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中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的路径研究

2024-05-14 14:02郭钰鑫朱丹郭小龙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5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4年8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体质中学生

郭钰鑫 朱丹 郭小龙(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前言

中学生体质健康,是中学生群体自身健康成长、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目前教育所要承担的一项重要使命,更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蓬勃发展的一项重要社会工程。近代著名教育家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强”有两层含义,一指少年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强、二指少年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毛泽东曾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青少年有强健的体魄无论是对其自身健康发展还是对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都尤为重要。青少年是国家强盛的希望,是民族复兴的未来,要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担此重任,必须要有强健的身魄来支撑。

1、中学生体质健康

研究认为,中国的“体质”一词最早来源于《黄帝内经》,“形神合一”是我国古代体质观之精华。随着历史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体质一词界定的科学性不断提高,当下主流观点认为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是人体通过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人的体质健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身体健康。人体主要的器官如心脏、肺、肾脏、胃和大脑等器官是维持人体正常运转、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2))身体形态。人体的四肢发育健全、强健有力、体格匀称;(3)运动系统机能。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机能,满足人体的需要;(4)心理状态。有较强进行身体运动和从事劳动工作的欲望,情绪乐观向上、个人意志坚定,具有较强的抵抗外来诱惑、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有较高的适应能力。

2、中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

中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是对中学生身体素质、健康状况和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的研究内容可以从身体形态、生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个人精神状态三方面切入。通过对该评价体系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探索中学生体质健康道路,对中学生体质健康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其中蕴含的健康奥秘,对当下社会大众所关心的中学生体质健康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解答,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健康发展道路提供另一种可行性。

2.1、身体形态

人体的身体形态是指人体的外部形态和结构特征,包括身高、体重、身体比例、身体各部位的长度、宽度、厚度等方面。人体的身体形态受到遗传、环境、营养、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可能具有不同的身体形态特征。例如,有些人身材高大、健壮;有些人身材矮小、瘦弱。在评估人体的身体形态时,通常会考虑多个方面的指标,如身高、体重、BMI、腰围、臀围、肩宽、臂长、腿长等。

2.2、生理健康

(1)体能。

体能是指人体在运动或劳动中表现出的身体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活性、协调性等方面能力。体能是人体适应外界环境和应对日常生活、工作和运动等各种活动的基础。良好的体能可以提高身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预防各种疾病,提升生活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体能的评估通常包括测试身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活性和协调性等方面的指标。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各种测试方法进行评估,如举重、跑步、游泳、体操等。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在体能方面可能存在差异,这取决于个人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生活方式和专业化运动训练的参与程度等因素。通过适当的锻炼和训练,可以提高体能水平,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

(2)生理机能。

生理机能是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功能和协调运作,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这些系统的正常功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如心血管系统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呼吸系统负责提供氧气,消化系统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神经系统负责传递信息,内分泌系统负责调节身体的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生理机能的正常运作需要多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如果某个系统的功能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多个系统生理机能的紊乱和疾病。因此,保持生理机能的正常运作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基础。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良好的睡眠、减轻压力等方式来促进生理机能的正常运作。同时,定期进行体检和医疗检查也有助于及早发现和治疗各种疾病和身体问题。

2.3、社会适应能力和个人精神状态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适应、应对和进行人际交往的的能力,包括与他人相处、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应对挑战和变化等方面的能力。根据WHO 在世界范围内对精神障碍疾病患病率调查发现,许多精神疾病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并对随后的生活造成重大负面影响。个人精神状态是指个人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包括情绪、态度、信心、动力、注意力等方面。良好的个人精神状态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社会适应能力和个人精神状态是正向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促进个人精神状态的健康,而良好的个人精神状态也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3、中学生体质健康的不利因素

3.1、学生饮食与生活习惯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饮食结构得到很大改善,营养不良的情况较少。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归结于两个方面:(1)肥胖。许多学生生活中食用过量高糖、多油、高热量的食物,其摄入的热量超出人生长发育所需热量,导致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于人体,使得学校的“小胖墩”人数比例逐年增高;(2)过多使用电子产品。科技发展使许多电子产品大面积普及于普通家庭,学生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进行网上交友和电子游戏的时间不断增加,挤压了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使身体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身体素质和体能逐渐下降。

3.2、学生的体育时间被挤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和娱乐内容也日趋丰富,从20 世纪80 年代单一的自行车、公共汽车出行,与打篮球、踢毽球等户外集体娱乐转化为21 世纪的电动车、网约车出行,与网络游戏、网上交友等娱乐内容。同理,中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娱乐方式也发生等显著的变化,进入中学后日渐沉重的学业压力和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也逐渐挤压了用于户外活动的时间。学生的户外活动意愿下降,学生之间进行集体户外活动的次数减少,导致学生自愿参加体育活动的意愿降低使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下降。

3.3、学校环境对学生体质的影响

进入中学以后,由于学生学习科目增多,学习难度和学习压力上升,导致中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内活动,因此学校环境也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学校环境可以分为校园环境和教室内环境两方面:(1)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包括校园路灯等基础设施、校园绿化设施和校园运动场地器材设施等方面。学生在校园内进行活动时,照明设施是否设置合理、有无定期检修、是否安装安全警示提醒标志。学校对此类问题的关注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2)班级内环境。中学生每天大约有6-7h在教室内度过,大量学生在一个教室上课,特别是夏天高温和冬天寒冷时班级内通风减少,当有学生生病时很容易造成集体性传播。同时,班级内卫生问题也要重视,班级内的环境差垃圾多会导致细菌滋生,班级空气质量降低的同时,一些致病细菌和病毒也会通过空气传播等各种途径直接影响学生身体健康。

3.4、家庭环境对学生体质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引领者和指路人。家庭教育与孩子是无时无刻不相关的,父母的言传身教总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在电影《学爸》中,许多家长为了自己的自尊和上“名校”给孩子报名了许多学习班,把平时课余时间全部投入到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兴趣班”中。由此看出,在当代大众观念影响下,许多家长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大量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参与各种补习班,直接挤占许多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使得其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时间减少,身体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体质不断下滑。同时,家长对于运动的看法,也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对于体育的看法,父母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度也会响孩子对体育运动的热情。

4、如何提高中学生体质健康

4.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学生自身需树立正确运动观,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增强体质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以下简称指南)为推动食物合理消费、提升国民科学素质、实施合理膳食行动。根据上述《指南》向学生提出6 条建议:(1)饮食要注意食物的多样性,每餐食物应进行科学合理搭配,满足自身营养需求;(2)饮食与运动两头并进,饮食在满足自身营养需求的同时合理安排体育活动,实现“吃与动”的动态平衡;(3)多吃蔬菜、水果、五谷等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4)适度摄入蛋类、瘦肉等高蛋白食物;(5)限制油脂、盐和高糖食物摄入,每人每天摄入油脂不超过25g、盐不超过5g、添加糖不超过50g(一瓶含糖可乐约含有53g 糖);(6)进餐有规律,满足每天饮水需求。一日三餐需要定时定量,每日需吃早餐,不得漏餐。中学生在日常上课期间(不包含户外活动)需要满足至少1500mL 的饮水不得以饮料代替饮水。

4.2、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学校领导应定期和在校生、学生家长代表及学校体育教师进行交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校生和体育教师的建议,实事求是、且因地制宜地开展各式体育活动。可以通过开展学校田径运动会、篮球等球类比赛、体育文化节、趣味体育等活动形式,积极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热情。对不同运动水平、身体条件和体育运动观念的学生进行“区别对待”制定不同体育学习计划,使得学生知道体育、了解体育、参与体育、爱上体育并形成终身体育的价值观,以此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4.3、改善校园生活环境

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应对校园内的路灯、广告牌等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减少学生因此类安全隐患所造成身体伤害,减少此类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的不利因素。注重校园内食品安全,近几年学校食品安全问题所导致的学生生病案例屡见不鲜,因此校园内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是影响学生健康的重要因素。学校应对学校食堂每餐饭菜进行科学监测,对食堂管理和食品制作公开透明化,邀请学生家长、教育部门等联合监督。每餐安排领导、教师和学生共食,及时对饭菜存在的问题向食堂负责人和厨师进行反馈,并由食堂负责人做好记录。注重班级卫生问题,班主任要管理好本班卫生,严防卫生死角。合理安排学生轮流值日,定期对垃圾桶、饮水机、劳动工具等班级学生公用物品进行清理并消毒,同时设立合理奖励制度,对于热爱劳动和义务帮助班级打扫卫生的同学给与应有的鼓励和表扬,发挥其先进带头作用促进班级卫生的良性循环。班级内干净的环境才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体质。

4.4、家长转变教育理念

学生家长要积极转变自己的教育思维,通过百度、抖音等媒体软件学习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摒弃以往对孩子进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育方式,每周留出一定时间陪孩子进行亲子户外活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通过体育活动帮助学生疏导内心困惑,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开朗阳光、积极向上,在促进其身体健康的同时,促进其心理健康。使得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最终获得健康体质。

5、结语

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新鲜血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中学生体质的健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成长,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并对青少年写下以下寄语:“身体是人生一切奋斗成功的本钱,少年儿童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家庭、学校、社会都要为少年儿童增强体魄创造条件,让他们像小树那样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近年来学生身体素质下滑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国家也提出了许多解决措施包括增加学生体育课时和开展兴趣社团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解决中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依然是任重道远,不仅需要学生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健康观和学习观,更要学校和家长之间构建紧密的合作关系,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让学生在运动中收获健康的同时,也能通过运动获得开朗乐观、积极向上和不屈不挠的心理品质,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体质中学生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