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的由来与物产

2024-05-13 13:08黄剑华
月读 2024年5期
关键词:成都平原蜀地蜀国

黄剑华

成都平原古代曾称为“华阳”,又称为“天府”,蜀人对此称呼是颇为自豪的,因为这不仅是个形象生动的地域概念,更具有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千百年来,“华阳”与“天府”的称号已成为一方乐土的象征。

关于“华阳”的地理名称,先秦时期就有记载。《尚书·禹贡》就有“华阳黑水惟梁州”之说。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将全国划分为九州,梁州便是九州之一。《尚书·禹贡》中记载的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有学者认为,九州之说,传说的成分较重,主要是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域概念。《尚书·禹贡》着重记叙了大禹治水的过程,并对九州区划中的山川河流做了概述,与其说是古人假托大禹治水以后的行政区划,不如说是我国最早的一种地理划分更合情理。汉朝的时候,九州成为全国汉族地区的统称,地理范围包括了五岳四渎,习惯称之为汉地九州。《禹贡》所说“华阳”也是一种比较宽泛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华山之南,其广义则包括巴、蜀、滇、黔以及陕南一带,即今整个西南地区。到了晋代,博学多才的常璩将撰写的地方志巨著名为《华阳国记》,后来又正式定名为《华阳国志》,“华阳”从此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不再是一个虚泛的地理概念,而成了一个响亮的地域称号。

关于“天府”之说,原是形容犹如天帝之府库,无所不有。古人认为,成都平原、汉水流域、关中之地,都是自然资源最为优越的地方,田地肥沃,物产丰富,就像“天府”一样。据《战国策》记载,苏秦游说秦惠王时就提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也作了相似记述。这两处记载中的“天府”,是将蜀地、汉中与关中渭水平原都含混在了一起。而据任乃强先生考证,苏秦之说出于秦并巴、蜀之前,或疑是后人伪造。认为苏秦当时说的“沃野千里”,主要是指渭水平原。秦取巴蜀之后,获得了巴蜀的人力物力,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成都平原的肥沃与富饶之名也就后来居上了。据晋朝陈寿撰《三国志》记述,诸葛亮《隆中对》中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可知东汉末已经确定“天府之土”为蜀地之称。《三国志》传播甚广,诸葛亮《隆中对》的影响极大,所以“天府”也就成了蜀地的专有经典称号。

而将“华阳”与“天府”并列,将四川盆地美誉为天府,将成都平原称之为华阳,则是常璩的创举。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中是这样说的:“蜀之为国,肇于人皇”,“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这里不但“多斑彩文章”,而且物产富饶,“其山林泽渔,园囿瓜果,四季代熟,靡不有焉”。又说“蜀之为邦”,“国富民殷”,“固乾坤之灵囿,先王之所经纬也”,认为蜀地确实是一个神异的区域。

常璩的记述,具有比较浓郁的感情色彩,充分显示了他对乡土的热爱,但也并非溢美和夸张,大都是真实的记载和描写。而史料的翔实与依据的可信,也正是《华阳国志》的价值与魅力之所在。他在其中构建了一个文化丰饶、和平统一的“理想国”。他用“华阳”来解读巴蜀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巴蜀历史研究提供了强大底气。随着《华阳国志》在后世的广泛传播和产生的深远影响,“华阳”与“天府”也终于尘埃落定,成了家喻户晓的蜀地美称。

富饶的成都平原成为真正的“天府之土”,除了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古代蜀人积极兴修水利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根据文献史料记载,上古时期气候多变,经常洪涝成灾,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述大禹治水,经过十三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获得成功。大禹兴起于西羌,当时岷江是水患比较严重的地区,《尚书·禹贡》记述大禹“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岷嶓既艺,沱潜既道”,大禹导山治水的办法在岷江流域取得了成功,进而才变成了整个中原的治水方法,并推广到了九州。古代蜀人对岷江长期不懈的治理,正是从大禹时代就开始,逐渐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光荣传统。这种治理开启了成都平原水利建设的先声,对促进古蜀时代的农耕发展,显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古蜀历史上,杜宇曾积极发展农业与工商业,《华阳国志》说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到“七国称王”的时候,“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这是一片相当广阔的领域,除了成都平原和川西盆地的丘陵地带,还囊括了汉中平原以及贵州、云南的大部分地区,可见古蜀国当时疆域的宽广与资源的富饶。在杜宇晚年,岷江又泛滥成灾,直接危及了蜀国的农业生产与百姓的生活。于是杜宇重用了从荆楚投奔蜀国的杰出人才鳖灵,任为蜀相,负责治水。鳖灵很能干,不负所望。《太平御览》卷八百八十八引《蜀王本纪》说:“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水,使鳖灵决玉山,民得陆处。”

据学者们研究,鳖灵当时治理岷江水患,其治水地点主要有两处,一是开凿了灌县宝瓶口,二是疏通了金堂峡。史料说的玉山,为湔水发源地以北的九顶山,逶迤而南至灌县城西北,亦称为玉垒山。《水经注·江水》记述说:“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凿也。”由此可知鳖灵凿开的玉垒山,也就是灌县宝瓶口两边的虎头岩及离堆,使岷江于此一分为二,将外江作为岷江主流,而将内江(即人工开凿的柏条河)分流汇入沱江。这是一个因地制宜的极其高明的举措,抓住了治理岷江的要害。鳖灵治水,在水利工程技术方面,有着许多创造性的举措。比如成功地凿开了宝瓶口坚固的虎头岩与离堆,又比如今天我们在都江堰看到仍在使用的杩槎与竹笼,即起始于鳖灵治水的古蜀时代。这些举措与工程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为古蜀国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水利基础,也为后来李冰修筑都江堰提供了经验。

秦国攻取蜀国后,便开始了对蜀地的经营。李冰是继司马错、张若之后的第三任蜀郡守,史籍称李冰“能知天文地理”,是一位具有真才实学的奇才。李冰治蜀事迹甚多,特别是在水利建设方面功绩卓著。据古籍记载,李冰在蜀地进行的水利建设大致有:创建都江堰,疏通成都二江,开凿羊摩江,开凿石犀溪,疏通洛水,开通笮道文井江,凿平南安溷崖、僰道崖滩,平掉雷垣险滩、盐溉险滩等。这些水利工程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着眼于综合利用,兼顾防洪、灌溉、运输等多方面的功能和效益,益于当世,更造福于子孙后代。

在李冰进行的众多的水利建设中,最伟大的创举便是修建都江堰了。正是有了这一布局合理、天人合一的系统水利工程,才为天府沃野提供了永久的保障。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成都平原由此而成了风调雨顺、物产富庶、安居乐业之地。

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润,非常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在物产方面,首先要说的就是稻谷。《山海经·海内经》已有“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的记载。都广之野,通常就是指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膏是肥沃与味美之意,可知这里很早就生产优良稻谷了。后稷是先民传说的农神,《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孟子·滕文公上》也说“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这些记载都说明了古蜀地区栽培稻谷历史的久远。三星堆考古发现揭示,殷商时期古蜀国已发展了繁荣昌盛的青铜文化,成为长江上游的文明中心,这与大量种植稻谷、拥有良好的农业经济基础,显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史书与地方志的记述看,战国时期秦惠王派军攻取巴蜀之后,很短的时间就征用了众多的兵员,筹集了大量的军粮与军需物资,《华阳国志·蜀志》说:“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足見蜀地生产稻米的数量是非常可观的。蒙文通先生说:“可知在李冰守蜀开二江灌溉之前,蜀已大量产米”,“在昭王二十七年蜀已能输六百万斛出去,可见产量相当丰富。”如此庞大的米产量,也足以说明古蜀国生产水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可观的规模。这些关于古蜀盛产稻谷的文献记载,以及考古材料的印证,都说明了当时蜀地稻作农业和工商业的繁荣兴旺。

在秦汉之际,刘邦与项羽逐鹿中原的过程中,蜀地生产的稻米也为刘邦最终大获全胜提供了充裕的物资保障。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与班固《汉书·萧何传》中对此都有记载,《华阳国志·蜀志》也记述:“汉祖自汉中出三秦伐楚,萧何发蜀、汉米万船而给助军粮,收其精锐以补伤疾。”《汉书·高帝纪》还说楚汉战争过程中曾发生过大饥荒,“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汉”。因为有蜀汉提供的稻米保障,所以才渡过了难关。

概而言之,秦朝依靠巴蜀的富饶而统一了全国,刘邦利用巴蜀的人力物力战胜了项羽,都是仰仗蜀地盛产稻米而开创了丰功伟业。

古蜀国的农副产品非常丰富,手工业与商贸活动也极其兴旺。西南地区很早就有了古商道,由巴蜀通向滇越,并进而通向了南亚、中亚和西亚。通过这条古商道贸易的,主要是产于蜀地的丝绸、蜀布、筇竹杖之类的物品,以及巴蜀的盐巴等,南方丝路很可能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了数量可观的海贝,大约有数千枚之多,据鉴定来自于太平洋或印度洋温暖的海域,应是远程贸易带来的舶来品。

传世文献记载,古蜀族是最早养蚕和纺织丝绸的部族,《说文》解释蜀字,就是“葵中蚕也”的意思。以蚕作为族名,所以蜀山氏又被称为蚕丛氏。《方舆胜览》卷五十一记述:“成都古蚕丛之国,其民重蚕事,故一岁之中,二月望日,鬻花木、蚕器于其所者号蚕市。”在其他志书中,对此也有相同记载。古代成都曾修建有蚕丛祠,以祭祀教人养蚕的蚕丛氏,被尊为青衣神。《蜀中名胜记》说,蚕丛不仅教人养蚕,还教民农事,因而得到了广大蜀人的尊敬和爱戴。三星堆最近考古发现,出土了古蜀国丝绸实物,就充分印证了史籍的记载,说明古代蜀地是中国丝绸的故乡。

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曾发掘出土了一件战国时代的铜壶,在壶身上嵌铸有多幅图像,生动地展现了古代蜀人竞射、采桑、弋射、宴乐、攻战等社会生活内容。此壶现藏于四川博物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图像第一层右面的采桑图,共有十五人,显然是当时大规模种植桑田饲养家蚕的写照。我们由此可以想象当时蜀国丝绸业的兴旺繁荣。

蜀地在战国与秦汉时期已经开始生产精美的蜀锦和刺绣,通过频繁的商贸活动,源源不断地销往外地。秦人修筑成都城,专门在流江南岸夷里桥畔修筑了一座锦官城,以便对蜀锦的生产和经营进行管理。左思《蜀都赋》曰:“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描述锦官城内到处是织锦作坊,机杼声彼此共鸣,江边满眼绚丽尽是濯锦之人,这完全是一幅大规模生产蜀锦的热闹情景。四川出土的画像砖和画像石,对蜀地的农桑与纺织情景就有生动的描绘。汉代蜀地已是“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名材竹干,器械之饶,不可胜用。又有鱼盐铜银之利,浮水转漕之便”。蜀地自古盛产丝绸,促使了商业与贸易的兴旺,也为天府文化带来了繁荣。

蜀地的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华阳国志·蜀志》说蜀国“其宝则有璧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赭、垩、锦绣、罽、氂、犀、象、毡、毦、丹黄、空青、桑、漆、麻、纻之饶”,“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秦汉时期入蜀的移民,就是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积极从事商贸活动,由此而促使了富豪阶层的迅速崛起。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临邛大商人卓王孙,其先赵人,以冶铁致富;秦灭赵,迁卓氏;至临邛,即铁山鼓铸,富至僮千人。还有临邛大商人程郑,从山东迁徙入蜀,亦冶铸,富埒卓氏。他们就是利用当地的铁矿资源,铸造各种铁器,在西南地区广为销售,以此而成了天下闻名的大富豪。

(作者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

猜你喜欢
成都平原蜀地蜀国
梦回蜀国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近十年成都平原经济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从远古走来的神秘古蜀国
古蜀国的宗教崇拜
宝墩遗址:蜀地城市之源
基于因子分析的成都平原地区大气污染压力评估
2017 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将积极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乐不思蜀
地灵人杰 蜀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