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丽 李江全
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儿科 210006
小儿厌食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消化功能障碍疾病,当儿童拒绝进食足量食物至少1个月(不是由潜在的疾病或创伤事件引起),不表现出饥饿,对食物缺乏兴趣,并表现出生长速度减慢时,可以定义为小儿厌食症。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水平提高、饮食习惯改变以及独生子女所占比重增加等诸多因素影响,小儿厌食症成为困扰许多家长的新型疾病问题,其发病率呈逐年递增态势。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其发病率为12%~34%。患有该病的儿童因长期缺乏食欲甚至拒食,容易出现贫血、低体重、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等问题,影响身体健康及生长发育[1]。目前治疗小儿厌食症尚无特效药,西医治疗主要包括促消化、增强胃肠动力、调整肠道菌群、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益生菌作为调整肠道菌群的常用药物,可有效改善肠道微生态,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进而改善患儿食欲[2],但单纯使用益生菌或其他西药治疗仍有部分患儿疗效不理想。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历史悠久,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胃为水谷之海”。脾胃是人体后天健康的基础,脾胃运行良好,功能旺盛,就能更好地接纳食物,消化顺畅;脾胃协调,清气得以上升,浊气得以下降,把水谷精微输送到各个器官,身体则能够保持健康。如果脾胃受损,机体运转不利,就会导致各种疾病产生。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治病求本,中药与西药联合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提高临床效果,本文即探讨中药方剂养胃增液汤联合益生菌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
1.1 观察对象 选取2021年3月—2023年4月就诊于我院的厌食症患儿62例,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1例。治疗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1~10岁,平均年龄(6.71±3.04)岁;病程1~12个月,平均病程(5.84±3.11)个月。对照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1~10岁,平均年龄(6.03±2.83)岁;病程1~12个月,平均病程(7.22±2.97)个月。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经我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
1.2 选择标准
1.2.1 纳入标准:(1)年龄1~10岁。(2)符合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3]:①较长时间(≥1个月)的食欲不振伴不同程度的进食量减少;②病程中体重无增长或较前减轻,并除外由全身性疾病或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引起;③可有不适当喂养史或不良饮食习惯;(3)中医辨证为脾胃阴虚证:主症见:食欲减退,食量减少;次症见:面黄少华、形容消瘦、脘腹胀满、皮肤失润、口干欲饮,大便偏干、小便色黄;舌象及脉象:舌上少津,舌质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4)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1)合并重要脏器严重原发性疾病,可能会干扰研究结果者;(2)正在服用可能影响食欲或体重的药物者;(3)中度及重度营养不良者;(4)过敏性体质或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成分过敏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20037,1g/袋)口服治疗, 40℃以下温开水或牛奶冲服,1g/次,2次/d,连续服用4周。治疗组在口服益生菌基础上联合养胃增液汤治疗,基本组方:石斛10g,乌梅10g,北沙参6g,玉竹10g,白芍10g,甘草3g,山药10g,扁豆10g,3岁以下患儿用上方1/2剂量;4~6岁患儿用2/3剂量;6~10岁患儿用原方剂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口服,连续服用4周。
1.4 观察指标 (1)疗效评估:依据中医症状积分降低程度制定疗效评估标准:治愈:积分降低≥90%;显效:积分降低70%~89%;有效:积分降低30%~69%;无效:积分降低<30%。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2)中医症状积分:主症:见食不贪记2分,厌食记4分,拒食记6分;食量较病前减少1/4记2分,减少1/3记4分,减少1/2记6分;次症:面黄少华、形容消瘦、脘腹胀满、皮肤失润、口干欲饮、大便偏干、小便色黄分别按轻、中、重度记1、2、3分。(3)胃肠激素: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于清晨空腹抽取患儿静脉血5mL,3 000r/min离心10min,离心后取上清液备用,使用西门子ADVIA1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组胃泌素、胃动素、生长抑素水平。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2,P=0.038<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对比 治疗后两组主症积分、次症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对比分)
2.3 两组胃肠激素水平对比 治疗后两组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生长抑素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胃泌素、胃动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生长抑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胃肠激素水平对比
儿童时期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充足的营养对确保正常发育至关重要。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母乳喂养率低、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短、添加辅食时机不当、无节制摄入零食饮料等情况普遍存在,使得小儿厌食症的发病率在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成为儿童日益受到关注的健康问题[4]。
本文中给予对照组口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
西医认为小儿厌食症与胃动力不足、肠道菌群失衡、缺乏必要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原因有关。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是一种复合微生态制剂,其主要成分有枯草芽孢杆菌、屎肠球菌和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枯草芽孢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益生菌种,它以芽孢的形式添加于制剂中。 芽孢是处于休眠状态的活细胞,能够耐受各种不良环境,制备成菌剂后稳定且易存储,并且在进入肠道后能够迅速复苏和繁殖。 枯草芽孢杆菌在人体肠道中复苏增殖后就可以发挥其益生特性,包括改善肠道菌群、增强机体免疫力以及提供多种人体所需的酶类等,还可以弥补人体内内源酶的不足,促进生长发育。屎肠球菌主要定居于小肠中段,耐胆汁、胃酸,耐高渗透压,在较高温度下仍能保持活性,定植力强,繁殖迅速,进入肠道后一方面通过占位效应抑制病原菌黏附到肠道上皮细胞,另一方面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消耗大量氧气,有助于厌氧性益生菌群的繁殖蔓延;与此同时,屎肠球菌能合成多种消化酶,可帮助机体消化吸收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等,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代谢过程中还能产生细菌素等有益物质,起到抑制病原微生物的作用。益生菌通过上述机制改善肠道微生态,从而达到治疗消化功能障碍的目的[5]。
本文中,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即在益生菌制剂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方剂养胃增液汤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患儿食欲、食量明显改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相比单用益生菌治疗,养胃增液汤联合益生菌治疗小儿厌食症能更有效地改善患儿症状。分析原因,小儿厌食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病原因涉及多个方面。益生菌的作用主要集中在调节肠道菌群,对于其他因素引起的厌食可能无法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因此往往需要联合其他手段以求全方位治疗,而中医的治疗理念恰好契合这一需求。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系统,而不是孤立部分的总和。作为一门古老的医术,中医治疗由于其功效和长期益处而得以发展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健康解决方案。传统中医是一种整体的、自然的治疗和保健体系,该体系采取全面、平衡的方法来解决健康问题的根本原因,通过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等方法和理念增加机体活力、恢复机体的自我恢复能力、增强免疫力并预防疾病。经过中医调理后,不仅疾病得以治愈,而且因为正气得到扶益,机体各系统达到新的平衡,能更好地抵御各种不良刺激或疾病的侵袭,降低旧病复发的可能性,具有持久的益处。李建军等[6]使用养胃增液汤联合双歧四联活菌片治疗小儿厌食症,有效率达94.55%,治疗后治疗组体质量、日摄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联合给药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增加。袁彬等[7]采用与本研究类似之组方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结果表明: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结果与本文类似。
小儿厌食症脾胃阴虚证是小儿厌食症中较严重的证型,病机为脾胃失运,脾气不得升发,胃气不得通降,食滞壅塞于中焦,长期则生热邪,灼伤阴液。“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和”。故若胃之阴津受损,则肠道失去濡润,患儿出现口干多饮,大便干燥之症。若阴津不复,通降无能,则病情进一步发展,致脾阴不足,脾胃运化功能受损。不仅阴津生化不足,更使脾气升发津液无力,致皮肤失润泽,手足心热,烦躁不寐,舌红少津等阴虚火热之症。因此,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通常遵循开胃运脾、养胃育阴的原则。本文中所用养胃增液汤由石斛、乌梅、北沙参、玉竹、白芍、甘草、山药、扁豆组成。方中石斛性微寒,味甘,归胃、肾经,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之功效;乌梅性平,味酸、涩,归肝、脾、肺、大肠经,有生津止渴之功效;北沙参性微寒,味甘,归肺、胃经,有养阴、益胃、生津之功效。玉竹性微寒,味甘,归肺、胃经,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之功效;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归肝、脾经,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效;甘草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胃经,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之功效;山药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有补脾、养胃、生津之功效;扁豆性微温,味甘,归脾、胃经,有补脾和中之功效。诸药合用,可滋阴养胃、健脾益气。
本方中许多中药成分的功效也在现代药理学中得到证实,例如石斛多糖、白芍总苷、山药多糖、北沙参提取物均被发现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等作用[8];甘草中含有大量三萜类、黄酮类、生物碱类及多糖类成分,除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作用外,还具有抗消化性溃疡、解痉等作用;且已有研究表明健脾类中药的多糖成分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增加有益菌比例,从而改善消化功能[9],与西医通过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采用的方法不同,但实现的治疗效果是一致的,这一潜在机制也成为本文中联合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益生菌治疗的重要可能原因。
有研究发现,厌食症患儿的肠道蠕动减慢及消化功能障碍与胃肠激素有关[10]。胃泌素主要由胃窦和小肠黏膜的G细胞分泌,几乎对整个胃肠道均有作用,它可促进胃肠道的分泌功能,增加胃肠道的运动,促进胃及上部肠道黏膜细胞的分裂增殖。胃动素是一种促胃动力激素,主要由十二指肠和空肠的M细胞分泌,它与特定的受体作用,导致胃壁收缩和小肠的节段运动加剧,促进胃排空,并与胃泌素有协同作用,此外,胃动素还通过对食欲调控中枢的作用增加食欲。生长抑素主要由下丘脑分泌,胰岛D细胞、胃肠道也可产生,它可以抑制胃蛋白酶、胃泌素的释放,抑制胃酸分泌,减少内脏血流,影响胃肠道吸收和营养功能。当患儿的胃泌素和胃动素分泌减少时,会影响胃肠道、胰腺和胆道的消化液分泌,导致幽门括约肌和胃窦活动减弱,这对胃的进食和排空都是不利的,也会抑制小肠黏膜的生长,导致胃肠吸收能力下降,对营养物质的摄入和转化不利。在本文中,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儿的血清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明显增加,而生长抑素水平明显降低。说明养胃增液汤联合益生菌对胃肠激素水平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可能是养胃增液汤联合益生菌改善厌食症患儿临床症状的潜在机制。
综上所述,养胃增液汤联合益生菌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良好,能显著改善厌食症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胃肠激素水平。但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是一项仅纳入本院病例的单中心研究,考虑到地域差异对饮食造成的影响及诸多其他因素,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倚;其次,纳入的样本量偏少;再次,本研究随访时间较短,未能观察养胃增液汤联合益生菌治疗小儿厌食症的远期疗效。今后拟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并延长随访时间,为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提供更有说服力的临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