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国之役”:汉中争夺战中的“得与失”

2024-05-13 14:41章梦晗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4年4期
关键词:曹军汉中刘备

章梦晗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问诸葛亮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以“跨有荆、益”“外结孙权”等一系列战略为答复。以此为据,刘备在短短十年之内迅速崛起,成为三分天下的霸主之一。

为实现“跨有荆、益”,刘备集团首先凭借赤壁之战在荆州取得立足之地。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集团占领益州,使这一战略布局有了基本成果。但接下来能否占领汉中,决定了这一成果能否被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这也关系到未来北伐中,两路夹击中原的策略能否實现。

然而,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汉中岂能轻易占领?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就亲率大军西征,击败了割据汉中将近三十年的张鲁,占领汉中。刘备随后也率军北上,与曹操军队在汉水一带形成对峙局面。这场汉中的争夺战持续两年多时间,最终以曹操撤军、刘备称汉中王画上句号,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两方的“得与失”耐人寻味。

对汉中势在必得的刘备为何出师不利?战局在何处出现转机?曹操为何发出“鸡肋”之叹?称王后,汉中又是否为刘备集团实行北伐带来实质性助益?带着这些问题,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走进汉中,对话多名专家,了解“汉中之战”背后的动机、转折以及成果。

险要之地,曹刘必争

如今,坐高铁离蓉向北,仅需2个多小时即可抵达汉中。“在古代,汉中历来都是四川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必争之地。”汉中市文史学者、汉中市档案局原局长孙启祥多年以来在研究汉中相关的历史时,都将地理作为重要载体。

据孙启祥介绍,作为四川北部屏障的汉中位于关中(今西安地区)以南,秦岭为关中的南面屏障,大巴山脉为四川的北面屏障。而汉中就正好夹在秦岭和大巴山脉之间,古有“天汉”之称,因其粮草丰盈,更有众多险关庇蔽,地形呈现出一种“南北胶着,东西延展”的特性。“进可攻,退可守,古代的帝王多将此作为战略根据地。”孙启祥说。

而刘备与曹操在汉中之势的形成也可谓“一退一进”。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与孙权结盟,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之后,以荆州为根据地,进而攻占蜀地。与此同时,曹操击败以马超、韩遂为首的关中联军,于建安二十年(215年)取代张鲁在汉中长达三十年的割据政权。在当时的形势下,曹操本可一鼓作气趁机攻占蜀中,却止步不前。有一种说法是,当时曹操在听到蜀中来降之人所描述的情况后,身边的刘晔认为蜀地已经基本平定,失去了进兵的时机。

探究曹操止步不前的原因,不妨回看曹操攻占汉中的过程。当时曹操讨伐张鲁看似顺利,实际花费了曹军八个月的时间。由于“山峻难登,军食颇乏”,曹操当时就已经有了撤兵的想法,《三国志》记载,曹操认为“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吾军少食,不如速还。”曹操知蜀地山险,且当时士兵已经疲惫不堪,粮草问题也是他的心头之患。曹操晚年,用兵愈加谨慎,因此不“据汉图蜀”情有可原。最后,曹操只留下夏侯渊、郭淮、徐晃、张郃等镇守汉中,并让张郃进犯巴西郡(今四川达州、南充一带)。

曹操破张鲁据汉中这一年,刘备集团又在做什么?

建安二十年(215年)镇守荆州的关羽与孙权发生矛盾,孙权派人袭取荆州,刘备则率领五万大军前往支援关羽,之后,刘备与孙权讲和达成“湘水之盟”。当张郃攻打到巴西宕渠一带时,刘备感到益州的统治被威胁,派张飞于瓦口关大破张郃。张郃的退走,以及之后一年曹操与孙权的较量显然让刘备身边的谋士产生了一些想法。

《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向刘备建言,认为曹操定汉中而不以此势图巴、蜀是因为其“力有不逮”,推断曹操集团内部出了问题“必将内有忧逼故耳”。

法正的判断并无问题,曹操的“内忧”在其晚年逐渐显露。在他去世之前几年,曹魏内部接二连三发生叛乱,而就在刘备起兵攻打汉中当年,京兆尹金祎在许昌起事。主要同谋有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太医令吉本和他两个儿子吉邈、吉穆。这些人趁夜攻打在许都(今河南许昌)的丞相长史王必,焚烧大门。他们准备带着汉献帝攻魏,和刘备遥相呼应。但最终被王必和严匡平定,金祎、吉本等兵败被斩杀。

法正被后世评为“善奇谋”,深受刘备的信任和敬重。他对汉中以及曹魏形势的判断也印证了这一点。

法正认为,现在夏侯渊、张郃等人的才能和谋略,难以守住汉中地区。如果刘备能够攻下汉中,便可以广积粮草,伺机而动。好的情况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就算是中等情况,也可以逐步蚕食雍州、凉州,扩大地盘,哪怕是最下策,至少占据汉中还可以固守险要之地,为持久作战做好准备。

定下进取汉中的决心后,刘备向夺取汉中迈进第一步,第一战便是让张飞、马超、吴兰等人进攻下辩(今甘肃成县西北),试图封锁曹军从陇右进入汉中的道路。曹操则命令曹洪、曹休、曹真等人前往抵挡。名将云集的汉中之战,序幕就此拉开。

这一决定在后世看来其实是刘备集团必走之棋,但作为曹、刘势力的中间地带,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两方都能充分认识,但为何此战开局便是“曹退刘进”?成都市诸葛亮研究会副会长、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原副馆长谭良啸认为,当时曹操已经拥有北方大片土地,与刘备在汉中形成攻守之势前,关中也已被其收入囊中,同时又与孙权争夺江淮,相比之下汉中的重要性稍弱。反观刘备集团中,黄权、法正等人一直将汉中视作“益州咽喉”,是北进的基地,因此势在必得。

回看历史,曹操在汉中的开局确实让他有胜券在握的资本,但这样的资本却在夏侯渊的一次失败中急转直下。

刘备出师不利,定军山扭转战局

在刘备开始布局攻下汉中后,刘军一直与曹军成僵持之势,甚至在战局开场落于下风。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春天,在决定攻打下辩后,刘备命张飞佯攻,以吸引曹军主力。同时命吴兰主攻,趁曹军主力被牵扯住时,攻打下辩。马超则策动氐族与张飞一同牵制曹军。但曹军中的曹休认为张飞是在故布疑阵,真正的主力,其实是吴兰率领的部队。这一想法得到了曹洪的认同,并迅速进攻吴兰,取得大胜。吴兰败走后本想撤退到氐族,但氐族内部显然并没有全然被马超说服,吴兰被氐族亲曹派诛杀。

刘备在汉中的第一战不仅以失败告终,还损失了一员大将。

四月,刘备让将领陈式带领精兵数千人断绝马鸣阁道,意图切断曹操大军与后方补给线的联系。曹军徐晃率军征讨,陈式战败,败兵很多投谷自尽。《三国志》记载,曹操听到这一消息后,对徐晃说:“此道,是汉中险要的咽喉之地,刘备想断绝我军内外联系,趁机攻取汉中,将军一举获胜,粉碎了敌军的计划,这是大功一件(善之善也)。”

出师不利本是大忌,加上马鸣阁之战的失败,刘备“欲断绝内外,以取汉中”的首战目标受到了极大挫败。为了扭转颓势,刘备亲自率领主力,进发位于汉中西侧的阳平关,与驻守于此的夏侯渊、张郃等人形成对峙。这一消息传到邺城后,引起曹操的忌惮,已经做了一年“皇帝”的他必须整军备战,征讨刘备,并于九月抵达长安,指导汉中战局。

到了第二年正月,此时的曹刘两军在汉中附近已相峙一年多。由于刘备久攻阳平关不下,最终选择改变战术,避实就虚弃关而南渡汉水,到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南)安营扎寨。定军山是汉中西面门户,军事位置重要,将主力囤积在定军山,以此掌控地势。

在如今的勉县定军山附近会发现,古阳平关其实离定军山并不远,位于汉江与其支流沮水的夹角处。定军山位于汉江以南,山虽不高,但凭山之势,居高临下,当时的刘军凭此可对曹军形成局部优势。以此为据,位于东向的汉中对于刘备来说算是有了一丝可取之相。

勉县武侯墓博物馆副馆长陈晓莉介绍,在定军山景区开发前,路边还常有人拾到铜蒺藜,也叫扎马钉,是古代军事战争中的一种暗器,状若荆刺。在汉中市博物馆内,如今也展陈有勉县定军山出土的三国时期的铜蒺藜。定军山景区管理方为还原当年夏侯渊与刘备山下山上的对峙局面,不仅在山顶设旗作标,还在山下重置了鹿角。

“鉴于刘备占据地利,夏侯渊当机立断前来争夺定军山这个战略要地。由于定军山地势较高,为了持久作战,夏侯渊开始命人在定军山脚下修筑鹿角围挡,集合力量,准备攻打山上的刘备。”孙启祥为记者还原当时的战场情况,认为定军山是刘备在汉中扭转局势之作。

据孙启祥分析,当时刘军在夜间从山上向下兵分两路,放火焚烧曹军的鹿角。夏侯渊决定自己在南面抵挡刘备,并让大将张郃在东边进行抵抗。但夏侯渊并没有像当初曹休那样敏锐,看出刘军主力所在。实际上,刘备调动主力猛攻东边的张郃,张郃难以抵挡,局面开始急转直下。

随后,夏侯渊率兵修复营寨鹿角,法正见有机可乘建议刘备出击。于是,刘备令黄忠以山势作掩护,率军从山上杀出。《三国志》作者陈寿高度评价了黄忠在此次战役中的表现,以“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短短几句,记录下大败曹军的精彩过程。

到此,刘备夺取汉中的计划第一次有了转机,但汉中争夺战还远没有迎来结局。

孟德兴叹“鸡肋”,玄德社坛称王

定军山之战获得阶段性胜利后,刘备并未松懈,欲乘胜渡汉水进攻汉中。为了阻止刘备继续进攻,曹军内部商议不妨依靠汉水布阵,但是郭淮却认为,依靠汉水布阵是向刘备示弱,不妨放弃汉水沿岸阵地,全军后撤,以此迷惑刘备。刘备发现曹军在汉水沿岸并无兵力,认为曹军想要诱敌深入,等到自己主力渡过一半的时候可以半渡而击。为了保险起见,刘备没有强渡汉水进攻。

而曹操闻报夏侯渊战死,一方面任张郃为统帅,一方面自率大军五万,从长安入褒斜道,向汉中进发。三月,曹操便到达阳平关前线。有意思的是,面对失去夏侯渊的噩耗,曹操一面警惕、震惊,一面又认为“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认为刘备想不出这样的智谋。这在为《三国志》做注的裴松之看来,属实气量狭小,是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但曹操出此言似乎有些印证了后人对其“奸雄”的想象。

纵观整个战局,曹军始终存在军粮不继的问题。定军山之战胜利后,刘备凭险固守,并适时打击曹军的军粮供应。

一次,曹军运粮到北山(在秦岭南麓),刘备令黄忠领兵去抢夺,赵云在后接应。不料,在途中赵云所率少量骑兵遭遇曹军大部队。赵云沉着应对,且战且退,回到营寨,传令大开寨门,偃旗息鼓,摆起“空城计”。曹军追来,见此情景,怀疑有伏兵而退去。赵云趁曹军退走之机,令将士擂鼓呐喊,弓弩齐发,曹军惊惧,争相逃命,被践踏和落入汉水死者不计其数。次日,刘备得知前来查看,不禁赞叹道:“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曹操抵达汉中时,曹、刘对汉中的争夺已经过去一年多,但他的到来并未给战局带来新的转机,相反,军粮日渐匮乏,曹军渐渐陷入困境。面对这样的境遇,曹操发出“鸡肋”之叹,主簿杨修解释,这是说此地对于曹操来说已经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知王欲还也”。最后,曹操传令撤军,此时离他抵达汉中不过3个月。

“汉城旧州临军山,昭烈当时筑王坛。”公元219年,刘备在如今的勉县旧州镇社坛称王,使他有了同魏王曹操一样的名分,开启了蜀汉事业的鼎盛时期。

在孙启祥、谭良啸等研究者看来,汉中之战之所以迎来了这样的结局,一方面刘备本身就比曹操更重视汉中,并且有能力争夺汉中。此时,曹操面临内忧外患,而刘备当时已经收服蜀地,从西蜀进军汉中人地两熟,又有诸葛亮在后方打点,安抚蜀中原来的统治集团,援兵、粮草都供应及时,能够及时掌握战场主动权。另一方面,曹军的将领也不如刘军有实力,当时除了诸葛亮和关羽,刘备集团的重要谋臣、战将几乎全部随行。

在汉中博物馆“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展陈中,有着据说是曹操唯一流传于世的书法作品“衮雪”。博物馆讲解员在介绍中解读道,“衮”的一撇一捺,像浪花一样在翻滚。但关于为何没有三点水的偏旁,讲解员讲述了一个夏侯渊战死、曹操亲临汉中的故事。

传言,曹操行军经褒斜道时心情郁闷,便去褒河边散心。他见水势浩大,拍打在石头上掀起的浪花犹如雪花,就写下“衮雪”二字。有人问曹操,为什么此“衮”没有三点水,曹操答“江东之水甚多,何须画蛇添足”。

这样的对话是否真有其事,后世已不可考。但对于必争之地,拿下汉中显然不會被认为是“画蛇添足”。

回归历史真实,面对局势,曹操显然也做了最大的补救,那就是在汉中之战前后,陆续将汉中人口进行大规模迁移,这也为后人探讨汉中之战的成果留下争议的裂口。据孙启祥推断,刘备占领汉中时,汉中已无多少人户,民生凋敝,汉中地区在短时间内只能用来防御,而不能用来进攻。而后,魏延在汉中驻守,与民生息,汉中安如磐石,汉中之战两方的“得与失”亦不能作一偏之论了。

猜你喜欢
曹军汉中刘备
从《秋风纨扇图》谈珂罗版书画复制及发展
读懂刘备
汉中之战(续)
汉中为王(二)
汉中情
刘备与徐州
汉中仙毫
2016年2月日、月及行星动态
刘备的爱
官渡之战中曹军兵力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