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特质与实践策略
——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为例

2024-05-14 15:37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小学张馨予
小学教学研究 2024年10期
关键词:情境素养艺术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小学 张馨予

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契合统编版语文教材“语文要素+内容主题”双线组织的编排特色,依托真实情境驱动任务群,形成有价值、有效率且相对独立自成系统的课程模块,是撬动语文课堂转型的支点,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最佳路径。

一、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特质

(一)整体性

大单元教学目标彰显整体性,突出三维目标的整体协同。基于学段语文素养以及儿童整体发展的目标背景,重新整合教材,统筹安排情境主题、活动任务、客观评价,以大单元为载体建构整体统摄的语文课程系统,具有框架式、整体性、灵活性等外显特征,促使儿童语文学习与个体成长整体和谐发展。

(二)比照性

大单元教学依据比较、对照,运用类聚组合法则,使教学内容有了更多的弹性与自由。从广度看,可以是单元之间、课文之间、单元与整册、整册与整个学段之间的比照;从内容看,包括体裁、立意、语言、表达等。通过比照,在“情境族”和“任务链”之间搭建思维支架,促进联结、整合、重构,优化儿童智能构造。

(三)情境性

大单元教学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创设真实情境是大单元学习活动的载体,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与课程学习之间搭建桥梁,让枯燥的知识产生附着点、生长点,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基于真实的情境需求与问题,开展深度思考与探究,赋予学习活动积极的现实意义。

(四)思辨性

大单元教学注重批判思维、逻辑思维导向的语文实践活动,设计挑战性、趣味性、统领性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作为,打通实践与认知的通道。其以可达成的结果形态为导向,逆向设计学习方式,让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体现深度学习及意义学习的思维落脚点。

(五)自主性

大单元教学从“学会”转为“会学”,教师从设计“教”转为设计“学”,成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进程的助推者。学生站在课堂正中央,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概括,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喜悦与成功,有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策略

将小学语文大单元这几种特质,融入大单元教学实践,融通“大主题”“大情境”“大任务”,凸显大单元教学的价值要义与设计精髓。下面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谈谈大单元教学从学理探究到现实实践的策略。

(一)整体建构策略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文主题为“艺术之美”,阅读要素为“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依次编排了两篇文言文《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一篇叙事文《月光曲》、一篇略读文艺性说明文《京剧趣谈》、口语交际“聊聊书法”、语文园地以及习作“我的拿手好戏”。单元选材时间、空间跨度极大,展示了不论古今、不同国家的艺术之美,然而,艺术形态的分类及整合不够细密,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情境、任务等诸多要素进行整体建构、补充、重组、优化。如将《伯牙鼓琴》与《月光曲》联读赏析音乐之美;将《书戴嵩画牛》与《蒙娜丽莎之约》联袂赏读书画意趣;将《京剧趣谈》与《听戏》整合赏析京剧魅力。《高山流水》《月光曲》《斗牛图》等精彩亮相,呈现艺术视听盛宴,兼具情趣与理趣。通过类聚法则,整体建构,学生对“琴”“画”“剧”“书法”等有了更清晰的感知。通过想象画面、生活链接、探究背景、艺术赏析等,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

(二)目标导向策略

目标靶向引领,提供学习路径,教师能否遵循单元目标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能否围绕目标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反思、积累建构,是评估大单元教学成败的核心要素。笔者依据课程标准、学情因素、核心素养提炼出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的大概念:想象是艺术审美的重要支架,“边读边想象”则是重要的训练策略,并制订出大单元层序性、分梯度的教学目标:

(1)基础目标:阅读理解课文《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月光曲》《京剧趣谈》,以及补充材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经典旋律永流传》《听戏》,初步感知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形式的艺术之美;

(2)核心目标: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通过视听呈现、故事描述、文化溯源等途径,进一步感受艺术缤纷多彩的魅力;

(3)提升目标:能欣赏音乐、书画、京剧等艺术作品,围绕话题,联系生活展开交流,分点说明,有条理地表达自己在学习艺术或技能方面的真切感受。

三个教学目标层层递进,彼此关联,相互促进,目标(1)是铺垫,目标(2)是关键,目标(3)是升华,契合“感知理解—体验想象—迁移表述”的学理层级,开启学习与生活的直通车。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多角度想象,在思维碰撞中形成合力、拥有张力。

(三)任务驱动策略

有了“大概念”的目标追求,理应匹配“大任务”的驱动活动。大单元教学最大限度地整合学习资源,关注单元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之间的勾连,研制出有价值、有趣味的“大任务”。“大任务”具有统摄性,是“大问题”“大情境”的综合体,凸显语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本质,活动之间具有逻辑关系,兼具微观、宏观。如此搭建学习过程体系,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能动探究的素养。

教师以“艺术之旅”为大单元主题情境,既符合文本内容,又契合学生学情。同时,教师设置了三大任务、六个活动,让学生体会艺术之美以及艺术家的人格魅力。

任务一:美的艺术——以艺术形式为基点,选编不同艺术作品的文艺性文章

活动一:艺术万花筒

活动二:艺术名词汇

任务二:美的故事——以艺术人生为线索,了解古今中外艺术家的故事

活动三:艺术故事会

活动四:艺术感人心

任务三:美的传承——以艺术表现为锚点,交流对各种艺术的体验感受,鉴赏成果

活动五:乐曲诉衷肠

活动六:书画传情谊

大任务的架构像车轴一样串联起了不同的活动场景,贴近学生生活,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多重互动。

“任务一”中,借助活动一“艺术万花筒”,指引学生为家乡制作“艺术名片”。苏州的绘画、书法、篆刻、诗文流派纷呈,苏州戏曲的“三朵金花”评弹、昆曲和苏剧更是异彩夺目,“家歌户唱寻常事,三岁孩童识戏文”。学生在走访、记录中,学会欣赏艺术、珍视艺术。活动二“艺术名词汇”,锁定课文新词,学生结合语境、视频,体悟语文园地中艺术专用词汇,对艺术的认知从模糊走向清晰,充分感知艺术的魅力。

“任务二”的两项学习活动,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了支架。活动三“艺术故事会”中,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提取文本关键信息,对艺术故事进行整体把握。活动四“艺术感人心”聚焦人物细节,深入补充文本,让学生感受人间真情。

“任务三”侧重表达与提升。通过“乐曲诉衷肠”“书画传情意”两项综合活动,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具身式表达艺术之美。在任务引领下,学习如寻宝,渐入佳境。

大单元教学设计的三项大任务统摄六项活动,活化了教材,再造教学流程,各课时之间相互勾连,语言运用与审美创造找到了最佳“耦合点”。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任务中,自由汲取、自主探航,探到了艺术的芬芳。

(四)过程评价策略

过程性评价贯穿大单元教学全过程,教师以目标为准则,以发展为核心,设计评价量表,对教学进行跟踪把脉,形成评价结果,倒逼教学内容的优化,促进教学设计的改进和教学策略的调整。探索“情境化测评”,“解答题目”迭代为“解决问题”,既考查学生的显性能力,又关注学生的隐形素养,确保大单元教学“教—学—评”一致性的落地生根。

将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归置于小学核心素养评价体系中,主要涉及语言运用和审美创造两大核心素养。笔者根据学段目标,设置本单元核心素养评价维度:

语言运用: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理解文本内容,形成个体语言经验,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多种艺术形式的丰富内涵。

审美创造: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笔者根据核心素养进阶维度,围绕三项大任务,研制了具体评价内容。(见表1)

表1 评价内容

教师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让评价有据可查、测评真实有效,彰显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同时,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

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中,无论运用何种策略,都必须“心中有人”——关注学生整体发展;“胸怀大局”——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着眼细节”——精心构建活动流程。择高处站,就平地坐,“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之路才会行稳致远,别有洞天。

猜你喜欢
情境素养艺术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纸的艺术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