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落幕:后诸葛亮时代

2024-05-13 14:41陈忠海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4年4期
关键词:姜维陈寿钟会

陈忠海

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蜀汉政权进入后诸葛亮时代。有人认为蜀汉后期人才凋零,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有人以此非议诸葛亮的用人策略与人才培养工作。其实,这些都是对真实历史的误读,蜀汉后期依然人才济济,群星闪耀。

志虑忠纯:忠实践行丞相遗志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不再设丞相。后主刘禅下诏,任命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次年,蒋琬升任大将军,录尚书事,兼益州刺史。蒋琬后来“开府治事”,除不担任丞相外,在军政方面承担的责任与诸葛亮生前大致相当。这时,蜀汉因诸葛亮的去世而朝野震动,人心不安,蒋琬作为群僚之首,干练沉稳,在他脸上既看不到忧戚之色,也看不到喜悦之情,行动举止很沉着,大家于是逐渐镇定下来。《三国志·蒋琬传》记载:“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

蒋琬主政12年,虽然期间没有什么轰轰烈烈之事,史书记载也较为简略,但并不意味着蒋琬能力平庸,也不意味着他碌碌无为。诸葛亮对蒋琬的评价是“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又说“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说明蒋琬很有能力。蒋琬主政期间继续执行诸葛亮制定的各项内外政策,较好地处理了魏延事件、杨仪事件对蜀汉政坛先后产生的冲击,与孙吴也保持了良好关系,蜀汉的总体实力没有因诸葛亮的去世而明显下降。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蒋琬“方整有威重”,袁宏在《三国名臣序赞》中评价蒋琬“不忘中正”,这些都是客观公允的。

后主延熙七年(244年),蒋琬主动提出将益州刺史一职让给费祎,后主于是任命费祎为益州刺史。在此之前蒋琬已将大将军一职让与费祎。蒋琬、费祎都是诸葛亮生前指定的继任者,蒋琬不贪恋权势,没有像历史上有的权臣那样对可能挑战自己地位的人进行打压,而是提前让出部分权力,让继任者提前熟悉国政,避免权力交接对国家产生的冲击,这一点深受好评。两年后蒋琬因病去世,费祎辅政。费祎继续执行诸葛亮制定的各项政策,施政宽严相济。《三国志》评价:“费祎宽济而博爱,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费祎对自己和家人要求严格,生活俭朴,不治家产,要求儿子穿布衣、吃素食,出门不搞前呼后拥那一套,像普通人一样。《三国志·费祎传》裴松之注引《祎别传》记载:“祎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

董允也是诸葛亮生前看好的人,《出师表》将董允与费祎等人放在一起提及,认为“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董允为人正直、是非分明,在诸葛亮生前担任侍中,兼领虎贲中郎将,统率宫中宿卫亲兵。后主想选民间美女充实后宫,董允认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在董允坚持下,后主不得不放弃想法,对董允“益严惮之”。费祎担任大将军时董允以侍中身份兼尚书令,被视为费祎的主要助手。尽管董允去世于費祎之前,生前没有以首席辅政大臣的身份主持朝政,但后人依然将董允与费祎并列,将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合称“蜀汉四相”。

咸著名迹:蜀汉社稷的坚强柱石

诸葛亮去世时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等蜀汉名将已先后去世。对于蜀汉后期的名将,许多人似乎只对姜维印象较深,其实这一时期的名将还有不少,不存在“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情况。

后主延熙七年(244年),曹魏大将军曹爽集合多路重兵出征蜀汉的汉中。魏军总兵力接近10万,而镇守汉中的蜀军仅3万。蜀军主将是镇北将军王平,他识字不多,但久在戎旅,不仅军事才能突出,而且思路清晰,平时的军令均口述而成。王平喜欢听历史故事,常让人读史书给他听,尤其喜欢听汉代以来的名人传记。《三国志·王平传》记载,王平召集众人商议对策,多数将领认为敌我兵力悬殊,不可力战,应固守汉、乐二城,把敌人放进来打,待涪城援军到时魏军可退。王平不同意这种保守战术,认为汉中距涪城十分遥远,能不能在援军到达前守住汉中是个问题。左护军、扬威将军刘敏支持王平的看法,认为敌军一旦涌入汉中盆地,“男女布野,农谷栖亩,若听敌入,则大事去矣”。最后,王平把两军交战地点选择在兴势,由刘敏率一部人马提前驻守在那里,“多张旗帜,弥亘百余里”,摆出迷魂阵。魏军到达兴势,果然不敢轻进,加上下起大雨,最终不得不撤兵。

除姜维、王平,蜀汉后期的名将还有马忠、邓芝、张嶷等人。马忠曾随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担任庲降都督,负责镇守南中。后来南中地区叟夷部落数次作乱,先后杀死越嶲郡太守焦璜、龚禄,新任越嶲郡太守不敢去郡里上任,驻扎在离越嶲郡郡治邛都数百里的安上县,使越嶲郡徒有其名。马忠在张嶷协助下恩威并济,剿平乱军,迁回郡治,修缮城郭,使越嶲郡重回蜀汉怀抱。马忠还学习诸葛亮治理南中的经验,采取措施发展当地经济,控制盐铁资源,重新贯通越嶲郡至成都的道路,恢复亭驿,为稳固南部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

诸葛亮去世时邓芝担任前将军,不久督江州,即今重庆市,该地与孙吴接壤。邓芝曾出使过孙吴,与孙权有过接触。到江州后,邓芝多次与孙权互致问候,馈赠礼物,巩固双方关系。邓芝为人质朴,为将二十多年,能赏罚明断,体恤士卒。邓芝虽为高级将领,但不治私产,妻儿生活俭朴,甚至有些寒酸,死时家中没有余财。《三国志·邓芝传》记载:“芝为将军二十余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蜀汉后期,邓芝、马忠、王平分驻各方,保境安民,打退强敌,巩固了蜀汉的统治基础。《三国志》评价:“是时,邓芝在东,马忠在南,平在北境,咸著名迹。”

除上面提到的众人,蜀汉后期名将还有吴懿、马岱、张翼、廖化等,并非后继无人。那么,“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又从何说起呢?其实这句话并不是出自《三国志》等史书,也不是源自《三国演义》,而出自近代一部名叫《扫迷帚》的书。这部书并不是讲述三国历史的,这句话是一名“老儒”说给一名“少年”的,其原意并不是强调蜀汉后期人才如何凋零或廖化的能力如何平庸,而只是强调廖化年龄很大。这句话后来被广泛传播,结果误导了许多人。

贞良死节:危难关头显本色

诸葛亮初次见到姜维时,姜维27岁,当年诸葛亮在隆中初次见到刘备也正好是这个年龄。诸葛亮跟姜维交谈后大为惊异,认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刻意培养。诸葛亮去世前姜维已升任中监军、征西将军。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先随蒋琬驻军汉中,后迁镇西大将军,兼凉州刺史。蒋琬病逝后费祎继任大将军,姜维升任卫将军。费祎去世后姜维继任大将军,负责全国军事。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诸葛亮生前最大的愿望,姜维继承了这项遗愿。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姜维北伐的次数超过了诸葛亮。以往有姜维“九伐中原”的说法,但梳理史籍,可以发现姜维主持或参与的对曹魏方面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至少有11次:延熙元年(238年)与蒋琬兵出陇右,在南安郡与魏军相持不下;延熙七年(244年)与费祎组织援兵,打退曹爽对汉中的进攻;延熙十年(247年)兵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战于洮西;延熙十二年(249年)再出陇西,与曹魏多名将领展开会战;延熙十三年(250年)以羌人和胡人为辅助,与魏将郭淮战于洮西;延熙十六年(253年)出兵包围南安;延熙十七年(254年)出兵狄道,斩魏将徐质;延熙十八年(255年)率夏侯霸等出兵狄道,在洮西大破魏将王经;延熙十九年(256年)再次出兵陇西,与魏将邓艾战于段谷;延熙二十年(257年)曹魏发生诸葛诞之叛,趁机出兵秦川,迫使魏军坚守不敢战;景耀五年(262年)与魏将邓艾战于侯和。以上北伐有胜也有败,具体战绩是:大胜2次,小胜3次,相拒不克4次,小败1次,大败1次。姜维在弱势情况下采取攻势作战并取得不错战绩,打出了蜀军的气势。

景耀六年(263年),已控制曹魏政权的司马昭下令分三路攻蜀:一路由征西将军邓艾指挥,从狄道进攻沓中的姜维;一路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从祁山方向进攻武街的蜀军,目的是断绝姜维的退路;一路由镇西将军钟会指挥,分别从斜谷和骆谷进攻汉中。九月,邓艾率部攻打姜维的沓中大营,钟会率领大军包围了汉中地区的汉城、乐城等要点。姜维见汉中危急,于是指挥众军拼死回援,邓艾率部紧追。姜维还未至汉中,汉中已失。姜维只得率张翼、廖化等各军集结于剑阁。钟会率军抵达剑阁,姜维周密布防,钟会一时无法得手。这时邓艾出其不意地冒险从阴平道进军,率一支人马绕道剑阁背后的江油关,守关蜀军不战而降。

危难关头,后主刘禅急令诸葛亮的儿子、卫将军诸葛瞻率尚书张遵、尚书郎黄崇、羽林右部督李球等前往涪城阻击邓艾。魏军很快攻破涪城,诸葛瞻退守绵竹。邓艾派人给诸葛瞻送信诱降,表示如果诸葛瞻肯投降,可保举他为琅邪王。诸葛瞻大怒,斩来人,率军出战。这一仗打得很惨烈,邓艾派儿子邓忠从右翼包抄,派师纂从左翼包抄。蜀军将士顽强奋战,邓忠、师纂均进攻不利。邓艾急了,欲斩二人。二人为将功补过,组织人马拼死再战,最终将蜀军击破,诸葛瞻、张遵等战死。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也在军中,听说父亲战死,也冲入敌阵而死。

魏军进逼成都,后主刘禅只得投降,正在剑阁与钟会对峙的姜维闻讯惊愕不已。蜀军将士听到消息无比愤怒,不少人“拔刀砍石”。姜维无奈,只得投降钟会。钟会野心很大,觉得姜维是蜀中难得的人才,又有很大影响,所以刻意拉拢。钟会不仅把姜维等人的将军印信还给他们,还处处厚待。钟会诬告邓艾谋反,邓艾被朝廷的槛车押走,钟会带着姜维等人到达成都。姜维看到钟会有谋反之心,加以试探和挑拨。《三国志·姜维传》裴松之注引《华阳国志》记载,姜维打算鼓动钟会谋反,让魏军内斗,再借机杀了钟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姜维给刘禅写了密信,信中说:“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曹魏景元五年(264年)正月,钟会在成都自称益州牧,公开与司马昭决裂。钟会准备给姜维5万人马,让他作为前锋去与曹魏交战,但在成都的魏军将士大部分不肯听从钟会的指挥,发起反攻,钟会被杀。姜维复国的愿望未能实现,与妻子、儿女一起死于乱军中。

百代彪炳:著良史不负蜀汉

蜀亡于魏,根本原因在于双方综合实力的巨大差距。东汉有13个州,蜀汉仅占据了其中的益州,而曹魏占据了约10个州之多。据《三国志·后主传》裴松之注引王隐《蜀记》记载,蜀汉灭亡时“男女口九十四万”,而曹魏同期人口超过400万。蜀汉各类人才在数量上远少于曹魏,其实也是正常的,因为人口基数相差过大。蜀汉灭亡后大批人才进入晋朝任职,据张炜《论巴蜀大族在西晋的真实地位》统计,在西晋做官的蜀人有史可考的就有133人,其中7人任地方刺史、校尉,66人任地方郡守,16人任地方县令,5人任散骑常侍,28人任功曹、主簿、别驾等。

在仕晋的蜀汉人士中,陈寿无疑是较为突出的一位。陈寿是益州巴西郡人,少时好学,师从同郡著名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蜀汉灭亡后,陈寿经西晋重臣张华荐举,历任著作郎、长广郡太守、治书侍御史、太子中庶子等。陈寿对蜀汉很有感情,他收集诸葛亮的著述,编成《诸葛亮集》上报朝廷。旧有记述巴、蜀历史的《耆旧传》,陈寿认为其不足以流传后世,于是撰《益部耆旧传》10篇,散骑常侍文立向朝廷呈献此书,得到晋武帝嘉奖。

陳寿最大的贡献是编撰了记述三国历史的史学巨著《三国志》。陈寿身为晋臣,晋承魏而有天下,所以《三国志》只能尊曹魏为正统,曹操、曹丕、曹叡的传记称“纪”,而刘备、孙权的传记只能称“传”。不过,陈寿没有将刘备、刘禅的传记称《刘备传》《刘禅传》,而称《先主传》《后主传》。此外,陈寿虽然尊魏为正统,实际上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分别称《魏书》《蜀书》《吴书》,表明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相同。陈寿羁旅孤危,婉而成章,没有按照“成王败寇”的观念为人物立传,忠实保存了蜀汉的历史。陈寿的《三国志》虽为私人修史,但记事翔实、取材严谨,书成后即受到广泛好评。《晋书·陈寿传》记载,夏侯湛当时也在撰写《魏书》,看到陈寿的《三国志》后便销毁了自己的书稿。张华十分推崇《三国志》,认为《晋书》也应该由陈寿来撰写。《三国志》在后世获得巨大声誉,史学界将《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视为中国史学名著。

猜你喜欢
姜维陈寿钟会
恩怨情仇
绿水青山 朗朗乾坤
酒窝
姜维国画作品选
陈寿不惧强权
陈寿:有才也要讲究说话方式
钟会和钟毓
陈寿:有才也要讲究说话方式
钟毓、钟会
五个半人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