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校园欺凌,社会在行动

2024-05-13 07:09刘杨袁芳园
留学 2024年9期
关键词:同伴校园班级

刘杨 袁芳园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愈演愈烈。其普遍性、隐蔽性的特点,以及欺凌者的低龄化,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何有效预防和消除校园欺凌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世界各国从国家立法、政策措施和社会体系建设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改进。在反对校园欺凌的行动中,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组合起来,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的反欺凌社会支持系统。

挪威: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反欺凌项目

作为最早全面预防和规制校园欺凌的国家,挪威早已形成了校园欺凌防治的综合治理模式。其被广泛认可的奥维斯欺凌防治项目(OBPP),1983年由卑尔根大学的丹·奥维尤斯(Dan Olweus)實施。该项目效果经过多次评估,被多个国家引入推行。奥维斯欺凌防治项目从学校、班级、个人三个层面入手预防校园欺凌。在学校层面,创立学校反欺凌会议日,创设安全的学校环境;设置反欺凌热线,由心理学专家、辅导员或感兴趣的教师担任接线员;由教师组成社会环境发展小组,定期讨论学校在反欺凌行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商议解决方案。在班级层面,制定反欺凌的班级规则,奖惩分明;定期举行班级反欺凌会议;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以增强班级凝聚力;开展家长教师协会(PTA)会议讨论欺凌问题。在个人层面,一旦欺凌行为发生,教师会分别与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谈话,与双方家长沟通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欺凌行为无法得到遏制,会考虑变更欺凌者的班级。

英国:可申请对欺凌者家长下达教养令

英国借鉴挪威的OBPP项目,同样基于学校、班级和个人三个方面展开谢菲尔德欺凌项目,但又有所不同。

在学校层面,英国重视培训监管者的专业反欺凌能力,重点监管校园的欺凌多发地段;设置专用求助信箱,遭遇欺凌的学生可以记录自己的遭遇并投入信箱,会有教师介入以阻止欺凌事件的发生;此外,政府给予了教师校外规范学生行为和检查学生电子设备的权利,以防止网络欺凌事件的发生。谢菲尔德欺凌项目开展了三类反欺凌课程:由学生自己设计解决欺凌问题的方案,让他们了解欺凌的本质;以戏剧扮演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认识欺凌的机会,让他们体会被欺凌者的感受,并寻求更好处理欺凌问题的方法;以文学写作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同理心,并寻找解决方法。

在个人层面,学校采用“零指责法”,先后与被欺凌者和欺凌者谈话,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欺凌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学校对欺凌的零容忍态度,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提出对于欺凌事件的解决方案。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对被欺凌者进行“自信提升训练”,学生只有增强对自身的认可度,才能够明确坚定地反抗欺凌。此外,与挪威的奥维斯欺凌防治项目不同,学校会由学生提供“倾听热线”服务,接听热线的学生并不直接干预欺凌事件,只是倾听被欺凌者的倾诉,让被欺凌者的痛苦情绪得到纾解。

在家长层面,家长对学校的反欺凌政策有知情权和监督义务。英国《教育法》规定家长要管理好孩子的不当行为,否则,学校或被欺凌学生的家长可以向法院申请对欺凌者家长下达教养令,违反教养令的家长会被处以罚金。

在社会层面,由英国全国防止虐待儿童协会(NSPCC)和国家儿童局(NCB)组成的反欺凌联盟建立了一个针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网站,被欺凌者也可以在该网站上进行求助,比如反欺凌热线和儿童欺凌热线等。

美国:学生充当中立的调解人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实施了效果显著的同伴调解项目。该项目是指冲突发生后,训练由学生充当中立的调解人,帮助冲突各方了解争端产生的原因,最终促使双方达成一致协定,是一种非暴力解决冲突的方式。

同伴调解项目主要有三种实施模式:全校模式、课程整合模式和学生社团模式。全校模式,即让全校学生、教师和学校所在的社区团体学习同伴调解技能并进行实践。学校会邀请有经验的家长、政府官员和警察进行同伴调解的训练,同时也会为社区提供同伴调解和支持服务,让成年人利用调解的方式解决冲突,为孩子树立榜样。课程整合模式,即将同伴调解项目与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开设专门的校本课程,或者将同伴调解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到已有的课程中。学生社团模式,即在学校中组织同伴调解的社团,并在课余时间对社团成员进行培训。

除了同伴调解项目,美国学校还建立了反欺凌报告机制,当事人或者目击者都可以对欺凌事件进行匿名上报,有些学区还设立了强制报告制度,会对知情不报的工作人员给予纪律处分。在处理欺凌事件时,学校会为被欺凌者尽量提供安全的环境,例如在上下学路上对其进行保护、监控其活动场所是否存在潜在的威胁、安排其与欺凌者保持距离、提供必要的医疗援助和心理辅导等。

此外,美国政府设立了“停止校园欺凌”网站,该网站以卡通系列视频的形式帮助儿童和青少年理解什么是欺凌行为,并提供校园欺凌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学校、被欺凌者、旁观者和家长在面对欺凌时应当采取的措施。

新西兰:构建全国反欺凌信息库

对于校园欺凌,新西兰形成了包含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事后报告三个阶段的治理路径。预防性课程主要指由新西兰警方发起、在学校开展的Kia Kaha反欺凌项目,比如在校内开展面向全体员工的反欺凌动员大会,建立反欺凌意识;制作反欺凌知识手册、召开社区会议、设立反欺凌相关课程,等等。

事中处理阶段,新西兰学校与家庭合作形成了一套保密的报告系统,双方实时分享校园欺凌相关的信息,及时回应学生的求助。学生可以通过反欺凌网站“Orb”向学校求助。之后,校长、教师、非教职人员和家长会组建反欺凌专项小组,根据“欺凌评估矩阵”对事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以便制定欺凌干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恢复性行动、目标增强、同伴调解等,一旦涉及法律问题,学校会保留证据并报警处理。在这一阶段,社会团体也会参与进来。新西兰委托代理协会为被欺凌者提供法律援助、专任师资培训和潜在的欺凌风险评估服务;弱势儿童委员会可以为被欺凌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金钱资助和法律援助;社会教育和健康专业的人士在欺凌事件发生后,会对被欺凌者的心理健康进行评估治愈,若涉及网络欺凌,会有网络安全组织的参与。

事后报告指的是严重的欺凌事件发生后,学校必须真实、负责地接受媒体采访,告知可公开的信息。不仅如此,学校还要将每一个欺凌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治理过程、干预手段等信息记录并上传至学生管理系统,构建全国反欺凌信息库,推动国家反欺凌机制的完善。

德国:针对网络欺凌发起“媒体英雄计划”

德国的反校园欺凌行动由政府牵头,因为每一个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都可能涉及学校和社会的各个层面,例如家长、教育部、青少年局、警察与司法部门、青少年保护社会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家、教会等。政府会在学校发放《反欺凌插画手册》,帮助教师做好班级反欺凌工作,并为家长提供《校园反欺凌家长指南》,指导家长科学应对欺凌行为。学校会设置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社会能力的课程,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并指导他们学会应对校园欺凌的预防和自我保护手段。学校内设有专职的反欺凌心理辅导教师,校外有教育部设立的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SIBUZ,给予被欺凌者心理上的帮助。

自2004年起,德国开始关注网络欺凌方面的研究,较为有效的是“媒体英雄计划”。该计划规定将反网络欺凌的项目课程嵌入学校课程,这为计划的稳定实施提供了保障。这些课程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有同理心和社交媒体技能的提高。课程的最后,学校会组织家长会,由学生向家长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同时也是给予家长学习反网络欺凌的机会。该项目不仅防止了网络欺凌,也为创设安全的网络环境作出了贡献。

综上可见,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反欺凌机制,政府指导、学校带头、家长配合、社会参与、研究支持的治理体系,从预防、处理到事后援助都有反欺凌社会系统的参与和支持,保障了校园的安全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同伴校园班级
班级“四小怪”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不称心的新班级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开心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