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理念下中学音乐教育中微课教学设计

2024-05-13 13:08魏然
新课程·上旬 2024年5期
关键词:舞曲节奏青春

作者简介:魏然(1978—),男,汉族,甘肃武威人,本科,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中学音乐教育。

一、微课概述

微课(Microlecture)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课堂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内容,包括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微课教学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资源容量小等特点,以5~10分钟的简短视频为载体,讲解重难点知识,围绕重点展开教学,利用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将微课教学运用在农村中学音乐美育中,在丰富音乐教育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视听能力,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帮助学生快速突破重难点。

二、《青春舞曲》微课教学实例

目前,根据农村中学音乐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在农村中学音乐教育中融合美育理念,促进农村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温润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活力。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村中学的音乐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设计丰富多样的音乐教学形式,为农村中学展示不一样的音乐课堂,笔者以人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教材中的《青春舞曲》教学为例,设计了提升视听审美能力的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青春舞曲》是一首维吾尔族民歌,具有节奏轻快、热烈的特征。整首歌曲主要由四个十六分音符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组成,歌曲整体速度为中速,体现了青春时光飞逝、一去不回,学生应珍惜宝贵的青春年华。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制作的微课视频,以视频和图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青春舞曲》的背景知识,了解维吾尔族地区的民俗风情。

2.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让学生在感官的享受中体会音乐表现的美,提升学生赏析维吾尔族歌曲音乐情绪和特征的能力,并且能够体会歌曲中欢快的情绪,加入自己情绪的赏析理解,演唱《青春舞曲》。

3.引导学生运用肢体动作感知维吾尔族歌曲的节奏、情绪表达等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鉴赏音乐,有感情、准确地跟唱《青春舞曲》,能够深刻认识这首民族歌曲中蕴含的情感、节奏韵律。

※教學难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方法

采用微课教学的方法,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完成微课构建,采用多媒体提供的视觉技术,为学生创设音乐赏析的情境。通过提问、图片展示、微课视频等方式导入课程,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和感受维吾尔族民歌的音乐风格和表达形式,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方面感受音乐,提升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通过聆听音乐、观看视频、模仿舞蹈,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掌握民族音乐积极、欢快的节奏,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模仿、演唱的实践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他们的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音乐导入

1.观看音乐视频

教师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掀起你的盖头来》,向学生展示身穿新疆维吾尔族服饰的演唱者载歌载舞的音乐视频,并且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歌曲是哪个民族的音乐?聆听是学生了解音乐的基础途径,在聆听中辅以视觉刺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在多媒体播放音乐的同时,使学生感受音乐中表达的情绪和风格,帮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获得音乐带来的美的体验。

教师:视频里描绘的是哪里的舞蹈?

学生:新疆。

教师:那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学生:新疆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地方,那里物产丰富、风景优美、民风淳朴,有很多少数民族。

2.观看幻灯片

幻灯片播放新疆富有魅力的景色,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感知,感受音乐的创作背景,激发对新疆风土人情的学习兴趣。

教师:新疆除了有丰富的资源、优美的风景,还有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的舞蹈,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3.问题导入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提前准备好的新疆歌曲,让学生聆听并感受,体验新疆音乐的共同点。

教师:这些音乐在旋律、情感、节奏方面有哪些共同点呢?

学生:旋律优美动听,情感丰富、热烈、欢快,节奏有韵律、十分明快。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将注意力集中到视频中,为学习教材中的《青春舞曲》提供背景知识讲解,对新疆的音乐特点有初步理解。学生在了解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强化民族自豪感,陶冶情操。)

(二)音乐特征及乐器介绍

利用多媒体播放《青春舞曲》,总结分析歌曲中活泼、奔放的音乐特点。然后分析歌曲中使用的乐器热瓦普和手鼓两种乐器的特点。并且通过多媒体播放手鼓独奏的视频,让学生通过欣赏并且以拍桌子的形式模仿手鼓的节奏,锻炼学生的音乐表达技能。

教师:《青春舞曲》是一首怎样的歌曲呢?

学生:是一首节奏优美、旋律悠扬、动听、欢快、充满激情的歌曲。

教师:其中用到两种乐器,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热瓦普和手鼓。

教师:大家见过这两种乐器吗?

学生有的回答见过,有的回答没见过。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这两种乐器。

(设计意图:对新的歌曲《青春舞曲》的音乐特点具有基本的分析能力,并且让学生在音乐赏析中了解民族乐器的表演形式,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三)锻炼音乐节奏能力

(1)教师在课堂上表演手鼓节奏,学生模仿并且练习。

(2)引出新疆音乐的典型节奏,让学生双手拍桌子锻炼音乐的节奏把控能力。

教师:虽然我们没有手鼓这个乐器,但是可以把桌子当作手鼓,大家跟随我的节奏一起拍桌子。

学生跟着老师的节奏拍桌子。虽然有的学生跟不上节奏,听起来有点乱,但是他们的动手能力、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都得到了提高,对乐器的认知水平也有所提升。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模仿中锻炼感知音乐节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在感知音乐节奏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赏析音乐的能力。)

(四)学唱《青春舞曲》

(1)介绍《青春舞曲》的编曲王洛宾。

(2)利用多媒体再次播放《青春舞曲》,在旋律中锻炼学生的演唱能力,把音乐韵律节奏代入歌曲的演唱中,锻炼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

(3)教师边弹伴奏,边引导学生跟唱。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跟着老师演奏的琴声一起齐唱歌曲。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对《青春舞曲》这首歌曲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你们知道这首歌是谁编曲的吗?

学生:我在课前问过爸爸,是王洛宾。

教师:有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王洛宾?

学生:我在课前搜索了一些资料,王洛宾出生于北京,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对音乐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一生致力于民族音乐的整理、创作,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获得了“西北民歌之父”“西部歌王”的称号。

教师:《青春舞曲》这个歌名有什么含义呢?

学生:青春是一个人最美好的时光,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值得每个人珍惜,会给每个人留下深刻的记忆。“青春”体现出这首舞曲的节奏韵律欢快、优美。

教师:除了上面提到的那几首歌曲,大家还知道哪些民族歌曲?

学生:《阿拉木汗》《在银色的月光下》。

教师:谁能说出几句歌词?

学生:在那金色沙滩上,洒着银白的月光,寻找往事踪影,往事踪影迷茫。

……

教师:让我们再重新听一下《青春舞曲》,带着对作者的了解,感受这首歌曲蕴含的情感。

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青春舞曲》,被王洛宾的奉献精神和工作热情所打动。

教师:听着这么优美的歌曲,大家想不想学唱这首歌曲呢?

学生:想。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带领学生一起唱这首歌曲。

教师: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

学生跟唱。

教师: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

……

教师:对于优美的歌曲,不仅要唱得好,还要有相应的表情、动作,看看新疆人民是怎样载歌载舞的,大家可以分组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表演。

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反复观看视频,欣赏其中的表情和动作,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一个学生演唱《青春舞曲》,三个学生伴舞,演唱时要充满激情、面带微笑,伴舞的学生动作要舒展,充满青春的活力。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青春舞曲》的背景知識,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积累更多的音乐文化知识,为培养他们的音乐赏析能力、审美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模拟演唱和教师引导跟唱的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音乐演唱能力以及节奏把握能力,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总结

音乐是开展美育的重要方式,那些动听的旋律、优美的舞蹈是重要的元素。微课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开展微课教学,能够将教材中枯燥的理论知识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使音乐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烈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使他们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这首民族歌曲的学习过程中。利用微课开展音乐教学,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武威第二十三中学)

编辑:温雪莲

猜你喜欢
舞曲节奏青春
花有自己的节奏
冬的舞曲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瑶族舞曲
YOUNG·节奏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烂漫舞曲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