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24-05-13 13:08沈炳山
新课程·上旬 2024年5期
关键词:大月氏张骞匈奴

沈炳山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施强调学生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提出改革措施,但传统教学模式和新理念应用有限,导致学生在分析、理解、综合归纳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上存在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采用主题式教学进行课堂实践研究,引导学生建构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拓宽学生对历史认识的视野,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探究历史的能力,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使学生通過所学历史知识解决新问题。

在教学“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中,笔者以“丝路之通”“丝路之行”和“丝路之固”三部分串联课程,通过一系列问题涉及连接地方、交通贸易、保护巩固等方面,强调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时空观念,并将其应用于当今的“一带一路”倡议中。

一、围绕主题,导入新课

在新课导入时,以国家主席习近平“一带一路”倡议视频为开篇。

师: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唤醒了沉睡千年的丝绸之路,2014年成功申遗,吸引了韩国和日本等国的加入。让我们一同踏上学习之旅,揭示古老丝绸之路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影视资料,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丝绸之路的变迁与现今“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并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准确理解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中的角色。)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丝路之通】——张骞出使西域

(一)神秘地域——西域

师:在正式讲述西域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张骞的小故事。张骞作为汉武帝身边的郎官,负责守卫宫殿门户,而汉武帝得知大月氏和匈奴存在隔阂后,决定招募一位使者去寻找大月氏并联合起来夹击匈奴。受民族大义驱动,张骞毅然接受了这个重任,经历了千辛万苦和磨难,最终成功地抵达了大月氏的领地。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张骞要不远万里去西域,西域是哪里呢?大月氏又是哪里呢?接下来,我们看课本插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

通过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匈奴与西域、西汉之间的关系。

师:在汉朝时期,人们将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区,包括现今的新疆和中亚乃至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同时,在汉武帝的《招贤令》中曾提道:“为保境安民,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现募有志有胆勇士赴西域,出使大月氏,重赏。”现在有哪位同学给我们解释一下它的含义呢?

生:这段话表明了汉朝为了保卫国境和人民安全,决心根除匈奴的威胁。他们计划联合大月氏一起夹击匈奴,因此招募志愿者前往西域,与大月氏建立联系,并承诺丰厚的奖赏。

师:非常好!在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原王朝与匈奴处于战争状态,汉武帝时期,中原王朝国力强盛,曾派出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还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设计意图: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通过选择适合的主题和内容进行补充,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为后续学习张骞做好了铺垫。通过介绍西域地理位置和引入《招贤令》,营造出历史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后续学习张骞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背景。)

(二)传奇的开拓者——张骞

师: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西域的地理位置,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张骞到底为什么要去西域呢?

教师通过板书的方式,向学生呈现出时间轴,问: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这段时间是什么时期呢?

学生齐声说春秋战国时期。

师:这段时期对应的是哪个朝代?

生:秦朝。

师:非常棒!在公元前202年之后,刘邦建立了西汉。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教材中春秋战国到西汉的形势图,有没有发现一些共同点呢?

生:北面都有匈奴存在。

师: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匈奴一直对中原地区构成威胁,到西汉初期,尽管国力相对薄弱,但西汉王朝希望通过和亲的方式来维护与匈奴的关系,而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力强盛,已经具备足够强大的能力来反击匈奴。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时间线,发现从春秋战国到西汉的北方均有匈奴的存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对国家关系的影响。)

(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师:同学们,在教材中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旅程,他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在玉门关被匈奴俘虏,然而尽管被囚禁了10余年,张骞依然坚守使命,抓住逃跑的机会成功返回并继续西行,经历了饥饿和困苦,最终到达大月氏向国王讲述使命,但大月氏国王并没有冒险与匈奴作战的意愿,现在请同学们想象如果你是张骞,面对这种情况,会做出怎样的决策呢?

为此学生开始了激烈的讨论。

师:张骞在大月氏劝诫国王未能取得预期结果,他决定返回汉朝,但在返回途中再次被匈奴抓住并扣留了1年多,最终乘乱逃走后成功回到阔别已久的长安。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作了报告,让汉武帝决心与西域建立联系。

同学们,让我们思考一下,是什么让张骞两次被俘后还坚持完成自己的使命?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并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呢?

生:张骞展现了坚韧不拔、毅力十足的精神。尽管他遭遇了重重困难和逆境,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使命,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这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以及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也正是第一次出使西域,为第二次出使奠定了基础,在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内容,同桌互相讨论,完成表1的填写。

师:张骞通往西域后,使得汉朝与西域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丝路之行】——丝绸之路

教师为学生展示丝绸之路(陆路),询问:陆路是怎么走的,开端是哪里,方向是什么,又到达了什么地方?

生A:路起长安,后一路向西,经过安息,到达大秦。

师:那海上的路线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按照刚才的方式再描述一下海路行进过程。

生B:一条路线是从朝鲜半岛和日本直接通往古印度,另一条则是从东南沿海出发,途经中南半岛一路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最终到达天竺。

师:那么天竺是哪个地方呢?

生B:天竺是指古印度。

师:非常好,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两条路线的走向,但是我们又遇到了新的问题,为什么这条路线被称为“丝绸之路”呢?在古罗马时代,丝绸被视为比金银还珍贵的物品,因为只有中国才生产丝绸,而欧洲并没有这种宝贵的东西。当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进行考察时,他发现这条商道上主要运输的正是丝绸,于是他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同学们,请大家再次思考,这条丝绸之路上,是否只运输丝绸呢?

生1:当然不是。教材中向我们介绍了,除了丝绸之外,还有漆器、铁器等其他宝贵商品也通过这条路线进行贸易。

生2:当然不是。教材向我们介绍了丝绸之路上的多样性。除了丝绸,还有漆器、铁器等其他商品通过这条路进行贸易往来。

师:随着与西域地区的交往,丝绸之路不仅带来了珍贵的物品如香料、宝石以及今天享受到的葡萄、核桃等,還促成了技术、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深入互动和共享,丰富了各地区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已经领略了当时熙熙攘攘丝绸之路的盛况,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一下丝绸之路给中外带来了哪些影响?

学生小组讨论。

【丝路之固】——对西域的管理

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秦汉时期疆域图,学生对比发现,多出来西域这块。

师:当时西汉是如何经营和管理西域的呢?

生:设置西域都护。

师:在公元前60年就已经设置了西域都护,这也是当时管理西域地区的长官,西域都护主要负责什么?这个岗位设立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找到答案。

学生在教材中进行勾画,找到对应的答案,并完成填空(如表2)。

师:西汉时期,设立西域都护的主要目的是协调西域地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防止外来势力侵犯西域,维护该地区的稳定。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中央政权正式将西域纳入统治范围。

小结:同学们,西汉时期的繁荣与昌盛与陆上对外经济交往和海洋事业的兴旺息息相关,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展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面对挑战、共同承担责任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并促进世界各国的合作和共同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当前我国构建的“一带一路”倡议,希望向学生传达古代丝绸之路一直以来的传承和发展,并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

三、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采用主题式教学方式,贯穿了“丝路之通”“丝路之行”和“丝路之固”三个主题,以增强趣味性和向学生渗透历史学科价值。通过以国家主席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视频为导入,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丝绸之路的历史魅力,并感受它作为见证两千年历史的重要道路没有被遗忘。通过引用有关张骞和丝绸之路的故事,我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在参与中感受到张骞出使西域的艰辛以及身上所体现出的责任感。

(作者单位:福建省诏安县第三实验中学)

编辑:温雪莲

猜你喜欢
大月氏张骞匈奴
张骞探西域
张骞探西域
丝绸之路开拓者
英文摘要 关键词
匈奴王的珍宝
靴扣:贵霜王朝建立者源自大月氏新证
义退匈奴兵
李代桃僵(上)
“生化危机”之匈奴的阴谋
浅析大月氏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