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永刚 中铁十二局集团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山西太原 030000
为有效促进绿色建筑的高质量发展,有关产业部门应主动制定应对措施,通过建立“供给-需求”双向统筹激励机制,强化技术创新,扩大建筑规模,完善绿色建筑星级标识体系,强化全过程控制与监督,有效提升绿色建筑质量。
“双碳”既包括“碳中和”,也包括“碳达峰”,前者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段时期内,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途径,减少或消除碳排放量,达到“零排放”的目的,“碳中和”是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由于CO2是造成全球气温升高的首要原因,因此实现“碳中和”是实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所谓“碳达峰”,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速,然后逐步下降,最终达到碳达峰的目的。碳排放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建筑业,耗能巨大,同时也会释放一定数量的CO2。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我国提出了“双碳”的重大发展策略,对我国建设工程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双碳”不是一种可选方案,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双重目标,就是要从源头上控制碳排放,把“碳减排”这一“牛鼻子”抓在源头上,以“绿色建设”为抓手,以“减碳”为抓手,协同推进“减碳”。建筑业在整个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几乎占据了全国的一半。比如,2018 年,中国建筑业的全过程碳排放量达到了49.3亿吨,占到了全国总排放量的51.3%,这说明了建筑业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因此,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是减少和降低碳排放的一项重要措施[1]。
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第一,是对环境有利的。双碳目标的实现,就是要实现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绿色建筑可以有效利用能源、水和其他资源,降低或者消除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从而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环境效益。第二,经济利益。绿色建筑可以为社会各阶层带来经济利益。举例来说,可藉由减少能耗及提高水使用效率,使住户节约开支;通过改善建筑品质保护住户健康,提高员工生产力,为企业创造效益等。第三,是对社会的影响。绿色建筑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它不但可以为人类营造一个健康优质的居住和办公环境,而且可以减少浪费、污染和环境退化,从而减少CO2的含量,保证人类的健康。
《2020 年全球建筑和建造业状况报告》显示,建筑业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建筑业的运营与制造环节,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建筑业的碳排放是一个重要问题。要真正实现建筑产业的“绿色”发展,就需要从建筑材料生产、规划设计、建筑材料制造、建筑施工、建筑处置等多个环节着手,从建筑材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建筑材料制造、建筑施工、建筑处置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在建筑寿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提升节能减排的效能,多产业的协同作用才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十四五”是我国碳达峰的关键阶段,建筑业肩负着实现节能减排、实现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因此,如何实现建筑业的节能减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绿色建筑的帮助下,可以达到双碳的目的,建设绿色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建设方管理人员与用户对于“绿色建筑”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因此,一般消费者关注的主要是房屋价格、位置、装修等因素,另外,房价又是人们最关注的因素,因此,对“绿色建筑”的认同度不高[2]。站在建设方角度,其目标是获得巨大经济利益,如果不关注绿色建筑,下游各方也不会关注绿色建筑,导致绿色建筑的使用、维护和培训不到位。但由于其造价昂贵,建筑工艺要求高,极易导致现有的绿色建筑技术不能满足建筑需要。同时,由于建设方与政府、监理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导致了相关的政策无法得到有效的解读与贯彻。
无论是一般的建筑,还是绿色建筑,都采用了多层次、多部门的管理方式,这就导致了部门之间的监督不到位,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到位。比如,目前的监督制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还不够完善,存在着信息不能及时上报、审核意见不能及时发放等问题,这对市场监督管理的品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外,目前我国建筑业尚未建立起产业信用信息系统,对工作如验收、运行等方面的监督力度不够,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通过对绿色建筑进行星级标志的设定,可以使建设管理者和一般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度大大增强,正如星级宾馆一样,用“星级”标示出其对应的档次与品质,进而提高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度。为此,国家和各省级政府应主动健全绿色建筑的评定与认证制度,对其进行全面的评定,并将其与评定机构相融合,授予一星、二星、三星等绿色建筑的评定标志,并通过标志陈列,提升绿色建筑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在建筑行业要统一部署,增强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营造良好的绿色建筑氛围,当然还需要结合世界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等重点的时间点,积极的开展资源节约以及低碳环保环境保护的有效宣传活动,采用宣讲以及多媒体,还有标语等不同的方式,对资源节约,低碳环保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宣传,提倡全员共同节约资源,加强全员的低碳环保环境保护意识。要坚持集中和日常宣传两者的有效结合,聚焦在其中的工作重点,对宣传方式进行创新,营造出节约光荣以及浪费可耻的相应发展氛围,主动提倡低碳出行,采用新能源以及新动力出行,尽量的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做到人人促低碳,人人保低碳。
首先,我们应该将绿色建筑材料产业的评价与认证纳入市场化的轨道。当前,工程中因缺乏有效的建筑信息沟通,导致评价与认证体系难以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为确保建筑材料评价与认证工作的质量,避免在市场中出现争议,应尽可能地将评价与认证工作外包给第三方机构,明晰责任与义务,以便更好地推动评价与认证工作的成效。
其次,评估认证成果,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持续监控绿色建筑在维护期间的绩效,并将监控结果发布至信用平台[3]。将评价结果合理地转换为绿色建筑评价成果。强化对绿色建筑的认同与评价,当环境认证时,可发给代表标识,使公众能很快地分辨出合格的建筑物与普通的建筑物,而非只停留于理论。
随着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全面推广,需要一定市场机制的引入来实现绿色建筑能够得到长期健康的发展,而绿色金融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能够引导资源在绿色建筑行业得到一定的有效配置,这样可以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首先,必须对建设工程中的绿色信息披露体系进行改进。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都是经过审核的,很多资料都是通过了国家政府部门审核,而那些经过了星级评估的,则是可以公开的,而且这些资料也不多,这就需要各大银行去进一步了解。因此,金融机构和建筑单位要构建完善的信息交换体系,确保绿色建筑的认证数据能够相互传输,得到了绿色建筑的开发者也能够将其报告上去,由管理处公布的绿色建筑认证信息平台能够与金融机构的信贷平台进行数据交互,因此,各个方面都可以对绿色建筑的认证流程进行实时的了解,为企业的其它金融活动增添更多的方便,还可以减少企业在融资中的费用开支,减少金融机构在借款中的风险。此外,要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的在线监控装置,我国目前的在线监控装置多集中于大型公用建筑物,今后可将其引入住宅,并利用在线监控装置实现对其的实时传送,并逐渐将其认可的相关信息发布给社会。其次,要逐渐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绿色建筑信息化系统。
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将资金投向低碳领域。所以,在基金的导向方面,要有一个清晰的方针,对符合绿色建筑要求的建设企业给予财政资助,在对资本总量进行控制的基础上,调整原来的资本结构,增加投入,以达到整个建筑业的融资目的。为建设绿色建筑引进了崭新的理财产品。在对金融产品进行合理的价格调整的基础上,全面地研究金融产品结构,增强金融机构 的抗风险能力,构建绿色建筑融资制度。绿色建筑企业在进行金融创新时,其主要目标是为企业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点与“绿色建筑”是分不开的。同时,政策性金融机构要研发出符合绿色建筑要求的新的信用产品,同时利用企业债券来推动金融业的绿色发展。在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最典型的特征是投入巨大,资产端的期限与负债端的期限并不相符,所以,可以通过调整贷款方式,使得贷款方具备一定的还款能力,并具备二次融资的能力,同时,绿色建材公司也会在符合贷款条件的情况下,更换之前的抵押物。
绿色建筑材料对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改善人体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双碳”的发展战略下,环境友好的新材料将得到大力发展。传统建筑材料能耗高、环境污染大,与国家倡导的“绿色建筑”理念相悖。而新的环境友好材料具有环境协调性、舒适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的优势。例如,对环境友好的活性土,已成为一种新的环境友好型材料。也叫改性无机粉末。为发展环境友好的新材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与不同性质和质量的聚合物混合,可以实现多种有机和无机杂化材料的分离。当前,环境友好型活性土已被广泛地应用于 MCM 材料、板材、皮革和 MCS 等领域。
发展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和绿色低碳的建材工业,加速绿色建材生产的技术创新,推动绿色建材生产的智慧化,是建设企业发展的关键。要使建筑材料达到“零排放”,就需要加大建筑材料的回收力度。建材企业也要注重向建筑材料生产产业链的拓展,按照建筑垃圾的产生、种类及分布情况,建立建筑垃圾处理工程,全程参与到建筑工程拆除、建筑垃圾收集和资源化利用的各个阶段,使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达到规模化、高效化和一体化,从而“变废为宝”,产生经济效益。
节能建筑应达到节能降耗的标准,能源节约型建材应该具有低能耗的特性,所以在节能建筑中对于新的节能材料,应包括非金属、金属等。从这些节能材料的作用上看,应以填补能源不足、提高生态环境品质为目的。例如,以保温复合墙体来说,新型材料的防水混凝土结构具有良好的抗渗性、承载力和耐蚀性。与传统材料相比,该材料具有取材广、施工成本低等优点。另外,粉煤灰,矿渣砖,水泥纤维板,节能门窗,节能墙体,节能玻璃等新型节能材料在节能建筑中也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在“双碳战略”背景下,环境友好的新型环保能源材料将得到更大范围的普及,新型环保能源材料的研究开发也将不断深入。
建筑企业是我国碳排放四大重点领域之一的主力军,当带头开展工作,统筹谋划,科学编制“碳达峰”计划。“双碳”战略背景下,一是要健全企业的组织结构,明确企业的碳减排责任,并构建相应的监管和评估体系。其次,需要由国家牵头,构建我国碳排放及其相关数据的统计和核算系统,实现对碳排放的实时监控,为制定科学的计划和政策提供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需要国家政府部门结合市场上企业的实际状况,对有关数据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编制和执行《碳达峰》的《计划》。《行动计划》既要体现出国家的战略责任,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工业的能效,又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逐步淘汰落后的产能和生产能力,对新兴产业进行积极的布局,并加强对它们的宣传和宣传,推动公司在绿色低碳的转型发展中不断壮大。
为保证绿色建筑行业的评估与认证工作的品质,不会造成市场上的分裂,应尽量让第三方来进行评估与认证,同时,要让政府与市场明确界定责任与义务,以提升评估与认证的工作效能。政府主管机关应为评估与鉴定组织构建健全的诚信体系,搭建诚信平台,公布与其有关的各种信息,但无法公开其运营状况及节能减排成效。
绿色建筑评估的成果不仅仅是建成之后的一次评估,还需要不断地评估建筑是否达到了绿色,在不断改进评估的成果的同时,对于经过政府主管部门评估和认可的绿色建筑,可以将其接下来的审核评估工作委托给第三方评估和认证单位来进行。另外,政府部门也要根据现实需要,制订相关的对策,对通过评估和认证的绿色建筑,进行后续维修工作的跟踪监控,并将监控的结果公布到“信用”平台。一些开发商为获得绿色建筑评估证书,违法行为层出不穷,因此,为防止“洗绿”现象出现,政府部门要严肃处罚建筑企业及协助其洗绿的中介组织,以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
目前,在国内,只要通过了绿色建筑的认证,其相关的信息都是由当地的政府部门来进行统一的管理的,但是可以向社会公布的信息也是非常有限的,要让金融机构获得更多的关于绿色建筑的认证信息,金融机构需要主动搜集更多的信息,从而有效调整接下来的发展策略以及工作方向。为此,政府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和建筑企业要建立健全的信息交流体系,保证了绿色建筑的认证信息可以互相流转,获得了绿色建筑认证的开发商也可以将自己的认证信息提交上去,保证政府管理部门公布的绿色建筑认证信息的平台可以和金融机构的信用平台进行数据交互,让所有人都可以对绿色建筑的认证流程进行实时的了解,为企业的其它金融活动增添更多的方便,减少在金融机构贷款中的风险。另外,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地宣传“绿色建筑”的在线测试设备,国内的“节能”在线测试设备通常都集中在一些大型的公用建筑中,在今后的发展中,也可以将该设备用于居住或小规模的建筑物中,在线检测设备测定的数据要可以实时地上传,从而使得绿色建筑的认证信息逐步公布。
从研究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开拓新市场,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条,都需要企业自身的内在力量与创新的生命力。加强企业的科研创新,是建设企业实现高质量、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不管是在新兴行业的开发和发展,还是在建筑产业链的上游,高端建材、高端建筑装备、装配式构件的研发和生产,亦或是在中间的勘察设计、工程建设等方面,都需要科技的支持。为此,建筑企业需要主动加强对其中技术的研发投资,加强技术创新。建筑企业也要持续地进行科研和制度的变革,建立以市场为中心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技术创新系统,持续地对工程进行优化,引导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培育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促进先进的技术流程和产品的融合。
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行动对于我国未来四十年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这一战略不仅仅是能源领域的转型,还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决策。它开启了我国全面向低碳转型的新时代,驱动整个能源系统、经济系统和科技创新系统迈向碳减排的目标。
在实现碳达峰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建筑领域面临着巨大机遇和挑战。为了快速实现碳达峰,同时确保人居环境品质的改善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建筑产业的结构和生产方式必然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将为建筑领域带来重要机遇,促使其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总之,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行动将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建筑领域中,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充分抓住机遇,同时应对挑战,通过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推动建筑行业向低碳、绿色发展的新阶段迈进。
“双碳”战略背景下,建筑业节能减排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提出了“双碳目标”,并将其建成为“碳中和”。如何推动我国建筑业向“绿色”转变,已成为我国建筑业面临的现实难题。在我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不仅可以减少能源消耗,而且可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从而实现对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