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侯明
(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 长治仙泉煤业有限公司,山西 长治 046000)
早期我国很多地区浅部小窑开采时会选择巷道式采煤,导致煤层中遗留很多空巷。在采煤工作面回采到空巷位置时,在采动影响下有可能造成冒顶、切顶、煤壁片帮等事故,甚至压倒、压死支架,对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产生较大影响[1-3]。目前针对空巷的治理措施主要为加强支护、注浆填充等手段,但这些手段都有一定局限性,存在适用条件苛刻、成本控制困难等问题[4]。长治仙泉煤业15105 工作面内存在大量早期老窑采煤形成的空巷,在回采过程中利用打木垛和超前注浆等方案进行治理效果不佳。为确保过空巷期间的安全生产,采用充填支柱法进行支护,该方法具有承受荷载大、受力稳定、易操作、回采简便等特点,适合于15105 工作面空巷区域来压强度大、来压迅速的应用场景。在采用充填支柱法进行加强支护后,工作面顺利通过空巷区域,确保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
仙泉煤业15105 工作面位于该矿一采区中部,北部为一采区西翼回风巷,西部为15018 工作面(未回采)、15101 工作面采空区和15106 工作面,东部、南部为实体煤。该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综采采煤工艺,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走向长度522 m,倾斜长度175 m,主采15 号煤层,煤层厚度4.1~5.6 m,平均厚度4.88 m,煤层倾角3°~11°,平均6°,普遍含1 层夹矸,煤层结构较简单。15101 工作面煤层底板标高+781—+852 m,对应地面标高+1 062—+1 129 m,埋深平均276 m。煤层直接顶板为K2 灰岩,平均厚度7.08 m,质地坚硬,不易垮落,煤层与直接底板之间局部发育黄泥层,厚度变化较大,黄泥层发育位置顶板相对破碎,呈块状填充;煤层直接底板为黑灰色泥岩和砂质泥岩,结构松软,易吸水软化。
15105 工作面回采区域受到原小河煤矿生产破坏,存在1 块大面积采空区,以及多条空巷。这些采空区和空巷为早期沿顶板掘进和回采,与15105工作面上下顺槽呈斜交关系,空巷多数位置准确,但空间关系错综复杂,局部展布密集,巷道宽度不一,存在一定积水,对煤层顶板存在较为严重的破坏。15105 工作面上下顺槽外侧分别发育1 条正断层——F4 断层(落差15 m) 和F3 断层(落差3 ~10 m),2 条断层形成一个地垒构造,断层周边次生小断裂构造较发育,对工作面煤层赋存和顶底板存在一定影响。15105 工作面上下顺槽及切眼在掘进过程中揭露了数条空巷和采空区,普遍出现支护困难的情况,叠加断裂构造破坏,预计在回采过程中由于采动破坏和超前支撑应力转移,会对空巷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需要对空巷进行有效处理,消除安全隐患,同时,由于该工作面回采过空巷较多,对空巷的处理要综合考虑成本以及综采回采难度的问题,兼顾回采效率和经济性。
由图1 可知,15101 工作面范围内的空巷多数呈正交形态,因此工作面设计之初就对巷道布局进行优化,综合考虑F4 断层和F3 断层发育情况,设计工作面回采方向与空巷斜交,从而控制超前支撑应力不会一次作用在大面积薄弱带上,降低对空巷的采动影响。按照前期其他工作面回采过空巷期间经验,采用打木垛和煤壁超前预注浆等措施效果欠佳,因此此次采用充填支柱法对空巷进行治理。
图1 15105 工作面空巷分布与位置关系Fig.1 Relationship between No.15105 Face and abandoned roadway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原岩应力平衡被打破,超前支撑应力重新分布,特别对于大采高工作面而言,应力集中情况较为明显。在工作面回采接近空巷的过程中,由于空巷位置本身顶板受到破坏,为薄弱面,矿压显现明显,易发生漏顶甚至切顶事故。因此对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空巷区域超前应力分布进行研究,能够为充填支柱参数、工程施工节点等提供依据。
此次采用FLAC3D 数值模拟软件对工作面临近空巷期间超前支撑应力情况进行计算,摸清应力变化规律。设计在工作面距离空巷100 m 时至回采至空巷位置阶段进行数值模拟,得到推采位置与顶板应力关系数据,如图2 所示。
图2 推采位置与顶板应力关系Fig.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ing position and roof stress
由图2 可知,工作面推采接近空巷期间,空巷位置所受超前支撑应力呈逐渐增大趋势,特别是在回采距离空巷20 m 位置后,支撑应力大幅提升,从12.3 MPa 提高至13.7 MPa,在距空巷位置5 m时支撑应力增幅趋缓。由此可知,如果不对空巷进行有效支护,其顶板可能在高应力作用下发生断裂造成顶板事故。考虑工作面应力情况和空巷实际,采用充填支柱法对顶板进行有效控制,确保过空巷期间安全回采。
(1) 充填支柱规格。根据仙泉煤业地质资料和原小河煤矿生产资料可知,15105 工作面内空巷高约4.0 m。按照以往工程经验,本次充填支柱设计直径为1 m,设计高度为4.0 m,且高度可以根据实际巷高和顶板情况进行调整。
(2) 充填支柱结构。
由图2 可知,在工作面回采至空巷20 m 处,顶板压力会突然增大,有可能出现瞬间动压,在压力过大的情况下会对充填支柱造成严重破坏,使其失去支撑作用。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充填支柱顶端设计让压层,其下为承压层,其中让压层抗压强度低于承压层,在出现瞬间动压的时候,让压层出现破坏,大量吸收顶板动压能量,为顶板提供一定活动空间,从而保护下部承压层结构不受破坏。充填支柱让压层设计高度300 mm,结构如图3 所示。
图3 充填支柱受力结构示意Fig.3 Force structure diagram of filling pillar
此次充填支柱采用无机材料,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水泥- 确保支柱后期抗压强度、硫铝酸盐水泥-确保支柱前期抗压强度、石膏- 提高水泥反应速度,以及配套速凝剂、增稠剂等。对不同水灰比的浆液进行凝固后抗压强度实验,实验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水灰比充填材料抗压强度Table 1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filling 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water cement ratio
由表1 可知,浆液水灰比控制在0.8~2.0∶1时,不同水灰比材料的抗压强度不同,因此可以调整水灰比,利用材料抗压强度的不同,分别对让压层和承压层进行填充。水灰比自0.8∶1~2.5∶1,抗压强度不断下降。按照数值模拟结果同时参照以往支护情况,充填支柱的抗压强度要求高于17 MPa,对照表格,水灰比1∶1 时30 d 抗压强度18.47 MPa,能够满足要求。根据数值模拟结果,采动最大支撑应力为13.7 MPa,为保证让压效果,此次选择让压层浆液水灰比为1.5∶1,30 d 后抗压强度为12.69MPa,既能起到让压作用,同时也能够保证充足的抗压能力。
根据15105 工作面对应原小河煤矿生产资料,该工作面内存在空巷6 条,需要对其进行让压支护设计。对空巷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同时参考以往充填支柱应用经验,根据充填支柱高度、直径及其抗压强度,设计空巷内充填支柱布置参数为:空巷内共布置2 排充填支柱,排距1 700 mm、间距2 000 m,距离回采一侧帮距500 mm,距离实体煤侧帮距800 mm,布置方案如图4 所示。
图4 15105 空巷充填支柱布置方案Fig.4 Filling pillar layout scheme for abandoned roadway
此次采用的注浆材料为无机单液材料,注浆时直接泵送即可。按照设计将充填袋悬挂在巷道顶板锚杆或钢筋网上,在顶底板对充填袋进行固定,确保其与顶底板垂直。然后调配注浆浆液对充填袋进行注浆,注浆管路上连接三通阀门,每次可对2 个充填袋进行注浆,达到设计压力后关闭阀门,对下一组充填袋进行注浆。
为对充填支柱支护效果进行验证,在工作面回采接近充填支柱时,采集液压支架工作阻力,并绘制工作阻力变化曲线图,如图5 所示。
图5 过空巷期间支架工作阻力变化Fig.5 The change of working resistance during crossing abandoned roadway
由图5 可知,在13 日~16 日过空巷期间,152、160、168 号支架由于距离空巷位置不同,其工作阻力变化存在一定差异。工作面回采通过空巷期间,支架工作阻力呈现下降趋势,未出现突然变大情况,说明该区域顶板应力已经提前释放,在回采过程中没有发生顶板大规模断裂、垮冒。回采通过空巷后,支架工作阻力回升,但不足7 000 kN,处于正常水平。通过对现场观测,与以往采用其他方法支护相比,工作面没有出现片帮、冒顶和支架压死现象,说明充填支柱设计合理,能够对煤层顶板进行有效支撑。
(1) 利用FLAC3D 数值模拟软件对工作面临近空巷期间超前支撑应力情况进行计算,摸清回采通过空巷的应力变化规律,能够为充填支柱参数设计提供依据。
(2) 采用相同的注浆材料,通过调整浆液配比的方法获得不同抗压强度的充填支柱结构,能够在保证支撑应力的情况下确保充填支柱不会被瞬间动压破坏,提高了充填支柱的有效性。
(3) 在对空巷采取充填支柱措施后,工作面回采通过空巷时,支架阻力未出现突然上升的情况,现场也未发生大规模片帮、冒顶和支架压死现象,说明充填支柱法能够对空巷进行有效支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