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大同思想及其新时代价值体现

2024-05-13 17:46周翔宇
三角洲 2024年11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共同富裕儒家

周翔宇

“大同”思想是儒家思想社会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先贤对理想社会的绘制及朴素的向往和追求,可以构成中国几千年社会思想绵延中的一条脉络。大同思想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讲信修睦等价值观念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也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探寻大同思想中的公平、民本、共享等普世价值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坚定历史和文化自信,新时代对于坚持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以坚定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企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大同思想的基本内容

儒家大同思想从提出后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条件下也反映出不同的内容侧重,基本内容总结起来主要包括社会公正、民主政治、社会和谐三个方面。

首先,社会公正表现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上。在大同社会里财富观念根本区别于私有制社会,体现在社会财富为全体人民所共有而并非一家之私产。除了公有制下的财产共有,还要有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即每个社会成员通过站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各自的才能,使社会合理协调运作,为社会的共同利益劳动成为每个人的自觉。公正无私也被认作担任统治者的重要前提,其次,将“均平”视作社会公正的目的要求,《论语》中曾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点,社会贫富差距较大,经济差距会导致人们地位上的差异化,人们之间的地位差异化会一定程度上威胁社会的稳定。怎样合理分配社会财富,确保人人平等问题成为儒家大同思想关注的重点。大同思想中对“均平”的追求本质上是希望通过调节人们之前的物质差距来调节社会地位的关系,并企图借此手段来实现一种美好的愿想即社会安定,这也成为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的重要特征。康有为《大同书》的“当太平之世,既无帝王、君长,又无官爵、科第,人皆平等”,这些想以“均平”为核心,阐述一个没有阶级和剥削,人人平等的社会。在探索大同社会的道路中,始终以社会财富共有和人人平等为目标,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逐渐引发一些思想家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代表着一种巨大进步。

以民为本的思想是实现民主治理的基础。儒家大同思想中的民本观念不仅为约束封建制度中的个人暴政提供了理论方面支撑,也引发了封建制度下对君主与民众之间政治关系的初步思考。选贤举能也是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要求,在大同思想家的观点中,建立“选贤与能”的民主政治机制是实现民主治理的必要手段,这种观点的影响体现在治理人员的选拔从血统门第标准向德才兼备方向靠拢,在构建大同社会的理想治理模式中,让德才兼备的人作为公共治理人员成为共识。

和谐思想在儒家大同思想基本内容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在大同社会的精简描述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提到了讲信修睦这一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大同社会景象。在大同社会,人人各得其所,自觉发挥劳动特长,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安定团结。社会和谐首先体现在人际关系和谐上,大同思想中要求每个人要学会爱“他人”,强调普遍的爱,不仅局限于家人,做到整个社会集体中人与人相亲相爱并最终能够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大同思想认为社会治理的目的就是实现社会和谐,这就需要尤其保障弱者的生活,要重视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大同思想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建立社会保障出发,期望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

儒家大同思想的历史评价

大同思想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从空想到现实的逐步发展,儒家传统大同思想历经数千年发展,即使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他们的大同思想之间也有着密切关联,究其原因是儒家大同思想继承,前者的思想能够对后世产生影响,后者的思想发展并没有抛弃前者的核心内容。大同思想最初仅作为一种思想家对美好世界的憧憬,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大同思想也在与时俱进。其次是具有“平均主义”的共同特征,在坚持以“均平”为指导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向我们证明了绝对公平的不合理性,脱离现实国情的平均主义只会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再就是没能超越传统的皇权主义思想,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农民阶级对大同理想的探索,在建都天京后,平均主义的制度无法真正延续,绝对的平均无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最终只能是泡沫。

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创新精神与探索精神,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与完善自我,体现在大同思想在构建理想社会中不断进行艰辛探索,为适应不同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做出改进,近代社会正是在天下大同理想的激励下,工人阶级找到了奋斗目标。并且人们在建设目标社会实践过程中思考,在思考中促使进一步觉醒。儒家大同思想为追求美好社会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在没有特权和世袭的制度下,公職人员由群众推选,在没有私有制的大同社会,人们追求为社会而劳动。正是这样美好的世界对下层群众的吸引,即使面对生活困苦,也具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儒家传统大同思想为适应新时代变化的要求不断发展,对于全体中国人民来说,早已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近代经历了一系列探索与发展,完成了社会理想由空想到科学,由复古到现代,由均平到平等历史超越。儒家大同思想在其中无疑扮演了重要角色,历史的经验给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启示,那就是科学社会主义要寻找与大同思想的结合点,只有这样科学社会主义才会更容易被中国人民所接受,才能找到一条通往目标社会的现实通道。

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儒家大同思想从形成到发展过程中都表现出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执行过程中的阶级性。在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导向难以实现真正的大同,忠君思想的阶级性与大同思想的目标背离。封建伦理纲常教化对王权的抨击微乎其微,阻碍了真正自由公平的民主思想发展,这也使历次农民起义深受影响,难以彻底革命而导致一次次失败。只有理想的向往压制了组织上的反抗,终究难以成功。二是缺乏现实路径。大同思想发展数千年却没有真正实现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切实可行的社会条件。大同思想更多的是一种理想主义,在批判现实中也只是将美好的愿望化作动力而不能寻找制度上的本源问题。这注定没有现实可能性,找不到经济的决定作用,忽视物质基础的决定作用,这样的历史局限无论如何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其大同理想难以实现。

儒家大同思想的当代价值

儒家大同思想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必须得到继承发扬。探求儒家大同思想的时代价值,将其中的宝贵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对于我们探索和坚定共产主义的目标、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所提到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大同思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内在契合。儒家思想流传到今天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其中的大同思想也被继承下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共产主义理想也被确立为我们要实现的最高理想。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内容与儒家大同思想在诸多方面不谋而合。第一,共产主义社会符合大同理想的最终追求。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公有制制度基础之上建立的社会,表现为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劳共享,并通过这种形式实现民主。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能够在中国引起强烈反响,也在于它与中国儒家大同理想有着相似追求。第二,大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的最终目标具有一致性。大同理想主张财富共有,提倡平等自由,同时也提出了对个人道德水平的高要求,这些内容在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中也能找到相似之处。共产主义思想提倡博爱、平等的精神主张,接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人也能够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思想与大同思想的挂钩体现在实行公有制、自觉劳动、按需分配等各个方面。大同思想与共产主义思想的内在契合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条件。大同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儒家大同思想与共产主义理想的内在一致性在中国革命时期就引起巨大反响,让无数前辈志士拼搏奋斗。在二十一世纪,我们的社会主义处于从大同理想的提出到实现共产主义的中间过渡阶段。尽管在发展程度上远远达不到共产主义,但秉着大同理想的宝贵传承,坚持在公众利益基础上对社会财富进行管理和分配,沿着中国人自己意识深处的社会发展思路,即使过程漫长,但在千百万人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下也终究有实现的那一刻。

大同思想对共同富裕的启示。共同富裕一直是大同理想的追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以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要求。共同富裕主要体现在大同思想中表现为“均平”的思想,以前大同思想中的“均平”脱离了社会存在,是一种平均主义,具有空想性。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这种传统的“均平”思想早已改变,如毛泽东提出通过合作化来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的共同富裕之路建立在国情和具体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并将共同富裕称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共同富裕理想又得到了进一步探索。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特征内容,体现了儒家大同理想关于理想社会的现代阐释。

大同思想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中国根据世界发展新形势变化所提出的一种“世界大同”理念。当今世界各国命运联系日益紧密,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挑战需要世界各國共同携手合作来解决。“中国人民不仅要自己过上好日子,还追求天下大同。”从天下大同理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体现了儒家大同思想的传承,也展示了在应对全球问题时中国的应对方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在当前世界复杂的局势下,中国的综合国力日渐提升,导致一些西方学者对中国发展的忧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和平的发展环境,以和平方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为国际社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中国自身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在如今这样一个全球化大背景下的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全球化,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互利合作。儒家大同思想中包含的智慧启示我们要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坚持和谐的处事理念,以自身发展带动共同发展;要坚持和谐指导思想,为应对共同挑战指明方向;树立公平外交意识,共享发展机遇。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共同富裕儒家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共同富裕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