存在不足之处,和大学考试相似,评判的规则是唯一答案。签派员在机组模拟机复训的各类开放场景下对各类困境作出应对决策,没有唯一的答案,评价更关注签派员决策、沟通的过程。通过训练,签派员空地间合作意识明显增加,满足签派员岗位胜任力提升的需要,运行安全相应提高。最后,不断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及时更新训练脚本,满足不同阶段签派员岗位胜任力提升的需要,把融合训练覆盖签派员的整个职业周期,最大程度提升签派员胜任力。
随着民航业的飞速发展,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签派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承担高强度、高风险、高要求、高难度的安全责任。融合训练作为签派员胜任力提升的有效载体,可以参考PLM建设模式,在签派员整个职业生涯通过周期性的不同训练脚本持续完善他们的胜任力。发挥EBT对PLM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的特点,找到签派员的关键胜任力提升的实施路径。
融合训练工作由飞行技术管理部负责训练的牵头管理和具体的实施,航空公司训练管理机构负责根据飞行员全动模拟机复训计划,与运行控制中心共同制定融合训练计划,负责训练组织实施并对训练整个流程进行监督。运行控制中心根据运行实际和训练需求完成融合训练脚本的制定,合理安排每一位持照签派员的训练计划,组织他们完成训练报名,完成个人技术档案的归档,向签派员收集对训练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修订训练脚本。飞行教员主要负责融合训练的具体实施,结合签派员提供的训练脚本,了解签派员在融合训练中的训练需求,从训练当天的航前准备开始,确认训练科目,在训练中演示训练脚本的场景。飞行签派检查员参考飞行教员对签派员训练实际的评语以及签派员填写的讲解内容摘要和训练总结,完成对这名签派员本次训练的评价和检查,并收集和分析签派员在融合训练后胜任力提升的情况。
PLM建设的基础是“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以实证训练为驱动,以作风建设为牵引,以核心胜任力和职业适应性心理评估的证据输入为基础”,这与签派员训练的根本相契合,可以将PLM建设的理念引入到融合训练的体系建设。课题组建议从“大周期体系构建”与“小周期体系构建”相结合的形式完成训练体系构建。“大周期体系构建”是指按照签派员工作经历、履职资质等要素对其整个职业生涯进行划分,根据不同职业周期的胜任力需求制定对应的训练场景,以持续提升签派员对“灰犀牛”和“黑天鹅”的风险管控能力为目的,涵盖理论、人员、设备、规程和支撑系统等相关要素的场景,在此基础上形成融合训练脚本。把融合训练覆盖签派员的整个职业周期,最大程度提升签派员胜任力,形成签派员技能发展曲线,分析其胜任力“短板”,通过个性化理论补充训练、岗位实践及运行熟悉等形式,完善以签派员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训练质量管理体系。“小周期体系构建”是指在满足针对性、互动性、连续性要求的基础上,将签派员在专业能力、工作表现、个人素质、环境影响等4个方面应具备的9大胜任力进行分解,根据其重要程度分解出多个层次优先级,并根据近期融合训练要求及飞行机组训练实际,将其中5项或6项训练纳入一次融合训练,以3年为周期,将训练覆盖全部9大胜任力。一个循环周期完成后,训练管理部门再根据签派员训练反馈及检查员对签派员胜任力评估的分析报告,结合当时的运行实际完成新“小周期体系构建”。在“小周期体系构建”方面,课题组建议虽然每年一次的融合训练间隔较久,但应该将上一阶段训练的结果或留下的思考作为本轮训练的基础,这样循序渐进地推进融合训练,也需要飞行训练中心对每位签派员3年训练周期的飞行教员尽量为同一人,有利于教学过程的连贯。
研究发现,EBT有利于全面提升签派员的训练质量,为航班安全生产和平稳运行打好保障基础[12],EBT作为核心胜任力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一套将特定的训练主题作为载体,来发展飞行员核心胜任力的训练体系,暂用于飞行员复训,来提升飞行员处置各类问题的能力,所以,可以基于EBT理念制定融合训练的保障机制。①应该设计贴近运行实际的连续性训练场景。与运行环境相近的融合训练能更好地提升签派员各项胜任力,训练脚本的连贯性能确保融合训练的合规性,有利于参与融合训练的签派员能保持足够的情景意识连贯性,训练效果实现较容易。教员在选择每次融合训练的能力指标时应选取逻辑性和联系性紧密的指标,也有利于训练脚本中训练过程的连贯性,训练场景高效推进,让签派员“身临其境”地与训练机组互动,特别对签派员正确决策方面的训练效果更好。②推动教员标准化和评分一致性。《循证训练(EBT)评分系统建设指南》(IB-FS-OPS-006)中对EBT教员的表现和能力提出了标准化的要求,要求EBT教员评价的数据信息分布合理、数据质量较高,也就是不同的飞行教员和飞行签派检查员结合每一位签派员的评分规则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在岗位胜任力提升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飞行教员通常按照观察、记录、分类和评估的步骤,减少评分结果的偏差,能防止飞行教员主观过快得出不正确的考核结论。相对一致性的数据分析,能支持航空公司利用训练数据进行训练场景的拓展开发,结合综合评价数据提出目标胜任力的改进建议,用于支持签派员未来的各项培训,发现的问题可以在融合训练的航后讲评环节得到解决和提升,能有效防止航空公司出现核心胜任力体系构建重大偏差。③细化签派员关键胜任力评价标准。结合航空公司运行控制部门的工作特点和运行实际,基于循证方面的咨询通告和信息通告的要求建立情景库,以《循证训练手册》(ICAO Doc 9995)中制定循证训练手册的训练矩阵为依据,实现对签派员核心胜任力的动态画像,构建适合本单位签派员PLM系统评价,将其在融合训练中的表现和胜任力评价情况进行收集,细化评价标准,在教员团队一致性评价的背景下,检查签派员的理论知识,通过融合训练飞行员和签派员之间互为借鉴来共同提升胜任力。
融合训练对签派员胜任力提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签派员训练一次真正的创新,每一次训练都以目标、过程、结果为导向,建立科学、规范、统一的训练数据记录、收集和处理方法,展开对签派员具体的技术分析和胜任力评估,实现签派员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时,在融合训练及检查中通过节点把控、场景设置、角色扮演等,分析评估受训签派员的反馈,并对此方面胜任力的缺陷进行重点观察,训练受训者的核心、心理胜任力,直到受训者展示出符合要求的岗位胜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