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怡程
[摘 要]为了使国有企业可以更好地把握对外投资机遇,规避投资风险,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文章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策略及对外投资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在考虑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对外投资风险管理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公司内部组织架构,建立层级间的沟通协作机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内部业务操作流程;建立健全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强化内部控制效果等内部控制策略。在此基础上,以内控视角探究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的实践路径,明确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对外投资风险管理间的关系,为国有企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对外投资;风险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4.05.011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4)05-0036-04
0 引 言
国有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国际合作的重要使命。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为了更有效地开拓市场,国有企业逐渐参与对外投资,在境外市场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但由于对外投资具有不确定性和多种经营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有企业的战略规划发展。对此,国有企业需要基于内控视角,制定有效的内部控制策略,以管理对外投资风险,推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及对外投资风险管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1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的关系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对外投资风险管理密切相关,通过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策略,国有企业可以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对外投资风险。其中,国有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过程中,通过设立投资决策委员会或风险控制委员会等机构,明确对外投资决策程序和决策权限,并加强内部审查和监督,使对外投资的账务核算数据和财务报告更加具有真实性与可靠性,有效保障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合规性和透明度。同时,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企业会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加强内部审计和风险监控[1]。同时根据潜在的经营风险要素构建风险识别、评估与处理体系,可以更有效地及时调整运营环节投资项目的风险应对措施,对对外投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
2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策略分析
2.1 优化公司内部组织架构,建立层级间的沟通协作机制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作为确保企业健康发展和有效运营的重要手段,对提升国有企业综合管理水平与运营效率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有效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續发展能力,需要通过优化公司内部组织架构、建立层级间的沟通和协作机制等措施来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为对外投资业务管理提供良好的环境。其中,在优化公司内部组织架构过程中,国有企业应审慎设定决策层级,通过建立健全的权责分配机制,明确决策层级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与工作权限范围,使其能够在合理的范围内行使工作权力,避免出现由权责不清导致的内部管理混乱和运营风险。同时,为确保国有企业内部决策的有效性,企业可以设立由具有国企财务管理、资金运作法律风险评估管理等相关背景的专业人员组成的决策委员会,制定明确的决策程序和权限范围,减少操作层面的决策,以此确保决策风险能够被综合审慎评估,避免权力过于集中的情况。
为了确保国有企业内部决策的有效性,建设一个合理的层级结构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国有企业应该建立层级间的有效沟通渠道和协作机制,以保证信息的流通和决策的透明度,并确保决策信息的高效传达和有序执行,避免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偏差和滞后。为实现这一目标,可考虑设立跨部门、跨层级的定期信息交流和协作平台,并结合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协同办公软件等工具,实现各层级之间有效的信息共享和传递。同时,促进各层级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协作,提高内部控制的协同效率和决策效率,避免信息孤岛和部门利益冲突的情况出现。
2.2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内部业务操作流程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及规范内部业务操作流程是国有企业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对提升企业内部运营效率,降低经营风险发生概率具有直接影响。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规范,并规范各类业务操作和流程,可以确保企业内部各项制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及时发现和应对各种经营风险,保障企业的经营安全和稳定发展,从而增强对外投资决策的透明度和风险管控能力。如企业可以针对内部整体运营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经营等环节,制定明确的制度文件和操作手册,有效控制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各生产环节之间的合作方式、沟通机制和数据传递路径。据此,通过制定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国有企业可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体系,明确企业内部各项制度的内容、执行标准和责任人员等信息,并将各个层级的授权和职责分配、审批程序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内容体现在制度中,在强化内部控制效果的同时,有效避免了因制度缺失或执行不力而导致的企业经营风险。
在此基础上,为了强化内部控制效果,国有企业还需要规范各类业务操作和流程,对财务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等业务操作进行规范化管理,以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在财务管理方面,企业应针对会计核算、凭证处理、报表编制以及财务分析等方面制定详细的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内部审计的范围和运作程序,确保企业的财务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核算和报告;在采购管理方面,国有企业应建立采购管理制度,规范包括供应商选择程序、采购合同签订和履行等方面采购流程以及采购人员的资质要求,并加强对供应商的审查和评估,提高采购活动的透明度和效率;在风险管理方面,国有企业应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指标评估方法,有效识别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类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在强化内部控制的同时,确保企业经营风险得到及时识别和处理。
2.3 建立健全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强化内部控制效果
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确保国有企业战略规划的有效性,需要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和预防机制,并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帮助国有企业能够更好地发现并应对潜在风险,提升企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其中,风险识别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内部分析和调查,全面了解可能造成损失的各类潜在风险。为了提升企业内部风险识别效率与准确性,国有企业需要建立高效的信息收集渠道与完善的风险识别机制,包括内部员工反馈、市场信息搜集调研、竞争对手分析以及相关行业的动态报道等方面的内容,以此及时将收集到的信息转化为具体的风险识别结果,帮助企业了解可能导致损失的各类风险。基于此,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国有企业需要对已经识别出的风险要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帮助企业理解不同风险之间的关系和特征,明确风险对于企业的影响程度和发生概率。通过对风险的评估,企业能够更好地理解风险对业务运作的潜在影响,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在实现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基础上,需有针对性地建立风险预防机制,以确保国有企业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国有企业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风险管理需求,建立合适的预警指标,一旦指标超出设定阈值,则立即启动预防措施,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内的信息反馈和报告机制,将风险信息传递到相关部门和人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应急措施。此外,为了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效果,提升风险管理效率以及管理决策的合理性,国有企业需要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需要负责整体风险控制和管理工作,包括与其他部门沟通协作,构建一个高效的风险管理团队,以及监督和指导各个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操作,使国有企业能够更好地集中资源应对潜在风险,提升内部控制的效能。
3 國有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管理路径探究
3.1 优化投资决策管理的层级结构,建立明确的投资决策流程与评估标准
在国有企业开展对外投资项目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流程和标准,确保投资风险可控、回报合理。首先,国有企业应针对外投项目,设立投资决策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结构应包括企业内部负责投资决策的高级管理人员、法务部门代表、财务部门代表,负责审议和决策外投项目[3]。通过构建投资决策管理层级,并针对不同层级的成员定向下放投资决策管理权限,实现外投风险管理权责的均匀分配。在明确外投风险管理权责的基础上,委员会需要明确投资决策的程序和投资标准,审批企业所有对外投资项目。当企业内部形成外投决策组织后,委员会应根据国有企业的投资战略和目标,制定投资决策的标准和指导方针,评估风险与回报的平衡,确保投资项目符合企业整体发展战略。
基于此,在进行对外投资前,投资项目需要经过包括项目评估、尽职调查、合同条款等在内的一系列严格程序和审批环节,每一步都需要遵循预定的规定和程序,确保对外投资决策的合法性、合规性和透明度。其中,在外投项目评估环节,国有企业应借鉴国际惯例和行业标准,制定科学有效的项目评估方法,并建立标准化的评估模型。通过综合考虑项目投资回报率、市场潜力、风险等因素,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和潜在收益;在尽职调查环节,国有企业需要对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法律风险等方面进行调查。通过尽职调查,可以识别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并为最终决策提供详尽的信息;在合同条款审查环节,国有企业投资决策应明确合同中关于投资额、股权结构、退出机制等方面的重要条款。同时,国有企业还需与投资方充分协商并谨慎确定合同条款,确保投资的收益和风险能得到有效管理。
3.2 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团队,控制投资风险,采用合理的投资组合分散投资风险
为了提升企业外部投资风险管理效率,国有企业应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机制,以及专门的风险监测团队,定期监测外部环境变化和投资项目的运行状况,使得企业能够在推进投资项目的过程中及时识别和评估面临的潜在风险,并根据市场情况及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和预防措施[3]。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监测团队可以结合市场数据、行业报告和政策变化等信息,对投资项目的经营情况以及市场竞争态势进行全面监测与分析,以确保投资项目的有效运行。此外,为了控制风险集中度,国有企业应限制单个投资项目的最大投资规模。这意味着在进行对外投资时,国有企业需要设定项目投资上限,避免过度集中投资于某一项目或行业。通过限制单个项目投资规模,即使出现投资失败,也能够减少对企业的影响,有效降低企业整体投资风险。
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应考虑合理的投资组合分配,将资金分配到多个不同行业、地域和类型的项目中,以降低整体投资组合的波动性和风险[4]。但在进行分散投资前,国有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投资战略和盈利目标,结合市场供需关系和行业发展情况,选择具备成长潜力和稳定性强的投资项目,这样可以实现投资风险的分散,提高整体投资组合的抗风险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强化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提升国有企业对外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能力。本文通过结合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对企业内部控制与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分析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提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策略。针对企业内部控制要素与控制方向,探究国有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管理路径,提出优化投资决策管理的层级结构,建立明确的投资决策流程与评估标准;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团队,控制投资风险,采用合理的投资组合,分散投资风险等实践路径,进一步深化了内部控制与对外投资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旨在促进国有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民骊. 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思考[J]. 现代营销(上旬刊),2022(11):19-21.
[2]王永利.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现状及应对方法[J]. 今日财富,2022(20):55-57.
[3]周品莹. 构建国有企业对外投资风险控制体系的管理模式探析[J]. 全国流通经济,2022(16):47-49.
[4]牛择贤. 风险防范视域下的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探究[J]. 中国市场,2020(3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