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眼看世界之先声,救亡以图存之奇书:魏源与《海国图志》

2024-05-13 13:08钟彦亮
月读 2024年5期
关键词:海国魏源图志

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三季书目已经发布,“四书”之一《孟子》、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墨子》、中国古代农科史上最完备的一部总结性巨著《农政全书》,以及《灵宪》《营造法式》《论衡》《海国图志》《颜氏家训》《左传》《资治通鉴》《华阳国志》等十余部闪烁着多元先贤思想光辉、流传千古的中华典籍将在新一季节目中与大家见面,涉及史学、文学、科技、医学等不同领域。我们将对这批典籍进行逐部解读。

说起魏源和他编著的《海国图志》,相信每个学过中学历史的人都不感陌生。这部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较为详尽地介绍世界史地知识和西方科学知识的著作,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更是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对中国近代化甚至是对日本近代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源如何编著《海国图志》?为什么他敢于突破传统“华夷之辩”的藩篱,率先“睁眼看世界”?除了作为中学历史的考点“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究竟还讲了什么,又是如何讲述的?

万感苍茫日,相逢一语无:《海国图志》的编著历程

点燃编著《海国图志》的导火索,正是鸦片战争。

19世纪3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开始竭力向中国倾销工业品,企图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但由于清朝长期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加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顽强地抵抗英国廉价工业品的输入,导致英国的产品在中国难有销路,因此中国对英贸易每年依然保持出超的优势地位。为了扭转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英国开始突破道德底线,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以牟取暴利。

贸易的天平果然开始向英国倾斜,鸦片的输入让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严重的“银荒”,从而让清朝财政枯竭、国库空虚。更为严重的是,鸦片作为毒品,极大地戕害了中国人的身心健康,腐化了社会风气。

此时,清朝有部分官员已认识到鸦片之害。道光十八年(1838),鸿胪寺卿黄爵滋奏请道光帝禁烟,林则徐也赞成他的意见,并忧心忡忡地向道光帝指出“此祸不除,十年之后,不惟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在听了林则徐的意见后,道光帝也深以为是。于是在同年十一月,道光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办鸦片。

但长期的闭关固守,致使大部分中国人对鸦片走私的情况一知半解,对走私鸦片的“英夷”也是知之甚少。为了破解这一局面,林则徐便先行派人赴广州“密行查访”,搜集情报,而林则徐也凭借这一方法,初步掌握了鸦片走私的“夷情”。

道光十九年(1839)正月,林则徐来到广州,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外国情况,他除了继续派人“探访夷情”外,还组织了一批翻译人员,专门搜集并编译西方的书报,如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译为《四洲志》,又将搜集到的“新闻纸”编译成《华事夷言》,等等—这些书报都在日后成为《海国图志》的重要材料。

凭借密访、翻译等方法,林则徐基本了解了外国情况,并掌握了英国在广州走私鸦片的情形,这时他便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巡抚怡良等官员,开始打击走私、收缴鸦片,最终共缴获了鸦片两万余箱。同年四月,林则徐率领地方官吏在东莞虎门当众销毁缴获的全部鸦片。

禁烟意味着英国利益受损,英殖民者们怎会甘心?道光二十年五月(1840年6月),英国便以林则徐禁烟为借口,悍然发动鸦片战争。

在英国坚船利炮的攻势之下,脱离世界发展潮流、武器装备样样落后的清军节节败退,几乎毫无抵抗之力。迫于英军的强大攻势,同年九月,道光帝以禁烟不善为由将林则徐“严加议处”,很快又将他革职,企图以此与英方媾和。

但道光帝本身便对“夷情”不甚了了,导致他在决策上战和不定。二十一年(1841),道光帝又下诏对英作战。二月,予林则徐四品卿衔,命他赴浙江镇海协防。五月,道光帝竟又调转枪头,斥责林则徐“在粤不能德威并用,褫卿衔,遣戍伊犁”。

林则徐万般无奈,只好从镇海出发北上,当他行至京口之时(今江苏镇江),他的好朋友魏源赶来与他相见—这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刻,魏源赋《江口晤林少穆制府》二首以纪此事,诗云:

万感苍茫日,相逢一语无。

风雷憎蠖屈,岁月笑龙屠。

方术三年艾,河山两戒图。

乘槎天上事,商略到鸥凫。

聚散凭今夕,欢愁并一身。

与君宵对榻,三度雨翻蘋。

去国桃千树,忧时突再薪。

不辞京口月,肝胆醉轮囷。

面对殖民者血与火的掠夺、民族存与亡的危机、个人穷与通的命运,他们百感交集、欲说还休。尽管如此,他们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中国要“曲突徙薪”,即趁早向西方学习以应对他们坚船利炮的进攻。

因此,林则徐便将他在广州搜集到的资料以及编译的《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报,再加上他在浙江搜集的船炮模型全部托付给魏源,希望他能够以此为基础,编著一部更完善的书籍,为中国应对西方的挑战备好“三年之艾”。

其实,魏源也曾参与过鸦片战争。1840年7月,英军进攻浙江定海。9月,英军军官安突德在定海偷偷测绘地图时被乡民们发现,乡民们便将他俘获并押送至军营。魏源此时恰好在军营之中,于是他“亲询夷俘安突德”,并根据安突德的口供以及其他资料写成《英吉利小记》,成为中国第一篇系统介绍英国情况的文章,后来也被收入《海国图志》当中。

民族的危机、朋友的嘱托,自然让魏源不敢怠慢,立即整理林则徐转赠的资料,并结合自身与英殖民者斗争的经验,开始着手编著《海国图志》。

二十二年七月(1842年8月),清廷战败求和,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自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由此开端。

但屈辱的开端也是觉醒的开端,同年十二月(1843年1月),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五十卷本,成为中国近代第一部“睁眼看世界”之书。关注时局的魏源没有就此停下,而是不断搜集最新资料加以补充完善。二十七年(1847),魏源将《海国图志》增补为六十卷,咸豐二年(1852)又再扩充为一百卷,至此定本。

何不借风雷,一壮天地颜:魏源的生平

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和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魏源之所以能率先打破思想桎梏,编成《海国图志》,并非偶然,其实早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魏源便是一位主张经世致用、倡导社会变革的开明知识分子了。

魏源(1794—1857),字默深,一字墨生,又字汉士,号良图,湖南邵阳人。魏源小时候读书非常刻苦,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苦读,连他家人都劝他不必“长夜攻苦”。他九岁便参加童子试,县令指着茶瓯中画的太极图,出了一副上联“杯中含太极”来考他,当时魏源怀中正好揣着两个麦饼,便应声对出下联“腹内孕乾坤”,流露出远大的志向,让县令大为惊讶。

此后,魏源科举之路颇为顺利,十五中秀才,十七为廪生。嘉庆十八年(1813),二十岁的魏源通过了拔贡考试,成为国子监贡生,获得进京深造的机会,于是在第二年春天,魏源赴京求学。

本来去北京是件高兴的事儿,但随着魏源一路北上,他心情却变得愈发沉重起来—他见到了黄河失修,泥沙淤积,生存环境恶化,“浊河决千里,一淤辄寻尺。屈指三千年,几决几淤积”(《北上杂诗》其二),“一来河南道,十里惟广漠。更无山可青,惟有水长浊”(其七);又痛心于北方百姓因天理教起事而深陷兵连祸结之中,“去岁大兵后,大祲今苦饥。黄沙万殍骨,白月千战垒。至今禾麦地,极目森蒿藜”(其四);何况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在今年“麦秋不及待,人饥已奈何”的大饥荒之下,饥民们为了果腹,“明知麦花毒,急那择其他”,结果只能是“食鸩止渴饥,僵者如乱麻”(其六)。晚清沉疴遍地、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无疑极大地冲击了魏源的心灵,让他不由发出“何不借风雷,一壮天地颜”(其三)的浩叹,思考能借着变革的风雷之力重塑社会、扶危拯溺。

魏源到了北京后,开始四处寻师访友。他很快结识了陶澍、贺长龄、林则徐、刘逢禄、龚自珍等主张经世致用、倡导社会变革的知识分子,并与他们有着深入的交往,后世也称他们为“经世派”。

值得一提的是,魏源与龚自珍都拜今文经学大师刘逢禄为师,向他学习《春秋公羊傳》,师承公羊学派中经世致用、主张历史变革的精神,人们又把魏源与龚自珍并称为“龚魏”。

道光二年(1822),29岁的魏源高中顺天府乡试举人第二名,试卷还得到道光帝的“挥翰褒赏”,但在此之后,他屡试不第。直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51岁的他才终于考中礼部会试第十九名,但因试卷涂改,被罚停殿试一年。在明年补行的殿试中,魏源中三甲第九十三名,赐同进士出身。

不过魏源在中举至中进士这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积极参与社会改革实践,长期充当陶澍、贺长龄等经世派督抚的幕僚,深入参与到漕政、河政和盐政等政治制度改革当中,均取得良好的成效。同时,魏源还编写了许多经世致用的文章与文集,如《筹漕篇》、《筹鹾篇》(鹾,cuó,意思是盐)、《江苏海运全案》、《皇朝经世文编》等等。

可见,假如说少年时期的魏源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八方友”认识到清王朝的由盛转衰,渐入末世,并萌生出经世致用、倡导变革的思想,那么中年时期的魏源则是以“行改革事、写经世文”使自己的思想真正地成熟起来—如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魏源能在“历大变局”时率先觉醒,并以改革家的远见指出要向西方学习了。

中进士后,魏源先后做过东台县、兴化县、高邮州的地方官,皆有政绩。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此时的魏源已年近花甲,他深感“遭遇坎坷,世乱多故”,故无心仕宦。这位年少时敢借风雷,中年时吞吐风云的改革志士,在人生最后阶段却选择遁入空门,法号承贯。咸丰七年(1857),在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枪炮声中,魏源病逝于杭州的僧舍之内,因其生平十分喜爱杭州西湖,“遂葬于南屏之方家峪”。

夷情夷技及夷图,万里指掌米沙如:

《海国图志》的基本内容

如今通行的《海国图志》一般是百卷本,“海国”即海外诸国,“图志”即附有地图的地理书,但这部书却并非仅是地理书这么简单,它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涉及当时世界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宗教、历法、科技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堪称中国近代首部详细介绍世界知识的百科全书。

百卷本《海国图志》卷一至卷二为《筹海篇》;卷三至卷四主要是世界各大洲及各国地图;卷五至七十为世界各国概况;卷七十一至七十三记载各国宗教以及中西历法;卷七十四至七十六讲述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基本问题;卷七十七至八十为筹海总论,收录时人关于沿海情形、筹海方法的论述;卷八十一至八十三为夷情备采,辑录林则徐编译的书报资料;卷八十四至九十三记载西方战船、火炮、火铳、水雷等先进武器的制造方法、使用方法和图纸模型;卷九十四至卷一百介绍西方器物、语言以及天文学知识等。全书共计八十八万字,地图十五幅、西洋技艺图式五十七页,地球天文合论图式七幅,真是“夷情夷技及夷图,万里指掌米沙如”(魏源《都中吟·其四》)。

如何进入这样一部煌煌巨著?我们不妨从西人谈西事的记录视角、抵御西方入侵的战略方案以及介绍西方先进科学这三个角度来把握这部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

西人谈西事的记录视角。《海国图志》主体部分是介绍世界各国的史地情况,尤其是让中国人见识到西方国家商业、政体、交通、学校等情况,那么它具体是如何介绍的呢?魏源在《海国图志原叙》中说:“(此书)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自司马迁在《史记》中设立如《朝鲜列传》《大宛列传》等专门记载外国情况的传记以来,此后正史大多沿袭这一模式,会在史书中开设如《西域传》《外国传》等传记。尽管这些传记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周边国家的重要资料,但它们一般是以中国人的视角观察外国,如《大宛列传》说:“(张)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然而张骞的转述再怎么生动详细,中间难免夹杂着他作为汉朝人的误解和偏见,其他同类型传记也大抵如此。

但《海国图志》却突破了这一传统,魏源在记录外国情况时,不仅兼采外国人与中国人的著作,并且在叙述上以外国人著作为先为主,中国人著作为后为辅。比如在《英吉利国广述上》中,魏源先引新加坡人写的《英国论略》,再引郭士立《贸易通志》、艾儒略《职方外纪》、韦理哲《地球图说》等外国传教士的著作,直至《英吉利国广述中》,魏源才开始引《皇清四裔考》《海录》《瀛寰志略》等中国人的著作。以西人谈西事,让记录的外国史地情况更为全面、真实和可信,并开始冲击“内中国而外夷狄”的天朝上国的观念。

抵御西方入侵的战略方案。当时中国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抵御外侮,战胜比自己强大数倍的英国。魏源以《筹海篇》开宗明义,提出自守之策、攻夷之策和款夷之策。魏源将“守”作为战略的中心,提出“以守为战”“以守为款”,以积极的防守来保卫沿海城池,并积蓄实力,最终实现以弱胜强的战略目标。

自守之策有二:一是守内河。魏源认为“英夷所长在海,待诸内河,待诸陆岸,则失其所长”,因此他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清军不能与英军在海洋上硬拼,应该诱敌深入内河,这样英军船舰“止能鱼贯,不能棋错四布”,这样清军才能发挥本土作战、机动灵活的优势,从而扬长避短、出奇制胜。二是练土兵、练水勇。面对英军快速的攻势,调兵遣将不仅贻误战机,更会造成庞大的开支,所以他提出“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只要我们善于练兵用兵,也能克敌制胜。

内守既固,乃御外攻。攻夷之策有二:一是“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即所谓“以夷攻夷”。魏源指出,英国十分忌惮俄国、法国和美国,同时清朝的属国缅甸、暹罗、安南等也正遭受英国的侵略。清朝不妨考虑联合与英国有矛盾的国家以及正在遭受侵略的属国以共同对付英国。二是“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深刻地指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中国要认真向西方学习造船、造炮和养兵练兵的方法,通过建船厂、火器局,聘请“西洋柁师”等方式,尽快建立一支新式海军抵御外敌。这也是中国首次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政治手段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方式,因此魏源认為要和平处理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关系,提出“以夷款夷”。款夷之策有二,一是“听互市各国以款夷”,即在与各国保持友好通商的基础上,通过和平的手段,利用世界各国与英国的矛盾以达到牵制英国的目的。二是“持鸦片初约以通市”,魏源指出,要在严禁鸦片的基础上,与各国保持平等的经济贸易往来,以此打破英国“兵贾相济”一家独大的局面。

无论是“以夷攻夷”“以夷款夷”,还是“师夷长技以制夷”,都离不开对外国情况的掌握,所以魏源才把《筹海篇》放在《海国图志》开头,并在《原叙》中指出编著此书的目的便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并且,我们假如统观此书《筹海篇》《筹海总论》以及其他介绍制造和使用坚船利炮等篇章,不难看出魏源在抵御西方侵略上既有宏观的战略谋划、精细的战术分析,更有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因此《海国图志》不仅是近代中国首部详细介绍世界史地的地理书,更是首部系统讲解如何抵御西方侵略的兵书,凝聚了魏源救亡图存的强烈意识,也难怪日本学者盐谷世弘则也说此书“名为地志,其实武备大典”了。

介绍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理论。在科学技术上,魏源介绍了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如《铸炮铁模记》完整记载了铸炮铁的原理和方法,并配套了详细的图纸和说明。在科学理论上,魏源介绍了地圆说、日心说、温度带等西方天文地理学知识,如《地球循环论》介绍日心说“哥伯尼各者,深悉天文地理,言地球与各政相类,日则居中,地与各政,皆循环于日球外,川流不息,周而复始”。

《海国图志》成书之后,对清朝部分开明官僚产生过重要影响,如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洋务派便继承并发展了其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展“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办工厂、造船炮、建新军,帮助晚清实现“同光中兴”。不过尽管如此,这部书依然没有引起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重视。

墙里开花墙外香。《海国图志》在中国默默无闻,但在传入日本后却引发日本知识分子购读热潮,对于日本了解世界各国情况、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抵御西方侵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最后竟然间接地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海国图志》海内外不同的命运,正如梁启超先生所感叹的:“其书在今日,不过束阁覆瓿之价值,然日本之平象山、吉田松阴、西乡隆盛辈,皆为其书所激刺,间接以演尊攘之活剧。不龟手之药一也,或以霸,或不免于洴澼絖,岂不然哉!”

厉精淬志,足国足兵:《海国图志》的价值

今日之中国,山河无恙,硝烟不再,而《海国图志》介绍的许多天文学、地理学知识早已成为人们生活常识,在此背景下,《海国图志》价值何在,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这部书?

《海国图志》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一是重走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长征”之路。今年是虎门销烟一百八十五周年,中国人正是从这次轰轰烈烈的销烟运动中,以及在随后而来的鸦片战争中觉醒,从此救亡图存、奋发图强成为中国近代百年的主题,而《海国图志》正是回答这一主题的第一份“答卷”。因此我们今天重读《海国图志》,正可借此回顾中国近代百年思想史的起点,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如何反抗侵略,并一步步走向独立自主富强的新中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是提升民族自信心。面对当时西方列强的先进技术,魏源没有丧失信心,反而指出“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故知国以人兴,功无幸成,惟厉精淬志者,能足国而足兵”。今天的中国要自力更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亦当作如是观。

三是培养宽广的心胸。由于时代局限,《海国图志》虽然还是称外国为“夷”,但魏源同时感慨“岂天地气运,自西北而东南,将中外一家欤”,又充满自信地表示“始知不披海国图志,不知宇宙之大,南北极上下之浑圆也……而各国沿革之始末、建置之永促,能以各国史书志富媪山川纵横九万里、上下数千年者,惜乎未之闻焉!”因此读《海国图志》,能帮助我们开拓心胸、视通万里、思接千载。

《海国图志》还具有文学价值和语言学价值。魏源的《筹海篇》以及其他散见于书中的议论,均直面问题、析理透辟、论证详实、情感激越,读之不仅让人心潮澎湃,更如冷水浇背、发人警醒,当属一流的政论文字。同时,在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物质和文化不断涌入中国,随着中西交流日益加深,汉语也开始出现了一批源自西方的外来词,而其中很多词语最早或较早地出现在《海国图志》中,如“千里镜”“螺丝钉”“公司”“地球”“赤道”“热带”“温带”,等等,倘若我们对汉语史感兴趣,《海国图志》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语料库。

资料卡片

《四洲志》与“博物馆”

晚清中国尚未出现类似博物馆的机构,从博物学的角度来看,西方的“博物馆”接近中国古代的“集古楼”“博古斋”这样的名称。明末以来西方博物学的著作渐渐传入中国,林则徐在主译《四洲志》的过程中反复琢磨,在“英吉利国”部分对译为英国牛津大学波德利图书馆“the Bodleian Library at Oxford”和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译文内容已被大大简化了。或以为“博物馆”一词最早由日本创造,汉文系从日文转译而来。该词其实最早见于《四洲志》。《四洲志》是首次将museum译成“博物馆”的汉文文献。从清政府派遣赴欧美游历考察的官员,他们在游记中多用“公所”“行馆”“画阁”“万兽园”“生灵苑”“积骨楼”“军器库”“集宝楼”“积宝院”“集奇馆”“积新宫”“古器库”等词汇,或直接使用音译来描述所见到的博物馆,结果优胜劣汰,惟有“博物馆”一词留存至今。(摘自邹振环《〈四洲志〉:近代中国最早的百科全书》,《中国出版史研究》2020年第1期)

选读

问曰:既款之后如之何a?曰:武备之当振b,不系乎夷之款与不款。既款以后,夷瞰我虚实c,藐我废弛d,其所以严武备、绝狡启者e,尤当倍急于未款之时;所以惩具文f、饰善后者,尤当倍甚于承平之日。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选自《海国图志·筹海篇三·议战》)

【注释】

a 款:议和、讲和。明王家桢《抚甘请饷疏》:“顾战款异局也,远近异势也。”

b 武备:军备,指武装力量、军事装备等。《春秋穀梁传·襄公二十五年》:“古者虽有文事,必有武备。”

c 瞰:窥视。

d 藐:輕视。

e 狡启:“狡焉思启”的省略。“狡焉思启”,怀贪诈之心图谋侵人之国。《左传·成公八年》:“夫狡焉思启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国蔑有?”

f 具文:空文。《汉书·宣帝纪》:“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谩,以避启课。”颜师古注:“虽有其文,而实不副也。”

【译文】

问:(与英方)议和之后我方应当怎么办?答:我方武备应当振作,不在于英方的和与战。与英方议和之后,他们窥探到我方力量的虚实、轻视我方武备的废弛,在这时严饬我方武备、杜绝英方阴谋的措施,尤其应当比未议和之时更加急切;所以惩戒无用的空文、修饬各种善后之策,尤其应当比承平之时更加(用力)。未和议之前,我方应当利用外国攻打英国;在和议之后,应当以西方为师学习他们擅长的本领,再反过来制服他们。西方有三项擅长的本领:一是战舰,二是火器,三是养兵练兵的

方法。

(注译:钟彦亮)

猜你喜欢
海国魏源图志
岁末感怀兼寄二兄
大清国买不到《海国图志》
一部书,两种命运
论魏源早期理学思想及其转变
图志
漫画
魏源对西汉四家诗的评说
图志
失败也能卖钱
林则徐、魏源的海防战略思想是消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