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思潮

2024-05-13 14:12于立杰
三角洲 2024年11期
关键词:思潮认同感文学

于立杰

日本文学是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一种文化,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和文学风格一直吸引着全世界的读者。其中,物哀思潮是日本文学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日本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分析物哀思潮在日本文学中的意义,并探讨其在日本文学中经历的三个阶段,包括形成、演变和确立成熟,通过对物哀思潮的分析,从而全面了解日本物哀文化的价值取向。

物哀情感是日本文学的重要美学特征之一,从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一直贯穿着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物哀情感通过对自然、人物和社会的描绘和分析,为文学作品赋予深刻的内涵和意义,同时也对日本文学美学、传统和文化认同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物哀情感也能促进中日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鉴,提高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物哀思潮在日本文学中的意义

物哀情感对日本文学美学特征的塑造。在日本文学中,物哀情感是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它表现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受和思考。这种情感被视为日本文化认同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高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和艺术性的重要来源。在日本文学中,物哀情感常常表现为对生命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感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的感悟和反思,这种情感贯穿于各个时期和类型的文学作品中。例如,在古典文学时期,物哀情感表现为对季节变化的感慨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如《土佐日记》和《方丈记》等作品。这些作品通过对自然、人物和社会的描绘和分析,表现了日本人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和认同。在现代文学中,物哀情感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如《步履不停》和《小说家》等作品,表现了对社会、环境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探索。物哀情感在日本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对自然、人物和社会的描绘和分析,为文学作品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和意义,同时也是提高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和艺术性的重要来源。

物哀思潮对日本文学传统的传承与发展。从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物哀情感一直贯穿着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在古典文学时期,物哀情感表现为对季节变化的感慨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如《源氏物语》等。这些作品通过对自然、人物和社会的描绘和分析,表现了日本人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和认同,从而加强了日本文化认同感的建立和发展。

在室町、江户时代,物哀思潮发展到了高峰期,如《好色一代男》和《人间失格》等作品,表现了对人生苦难的深刻体验和反思。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处于社会底层,面临各种困境和挑战,通过对人性、社会和自我价值的思考和反思,表达了对社会和人类情感交流的理解和认同。这种对社会和人类情感交流的深刻理解和反思,对日本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近现代文学中,物哀情感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如《挪威的森林》等,表现了对社会、环境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探索。这些作品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叙述,表现出了日本人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和认同,从而为日本文化认同感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物哀情感不仅在日本文学传统中具有重要的传承作用,还对日本文学创作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日本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物哀思潮对日本文化认同感的强化。在日本文学中,物哀情感是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通常表现为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和认同。这种情感与日本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等有着密切联系,深刻反映了日本人面对自然和生命时的敬畏之情。日本文学通过对自然、人物和社会的描绘和分析,表现出了日本人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理解和认同。在自然方面,日本文学通常表现出一种尊重自然的态度,认为自然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人类只能依靠自然而生存。在生命方面,日本文学强调生命的宝贵和短暂,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叙述,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敬畏之情。在社会方面,日本文学通常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叙述,表现出了对社会和人类情感交流的理解和认同。通过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描绘和分析,日本文学表现出了日本人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和认同,从而加强了日本文化认同感的建立和发展。

日本文学中物哀思潮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物哀思潮是日本文学中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典文学时期。在古代日本文学中,物哀表现在对大自然的景象、生命的脆弱,以及无常的认识中。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思潮发展主要经历了由“哀”向“物哀”的发展过程。

“哀”思想的形成阶段。“哀”是物哀思潮的核心和特点,可以追溯到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哀”理念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在日本文学《万叶集》中发现,该作品主要收录了公元7世纪后期到公元8世纪初叶,70年间日本文学领域出现的一些典型诗歌。在这一阶段,日本诗歌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万叶歌的表达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向着抒情方向发展,出现了表达个人主观情感的内容,并出现了伤感的语言。例如,在《哀世間难住歌》中的“世间烦恼多,何事令人莫奈何?最是时难住,岁月流如东逝波。人生已苦短,紧逼又有数波折;生老复病死,忧愁种种相缠磨”。从诗歌中我们能够发现作者对于人生苦短和生老病死的感叹和悲哀之情。

由“哀”思想向“物哀”思想演变阶段。“哀”思想主要表现为作者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个人的主观情感,“物哀”思想则明确了具体的对象和原因,其对象更加明确和具象化。在日本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不难发现,从“哀”向“物哀”转变经历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在平安时代中期,日本文化逐渐开始注重具体的物,并且以物语论为中心,这也是思想演变的前期阶段。《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的转折点,也是日本文学的巅峰之作,“物哀”是《源氏物语》文学思想的主体,该作品实现了“哀”向“物哀”的转换,作者通过作品诠释了“物哀”的唯美之感,通过对人物的唯美塑造,准确诠释了“物哀”文学理念。并通过刻画真实的人物,把握人物情感,将情感以“物哀”为载体,明确了“哀”的主体,使其表达对象也更加明确,而对象也更加的宽泛。日本“物哀”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物”指的是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日本文学家对春花、初雪等自然景观有着非常独特的感情,“哀”表达着“感叹”的情感,有赞叹、喜爱、愉悦、怜惜、孤寂以及愤怒等情感。进入平安朝时代,日本人借助文字中的“物哀”表达方式抒发对世道不公的愤怒,展现出了非常浓厚的漂泊、梦幻的文学审美情趣。在平安朝时代,宫廷和民间对静态的植物之美有非常大的喜爱之情,期间,咏颂梅花的诗歌就有118首,木本植物的其他诗歌更是多得数不胜数,之后“梅花”只取其香味,樱花逐渐替代这一植物,以独特的植物属性频繁出现在诗歌和文章之中,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手本忠臣藏》中的“花中为樱,人则武士”,将樱花的柔弱与武士的刚毅形成强烈的对比,一刚一柔之间突出武士的武士精神,也表达了日本人对樱花这一柔美之花的喜爱。在“物哀”的表达过程中,学生的武士道精神以及意念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突出了“大和魂”的精神内容。

“物哀”思想确立和成熟阶段。在经历平安时代中期的快速发展后,日本文学领域逐渐形成了“物哀”的思想观念,并在镰仓、南北朝、室町而至江户时代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形成了成熟完善的文学体系。此阶段的“物哀”思想观念逐渐被理解为一种美学理念,并不仅仅代表“悲哀”的情感,更多指人的多种情绪,包括喜怒哀乐,人对自然景物、人物命运、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情感体验。

以自然景物为载体的“物哀”表现。在日本文学中,物哀思潮以自然为载体,通过对季节变化和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出了日本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季节变化在日本文学中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和象征,春天代表着新生和希望,夏天代表着活力和热情,秋天代表着成熟和收获,冬天代表着沉寂和等待。这些季节的变化与人类的生命历程有着相似之处,表达了人们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和思考。例如,《枕草子》中描绘的春天,呈现出了春雨细细地滋润着万物的生长,人们在春天里感受到了新生的力量和希望的萌芽。

日本文学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十分细腻和感人。大海、山川、花草、动物等自然元素都成为了物哀情感的表达方式,表现出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例如,《奥寺海岸》中,作者通过对海岸线、潮汐、岩石和贝壳的描绘,表现出了对海洋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感悟。这些自然元素的描绘不仅体现了自然的美丽和壮观,也表达出了人们对于生命和自然的尊敬和感悟。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思潮以自然为载体,通过对季节变化和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出了日本人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和思考。这种表达方式加强了日本文化认同感的建立和发展,也成为了日本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以人物命运为背景的“物哀”表现。在日本文学中,以人物命运为背景的物哀表现是一种经典的表现方式。这种表现方式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和分析,展现出日本人对于命运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也呈现出人物的孤独、无奈和痛苦,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是日本文学中常見的主题之一,贯穿于各个时期和类型的文学作品中。

在这种情感中,人物的生死离别、相聚、命运多舛等情感和事件都能引发人们深刻的反思和共鸣。在古典文学中,如《源氏物语》和《平家物语》等作品,人物的命运多半与家族的荣辱、政治权力的斗争等有关,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和分析,表现出日本人对于人生短暂、命运多舛的感慨和思考。在近代文学中,如《伊豆的舞女》和《人间失格》等作品,则表现出人物的孤独、无奈和痛苦,通过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的描绘和分析,展现出日本人对于人生苦难的深刻理解和反思。这些情感也反映了日本社会和历史的变迁,对于揭示日本文化和社会现实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日常生活为素材的“物哀”表现。在日本文学中,物哀思潮也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琐事和人际关系中。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包括人物的家庭生活、工作、恋爱、婚姻等方面的生活细节。通过对这些琐事的描绘和分析,日本文学揭示了社会的现实问题,并表现出日本人的细腻和敏感。在日本文学中,对日常生活的描绘和分析往往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密切相关。比如,日本作家的小说《雪国》就描绘了一位在雪国工作的男子和他的恋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日本传统和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样,小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和分析,表现了人际关系中的错综复杂和人性的复杂性。

物哀思潮是日本文学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能够通过对自然、人物和社会的描绘和分析,为文学作品赋予深刻的内涵和意义,同时也对日本文学美学、传统和文化认同感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思潮认同感文学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