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翠容
党课是党组织生活的重要制度,是对党员开展教育的重要形式。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党组织在组织党员上党课时,仍会出现党课吸引力不够、党课内容与工作脱节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党组织应进一步丰富党课内容、创新党课形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活力全开”的状态为党课“加热升温”。
让党课有“理”有“情”
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党员上党课時,要聚焦党员的现实需求,努力融理于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换而言之,就是按需授课、分类讲课。村(社区)、街道的党组织可以利用身边的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色教育基地等阵地资源,开设“流动党课”“田园党课”“车间党课”,以互动、交流的方式进行授课,引导授课人联系自身经历分享感悟、交流思想,以“小案例”诠释“大道理”,让党课更加贴近党员需求、符合实践要求,引发党员的共情共鸣,达到“心通理透”的效果。授课人要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讲授党的创新理论,提升党课活力,让党员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让党课有“景”有“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会议室党课”难以对党员产生吸引力、感染力。这就要求授课人在讲授党课时与时俱进,运用现代技术,创新方式方法,激发党员的学习兴趣,使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地入脑入心。基层党组织可以将党课从“线下”搬到“线上”,从“固定场所”搬进“动态场景”,将VR教学、红色影片展播等形式融入其中,以增强党课的画面感、立体感。此外,基层党组织还可以组织党员到红色教育基地上党课,通过追寻红色记忆,开展“沉浸式”学习,真正做到“观现场、悟思想”。
让党课有“思”有“为”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基层党组织要以推动工作、解决问题为导向,将党课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引导党员聚焦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采用“党课+基层治理”“党课+产业发展”“党课+志愿服务”等模式,让党课走出课堂、走近群众、走进生活,推动党课讲授与具体实践同频共振。要引导党员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充分思考如何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实绩和发展成效,督促党员在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方面谋求实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融入日常,真正让党课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思想的“补给站”、工作的“助推器”。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