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民
受低油价冲击,“三桶油”业绩收入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供图/ICphoto
结合中国自身的特殊国情,宜继续坚持电动汽车发展道路不动摇,引领世界汽车产业发展潮流。
近期梅赛德斯奔驰、宝马、丰田、福特等知名车企或宣布放弃2030年全面实现电动化的计划,或对电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表现出抵触态度。这种经营理念的变化给国内的认知带来一定冲击,毕竟上述车企皆为车界翘楚。
笔者认为,中国有自身的特殊国情,宜继续坚持电动汽车发展道路不动摇,通过交通能源本土化供应助力国家能源安全;坚持供给侧改革思路,发扬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聚焦事关电动汽车发展的动力电池和商业模式等核心关键问题,集中攻关探索力求重大突破,完善电动汽车发展配套,独辟蹊径助力中国汽车产业现代化,引领世界汽车產业发展潮流。
深层次原因
西方车企迟滞汽车电动化节奏自然是有原因的。
一是出于公司盈利因素考虑。国际知名车企经营电动汽车多年,收益方面始终不理想。福特公司2023年财报显示,电动汽车业务的亏损额超过了47亿美元,同样的情况也体现在奔驰、宝马以及大众等欧美车企身上。虽然随着电动汽车的规模增长、技术进步以及碳价提升等环境因素改善,电动汽车的成本会趋于下降继而为车企盈利带来转机,但车企的决策者为此需要面对漫长的等待,而追逐现实利润总是具有诱惑力。
二是气候突变等带来的能源危机促使欧美在能源发展问题上做出调整,放弃激进的新能源转型,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车企经营。近年欧美在对待煤电、油气等化石能源消费方面态度有所缓和,为解决好现实的能源供应问题欧美国家曾一度重启煤电等化石能源消费,政策及社会舆论带来汽车市场的调整符合发展逻辑。需要注意的是,欧美车企宣布的迟滞电动化并不是全部退出电动化,奔驰公司也只是叫停了“全面实现电动化”,并未宣布彻底放弃电动化,对此要一分为二看待。
我国产业发展规模领先
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在过去十多年间实现了跨越式转变,现具有全球最大规模。在动力电池提质降本、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绿色出行理念宣传普及等因素共同推动下,我国电动汽车超预期发展。2023年我国以电动车为主体新能源汽车销量949.5万辆,同比增长37.9%,渗透率由2020年的5.4%跃升至31.6%,保有量204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6.1%。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虽然进步很快,但要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产业链发展质量依旧面临问题与挑战。
电池技术制约电动汽车核心竞争力。电动汽车的发展虽然很快,但其产业化积累毕竟不及燃油汽车,在续航、驾驶体验等诸多方面与燃油车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导致认可度不高。比如,当前主流动力电池是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尽管业界通过结构创新实现了电池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提升,能量密度也达到了250~350wh/kg现有电池性能天花板,但电动车依然无法与燃油车能源密度及补能便利性相媲美。再加上近年来由电池充电时内部化学反应不稳定导致电池过热引发的火灾频频发生,成为阻碍电动车规模化发展的问题之一。解决好电池技术是发展电动汽车的关键立足点。
电动汽车配套设施运行效率不高。虽然电动汽车车桩比指标持续得以改善,但总量上的进步并不代表着分布的结构性均衡,设施标准制定滞后也使得充电桩与车辆充电接口不兼容时有发生。偏远地区充电桩不足依然对电动车出行有严重制约。充电桩的布局优化需要电网的匹配支撑,电网升级、设备维护运营均需要投资保障。这些成本可能超出了公共和私人部门的预期投资。配套设施布局发展初期,由于电动汽车的数量相对较少,充电基础设施的使用率可能并不高,也使得充电设施投资回收期延长。
多情景下的高效电动汽车充电运营商业模式尚未形成。部分路段比如高速充电桩的使用存在“潮汐”现象,逢节假日车流量激增形势下,仅靠增加充电桩并不是最优解决办法。在当前高速路充电桩利用率本就比较低的情况下不能片面强调增加充电桩数量解决问题。通过建立移动充电商业模式是理论上的办法之一。2023年“双节”期间,湖南、海南等地高速尝试采用应急充电车、移动充电舱、充电机器人等方式作为固定充电桩的补充电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应急充电目前存在问题主要是充电设施成本高。超充模式可以达到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的效果,大幅提高充电桩的利用频次,服务于更多电动汽车,但当前超充桩的布局基本是由各家车企在推进,该技术对电池性能要求高。
精准发力非常必要
虽有困难和挑战,但中国有自身的特殊国情,宜继续坚持电动汽车发展道路不动摇,在此前提之下,精准发力非常必要。
培育高性能固态动力电池作为发展电动汽车重中之重。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加快发展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全球汽车消费者对电动汽车安全性能、续驶里程、使用条件等需求的持续增强促使以全固态电池成为全球动力电池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日、韩、美、欧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加紧布局,力图抢占发展先机。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围绕氧化物全固态电池、聚合物全固态电池、卤化物全固态电池和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技术,加大投入研发。
完善配套设施,夯实充电服务供应基础。一是落实国家有关充电设施规划要求,加大充电桩建设力度,系统推进改革,增强充电基础设施有效供给能力。采取切实措施落实交通运输部《加快推进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要求,加快公路沿线充电桩建设,保持总量增长及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优化。二是加大智能化发展提升充电桩运维水平。针对目前充电桩利用率不高现象,大力发展数字化智能运维技术,将充电基础设施纳入到公路服务区管理平台互联网中,融合整理公路服务区管理与充电信息。统一数字导航运维标准,进一步增强导航精度、追加智能算力。
完善电动汽车充电商业运营模式。重点是针对需求旺季车辆出行密度大幅增长、充电设施有效供给不足现象,大力发展“超充桩+移动充电”电动汽车假日充电商业模式。具体思路是在充电需求较大的服务区布局超充桩、临时增配移动充电车、移动充电方舱、充电机器人等设施,由市场进行服务费用调节,政府予以适度补贴,补贴资金可由今后发展起来的碳税收入中支出。对于车企投资建设超充站,大幅提高运营效率,改善车主充电体验应予以支持。重视充电设施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提高充电兼容性和设施利用率。发展新型无线充电、快充技术,丰富电动汽车充电商业运维模式。
责任编辑:周志霞
znzhouzhixi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