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龙 彭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致力于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体系,并引导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夯实基础教育的基点,并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迅速发展,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多样化教育的需求,并在减轻公共教育财政压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22年,民办普通本科院校数量达到390所[ 高等教育学校包括普通本科院校、本科层次职业学校、高职(专科)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四种类别],占全国总量的31.48%,在校学生数占全国普通本科毕业生的26.09%,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9.6%,已经进入了普及化发展的初级阶段,民办高等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拓宽高等教育市场的关键力量。相比于日本、韩国等国家60%以上的私立高校学生比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普及化阶段的发展潜力巨大。引导并规范民办普通本科高校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支撑我国的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建设,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民办高等教育机制灵活的优势也将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适应数智时代,实现共同富裕。
一、民办本科高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民办本科高校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为国内居民提供了更多教育机会。其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推动教育创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背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增加,而低生育率的趋势使民办高校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生源竞争。此外,同质化的办学模式减弱了高校对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并可能降低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高等教育理念和方式提出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包括特色不鲜明、数字化基础薄弱和国际化发展滞后等。
(一)办学特色不鲜明
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于2021年9月1日开始实施,其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路主要体现为“在规范的基础上,支持高质量特色民办学校发展”。
近年来,尽管民办本科高校的教育质量呈现逐步上升的态势,但许多民办高校一直以来模仿高层次公办院校办学模式,导致其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规格等方面仍有一定程度的趋同化倾向。学费和声誉差异使民办本科高校的生源与公办高校存在明显差异,在此背景下,同质化的培养模式不利于更好地实现育人效果,学生在就业和未来发展中将面临较大挑战。
教育部主导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在提升民办本科高校办学投入和办学条件、提高学校声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单一化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指标容易导致形式主义和功利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更注重符合硬指标,对教育教学本身相关的软指标重视程度不足,无法有效激发民办本科高校培养办学特色的动力。
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有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对市场反应灵敏,在产教融合、资源配置、国际化教育的推进方面具有较强的行动力。 因此,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民办本科高校在特色发展方面应该仍有很大的潜力。
(二)数字化基础薄弱
习总书记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我们要“不断开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引领教育变革创新”。对人工智能的重视和对数字化转型的推动,将有助于民办本科高校在教育理念和技术方面实现现代化,从而更有效地打造办学特色。
数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知识创新活动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首先,人工智能增加了学习者对持续更新技能和知识的能力提出了要求,从而推动了终身学习的趋势。其次,人工智能提高了对知识创新方法的要求,并加快了知识生产速度。最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实践、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性。这意味着民办本科高等教育需要适应这些变化,通过更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以继续教育扩大生源,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者。
然而,民办本科高校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还面临许多问题。一是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不够深刻,许多高校仍然固守于传统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未能将教学改革放在数字化社会变革的更广阔视野下进行重塑。二是高等教育领域差异化需求使市场对相关数字化产品供给积极性不高,同时,数字转型投入短期内难以见效导致高校相关预算有限。三是过分依赖数字工具赋能改革,却忽视了数字化转型中教师投入的时间和创造力,以及学生数字素养在学习中的应用,民办本科高校相应的配套支持不足。
(三)国际化发展滞后
在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要坚定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完善战略策略,统筹高水平 “引进来”和“走出去”,找准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切入口,不断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在当前高等教育普及化和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参与国际化发展的路径变得更加多元,国际合作不断深入。
尽管在国际化办学方面,中外合作办学有许多优秀的案例,但大多数民办本科高校的国际化,仍然处于充当境外高校在中国招生的“留学中介”阶段,主要满足于获取经济利益。这些高校对如何通过国际化办学,在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提高办学质量和打造办学特色,还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实际行动。
一些国外高校在教育普及化、国际化方面积累许多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對国内民办本科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民办本科高校不仅可以提升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还能更好地应对国内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培育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从而支持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
二、鼓励支持民办本科高校发展的政策建议
现阶段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人民群众对个性化、多元化的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具有规模庞大、注重公平、个性化、多样性、有质量等特征[ 别敦荣. 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动力、特征和发展路径 [J]. 高等教育评论, 2021, 9 (01): 1-12.]。通过政府的支持和规范,民办本科高校可以发挥体制机制上的灵活性和资源利用上的优势,有效地提供符合学习者需求和社会生产需要的优质高等教育,实现从补充性作用向与公办高校有力竞争的功能转变,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
(一)加强民办本科高校的党建工作
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本科高校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尤其是在发展方向和管理制度方面,这导致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更加重视经济利益,而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动机相对较弱。加强民办本科高校的党建工作,可以有效地促进学校在价值观、人才培养方向方面与国家的政策保持一致,构建更加完善的学校治理结构,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办学声誉。
民办本科高校应首先加强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中的党的领导作用,健全党组织机构。通过相关制度,鼓励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教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扩大政治理论学习的覆盖范围。利用先进的思想政治理论指导民办本科高校的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工作,通过党建活动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发挥党建工作在凝心聚力方面的作用。
(二)推行民办本科高校的分类评价
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部门负责对民办本科高校进行监督和评估,以确保其遵守国家教育标准和法律法规。此外,通过各种渠道提供资金、政策和技术支持,以提升民办本科高校的科研教学能力。这些政策和规章制度对民办本科高校的运营、质量标准、招生政策等方面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阶段,如何避免标准化、格式化、同质化的发展模式[ 吴舸,王昕,邓磊. 颠覆性创新:普及化时代民办高校的价值守正与路径突破 [J]. 江苏高教, 2024, (01): 108-116.],仍需要高等教育政策制定者做出调整。第一,应丰富教育评价主体,在高等教育管理部门主导评估的同时,逐步将第三方评估机构和高校学习者纳入评估体系,鼓励真实、及时的反馈,作为民办本科学校的持续改进与加强建设的重要参考。第二,完善分类评价政策体系,在政策资源制定实施的过程中,针对不同院校类型实行不同标准,激励民办高校注重政策措施的实效,进而提升办学质量。第三,落实 “放管服”政策体系,在依法自主办学、强调良好市场秩序的背景下,我们应鼓励民办本科高校发挥后发优势,加强自主创新,打造其独特的办学特色。通过举办各类评选活动展示典型案例,充分发挥优秀做法的示范效应,从而提升民办本科高校的总体办学水平。
(三)促进民办本科高校的产教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不仅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要路径,也是民办本科高校培育办学特色的重要落脚点。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教育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现代产业学院成为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这些政策为民办高校产教融合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民办本科高校在学生培养、实习、就业方面与产业界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但仍存在合作不够深入,对人才培养的过程以及企业行业发展的积极影响不足等问题,需要政策支持。第一,民办本科高校大多定位为应用型本科。按照国家政策引导、地方政府主导的模式,地方政府可从本地产业特点和发展规划出发,定制产教融合计划,积极构建高校与企业、行业协会交流的平台,强化政策组合的激励作用。实行“金融+投资+财税+土地+信用”的“五位一体”政策体系,加强企业重要主体作用等。第二,通过教育评价引导产教融合的方向,提升高校、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活动的开展与落实等方面,综合诊断和评价产教融合的实际效果。第三,产教融合实施的关键在于师资,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在师资的认定、激励、培育、培训等方面,加强对“双师双能型” 师资队伍的培养,从根本上落实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四)推动民办本科高校数字化转型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和数字革命的背景下,我国民办本科高校在生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方面面临巨大挑战。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民办本科高校推进数字化转型,既能扩大生源,又能通过与产教融合相关的课程或活动强化办学特色,构建未来竞争优势,进而提升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我国在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和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民办本科高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应政策,促进民办本科高校的数字化转型发展。第一,重视数字化转型对民办本科高校办学的影响的特殊性,分层分类地制定数字化转型政策。第二,通过政府采购、购置补贴等形式,吸引企业参与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应用研发[ 季凯,张志华.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逻辑框架与优化策略 [J]. 江苏高教, 2023, (10): 39-46.],鼓励民办高校开展强化数字技术应用的产教融合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探索政、企、校三方合作的数字化转型示范高校。第三,鼓励民办高校制定相关政策,激励教师提高数字素养,通过数字技术持续改进教学,提升民办数字化转型的实质效果。
(五)搭建民办本科高校国际化平台
国际化提升是民辦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培养国际化人才对于满足我国对外开放、一带一路等战略的人才需求有积极意义。同时,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为民办本科高校的国际化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通过与国外优质大学深入合作,民办本科高校可以在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管理方式上与国际接轨。
由于民办本科高校办学历史较短,其国际化办学亟需政府政策支持。第一,政府应更加重视民办本科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增加经费投入、在招生就业方面完善准入政策和保护机制,提高民办本科高校的社会认可程度,为其国际化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第二,利用产业国际化带动民办本科教育的国际化。以吉利出资建设的三亚学院为例[ 吴苏. ( 2023,12.06 ).高等教育的吉利方案,和民办教育的3个关键词],该学院一方面积极与海外高校、教育机构和国际组织开展交流合作,另一方面对接吉利的国际化战略,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四链融合。第三,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推进民办本科高校的国际化。例如,浙江省于2024年1月发起设立“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联盟[ 浙江省教育厅. (2024, 1.23). 首届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年会暨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联盟成立仪式在杭举办]”,旨在为全省高校搭建信息共享、互学互鉴的交流平台,共同推动全省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助力浙江教育的对外开放。
作者单位:温州商学院
(责任编辑 庄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