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市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及推广策略

2024-05-13 08:04廖晓璐吕丽丽
南方农业·下旬 2024年2期
关键词: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水稻

廖晓璐 吕丽丽

摘 要 玉林市作为广西重要的粮食产区,其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对于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玉林市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高产和优质目标,论述了玉林市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分析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优化技术支撑体系;引导规模种植优良品种,培育新品种;完善产品质量标准,提升附加值;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推广策略。

关键词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广西玉林市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4.016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玉林市作为广西重要的粮食产区,水稻增产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玉林市水稻平均产量虽有所增长,但仍未达到其潜在的产能水平。本文探讨玉林市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有效推广策略,以期为提高玉林市水稻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玉林市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玉林市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玉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了实现水稻的高产,玉林市采用了多种先进的栽培技术。1)品种选择是实现水稻高产的基础。玉林市主要种植杂交稻,如Y两优1号、泰优390等。这些品种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产量高的特点,为水稻高产奠定了基础。2)合理的栽培密度和播种量是保证水稻高产的关键。根据玉林市的气候特点和水稻品种特性,確定适宜的栽培密度和播种量,使水稻群体生长协调,个体发育健壮。3)科学的田间管理和环境调控是水稻高产的保障。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加强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和田间通风透光等环节的管理,为水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1]。4)玉林市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还注重提高稻米品质。通过选用优质品种、改善栽培环境和加工贮藏条件等手段,提高稻米的外观品质、加工品质和食味品质。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技术水平偏低

玉林市作为广西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水稻种植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粮食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但是,玉林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正面临诸多难题。1)稻田机械化和高标准化建设不足严重制约产能提升。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玉林市水稻机械化移栽率仅为62%,手工插秧面积高达2.53万hm2。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为4.45万hm2,占总稻作面积的23%,导致大部分稻田无法实施精细化栽培与管理,平均667 m2产量在广西处于较低水平。2)信息化应用明显滞后,影响精准化农业发展。目前,玉林市种植管理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仅局部企业引入RFID防伪追溯系统等追溯体系。缺乏长期连续的种植、施肥、收割等历史数据积累与利用,无法科学制订个性化栽培措施。以桂粳7号为例,对于不同地块的氮磷钾肥用量,仅依赖简单经验调整,难以实现精准高效的栽培目标。3)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和转化能力有限。产学研合作机制不畅导致技术供给偏弱,现有推广体系难以快速形成新技术示范带,扩大应用范围。例如,旱优8号(粳型三系杂交稻)研发至推广应用周期在5年以上,显著影响新品种在玉林市范围内的普及速度与效果。

2.2 品种结构单一化

玉林市主要种植水稻品种为中间稻,以桂粳7号、桂优507等中熟单高秆品种为主导,长粒香型晚熟品种种植比例较低,水稻品种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多样化市场需求。具体来看,2022年玉林市水稻总播种面积中,桂粳7号及类似中熟品种约占75%,桂优507等中间稻占15%,而高品质长粒香型品种如南粳976、珍稻28等仅占5%左右。此外,单一品种结构也增大了病虫害风险。以2022年玉林市为例,桂粳7号片区因稻瘟病严重减产30%以上。若品种组成多样化,可采用轮作等手段降低单一品种在区域内的种植密度,有效控制病虫害蔓延[2-3]。因此,调整优化水稻品种结构,培育引进优质特色稻,实现不同类别水稻合理配置,是实现玉林市水稻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

2.3 农产品质量标准偏低

目前,玉林市水稻产品质量监管与标准体系建设滞后,部分环节质量控制不严,产品统一化程度较低,这不利于培育区域公共品牌,也制约高端市场拓展。

1)玉林市尚未建立完善的质量追溯体系,种植、加工、流通各环节信息联动不畅。2022年,玉林市关键生产资料入场使用情况监测率仅35%,主产区种植全程记录率低于30%,不能有效排查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等风险[3]。2)规范化种植面积占比不高,产品表型和质构差异大,不利于产业化经营。部分批发商反映玉林米“优质稻与次品米混杂严重”,难以开展品牌推广。此外,玉林市水稻质量评价标准也较为宽泛,对糯度、混合米率等指标仅做定性要求,数值差异较大。这不利于产品等级划分,也造成了质量监管漏洞。以特级米为例,不同企业混合米含量差异可达10%,增加了下游加工企业原料筛选成本,也影响产品口感稳定性[1]。

2.4 农业科研力量不足

玉林市水稻研发机构数量有限,科研力量较为薄弱,技术人员明显不足,难以满足推广应用需求。

1)高校和科研院所较少。玉林市的主要农业科研机构包括玉林市农业科学院、广西玉林农业学校和玉林市植保站。这些机构中共有技术人员78名,管理人员42名。平均到每667 hm2水稻上,研发与服务人员的配备仅为0.8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产学研合作机制不畅。玉林市科研机构主要开展农业基础研究、病虫防治、新品种选育等工作,针对性和应用度偏弱。同时,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渠道狭窄,联合攻关与成果转化项目较少,这不利于汇聚更丰富的技术资源,进而影响研发效率的提高。

3 推广对策

3.1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优化技术支撑体系

为有效推广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玉林市需要重点加强农业技术体系建设,构建“政产学研”深度协作的技术推广长效机制。1)积极引进高校院所力量,共建水稻高产技术研发中心[4]。按照“政府引导、社会支持、企业运营、市场化”的原则,与周边高校、科研单位合作成立非营利性研发机构,汇聚顶尖人才和技术资源,围绕玉林市主导水稻品种如桂粳7号、桂优507等自主选育新品种,研发机械化、信息化、绿色防控等适宜当地特色的高产核心技术,孵化技术成果转化。2)扩大先进技术示范带辐射带动面。立足主产区创建一批万亩级高产稻作技术示范区,运用科学培肥水、机械化作业、病虫防控等切实提高水稻产量,带动周边0.13万~0.20万hm2次级示范区建设,辐射带动技术进步。根据培育情况逐年扩大示范区规模,提高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等技术推广率,力争3年内实现在90%以上。3)建立技术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出台奖励措施,鼓励基层农技人员多点联系、多面服务,内培和引进高素质技术人才。建立技术转移转化考核评价体系,落实技术人员业绩工资和项目分红等政策措施,充分调动科研部门产出核心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

3.2 引导规模种植优良品种,培育新品种

为调整玉林市水稻品种结构,提高优质稻比重,需要重点实施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和新品种培育两大举措。1)在主产区选择条件成熟的大型龙头企业,推广机械化快速育秧和插秧技术,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5]。建立产销对接机制,与稻米深加工企业达成订单种植协议,有针对性培育“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共同体。到2025年,带动玉林市水稻标准化种植面积达6.67万hm2,占总面积的35%。同时,引导规模种植经济性强的优质中晚熟稻,提高产区内品质较好稻谷的比重,为玉林市稻米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夯实基础。2)加快新品种选育和产业化步伐。立足玉林市气候特点,围绕产区主要中间稻和光敏稻品种如桂粳7号、桂优507,利用细胞工程和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逆性强、稳产高质的新品种。同时,引进国内外优质粳稻和糯稻资源,快速选育出早熟和中熟型特征明显、口感优良的特色稻。到2025年,新培育应用到生产的水稻品种达到8个,丰富了玉林市水稻种质资源。

3.3 完善产品质量标准,提升产品附加值

为全面提升玉林市稻米质量,增强品牌影响力,需要高度重视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建立质量追溯和风险防控机制,增强产品附加值。1)积极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全过程质量监测。制订科学合理的质量考核指标,建立种植、加工、仓储、运输的全链条监测模式。重点针对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等质量安全风险开展无记名抽检,同时对蛋白质、淀粉等营养品质指标进行评价。检测结果作为质量追溯体系的重要环节,可为生产者和购销方提供技术服务反馈与决策参考。2)完善等级质量标准,严格执行质量分级定价。在原有国家标准基础上,细化糯度、整精米率、杂质等级指标,明确豪华级、优级及一般级区间值。产品达到更高质量等级,买方可给予质量补贴奖励。这可激励农民严格操作,争取更高价格,从源头推动玉林市米产业升级。3)积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培育绿色、有机等特色子品牌。以玉林市为中心整合周边主产区力量组建公共品牌联盟,统一包装、运输、宣传,参与国内主要展会,向购销端传递品牌影响力。同时,发掘有机种植等特色生产模式,创立差异化子品牌,满足高端消费需求,不断增强整体品牌价值。

3.4 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为增强玉林市自主创新能力,需要着力构建产学研深度协作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面向实际需求的研发机构,持续产出原创性核心技术。1)共建非营利性高产高效稻作研发中心。依托玉林市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力量,与大型种植龙头企业合作,成立独立运营的研发平台,汇聚高水平人才队伍。明确以玉林市水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发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企业利益主体作用,市场化运作、项目化研发。预计未来5年玉林市可承担区市级科研课题50项以上,孵化转化新产品、新技术30项以上。2)完善科研项目评审考核机制。建立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导向的科研项目動态调整机制。结合产业现状及企业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科研布局,集中资源攻关核心共性关键技术。同时,建立项目考核奖惩长效机制,充分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对无法转化应用的课题启动“事后责任追究”程序,促使研发始终围绕实际产出。通过构建新型研发体系和完善激励机制,持续推出适应玉林市特色的核心栽培新技术,为实现水稻高产奠定坚实技术基础。

4 结语

玉林市是广西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水稻产业发展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目前,玉林市水稻生产在推广应用高产栽培技术方面还面临机械化水平偏低、品种结构单一、质量标准不统一等多重挑战。为此,要进一步加大技术、资金等要素投入力度,大力推广机械化和标准化种植,加快新品种选育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构建社会共治的质量安全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建设技术创新平台,以科技进步推动玉林市水稻产业提质增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牙文文,黄舒舒.西林县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及推广应用策略[J].乡村科技,2023,14(18):87-89.

[2] 庞家体.广西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及其推广应用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45(12):88-89.

[3] 刘大翠.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在川中丘陵地区的推广应用及分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5(1):38-39.

[4] 王潇敏.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及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研究[J].河北农机,2023(16):75-77.

[5] 王晓华,翟丽雪.大豆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及应用推广实践[J].种子科技,2023,41(11):50-52.

(责任编辑:张春雨)

收稿日期:2024-01-23

作者简介:廖晓璐(1984—),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为水稻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广。

*为通信作者,E-mail:1059139688@qq.com。

猜你喜欢
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一季水稻
水稻花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
对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的思考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的几个认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