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视域下大型城市文化建筑形式表达研究

2024-05-14 09:21刘萌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符号学

摘 要:文化建筑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追求与精神内涵,不仅是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撑,还是彰显城市文化魅力的载体。然而在全球一体化、同质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建筑形式文化特性缺失的现象逐渐严重,不仅模糊了城市的个性,还阻碍了城市文脉的延续。基于建筑符号学理论,梳理当下大型城市文化建筑中的三类符号学运用特点,并从母题重复、逻辑同构、形式抽象、概念隐喻四个层面提出大型城市文化建筑的符号学形式表达路径,为文化传承及建筑设计提供助力。

关键词:符号学;大型城市;文化建筑;形式表达

在当代城市的塑造与建设中,兼具文化功能与公共属性的大型城市文化建筑是城市文化传播、研究与交流的空间载体,也是激发城市活力、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场域,其类型包括剧院、体育馆、博物馆、展览馆等。相比于“千城一面”的时代,如今的城市文化建筑在外形性与精神性的结合方面有了更多尝试。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城市文化建筑的显著综合效益,其在“纪念性”“地标性”“快生产”的诉求与刺激下,呈现出文化内涵缺失、艺术性与功能性失衡等问题。在大型城市文化建筑设计中,如何汲取传统建筑符号并进行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是平衡当下大型城市文化建筑艺术性与功能性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符号学和建筑符号学

(一)符号学

符号是指携带并传递信息的代号,用来指代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特定对象。而符号学就是研究符号意义及其构成规律和逻辑的一门学科。符号学最先由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他从语言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符号学的二元关系理论,即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其中,能指是符号的外在表现形式,即人们通过感官可感知到的物质层面;所指是符号的内在意蕴表现。二者的关系相当于事物的表象与实质、形式与内容。在此基础上,美国语言学家皮尔斯将符号学理论进一步扩充,提出了包含符号、解释项、对象客体的三元关系论,即用符号代表符号对象以表达意义。后来,莫里斯延续了皮尔斯的三元符号关系,将符号学划分为语用学、语构学、语义学三部分,分别研究符号与人的关系、符号间的组织构成、符号的具体内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符号学研究体系。

(二)建筑符号学

虽然符号学一开始是研究语言学的重要工具,但随后也为其他领域的学科所借鉴运用,并各自形成了相对应的符号学理论,建筑符号学就是其中之一。建筑符号学理论认为,建筑与语言一样,均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符号集合体,结构、形体、建材等是建筑符号的能指,其中所传达的设计理念及人文精神则是所指。建筑符号是人们接收建筑信息的直接媒介,通过各类表现形式,人们可领悟与感知建筑所承载的思想及精神。

另外,建筑符号也是通过人类感官系统与观众建立联系的,但与常规意义的平面符号及语言系统相比,建筑符号的含义更加复杂。具体而言,建筑符号具有形象性、时代发展性、共识性的特征。其一,为了能向人们传递一个特有的结构属性信息,建筑符号需通过某些特殊的形象来实施,这些形象既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象,又可以是设计师的创新化成果。其不仅包括物体间的内在相似性,还展现出结构属性的基本特征与功能,并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概括具体的物体结构。其二,建筑符号可充分凸显某个时期、某个地域的民族存在的共同特征。当民族文化发生变化时,建筑符号也随之改变。因此,建筑符号具有时代发展性,蕴含时代发展的痕迹与脉络。其三,建筑符号传递的信息具有共识性,即人们通过相应的建筑符号,接收到的信息及意义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同时,观众针对具体内容产生的看法及感受也具有一致性,从而在文化意识层面进行信息传递。

二、大型城市文化建筑中的符号学运用

大型城市文化建筑蕴含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或一定时期下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是建筑美学及设计构思智慧的结晶。在建筑符号学视域下,可通过建筑图像符号、建筑指示符号及建筑象征符号对大型城市文化建筑进行解构及分类。

(一)建筑图像符号

图像符号指的是指示对象与符号载体间的相似性,即符号对于客观事物的模仿。这种相似性既包括对现实建筑摄影拍照、描摹绘画或模型搭建等客观表面上的模仿,又包括标识符号、数学公式等内部结构间的相似。此外,它还可以是“隐喻性符号”中某一特定概念的相似。如湖南烈士纪念塔以花朵、草叶等图像符号模拟自然,代表中国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新氣象;以镌刻着卷云、花卉、五角星的柱头、檐壁等构件,体现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二)建筑指示符号

指示符号指的是所指对象与符号载体间的因果联系。该联系超越了图像符号的简单模仿,需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才能明确所要表达的具体内涵,如狼烟代表着战争,路标指示着道路等。该符号与图像符号的差异在于其凸显了对象与符号间的物质关系,该符号的形成受对象的影响;而图像符号是通过与对象具有相似形状的建筑构件生成的,其形成不受对象的影响。例如武汉剧院及北京展览馆的嵌入式入口门廊,通过在建筑入口处凹入一个开间,贯通门廊及建筑主体,使得门廊的尺度更大、层次感更丰富、过渡效果更佳,突出了门廊的空间感及艺术性。

(三)建筑象征符号

建筑象征符号指的是符号的能指与所指间并未存在明显的因果逻辑,符号关系的形成来自对社会认知的长期积淀,是社会群体对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达成的共识,传达的是建筑符号最深层的意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和黄色蕴含着吉祥如意,但在其他领域,其也代表着紧急危险。因此,象征符号的运用需结合具体的文化及时空情境。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东方之冠”,以层叠出挑、居中升起的造型象征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陕西戏曲大观园以秦腔中的丑角脸谱符号象征秦腔艺术;北川抗震纪念园的幸福园展览馆通过场中富有雕塑感的“白石”形体象征“庇护”“平安”“吉祥”。

三、大型城市文化建筑的符号表达路径

大型城市文化建筑的图像符号是显性表达,展现了具体物象的形态、色彩、材质等,而指示符号及象征符号是隐性表达,同时也是意识形态层面的深刻传递。面对部分大型城市文化建筑文化内涵缺失的状况,通过对文化符号的“译读”“转码”,可凝练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审美意识及空间意识,从而实现对传统“形神兼备”的传承与创新。

在对传统形式进行再生的转译中,需用现代化的语言形式对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题材进行创造性转化。从大众的审美角度来看,人们总存在“喜新厌旧”的心理,审美兴奋点的激发总处于与人们心理预期“似与不似”的微妙情况下,如齐白石就有“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言论。在建筑的创作过程中,若仅仅将传统不加改变地进行复制,带给受众的只会是枯燥无趣的体验。因此,可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传统进行适当的“陌生化”处理,将过去与现代以一种新的构建形式进行整合,摆脱建筑固有的传统形态,赋予建筑以全新的诠释与观感,进而创造出大众既熟悉又陌生的新意象。

(一)母题重复

母题重复指的是通过形式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创造具有形态相似的建筑符号。如屋顶、门窗、材料等均属于建筑的形式符号,将这些建筑元素从建筑中抽离出来作为母题,经过重新组合变形,这些建筑元素将获得新的文化内涵。通过在建筑空间中多角度、多层次地重复再现,人们便会对这些建筑母题元素产生深刻印象,并对其传达的审美信息进行解读,产生新的审美体验。在这种母题重复的表达过程中,建筑设计师是信息的集中处理者,其需精准地从传统建筑形态中抽取特定的意象形成信息,然后通过创新性转化,使信息形式成为带有传播功能的符号。这一方式经常出现在大型城市文化建筑的表皮处理过程中,例如:乌镇大剧院选取冰裂纹窗格的原型,使其形成具有几何形态的肌理表皮;白云观珍宝花园选取多宝盒的原型,经创造性设计后,形成图案表皮,传统韵味十足;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以传统瓦片为设计来源,通过重复组合的方式,形成独特的屋顶形态。

(二)逻辑同构

美感是理性与感性综合反映的产物,当人们面对一栋建筑时,建筑的外在形态、构建逻辑、建筑材质、使用彩色等共同向人们传达建筑的审美信息。最原始的建筑审美信息包含在建筑的结构形式中,如西方传统的建筑为石材砌筑体系,而我国为木构架体系。在建筑材料多样与建筑技术进步的今天,设计师们需要对传统建筑进行结构逻辑的同构转化,通过异质同构的处理手段转译传统建筑审美信息。这种结构符号的重构能够从大众的心理底层激起审美意向。例如:杭州中山路南宋御街陈列馆通过将传统廊桥上的编木拱结构创造性地运用于屋顶上,打造了一个具有传统美感的动态曲折屋顶;曼谷中国文化中心将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范式抽象为纯粹的建构符号,体现了对中国经典梁柱建构精神的传承。这种立足于基础结构的形式再现既符合建筑的结构属性,又具有美学象征意义。

(三)形式抽象

相较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艺术总是具有抽象性的特征。符号之所以成为信息的载体并为大众所接受,是因为其是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提炼、简化、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相比于原有物象,其更具有凝聚性、概括性及典型性,通常在形式上也简单易懂。在大型城市文化建筑艺术性与功能性缺失的今天,如何平衡建筑符号的形式与意义间的关系成为设计师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从具体物象形式到抽象符号形式的转变过程中,既不能以过于直白的表达方式,将形式变为符号,又不能太过抽象,使得大众难以理解,而应保留“似与不似”间的状态。这样不仅能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还能精准传达建筑美学内涵,提升建筑作品的可读性。例如:苏州博物馆将当地历史居民建筑的屋顶抽象为几何图形的折叠起伏,实现了在当代建筑语境中重构中国风土人情的美好诉求;西安音乐学院演艺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以传统建筑层叠的群体形象为抽象形式来源,在建筑的整体形态上既体现出大唐遗风,又以跌宕起伏的轮廓线呼应秦岭的逶迤;绩溪博物馆通过借鉴中国传统园林错落有致的抽象几何形体,表达了对于山石自然的向往,展现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新探索,运用了平面几何化的抽象形态,通过模数化的几何形态及“片岩”式的假山,营造了一种抽象的山水意象,而假山的原型是《素园石谱》中的“永州石”。

(四)概念隐喻

隐喻是语言修辞手法的一种,指的是在两个具有某种相似性的形象上进行相互间的取代。从本质来说,隐喻是一种主观概念上的认知工具,因为两个物象间可能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隐喻广泛存在,其是一种超越建筑形态的精神内涵,可以引发大众产生联想,增强建筑作品的表现力与艺术效果,如天坛的圆形就蕴含着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等。大型城市文化建筑也可通过隐喻的手法,借助符号的力量,在形象与意义的塑造中将意识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受众,使大众与环境间产生联系。然而建筑的表象往往被建筑风格及结构体系所掩饰,因此设计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对于隐喻语言的认知与运用,选取符合建筑形态及受众群體审美的建筑符号,从而在物质及精神上创造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建筑元素。例如:“又见五台山”剧场中“经折”的外形设计就隐喻着五台山跌宕起伏的群峰,设计师借助中国传统的自然意境,运用空间秩序建构了内涵丰富的精神场所;中国国家美术馆新馆通过一个简单的黑色体块象征着中国的“一”字,隐喻着中国传统“大道至简,万化归一”的理念。现代大型城市文化建筑设计可借鉴此类优秀案例,使其成为意义、文化、思想交流碰撞及生产交换的场所。

四、结语

大型城市文化建筑在进行符号的转译过程中,不仅需跳出单纯的复制粘贴模式,注重对传统文脉审美意识、哲学理念、形式表达的传承,还需运用新时代的创新思维进行意识转换,探索出能与现代建筑艺术相契合的新形式表达,以达到对传统“形神兼备”的继承与创新。本文基于当下大型城市文化建筑中符号学的运用,提出了传统转译的具体手法,期为大型城市文化建筑的文化内涵塑造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何川,魏宏杨.城市角色的偏离:浅议大型文化建筑的建设问题[J].室内设计,2012(1):15-18.

[2]闫鸣理.基于符号学的建筑创作解读[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5.

[3]王陈祯.皮尔斯符号学视域下的侗族鼓楼符号探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8):26-27.

[4]时昀泽,钱锋.符号学视角下的体育建筑形式设计思考[J].当代建筑,2023(6):119-124.

[5]罗明,陶意双.从建筑符义学角度分析近现代纪念性建筑的主题表达:以湖南烈士纪念塔为例[C]//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北京工业大学.2019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9:5.

作者简介:

刘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装饰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符号学
匼河“背冰”民俗活动的文化符号学阐释
翻译符号学的三域问题剖析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基于符号学的文化衍生产品设计
以存在主义和符号学为主导对简约主义包装设计的理念解读
基于符号学的产品设计符号传达系统研究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符号学语意——读《符号学产品设计方法》有感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法律翻译对等研究
符号学理论初探
符号学的得与失——从文本理论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