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下学校立德树人路径探赜

2024-05-15 03:03严海汪丽华
中小学德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道德精神

严海 汪丽华

摘 要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本质要求之一,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指向。文化是人类追求自我完善、自由活动的内在精神的一种自我确证,人是一种文化存在。以文化的“外铄性”与“内生性”化育学生道德人格,提高其精神修养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方略,也是引导学生中华民族“类身份”文化认同的应然路径。置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与文化现代性建构的双重场域之中,学校德育应保持文化定力、形成文化合力、增强文化引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学生道德价值引领,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红色文化固化学生道德发展根基,依托校园文化促进学生道德水平提升。

关 键 词 文化;立德树人;道德图式;核心价值观;精神谱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04-0034-05严海,武昌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湖北武汉,430223。汪丽华,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湖北黄石,435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本质要求之一,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指向。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根植于文化建设、道德教育之中,三者相互嵌套且互相转化。以文化的“外铄性”与“内生性”化育学生道德人格,提高其精神修养,既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方略,也是学校德育引导学生中华民族“类身份”文化认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路径。置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与文化现代性建构的双重场域之中,学校德育应保持文化定力、形成文化合力、增强文化引力,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促进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同时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质量发展。

一、文化——立德树人的思想之源

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保持。对于文化的解读,中西方学者有着不同的阐释。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将文化视为一个复杂的总体,认为文化是“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1]。美国文化学者克鲁克洪将文化隐喻为一幅地图、一张滤网和一个矩阵,在他看来“文化是某个人类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既包含显形式样又包含隐形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2]。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认为“文化是一张意义之网,是没有人文意义的无限宇宙过程中出现的带人文意义的有限岛屿,亦即一个被人类赋予了意义和价值的岛屿”[3]。我国学者梁启超指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易言之,凡人类心能所开创,历代积累起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的和精神的一切共同的业绩都叫做文化”[4]。胡适认为,“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5]。费孝通先生则将文化称之为“对未来一种美好生活的价值预设,它体现为所有人的共同认同与理想追求”[6]。中西方学者对文化的阐释虽各有指称,但也有其共通之处,即文化是人的社会化实践的产物,其与人的生活、与人类文明密切相关,体现为显性与隐性两种形态。据此,文化可以解读为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作为人类精神的产物,其本质上是人类追求自我完善、自由活动的内在精神的一种自我确证,在具体内容上是人类社会所拥有的历史、知识、信仰、习俗和伦理道德、价值规范的总和。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从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农耕文化、海洋文化、游牧文化多元并存,农业文化、工业文化、科技文化赓续而立。从文化的内在结构而言,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相互依存,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各有影响。文化的建构依循着两种路径,其一是外向拓展,按照人的理想意志去改造外部的客观世界,使之符合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从这个角度而言,文化是人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实现人与世界共生的重要载体。其二是内向完善,遵循人的道德律令去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使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充盈。在此意义上,文化是根植于个体内心的修养,是促进人与自我、人与他者和谐相处的核心基石。每一种文化的确立都蕴含着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共同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体系的形成,意味着人与人相互承认,一种群体生活方式的产生。现代生物学认为,生物性与文化性构成了人性的双重内核。生物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受物种先在设定,具有自在性质,遵循自然法则。文化性是人的社会属性,彰显道德之善,其服从理性指引,人为自身立法。人的文化性是对生物性的超越,其不仅赋予人之为人的存在意义,而且导引人为何人的价值向度。

历史从哪里开始,文化就从哪里开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镶嵌于人類历史发展与文化传承之中。一个人经历何种文化价值的滋养,感受何种文化环境的熏陶,接受何种文化规范的匡正,对其人格完善及德性提升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文化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承载立德的内容,而且关涉树人的方式,其所蕴含的理性、良知、正义等道德因子及潜在的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将文化与道德、德育深度耦合。人作为生命的存在体,经历着由自然生命发展到社会生命再至精神生命的进阶历程。在这一历程中,德育引导人以文化为媒介认识生命的本质,赋能生命的质量,提升生命的价值。斯普朗格认为,个人只有习得和具有了作为文化形式的团体精神、客观精神、规范精神、人格精神,才能真正成为人。[7]人之所以成为人,在于人拥有复杂的道德判断能力,这不仅构成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同时道德教化使人化性起伪,文理隆盛。道德是文化的灵魂,是人类文明程度的标识,道德传统既是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现,又是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在一定意义上讲,人的道德社会化的过程即文化育人的过程,德育只有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基因、文化传统、文化价值观中,才能引导人获得国家身份认同、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实现人与文化的生动循环。德育与文化、德育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与文化建构相互交融,德育是文以化人的实现载体,文化是立德树人的思想之源。

二、文化——立德树人的生成逻辑

人是一种文化存在,而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使个体的人成为社会的人、文明的人。人的发展过程,是以文化为中介融入社群、完善自我的社会化过程。“文化就是‘人化——依‘人的价值、向‘人的理想美化、完善化。”[8]文化与人相互映衬,一方面,文化为人所创设,具有人格特质,是人的内在精神的外向表达。另一方面,人又被文化所洗礼,按照文化的指引改造自我,烙上文化的印记。马克斯·韦伯把文化比喻成“扳道工”,意即文化对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具有调控性,文化使人与社会相适应,其将人的激情和行为限定在“被允许”的价值维度之中。从德育的角度而言,人在接受道德教化之前,即已是“具有了文化遗产的人”[9]。“文化遗产”成为人在成长过程中理解民族、理解社会、理解国家的潜在力量,德育不仅要将这种潜在力量开化出来,使人占有、认同、尊重本民族的文化,而且要将其扩散迁移,通过对文化的习得、分享、创新来提升人的文化品质,促进个体的精神成长。人既是“文化遗产”的被动接受者,又是文化创造的主观能动者。文化涵育人的德性,就是利用一切有效的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传承与习得、文化认同与实践、文化批判与建构,从而将外在的文化观念与主体内在的文化基因形成共振,进而生成个体道德品质的过程。

在文化符号学者卡西尔看来,人类生活中“除了在一切动物种属中都可看到的感受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以外,在人那里还可发现可称之为符号系统的第三环节,它存在于这两个系统之间。这个新的获得物改变了整个的人类生活”[10]。正是由于符号系统的存在,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符号包括标识、图象、语符、编码等,它形象、生动地承载着人类文化的内容,具有可视可读可听的特点。莱斯利·怀特认为,“所有人类行为都起源于使用象征符号,并且由使用象征符号构成,依赖于象征符号的使用。只有象征的行为才是人的行为。象征符号是人性的共相”[11]。正是由于人具有使用图象、语符等符号形式承载并输出其主观用意的能力,所以在人的生活世界中披上了一层文化的外衣,使人不再如动物般野性、直露,而具有了德性、超越的力量。人是符号化的存在者,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人与文化的互动,可以直接通过各种文化符号的媒介来进行。文化符号所释放的知识、习惯、风俗等文化因子引导人对道德知识的体认,促进人道德水平的提升。文化建构人的道德理性,其重要的方式就是人在生活实践中主观能动地接收、加工、改组文化符号所释放的各种道德信息并由此固化为人的道德品性。

文化形成的文化场域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而言都是具体的、生动的,既外在于人而人又置身其中。皮亚杰通过对人与文化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揭示了文化育德的心理图式。皮亚杰认为,人的社会化学习是从简单的表情、动作、语言开始,然后过渡到复杂的概念、行为与情感表达。在这一简单到复杂、初级到高阶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人的思维图式。图式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心理机制,使人的认知结构水平不断进化,达到与文化环境的适应、契合。同化和顺应的交互作用使人的思维图式进一步生成为道德图式并成为人的社会意识的一个部分,道德理性得以内化并促进人从符号世界向意义世界探寻。“人的‘道德图式始终与环境信息处于互动关系之中,文化环境的变化所发出的道德信息,成为刺激主体的‘道德图式延续‘顺应的客观力量。”[12]

三、学校立德树人的文化路径

道德和德育始终存在于一定的文化谱系之中,其所追求的价值理想体现了文化的内在精神,其具体内容反映了文化所含蕴的人伦规范。强调文化于人的道德成长作用,就迫切需要学校德育觉知自身所承载的文化使命和所能,积极参与文化建构,使文化彰显教育性取向和育人功能。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学生道德价值引领

文化的核心是文化价值观,文化价值观使人们知晓善恶、明辨是非,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取向和处世方式。道德价值是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合理性取决于道德价值。文化育德强调对人的主体道德人格的塑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强化学生道德价值的引领,培养学生核心道德素养。马克思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契合了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需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其凝练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对于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文化选择和吸收的思想精华,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的具体呈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14]学校德育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程、进头脑,打通符号世界、意义世界、生活世界的联系,将其具体内容融入学生知识学习和校园生活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以符号学习为基础,让学生知晓内容、理解语义,增强认知认同,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以意义学习为重点,让学生深刻领悟其所代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提升思想境界,激励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以实践学习为归依,在现实生活中指导学生知行合一,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名非天造,必从其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中国大地,因其真实可信而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学校德育要充分挖掘其蕴含的道德元素以提升学生价值判断力与道德责任感,引导学生明晰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勤学增智、明辨正心,自觉抵制西方所谓“普世價值”的侵蚀。

(二)融汇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红色文化固化学生道德发展根基

社会文化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心理活动是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与学习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15]。立足于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文以化人的时代要求,文化育德一方面要擦亮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传承文化基因,铸牢学生民族之魂;另一方面要挖掘当代红色文化的育人资源,弘扬革命精神,补足学生精神之“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血脉与灵魂,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构建以情动人和以理化人相结合的话语表达体系,形成图文、视频、网络等多种载体的话语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与时代意义,通过课程渗透、活动拓展、专题教育等途径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树立传承与发展相结合的育人理念,既要返本,回归文化经典,让学生感受“传统之美”;也要开新,让文化经典焕发时代活力,融入学生生活、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文化育德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资源、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进路和演进趋向,推动理论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谱系与人的心理“道德图式”形成共振,不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文化定力。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就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就是最好的营养剂。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红色文化的发展史,当代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形成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文化品质,其所锻造的建党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体现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爱国意志。和平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激励人们拼搏奋进、敢于胜利。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加强红色文化教育要注重内生与外铄相结合,一方面要引进来,通过红色文化进校园来讲好红色故事,传递红色信念,展现红色形象,让红色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另一方面要走出去,拓展德育的物理空间,搭建德育的时间隧道,以红色研学体验来实现价值赋能,引导学生在追寻革命先烈足迹、重温红色记忆中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两者合力、合流能够充分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润泽学生道德成长,固化学生道德发展根基。

(三)依托校园文化促进学生道德水平提升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教育实践发展形成的为全体师生所认同、遵守的价值体系,即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师生意识、行为规范等,是学校办学的人文精神与物质环境氛围的集中体现。从学校文化育德的实践而言,就是在遵循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基础上建构学校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形成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校园风尚,让文化与人相得益彰。

以校园文化滋养学生精神成长,涵育学生德性修养,首先,校园文化锻造要体现学校历史底蕴,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展现学校共同愿景。在继承与发展之间加强校史、校训、校风的提炼与阐释,在想象与可能之域制定学校发展战略,塑造学校文化品格,使校园文化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价值取向。同时,应充分挖掘校园文博资源,注重文化标识创设,形成具有学校文化符号的视觉识别系统,使校园文化成为文以弘道、立德树人的载体。其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人是目的”为内在依据,观照学生道德成长的需要,表现学生的视角,体现学生的存在。校园文化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身份认同,体认“我是谁”,知道“我从哪里来”,明晰“我到哪里去”,从而指引学生向生命更广阔的地方进发。校园文化建设要让学生“我在场”“在一起”,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形成关注人、尊重人、激励人的文化育德思想体系,使真、善、美的理念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最后,校园文化构建要引领学生从坐而论道向起而行道转变。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学校作为校园生活的共同体,既是个体精神成长的家园,也是群体合作学习的学园。置身这一共同体中,校园文化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与道德、自由与自律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合作意识,实现以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提升。

文化是民族昌盛的根脉,国家强大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6]挖掘文化的道德因子、建构学校德育文化、培养传承创造文化之人,是学校德育在新时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理论指向,也是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凝聚青春力量的实践路向。

参考文献:

[1]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蔡江浓,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

[2]丹尼斯·库什.社会科学中的文化[M].张金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6.

[3]M.Weber: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M].Free Press,1949:87.

[4]李荣善.文化学引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10.

[5]胡适.胡适选集[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188.

[6]宗锦莲.学校文化建设的可能与限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4):20-26.

[7]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57.

[8]孙美堂,杜中臣.文化即"人化"——文化概念的一种诠释及其意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6):35-40.

[9]Faure E.Learning to be: 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M].UNESCO,1972:157.

[10]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40.

[11]傅铿:文化:人类的镜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42.

[12]魏则胜,李萍.道德教育的文化机制[J].教育研究,2007(6):13-19.

[1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4.

[1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

[15]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75-82+108.

[16]习近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華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6-3.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价值观道德精神
我的价值观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拿出精神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