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理论背景下的微写作活动研究

2024-05-14 10:30陆玉婷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4年3期
关键词:应用文孔乙己古诗词

陆玉婷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师要基于生活教育理论,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写作主题,安排微写作活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基于教学目标,谈微写作活动的类型

1.阅读类,掌握写作手法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很多学生对微写作的兴趣不浓,这是因为写作话题不够吸引人。基于生活教育理论,教师“教”的法子要依照学生“学”的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故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拟定教学目标,明确微写作活动的类型。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书目,让他们在阅读之后总结写作手法,写一段文字。

例如,阅读了《春》《济南的冬天》等作品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微写作创作,该活动分为“拓展阅读体会美”“结合生活发现美”“运用文字展现美”三个环节。在拓展阅读中,学生阅读同样展现四季美景的作品,找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运用了借景抒情等手法的词句。要总结归纳,掌握这些表现手法,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欣赏景物后的感受融入写作中的。此后,他们尝试观察生活,看看有没有让自己眼前一亮的景物,试着用微写作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和同伴分享。如有学生看到春天枯树重新长出了枝丫,尝试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写道:“老树好像苍老的妇人,人老心却不老,梳着两个孩童一般的冲天辫,平添了几分俏皮的感觉。”

阅读是写作的孪生姐妹,阅读类微写作是安排写作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在制定阅读类微写作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注意读写结合,让学生结合阅读内容写作,从而借鉴阅读内容的语言风格。

2.情感类,抒写心理悸动

情感类微写作指的是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学内容,安排微写作活动。初中生处于身心高速发展的时期,变得比较敏感,容易被生活小事所触动。可以基于这一点,安排微写作活动,让学生写下真实的情感。

阅读《背影》一文时,很多学生对父亲买橘子的情节深有感触,认为自己的父亲也是如此,不会轻易表达对孩子的爱,只是默默地关怀。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安排微写作活动。学生可先回顾阅读感受,并和同伴互动讨论,然后说说自己的父母是怎样的,并在微写作中记录生活的点滴。如一名学生模仿《背影》的手法,写了父亲为自己做饭的细节。父亲在母亲出差后试着给孩子做饭,不知道孩子喜欢吃什么,又觉得直接问孩子很没有面子,于是做了很多菜,让“我”选择。这名学生猜想父亲做饭时的感觉,并被父亲深深感动。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了父子之间深厚的情感。

情感类微写作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助于他们表现生活中最真实的状态。这样的写作类型符合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有助于学生写出对生活的感悟。

3.应用类,解决具体问题

应用类写作的目标是让学生根据生活的需要,写日常应用文。可以创设一些和学生生活贴切的主题,让他们参与到微写作活动中,试着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应用文写作分三个环节,在“自主搜索,了解应用文类型”的环节,学生要结合各种生活场景,思考要写何种应用文,并上网搜索相关格式和范文,在头脑中初步绘制应用文相关的思维导图。在“创设情境,挖掘生活问题”环节,学生提出各种场景,讨论需要哪种类型的应用文。他们总结后发现,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需要掌握申请书、规章制度、请假条等多种应用文的写作技巧,在家庭生活中则需要用到留言条、书信等应用文。最后,在“选择场景,自主创作应用文”环节,让学生创作并交流。如有学生选择的场景是向同学借书,要写借条。在借条中要标注谁向谁借书,借了什么书,借多长时间,如果逾期不还该如何;如果弄坏了图书,应如何赔偿。他们发现,应用文在生活中十分重要,必不可少。

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学内容要体现生活的特点,教师可以创设真实或想象的交际语境,让学生试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有助于发现语文学科的实用性,活跃参与微写作的心情。

二、指向观察能力,谈微写作活动的指导策略

1.讲究顺序,形成逻辑意识

特级教师于漪认为,“文章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在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基于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学生参与微写作活动,必须和观察生活结合起来,指导学生提升观察能力,敏锐地挖掘事物的典型特点。学生可以先分析观察顺序,说说根据不同的情况,要采用哪些观察顺序,进而形成逻辑思维意识。

在阅读《桃花源记》的时候,教师可鼓励学生分析作品中进入桃花源的描写,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在逻辑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作者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先概括地写遇到桃花林,再写芳草、落花等。此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观察经验,说说自己一般采用什么顺序观察,一击观察不同的事物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如有学生认为,观察景物的时候,可以采用先远后近或先近后远的方法。如果观察动植物,可以用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在学生有所感悟后,教师再引导他们进行微写作,寻找校园中的某个具体景物,描写一番,并让其他同学猜一下,写的是什么地方。如有学生写了校园的花坛,采用了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先寫花坛整体构造如同一把扇子,再分别写其中的各种植物。

可以按照从内到外、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等顺序观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还要思考各种不同的事物适合运用哪种观察方法,进而在提升感性认知能力的同时,提升理性思考能力。

2.抓住重点,描摹人物特征

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尤其是在观察人物的时候,要注意把握人物的典型特点,用微写作的形式将其记录下来。渐渐地,学生就能更有针对性地观察。

《秋天的怀念》中的母亲形象深入人心,学生感受到了母亲想关心“我”,又害怕伤害“我”的复杂心理。可以基于这一点,组织学生进行生活化微写作。首先让学生找出《秋天的怀念》描摹人物特征的重点词句,对照自己的生活,说说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人物,并思考如何用文字展示人物特点,让人物跃然纸上。其次,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让学生观察周围不同的人物形象,并和同伴互动交流,说说如果要写好这些人物,要抓住什么特点。最后,让学生整合阅读和讨论所得,自主创作,展现独具特色的人物。如有学生想要写小区门口的摊贩,认为该人物和一般以赚钱为目的的摊贩不一样,他不仅诚信待人、童叟无欺,还性格豪爽,喜欢和他人交流。该学生运用动作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手法,展现了该人物的特点。

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假的教育”,主张“把学校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里去,到社会里去”,故在安排观察类微写作活动的时候,要让学生拓宽视野,不仅观察学校的师生,还要观察家人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描摹他们的特征。

3.大胆想象,展示个性风采

初中生想象力丰富,在指导学生观察的时候,教师要让他们将客观信息和主观情感融合在一起,在把握事物典型特征的过程中加入个性化想象,进而写出独特的文字。

教学《孔乙己》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微写作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该活动可以分三种不同的选项,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选项一为补写留白处。由于《孔乙己》是从“我”的视角写的,所以,在叙述孔乙己的人生时,留下了很多空白处。学生可以想象孔乙己为何不打工、为何要偷书、被打断腿后如何生存等生活片段,并写一段文字。选项二为创意续写,学生可以想象孔乙己来到现代,又或者孔乙己其实没有死,想象后续会发生什么事,将其写下来。选项三为同主题创写。学生可以将“迂腐的人”作为主题,思考在当代社会是否也有类似孔乙己这样的人物,他们的迂腐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将其写下来。

初中生想象力丰富,教师要避免直接灌输写作知识,而要引导他们结合生活实践,发挥想象力,写出个性。

三、聚焦时间空间,谈微写作活动的形式

1.融合演讲,评论热点事件

生活教育理论认为,“以一个小的学校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容易弄假”,主张“社会即学校”,认为教师要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在设计微写作活动的形式时,教师也要认识到这一点,将活动时空拓展到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上网搜索各种热门话题,并试着撰写演讲稿,用这种方式参与社会生活。

结合《最后一次讲演》《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等课文,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到和演讲有关的微写作活动中。该活动分三个环节展开。第一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演讲,包括演讲的结构特点、语言特点,并掌握演讲稿的创作方法。第二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到自主创作中。学生先上网搜索有哪些值得一提的热点事件,并总结主题思想,然后试着自主写演讲稿。如针对“冬奥会”这个热门话题,可以撰写演讲稿,号召大家参与到冬季运动中,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第三个环节则是互动交流。学生诵读自己撰写的演讲稿,其他同学从演讲稿的主题是否鲜明、语言是否具有感染力、结构是否新颖等角度评价。

初中生的生活經验有限,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不强。通过热议社会热门事件,他们可以产生接触社会的兴趣,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2.撰写日记,流露朦胧心思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撰写日记,将自己对生活的感触记录下来。这样也能体现生活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在微写作的同时表达对人生的理解,对他人的情感。教师也可以结合他们的写作内容加以引导,消除其负面情绪。

3.借助网络,获取快乐体验

教师还可以拓展网络空间,让学生在网上发表作品,和其他网友交流,进一步获取快乐体验。

部编教材中收录了《过零丁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经典的古诗词作品。很多学生对古诗词有浓厚的兴趣,可以基于此组织微写作活动,并拓展网络交流空间,让学生将作品上传到网上。首先可以开辟班级微信群或校园网,专门收录“学生风采”专栏,让学生提交评价古诗词或自主创作的古诗词作品,和同伴交流。还可以利用校园艺术节等机会,安排比赛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创作的快乐。其次,还可以让学生参与网站征文,倾听其他网友的建议,进一步体会交流的快乐。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结交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好友,自建古诗词交流群,让古诗词赏析和创作彻底融入自己的生活。

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我们是现代的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要接受现代教育”。利用网络组织学生参与互动创作、分享交流,能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感受创作和分享的乐趣。

猜你喜欢
应用文孔乙己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应用文写作:语言简练、得体、有效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高职应用文教学方法初探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