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伟民 朱荔嘉
摘 要: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存量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些研究方法提供了普适性描述措施,但这些方法难以应用于山地城市。因此,尝试引入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山地老旧小区公共空间进行分类与归纳,通过研究各类空间的特征,针对性地优化和重新规划这些区域,并提出可行的改造实施策略,使山地老旧小区的公共空间改造更符合居民需求,为后续山地老旧小区的更新提供一种思路和探索途径,也为社区的空间特征和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山地城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类型学
山地小区的地势条件较为复杂,且空间资源紧缺。相比于其他城市按照规范布局形成的空间,山地城市的老旧小区空间形态更为多样,改造难度更大。目前,部分山地小区的改造同质化问题严重,没有充分发挥山地的特征优势。由于山地地形存在高差,无法简单地以平面的形式进行归纳。因此,本文试图在点、线、面空间的基础上,从立体层面对空间的形态进行归纳。
一、山地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特征
重庆作为山地城市的典型代表,在山地空间上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次调研场地选取了位于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的鲤鱼池社区。该社区为开放式社区,社区周边15分钟生活圈内有多个学校、菜市场及医院,紧靠场地的有公交车站、地铁站,周边建筑均为上住下商的居民楼,是典型的老旧社区,人流密集,道路崎岖复杂。周边居民中有大量老年人和儿童,具有研究代表性。因此,笔者通过对重庆市江北区鲤鱼池一村、鲤鱼池三村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将山地老旧小区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空间尺度不合理
老旧小区建成年代较早,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和土地限制,其外部公共空间的尺度规划并不合理。在建设过程中,这些老旧小区往往在规划和设计上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对于空间规划和尺度问题的考虑相对较少,往往更注重满足当时的居住需求。因此,许多老旧住区的建筑密度较大,公共空间相对较少,活动场地较为拥挤。老旧小区的公共空间规划的空间尺度不合理,导致部分空间资源并未被合理利用,例如广场的设施无人使用、建筑边角空间废弃、过渡空间只有通行功能等。
(二)空间零碎化,利用率低
因为山地地形具有起伏和不规则的特点,所以很难形成连续的大片区域,相邻地块之间存在隔离,未能合理利用起来;小区周边服务设施空间的布局较为零散,无法形成连贯的线路;受到地势高差和围合方式的影响,部分居民的活动类型受限;单元入口处的大片空地未能合理利用起来,只设置了少量的石凳,并且位置安排非常不合理,日常使用率较低;部分边角空间被当成杂物堆放地,或者是被临时商贩、车辆占用。同时,老旧小区往往也未做好功能区域划分,导致空间用途不明确,难以形成有机的社区系统。
(三)社区边界模糊,功能杂糅
老旧社区的住户大都是老年人,而老旧社区的单元入口多为狭窄黑暗的楼梯或是廊道,十分不利于老年人出行,导致生活体验感较差。各个单元楼活动空间边界模糊,小区内道路众多又无导视牌,人们在小区内易迷失方向。此外,社区内的公共空间功能界定模糊,很多空间被居民自发使用。
(四)交通不便,缺少引导
老旧社区55栋楼的内部交通以山城步道为主。小区为开放式,四通八达,内部道路又错综复杂,地势高差极大,坡道梯坎不计其数。此外,还存在车辆乱停乱放等问题,导致通行十分不便。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导航软件也没有内部路线的显示,小区内的路口处也缺乏基本的导视牌,人们在此很容易迷失方向。
二、基于类型学的空间形态分类
(一)类型学方法
类型学指以某种特征对事物进行分类汇总,研究某些事物的共同特征并将其提炼,然后运用至新事物中。意大利建筑理论家阿尔多·罗西在《城市建筑学》中提出了“第三种”类型学,将类型学应用于城市空间领域,把建筑形式提炼为符号,寻找城市建筑类型和形式与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类型學在社区公共空间的应用有助于更有效地进行规划和设计空间,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和活动。因此,我们可以将社区中的公共空间分解为不同性质的空间,然后进行提取、组合、分析,最终提出一个具体可行的措施。
(二)山地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形态分类
基于类型学方法,将公共空间根据形式和空间分布进行形态层面的要素提取,可分为点状空间、线状空间和面状空间。
1.点状空间
点状空间在山地老旧小区中具体指由于受山地地形约束和建筑布局的影响,形成的大量不规则、面积相对较小、难以规划和利用的零碎空间。首先,点状空间通常作为缓冲过渡空间分布于道路与建筑交汇的位置。其次,点状空间与周围环境结合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阴角空间、梯坎平台、缝隙空间、树下微空间等。最后,这些空间的面积相对较小,其尺度和形状因地形而异,具有可塑性强、功能多样化、山地特色风貌显著的特点。
2.线状空间
线状空间在山地老旧小区中具体指穿插于建筑群体之间的街、巷和道等,反映了居民日常生活的出行方式。首先,线状空间通常采用街巷和山城步道相结合的形式,并将其作为建筑体以及不同区域、功能空间之间的连接。其次,线状空间通常是相对较长、延展的,可以贯穿整个社区或连接不同的区域,例如建筑群之间的空中连廊。最后,线状空间具有多种功能设施,例如步道、文化墙、艺术走廊等,具有较强的可达性、空间活力和社交属性。
3.面状空间
面状空间在山地老旧小区中具体指较大面积的公共活动场地。首先,面状空间多临主要街道设置,主要空间形式为社区广场、公园空地、停车场等。其次,与点状空间相比,面状空间的面积较大,能够容纳更多的人群,可举行大型活动,通常被规划为社区的中心区域。最后,面状空间通常具有相对规整的平面形状,如矩形、正方形、圆形等,因而在规划和设计上更易于统一布局。
(三)山地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原型提炼
根据以上归纳的点、线、面要素在社区空间中的分布,将山地老旧小区的空间原型进行集合提炼,可总结出五种空间类型:
1.向心型
此類空间一般以多条线朝一个面聚拢,呈放射形态。例如社区广场、中心花园等,都是典型的向心型空间,通过将人们引向中心,促进社交活动和邻里互动。向心型空间的主要特征有两点:第一,空间的设计以中心为起点,向外辐射出放射状的布局,形成清晰的路径和导向;第二,向心型空间通常是社区服务设施的集中区域,因此,在设计中要注重路径的规划,确保从社区中心到周边区域的连通性和可达性。
2.聚集型
此类空间一般以点面空间的集合形式为主。在居民的实际使用行为中,功能的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聚集性。例如单元楼前的大型空地和楼栋间的院落,它们既承担了部分通行需求,又作为居民的主要活动场地。聚集型空间的主要特征有两点:第一,空间活动范围较大,一般作为居民日常活动交流的重要平台;第二,众多微小空间散布其中,提升了公共空间功能的多样性。
3.通过型
此类空间主要起到各个节点间的衔接交通作用,一般呈单一线性或点线结合的形态。通过型空间分为车道和步道空间。由于山地城市的特殊性,步道又分为“梯道”“梯道—平台”“廊道”等。通过型空间的主要特征有三点:第一,其步道高差过大,人们连续长时间上下行易产生疲惫感,也容易发生危险;第二,其步道尺度狭窄,可供居民活动的空间较少,梯道两边和梯下部分的消极空间未被合理利用;第三,很多时候通过型空间也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交往空间,具有流动性、临时性等特点。
4.立体型
此类空间以“点—线—点”的立体折线形式为主,一般作为较高地势差的衔接过渡。在山地老旧小区中,这样的过渡空间使用非常广泛。立体型空间的主要特征有三点:第一,整体高差较大,一般由连续的阶梯和小型平台或绿化相连;第二,有梯田状的露台、楼梯连接的平台等,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层次感和景观;第三,由于高差形成的垂直墙面,可以作为文化景墙。
5.环状型
环状型空间呈环形或半环形布局,通常围绕着建筑的边缘。环状型空间的主要特征有三点:第一,环形花园、环道步行道等为居民提供了连续的环绕式体验;第二,其一般作为交通出行道路,因比较狭窄,所以人们在此停留时间较短,但却是人们出行的必经之路;第三,整体呈围合形态,有清晰的边缘,可作为区域的划分参考。
三、山地老旧小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第三种”类型学指出,类型学并非重复过去的原型形式,而是对各要素的零部件重新组装。因此,在对山地老旧小区进行改造优化时,应该根据居民的需求将部分空间尺度重新划分,组合形成新的形态。基于此,本文针对不同空间形态类型和空间特性提出优化策略。
(一)向心型空间优化策略
首先,确定空间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域,例如广场、文化中心、公共图书馆等,以满足居民的文化、娱乐和社交需求。
其次,在空间中心设置标志性建筑或者艺术装置,提升空间的辨识度和吸引力。
最后,通过路面材料、色彩、灯光等元素,引导居民前往中心区域进行活动。
(二)聚集型空间优化策略
首先,创造聚集型空间集合,结合几条通过型主要步道,通过景观、围合的形式为居民提供交流的区域,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社交需求。
其次,在聚集型空间中规划多功能区域,包括休闲区、儿童游乐区、文化活动区等,以满足不同居民群体的需求。
最后,优化交通网络,确保聚集型空间与周边区域的交通连接畅通,方便居民出行,并规划合理的停车位,解决停车问题,避免聚集型空间周边道路出现拥堵。
(三)通过型空间优化策略
首先,串联高频活动的点、面空间和相关的服务设施,设计易于识别的标识,或通过不同颜色进行区分,打造方便快捷的线性通道。同时,利用文化墙、艺术走廊等提升街道的趣味性,增强居民对小区的认同感。
其次,保留部分街巷的尺度和参差交错的台地梯坎等空间特征,结合形式美学与功能需求,在提升道路可达性的同时,保留场地文化记忆。
最后,在单元入口处设置无障碍通道,方便居民的日常出行。同时,单元楼门口的廊道也应该增加照明系统和安全设施。
(四)立体型空间优化策略
首先,利用山地特殊的地形高差,营造多样化的立体空间。例如在与台地相连的空间中,可以设置景观边界,同时加入休憩设施。
其次,在因地势高差形成的垂直墙面上,可以加入文化景墙和互动装置,形成小区内特殊的记忆点,打造山地城市独有的景观空间
最后,在街道交叉处,设置坡道、水池、下沉庭院等,以形成富有山地特色的小区景观。
(五)环状型空间优化策略
一方面,优化扩大建筑外围的环形道路,并添加导视装置,这样更易于人们的通行和前往目的地;另一方面,在环形空间中增加植被和景观绿化,包括花草树木、花坛、灌木丛等,以提升空间的美观度和舒适度,并改善空气质量。
四、结语
本文对重庆市典型老旧社区进行了讨论,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然而在对山地城市老旧社区进行街巷更新,尤其是面对复杂的情况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情况做出不同的优化策略。
本文主要基于类型学对山地城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空间形态进行了要素提取和组合归纳,并由此得出:应该对居民的需求进行优先级分析,结合居民客观行为活动与碎片化空间的互动关系,有针对性地对各类型空间中较重要的部分优先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更加有针对性地提高居民的居住生活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汪丽君.广义建筑类型学研究:对当代西方建筑形态的类型学思考与解析[D].天津:天津大学,2002.
[2]罗西.城市建筑学[M].黄士钧,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赵万民,吴斯妤,杨光.重庆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场景化改造策略探究[J].规划师,2021(17):38-44.
[4]黄瓴,沈默予.基于社区资产的山地城市社区线性空间微更新方法探究[J].规划师,2018(2):18-24.
[5]黄瓴,明钰童.基于城市空间文化价值评价的山地城市社区微更新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18(4):1-7.
作者简介:
齐伟民,吉林建筑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寒冷地区室内外环境设计、空间形态学。
朱荔嘉,吉林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