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 丽,王 超,杨 丽,邓昌龙,杨 恒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云南昆明 650224)
茶在人们的认知中大都只具有食用价值,人们习惯性地把茶当作经济作物和饮料,而忽略了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价值[1]。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以东,茶树种质资源丰富、形态多样、色彩多样、花期长、花量大、易做造型,适合作行道树、造型树、色块、绿篱、观叶植物和盆景等,茶树形态的多样性和生态学特性决定了其在园林绿化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部分品种的茶树园林观赏价值较高,如白色系的安吉白茶、四明雪芽、千年雪;黄色系的黄金芽、黄金冠;紫色系的云南紫娟、千秋墨、四川紫嫣等[2]。观赏茶树作为茶树研究的新领域、苗圃发展的新市场、园林绿化的新树种、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新途径,在推动茶旅融合发展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对贵州省关岭县普利乡的茶树资源进行调查,并据此分析其作为观赏茶树的应用价值。
对茶树资源展开实地调查,并以此筛选出具有景观代表性的茶树品种资源。结合现有资料,采用全球定位系统,通过样带调查法对普利乡茶树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根据调查基础数据,结合其生物学特性对茶树品种进行品种鉴定,筛选具有景观价值的茶树资源进行景观配置分析,整理出普利乡景观种茶树资源适宜的景观配置形式、观赏特性及景观效果等各项指标。
调查指标包括茶树的地理坐标、种类、分布格局、海拔、土壤类型等;茶树种类、数量、树龄、树高、主干胸径、冠幅、郁闭度等;古茶树的保护管理及归属权、保护管理单位、保护管理现状与建议、古茶树历史与传说等。
关岭县普利乡长田村和南亚村茶树资源丰富,笔者主要针对这两个村共200 株半自然生长的野生型茶树开展调查,普利乡茶树多数保持自然生长状态,因此很多茶树得以保存至今。关岭县古茶树生长海拔在1100~1 500 m,为乔木、小乔木、灌木,嫩枝及顶芽因树种不同表现各异;茶树均为半驯化的人工栽培型野生茶树,树龄多在50 年以上。
1.2.1 种类分析
通过实地调查资料结果和访问企业负责人发现,关岭县普利乡古茶树资源丰富,类型主要为栽培型,叶片类型涵盖了大叶类、中叶类和小叶类,有乔木型、小乔木型、灌木型等多种类型。经查阅资料,依据张宏达对茶树的分类,普利乡古茶树品种主要有8 种,即鸠坑、黄金芽、黄金冠、紫笋、竹叶青、团叶、滇缅茶及小鸡嘴(地方品种名)。调查样本中,鸠坑占调查样本总数的3.0%、黄金芽占比17.5%、黄金冠占比13.0%、紫笋占比2.0%、竹叶青占比13.5%、团叶占比18.0%、滇缅茶占比2.0%、小鸡嘴(地方品种名)占比31.0%。据普利乡长田村60~80 岁的老人介绍,早在其先辈们到达该地开始进行生产生活时,该地的茶树地上主干部分直径便有30 cm 以上;据《永宁州志》记载,关岭县茶树栽培早在明清时期就有。
1.2.2 性状分析
对200 株茶树的叶片形状、叶片颜色、主干直径、分枝级数、树高叶片长度等进行测量和数据记录,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普利乡茶树树体性状对比
普利乡长田村、南亚村、大地村等地古茶树树体形态多为小乔木,灌木型占比1/3,有少部分高大乔木。调查显示,古茶树平均树高2.63 m,最高4.70 m,最矮1.40 m。通过实地考察可知,古茶树树体高度与茶树品种和管理等息息相关,由于部分茶树资源品种珍稀、品质良好、树体修剪较少,因此树体高大。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由于耕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粮食播种面积少、粮食产量低,许多茶园被改建为耕地,茶树遭砍伐、火烧等,导致现存古茶树的平均主干直径较小。由表1 可知,最大主干直径45 cm,最小直径7 cm,变幅38 cm。变幅较大。主干基部直径较大的原因主要是古茶树生长于地沟边界,未因开垦耕地而被砍伐,因此主干胸径明显。而部分古茶树生长受地力条件影响,主要生长于石头缝隙中,主干直径小,分支多,无明显主干。
普利乡古茶树叶片大小不一,叶片有大、中、小叶,最长12 cm、最短4 cm,变幅8 cm。叶片形态有椭圆形、长椭圆形、卵圆形、披针形等。从叶片性状看,普利乡古茶树经过多年的繁殖,性状多样,变异丰富。调查样本中,椭圆形占比最大,为49.5%(见表2)。
表2 普利乡古茶树叶片形状
普利乡古茶树在半自然的生长条件下,嫩芽因光照时间变化色彩丰富,叶色呈紫红色、黄色、玉白色、深绿色、黄绿色等,为开发景观茶树提供了基础。具体比例见表3。
表3 普利乡古茶树叶片色彩比例
在景观植物的具体搭配中,茶树景观植物配置是当前乡村振兴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又一大特色优势。在具体配置思路上,集中将叶片色彩不同的茶树作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特色亮点来发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茶景观;同时搭配不同色块的品种,形成全年都可观景的景观色块,为茶园景观增添了鲜明的特色。
1)绿叶类茶。茶树中绿叶类茶树品种居多,一般发芽叶与成熟叶相比颜色较浅。该种类中鸠坑和滇缅茶芽叶生育力较强,一芽一叶盛期在4 月中旬,发芽时叶片偏浅绿、翠绿,生长后叶片色随叶绿素的积累变深,其中滇缅茶叶片厚革质、发亮,2—4 月颜色为浅绿色,5—10 月为翠绿色,老叶为深绿色。
2)紫笋。紫笋发芽时叶片为紫红色,生长过程中颜色会随花青素的积累加深成深紫色,但是老叶色素含量降低叶片转绿黄。在变色期,2—5 月为紫红色,5—10 月变化至深紫色,10 月至次年1 月为紫红色,老叶为墨绿色。
3)黄金芽。发芽时即为金黄色,颜色受光照条件和温度的影响而变化,海拔在1 200~1 800 m 时,色彩金黄。变色期为嫩叶全年保持黄化,随气温升高,6—9 月叶片为浅黄色,黄叶越冬时叶片颜色可以保持不变,饱和度高;老叶为深绿色。
1)在空间布局方面,根据地形和光照条件,对茶园进行区域划分。将绿叶类茶种植在光照充足、地势平坦的区域,以展现其生机;紫笋和黄金芽则布局在稍微隐蔽、湿度较高的区域,以突显其色彩的独特魅力。2)在色彩搭配方面,以绿叶类茶作为基础色调,呈现出清新的绿色,为整个景观提供背景。紫笋新芽的紫红色可与绿叶形成鲜明对比,为景观增添丰富性。黄金芽的金黄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成为景观中的亮点。3)在形态设计方面,古茶树作为景观的核心,应选择形态优美、历史悠久的茶树进行重点展示。通过修剪和养护,使古茶树的形态更加美观,与周边的幼龄茶树形成对比,突显其历史沧桑感。4)可在茶景观中设置一些与茶文化相关的元素,如茶艺雕塑、茶文化石刻等,使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感受深厚的茶文化底蕴。
实施古茶树景观项目时,需要精心挑选了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绿叶类茶、紫笋和黄金芽茶树进行种植。这些茶树不仅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还能够在后续的生长过程中展现丰富的色彩变化。在种植过程中,严格按照农业技术规程进行操作,保持适当的株行距和种植深度,确保茶树能够正常生长并发挥出最佳的景观效果。
为了确保茶树健康生长和景观效果的持久性,需要采取多项养护管理措施。这包括定期对茶树进行浇水、施肥和修剪,以满足其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和水分,并保持良好的树形;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有效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注重茶园的环境保护,通过采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增加有机物质的投入等措施,改善土壤环境,促进茶树的生态发展。
为了让游客能够更好地欣赏茶树景观,在茶园中合理规划修建步道、观景台等基础设施。这些设施不仅方便游客参观和游览,还能够提供舒适的观赏环境。同时,设置茶艺表演区、茶室等休闲设施。茶艺表演区的专业茶艺师会进行精彩的茶艺表演,展示茶叶的制作工艺和品饮艺术;茶室则提供各种茶叶供游客品尝,让游客在品味茶香的同时,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普利乡通过利用绿叶类茶、紫笋、黄金芽的独特属性和色彩变化进行古茶树景观的设计应用,打造出一处集自然美景、文化韵味和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游客在这里可以感受茶树的生机与活力,欣赏美丽的景观色彩变化,同时深入了解当地的茶文化历史和传统习俗,从而有效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传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关岭县有茶叶生产基地重点乡镇6 个,平均海拔在800 m 以上。关岭县普利乡古茶树资源丰富[3]。调查样本中,茶树不同色彩景观效果明显,具有良好的景观优势;黄金芽和紫笋等品种色彩鲜明,可根据茶园周边的地形地势、山地景观、不同茶类物候期、发芽期茶叶品种的进行合理景观配置,丰富景观效果。通过交叉种植不同叶色的茶树品种,形成更替的茶景观,可以增加整个茶园的景观效应,营造出多样与统一、节奏与韵律兼具的整体茶园景观。
关岭县茶树资源丰富,具有以古茶树资源为基础的景观茶树资源优势。茶树资源保护和茶旅融合发展是推动“以茶为介,农旅融合”发展最明显的精品线路,是体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大特色优势产业,对助推关岭县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