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上林县教育局教研室(530500) 潘晓红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具有复习、引导、应用、拓展、反馈等功能,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养成习惯,以及帮助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性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的出台,学生作业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下面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优化作业设计,助力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的策略。
作业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总体和个体的特点及需要,为了更好地达成教与学的目标,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核心素养,主要由教师布置、学生单独或者合作完成的工作或者活动的总称。“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是“双减”政策对作业的总体要求;“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是“双减”政策提出的作业指导意见。
在作业设计上,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普遍重知识灌输而轻能力培养,作业形式化、随意性明显。如抄写几遍生字词、积累几个好词佳句,完成配套的教辅内容等。即便学生早已掌握了这几个生字词,也要反复抄写。这样只重视作业的量而忽略作业的质的机械性作业,让学生累得“直不起腰”,关键是学生“心松不起来”,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更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严重的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不少语文教师对作业内涵的认识窄化,认为作业只是巩固所学知识的手段,所以只关注课后作业的布置,课前、课中没有作业;同时,作业形式以书面为主,动手作业、观察作业、实验作业等综合实践型的作业几乎没有。
一些语文教师没有基于教材、学情自主进行作业设计,而以现有作业为主;一部分语文教师在进行作业布置时目的不明确,作业内容基本上围绕基础知识展开,没有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课外延伸。这样无法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更达不到高效教学的目标。
以上问题客观地存在于当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以农村小学为甚。针对这些问题,语文作业该如何进行改进呢?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探索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凸显语文作业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中的作用,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究竟哪些作业能够更加高效地帮助教师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呢?
统编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即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其中语文要素包括阅读、写作两个维度。为了更加有效地将语文要素转化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笔者从单元目标着手,注重知识的巩固,兼顾知识的延伸,通过预学作业、研学作业、拓学作业架构起贯通课前、课中、课后的作业链,形成“聚焦目标—分层关注—联结课外”的作业形式,使语文教学向两头延伸。同时,作业尽量在课内教师监督下完成,以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下面是单元作业设计的思路图。
图1 单元作业设计思路图
在平时教学中,每教一篇课文之前,笔者都会布置预学作业,要求学生预习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前,笔者布置以下的预学作业。
1.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把课文的生字读准,不熟悉的多读几遍。
2.圈:圈画出课后生字词,不认识的字查一查字典。
3.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4.思:思考一下课后练习题。
课前预学着重引导学生聚焦字词和内容理解,整体感知课文,为课堂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在课堂上,当教学这些内容时,笔者注重学生已有知识的激活,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情感投入,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1.作业设计目标化
从三年级开始,统编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的篇章页都设置有导语,揭示了单元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包括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个方面,语文要素又包括阅读和写作两个维度,它们是单元教学的重点目标,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学习习惯等内容。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阅读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教材在一年级、二年级已经编排了借助图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的提升,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并逐步做到灵活运用。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以下作业。
下面加点的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③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作业设计围绕单元重点学习目标进行,使作业目标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平衡了作业与教学之间的关系,针对性更强,有效地发挥了作业的作用。语文要素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课中研学作业的设计要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展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2.作业设计课堂化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具有具体化、可视化的特点,能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有效串联和梳理。在设计课中研学作业时,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实践,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跳水》一课,课后练习的第三题是“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和同学交流”。可以看出,题目是围绕单元阅读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设计的,提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为此,在“思维还原,聚焦脱险”教学环节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研学作业:“默读第5 自然段,关注船长的语言动作,结合船上的具体情况,推测船长那一瞬间的思维过程。依据思维导图(出示图2)填一填,想一想,说一说:船长的办法好在哪?”
图2 思维导图
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回忆课文内容。这是学生在课堂上依据教学内容同步完成的练习。在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提炼,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课中作业是一次有思维含量的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悟人物形象,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的作业设计,跳出了基于知识内容设计作业的怪圈,重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后思考练习题,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并把它作为引领学生学习的主问题,优化语文作业设计,以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
3.作业设计效果化
对任何一门科目来说,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都是重要的教学原则。小学生正处在学习能力与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通过课中作业,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课堂作业强调的是“用”,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实践,以此巩固、检测学习效果,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和反馈。仍以教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为例进行说明。在学生掌握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后,笔者设计了如下作业,引导学生展开语文实践活动。
阅读短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下列词语。
云雾忽聚忽散,时而像奔腾的骏马,时而似悠闲的羊群,时而如腾飞的蛟龙……真是千姿百态,变化多端。这就是庐山有名的云海奇观。那云雾似海洋一般无边无际,游人们在云雾中溶入化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姿百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边无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作业是根据学生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展开,具有检测、诊断、评估等功能,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作业设计,以评价课堂教学情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作业设计能力化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棉花姑娘》时,笔者设计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完成。
同学们,棉花姑娘生病了,有许多小动物都非常关心。瞧!蜻蜓、小壁虎、猫头鹰来了,他们在跟大家打招呼呢!(出示蜻蜓、小壁虎、猫头鹰的图片)
小朋友们好!我是蜻蜓,会捉空中飞的害虫。
小朋友们好!我是小壁虎,会捉墙角的蚊子和苍蝇。
小朋友们好!我是猫头鹰,会捉田里的老鼠。
请大家根据小动物的自我介绍,模仿句式填空:
_________来了。棉花姑娘说:“请你______!”_____说:“对不起,我只会_____,你还是_____吧!”
这样的课中作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感悟、体验与积累,获得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拓学作业,意在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面走向实践、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探究。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而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而且要依托教材内容,拓展语文学习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认知。课后拓学作业重在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助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提高,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精卫填海》一文,是一篇神话故事,学生很喜欢读。教学后,笔者设计的课后拓学作业是“读《夸父逐日》,借助注释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意”。这一作业从教材内容《精卫填海》延伸到同样具有神话色彩的小古文《夸父逐日》,不仅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义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使学生爱上阅读小古文,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之,语文作业设计应以学习进行定义,赋能学习,从基础知识、提升能力、拓展运用、迁移阅读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内化语文知识,形成学习能力,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助力语文教学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