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结合川平法(反复促通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上肢功能的临床观察*

2024-05-12 01:39王丽芳王胜灵施凤飞陈宏贞罗丹丹杨佩耿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9期
关键词:肌张力上肢中风

王丽芳 熊 俊 王胜灵 施凤飞 柴 非 陈宏贞 罗丹丹 杨佩耿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省南昌市 330006

缺血性中风是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组织损伤,继而导致患者出现以偏瘫为主的运动功能障碍,其中以上肢功能障碍最为常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现阶段,临床对于缺血性中风致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多样,多以药物治疗为主,可降低患者的肌张力,但不良反应较多,且疗效并不确切[2]。热敏灸采用艾条悬灸于热敏化腧穴,并施以个体化饱和消敏灸量,具有调和气血、温通经脉及平衡阴阳的作用[3]。川平法是以强化和再建脑神经传导通路为目标的中风康复疗法,具有针对性强、运动集中及分离明显的特点,通过反复促通训练及运动学习实现目标动作,强化神经传导通路的兴奋性,提高患侧肢体运动功能[4]。基于此,本研究将重点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采用热敏灸结合川平法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患者90例分为3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1中男17例,女13例;病程2周~6个月,平均病程(3.35±1.02)个月;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6.63±3.78)岁。对照组2中男18例,女12例;病程3周~6个月,平均病程(3.41±0.95)个月;年龄44~77岁,平均年龄(56.83±4.10)岁。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病程2周~6个月,平均病程(3.43±1.02)个月;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6.59±4.30)岁。3组性别、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对比性。

1.2 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相关诊断标准[5];年龄45~75岁;患者均为右利手;签署知情同意书;病情稳定。(2)排除标准:有精神病史或认知功能障碍;合并癫痫;患病前存在上肢功能障碍,关节损伤或运动障碍;病程<2周;合并恶性肿瘤。

1.3 方法 对照组1采用热敏灸治疗,对照组2采用川平法治疗,观察组采用热敏灸联合川平法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热敏灸:取风池、百会、手三里等穴位,采用热敏灸艾条(2.2cm×12cm)进行热敏灸探查,当出现扩热、透热、局部不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深部热,为热敏化穴位,进行标记;百会采用单点温和灸,自热感透至颅内或沿督脉向前后传导;风池双点温和灸,自热感深透,或向四周扩散,或沿督脉向前向后传导;手三里采用双点温和灸,部分感传至头部,若不能到达,取另一只点燃艾条,在感传所达部位端点放置,进行温和灸,依次接力,促使感传至头部,最后在手三里及头部对艾灸进行固定,以实施温和灸,直至热敏灸消失,1次/d,每个疗程5次,共4个疗程。(2)川平法:患者取仰卧位,嘱咐患者放松身体,保持呼吸频率,康复医师跪或蹲在患者身旁,采用手法刺激肩胛、腕、手指、肩等关节肌肉,引导患者根据指令进行主动运动,100组/次,1次/d,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疼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前后,3组的疼痛程度采用疼痛程度数字评估量表(NRS)评估[6],总分0~10分,其中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3组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7]评估,主要评估患者的上肢功能,共33项,总分66分,分值越高,运动功能越好;3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8]评估,包括10个项目,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2)肌张力: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9],其中0级:无肌张力增加;Ⅰ级:肌张力略微增加;Ⅰ+级:肌张力轻度增加;Ⅱ级:肌张力增加明显;Ⅲ级:肌张力严重增加;Ⅳ级:僵直。级别越低,肌张力越趋于正常。

2 结果

2.1 疼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治疗前,3组NRS、FMA及MB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组NRS评分均比治疗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1、对照组2低,3组FMA及MBI评分均比治疗前高,且观察组比对照组1、对照组2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3组NRS、FMA及MBI评分比较分)

2.2 肌张力 3组治疗前Ashworth量表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Ashworth量表分级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1、对照组2,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3组改良Ashworth量表分级比较[n(%)]

3 讨论

缺血性中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会降低患者对肢体的控制力,其中上肢运动、感觉皮质区更大,损伤后功能的恢复较为困难,继而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0]。现阶段,临床对于缺血性中风患者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手段较多,多进行降压、降脂等,同时采用肌肉松弛药物来降低肌张力,但效果并不理想,且不良反应较多,临床应用受限[11]。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属于“痹症”范畴,主要病机为阴阳不调,气血并逆;痰、瘀血等造成肢体失去濡养,出现功能障碍,治疗应以化瘀通络为主[12]。艾灸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可通过艾叶的热效应及药理作用产生镇痛消炎作用,同时可促进毛细血管扩张及局部血液循环,调整机体各系统脏器的活动能力。热敏灸是采用点燃的艾条产生艾热悬灸热敏态腧穴,可激发热敏灸感或经气传导,并实施个体化饱和消敏灸量,有效激发经气传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13]。川平法主要在偏瘫肢体功能康复中应用,其理论基础为神经系统的可塑性,通过结合高频率重复指向性肢体运动训练与多种感官刺激,对未受累的脑组织及健侧进行刺激,改善侧支循环,促进神经再生,对神经通路的重建进行强化,实现患者主动运动意图[14]。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NRS评分比对照组1、对照组2低,FMA及MBI评分比对照组1、对照组2高,Ashworth量表分级优于对照组1、对照组2,说明缺血性脑卒中采用热敏灸结合川平法治疗可缓解疼痛程度,改善肌张力及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析原因:热敏化态穴位实施艾灸,可促进经气感传,温通气血,从而促使气至病所,促使筋脉畅通,调和气血,降低缺血性中风患者增高的肌张力,且艾叶燃烧产生的药理作用及温热效应可对血小板的聚集进行抑制,并有消炎镇痛的效果,还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川平法的主要作用机制为:当患者产生主观运动意图时,会使与主动运动有关神经元快速牵张,产生牵张反射,激活神经传导通路,促使主动运动恢复,同时川平法更加关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近端运动情况,重视触觉与前伸诱发的主动运动,强调精细运动的训练,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肌张力。热敏灸结合川平法不仅可调节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大脑中枢电活动,加强中枢神经兴奋性,并可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及重复指向性肢体运动训练,来激活大量神经元,改善侧支循环,形成的新神经通路执行功能活动,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肌张力,促进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15]。

综上所述,缺血性中风采用热敏灸结合川平法治疗可缓解疼痛程度,改善肌张力及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猜你喜欢
肌张力上肢中风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
请您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