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变奏曲

2024-05-12 17:10婵娟
回族文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梭梭牧民村庄

婵娟

这个村庄,正青春

最近几年,听到很多关于村庄的言论,有人说,村子老了,失去了活力,一切皆成回忆。

我知道,有很多村庄是这样的:将土地流转之后,绝大多数中年人和几乎全部的年轻人都离开了村庄,他们把自己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到城里去谋生,或者打工或者创业,住上了楼房,当上了“城里人”。

有人卖了原来的老院子,只在祭祖的时候回归,开车直奔祖坟,祭奠之后,在村子里巡视一圈,怀想怀想过往,寻找一下自己曾经生活的痕迹,轻飘飘抛下一点惆怅和感叹,便扬长而去,回归自己的生活,一旦驶出村子,这点儿怀念便烟消云散。

有人留着老院子,留着老家具,在春节前后回来扫扫积雪,再体验一把久违了的脸被冻得通红、头上冒着热气的感觉,出一身舒畅的汗,心里便安稳了、踏实了。春天再来,种点儿萝卜白菜,半月回来一次,用这点儿菜地,维持着与土地的薄弱的联系。如同一株草,主根断了,毛根还活着,输送着些微的养料,维持着这蔫巴巴的半死不活的命。

我曾看到过这样的景象:村子在山坳里,薄薄的晨雾飘荡在村子上空,一片片笔直挺立的白桦林,像卫士,守护着怀抱里的村庄。随着太阳的升起,灰白的天空越来越蓝,而在那纯净的蓝天的背景上,从一个个尖尖的木屋顶上,一缕缕白色的炊烟飘起,歪歪扭扭地升空,在蓝天上袅袅地舞动,尽兴了,便悄然淡去。这样的美景像是天然的水墨画,醉了多少人的心头。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冒着冬日的严寒和冰封的山路来看这袅袅炊烟?我想,除了对美景的渴望外,或许在最隐秘的心灵深处,那也是我们对土地、对村庄、对人间烟火的怀念。炊烟的背后是什么?傍晚的村庄会告诉你:是温暖如春的屋子,是屋子里欢声笑语的热闹,是一张张嗷嗷待哺的嘴巴,是旺旺的炉火和炒菜做饭的烟熏火燎,是这一切背后的踏实与安心,是这其中隐藏的活力与激情。

今天,我在昌吉州奇台县看到了这样的村庄。256栋白墙黑瓦的院落,被八纵九横的笔直宽阔的柏油路分割,整齐而安静地据守在雪地里,像是棋盘上静默的棋子。村子里几乎看不到人影,走进村子的接待中心,大门一开,喧哗声扑面而来。原来人都在这里!大约有500多人,围满了几十张桌子,这里正在进行一场“乡村非遗划拳比赛”,三张铺了红色桌布的小桌子,是赛台,有裁判、记分员、主持人,比赛像模像样。参赛选手有男有女,划拳声、叫好声、议论声,嗡嗡嘤嘤,几乎要淹没了主持人的播报,总之,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活力四射!

我们参观了小麦博物馆,有多种小麦种子的样品,有静静立在长颈瓶子里的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的植株,有小麦培育过程的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有关于小麦发展历史的回顾,有古代的农书,有石镰、石斧等文物,有历代农人常用的各种农具,有“腰站子”有机小麦的鉴定证书,有各种面食的模具,有关于小麦和面粉的视频介绍……这里,将小麦的前世今生,浓缩在了520平方米的空间里。

这里有“腰站子有机农产品加工厂”,生产着有机面粉、清油、手工拉面。通过参观通道的玻璃窗,我们看到了银光闪闪的机器、忙碌的工人、拉好正在晾干的像一挂挂小瀑布的拉面、林立的高高的油罐……这一幅幅画面,像一部无声的电影在播放。

我们还看到了好几个展厅,展台上堆放着各种口味、不同礼盒包装的琳琅满目的农产品,有机面粉类有饺子粉、全麦粉、黑小麦粉、富硒面粉、荞麦粉、特一粉;清油有红花籽油、胡麻油、菜籽油、葵花籽油;杂粮有有机的玉米、小米、黃豆、黑豆、绿豆、红小豆、燕麦米等,还有有机拉面。他们还成立了腰站子品牌管理(杭州)有限公司,采用“线上+线下”产品销售模式,将“腰站子”有机农产品的名头传遍了大江南北,正在向国际市场进军。

这里还建有可容纳200人学习的培训基地,打造了广袤的麦田公园稻草人基地,修建了5栋布置温馨装修风格各异的田园民宿,并带动50余户村民自建了民宿,整个腰站子村都成为游览观光区,村民就生活在景区里,村民的日常生活,就是一幅可供游客纾解乡愁、拥抱田园、触摸土地的流动的画卷。

展厅、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是年轻的大学生,包括带领我们参观的腰站子旅游公司经理,也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他们都是大学毕业以后,带着外面世界的见识,带着振兴乡村的梦想,带着改变家乡面貌的激情,回乡参与家乡建设的。年轻的经理自豪地告诉我们:“我们村欢迎有志之士来参与建设,这里工资待遇普遍高于平均水平,我的月工资是8000元,还不包括其他福利!”参观团队瞬间沸腾了,有人说:“哇,年薪10万呀!还招人吗?”有人问:“这里有单身要找对象的吗?”他大笑着说:“我就是!这里单身的很多!快来吧!”

我们还了解到,腰站子村前后荣获过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创建工作样板村、全国美丽乡村宜居村庄等称号。户籍人口1585人,常住人口223户535人,有耕地3.5万亩。村民的土地全部流转到村合作社,从此村民全部变为合作社股民,收入由以前单一的种植收入变为“土地流转费+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文旅公司资金入股分红+劳务收入(工资性收入)”,2023年合作社及公司实现产值5.6亿元,已连续为村民分红13年,村民年收入最高可达20余万元。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在众多徘徊观望的村庄里,腰站子村如同一只大鹏,借着政策的东风,扶摇而上,一飞冲天!

这个村庄,正青春!

梭梭花开

北方的春天来得总是那么迟缓。5月(农历四月)在古代有很多别称,如薄暑、初夏、孟夏、夏始、夏首、新夏、早夏等,从名字看就知道进入火热的夏季了。5月3日,我们几位文友站在老龙河畔,感受到的却是迟来的春天。

脚下的黄土地松软肥沃,随处可见沙鼠圆圆的洞口,人迹罕至的地方正是它们的自由家园。这里是老龙河支流河谷,河水已经成为传说,河谷平整,看得出早几年被开垦成了良田,现在已经撂荒。忽然想到,土地和牲畜一样,也有“家生”和“野生”的区别,“家生”的,必然有整齐的田垄,有青青的庄稼,有清水漫过,也会被化肥补给充足的养分。“野生”的维持着原始的状态,雨水是唯一的水源,产出的是野草、灌木、树,比如眼前的胡杨、梭梭、红柳。作为土地而言,如果它有感知的话,到底是“家生”的还是“野生”的更有幸福感?当我轻声问出这个或许无聊的问题,侧耳细听,土地没有回答,掠过耳畔的只有轻轻的风声。

多云天气,天上洁白的云朵时聚时散,眼前的景物也就时阴时阳。胡杨刚抽出新叶,叶子绿中带着嫩黄,透着新鲜劲,透着喜气。红柳开花了,粉红色的细碎小花,覆盖了整个枝条,使得一丛一丛的红柳,像一片一片燃烧的红云。很久没有见过梭梭了,小时候冬天家里烧梭梭柴,见到的大多是粗壮的主干,今天看到的是细细的毛枝。当我仔细打量那白色的整齐向上的枝条时,不由惊呼出声,梭梭开花了!

自小在沙漠边沿长大,多次见过梭梭,却是第一次见到梭梭花开。那是一串串黄色的小花,形似小米,因其极细小,无法分辨出花瓣或者花蕊,梭梭的枝条是月白色,这浅黄的小花附在月白的枝子上,不细细分辨,还真看不出来。这是多么低调、朴实的小花,像它脚下的沙土地一样朴实无华。

三五个文友在微风里走走停停,看新疆标准的碧蓝的天空,看天空聚散的云,看三五成群的胡杨,看耐得住干旱傲然盛开的蒲公英金黄的花朵,看空旷的原野,也看那一排排政府修建的牧民定居房。没错,这里是昌吉市庙尔沟乡和谐二村。

整齐的巷道,统一的院落,都有粉白的墙,门口有疏疏落落的小树,部分路面正在铺柏油。

在村体育馆,看到这里正在举办“喜迎党的二十大·第三届吾莫特牧民摄影展”。“吾莫特”是哈萨克语“希望”之意,牧民们用自己的手机、相机,记录了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一匹骆驼被吊车吊起高悬在空中,下面是一辆大卡车的边箱,题目是《上车转场》。我们熟悉了牧人骑马赶着一群群牛羊,沿着牧道转场的情景,哪里能想象到,如今的转场,已经使用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呢?在这个时代之前的牧人们,我想,他们穷尽想象,也绝不会想到他们需要个把月走完的行程,有一天,会在一两天之内完成。

一辆大卡车的车厢里,装着满满当当的绿皮大西瓜,车周站着一些装瓜的人,有汉族,有哈萨克族,边说笑边干活。题目是《牧村西瓜》。哈萨克族的食物以肉、奶、面食为主,他们很少吃蔬菜和水果,更别说种出这么多的大西瓜了,而且还是享誉新疆的老龙河西瓜。时代创造出奇迹,改写了整整一代人甚至往后多代人的生活。

空旷的街道边,一对父子相对而立,儿子身着崭新的军装,胸前一朵大红花,左手扶一只拉杆箱;父亲着中山装,微微发福,依旧挺拔。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动作:右手敬一个标准的军礼。题目:卫国两代人。这是一个新兵入伍的告别仪式,也是两代军人的交接仪式,浓浓的家国情怀充溢着整个画面,而那个抢拍下这个镜头的人,一定也有着一个爱国的灵魂,一颗敏感细腻的心。

还有很多拨动人们心弦的画面:

比如《童年》,一只可爱的小山羊,脑袋抵着妈妈的脸颊依偎着,妈妈半眯着眼睛,表情像极了人类的微笑,在享受着亲情的滋润。

《守候》,破旧的木门上方,一扇窗格子的玻璃整个掉了,空空的窗洞里,并排站着五只小燕子雏鸟,在眼巴巴等候外出觅食的父母回归。

《马背宣讲队》,青青草原上铺开一条花毯,宣讲队员和几位牧民都坐在花毯上,他们手上捧着书、报纸,笑容满面,背后插着一面红旗,上书“马背宣讲队”。

《牧场新客》的主角是两只高大的鸵鸟,昂首挺立于庭院,一个可爱的哈萨克族老妈妈,好奇地看着鸵鸟,笑容满面。

《友情与规矩》非常有意思,画面上是一只被拴着的小牛犊,一个穿蓝衣的小男孩,男孩拿着一只大号奶瓶,在给牛犊喂奶。我想,把牛犊拴起来人们去挤奶,这是规矩;小男孩把挤出的牛奶分一部分给牛犊,是出于友爱,在牧场,友情与规矩并行不悖。

整个展览有80幅照片,从不同的侧面展现出牧民的新生活。

以往我们所看到的摄影展,来自摄影家们的创作,在乡村里由村民们,还是牧民们组织起一个摄影展,我觉得是一件非常新鲜的事情。

“他们不必为生活奔忙吗?他们为什么会如此悠闲地去拍照啊?”我提出了心中的疑问。

昌吉州文联驻和谐二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刘河山回答了我的疑问。

这个村子是2011年实施牧民定居工程开始兴建的新村,哈萨克族牧民占总人口的99%。全村有688户人家,常住人口1514人,人均9亩地,土地全部流转,仅靠土地承包费和草场费,2022年人均年收入逾1.8万元。

昌吉州文联驻村工作队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策划实施了牧民摄影师培养计划,定期在线上、线下开展摄影培训,带领牧民在山区、沙漠、村庄进行摄影创作,已培养出热爱摄影的牧民“拍客”70余名呢!

本次展出的80幅摄影作品,是由专家评审组从2126幅摄影作品中筛选出来的,全部出自牧民之手。这里既有大自然的清新,又有时代脉搏的律动,有对传统游牧生活习惯的传承,也有对未来更美好生活的憧憬。

听到这里,我们不由得也心潮澎湃起来。怪不得牧民们有闲情逸致去拍摄,也有技能搞摄影呢!原来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时近中午,还有几个八九岁的哈萨克族小男孩在村篮球场打篮球,跑着,叫着,笑着,一派热闹,谁又敢断言,将来不会从他们中间产生为国争光的篮球队员呢?

扶贫也好,援疆也好,当人们摆脱了经济的贫困之后,精神生活的需求就顺理成章地冒头,昌吉州文联驻村工作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及时发挥自身优势,因势利导,引导牧民们去追求艺术、陶冶情操、发现生活之美,丰富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这真是了不起的援助呀!

中午,我们走进村里的一户牧家乐,主人名叫達吾肯,58岁,讲普通话,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自内而外散发着温暖。我们点了个大盘鸡,味道不错。抽空攀谈起来,他告诉我们,孩子有在昌吉市工作的,有在山里放牧的,生活都很宽裕,他自己留在家里,没有客人就给自己做饭,有客人就给客人做饭赚点外快。

漫步在村道上,沐着暖阳和微风,我仿佛又看到了在微风里轻轻摇曳的梭梭花。在几十年前,我的父辈们去沙漠里拉柴的时候,赶着毛驴车走半个晚上才能找到梭梭。那时候,梭梭都生活在远离尘世的地方,曾几何时,梭梭也与村庄相伴相生了。

生逢盛世,我们是多么幸运的一代人,梭梭花开了,牧民心里的幸福之花也开了。

采 撷

这里是玛纳斯县北五岔镇魏家场村,棉花的故乡。我们几个人相约而来,穿行在田间地头,放眼望去,无论朝哪个方向,看到的都是棉田,有被红柳和沙包分割成一块一块的,有一望无垠没边没界的。初看是白花花的一片,仔细看,枯立的棉秆上,挂着五六朵七八朵棉桃,有个别紧闭着嘴的,大多数绽开了笑颜。那一朵又一朵白色的微笑,从棉花地里蔓延开去,蔓延到了农民的脸上,就变成了红色的,喜庆,热烈,自内而外,像阳光般灿烂。

跟着驻村第一书记、昌吉州作协主席刘河山,我们在村子里走走停停。午后的村庄,静谧安然。树荫里的巷道,列开几排民居,有一些瓷砖贴面的墙,灰色彩钢的屋顶,在阳光下泛着温煦的光。

刘主席边走边聊。遇到几个村民,叫着名字打招呼,过去聊几句,左邻右舍似的。来这个偏远小村两个月,刘主席就成村上人了。这一户是80多岁的老党员张三家,那一户是种棉大户李四家,谁家有大型采棉机,谁是孝敬公婆的好儿媳,谁家孙子在乌鲁木齐上学,谁家在昌吉住楼房……刘主席走到哪儿说到哪儿。

在边走边看中,我们看到了北疆罕见的结了红枣的枣树,个子不高,红的青的枣子挂在枝头,羞涩地笑。

看到一棵壮实的桑树,在天地间伸展枝丫,每一个枝子都那么修长,在蓝天下秀出自己的形状。我们走近的时候,一群野鸽子扑啦啦飞起,落在不远处的屋顶上,似乎是勇敢承认,这棵桑树上的桑葚就是它们吃完的,这棵桑树不管是谁种的,桑葚成熟的时候,它们都不会嘴软。好吧,大自然就是这样地开放和包容,容纳风霜雨雪,容纳自由生长的桑树,自然也容纳自由飞翔的野鸽子。

看到一棵苍老的大榆树,需要高高仰起头,才能一睹它的全貌。一小半的叶子是苍绿的,大半的枝叶已经枯成铅灰色。我目测了树的腰身,相当粗壮,大概三四个人才能合抱。刘主席带着遗憾说,这是这个村最大的一棵榆树,可惜主人家爱护意识不强,不注意浇水,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他向村党员提议,应该把这棵树保护起来。

看到了高大的采棉机,像一个钢铁巨人,矗立在蓝天下,威武霸气。年轻的农民正在检修,趴在采棉机上,像一只鸟落在一棵小树上,那么渺小。可是这个“渺小”的人,却能操纵这个巨人,让它乖顺地执行采棉任务。

看到村里唯一的一棵绿色鸡冠花,静静地在一个农家小院里,接受我们目光的拂照。

看到一户农家有一个百年历史的衣架,圆木的架子,方木的底座,穿过了冗长的岁月,依然安静地站立。据主人讲,太爷那辈就有了。今天,它安静立在一个86岁老农家的库房里,一身旧裳,像一只老牛,反刍旧日时光。

看到一只方斗,松木質地,牛皮绷面,四面四个墨色字“公平合理”已经被岁月的手遮掩得只剩了一些印痕,依稀难辨。

看到一个院子,整齐的菜园子,浓绿的葡萄架,火红的树叶,一片灿烂的秋菊。靠着东墙的柴火垛,每一根柴火都码放得整整齐齐,像艺术品。库房窗子下面摞着的石板,整齐得像刀切的,甚至石板边站的一群剥光了皮的棍子,都根根精神,整齐站成一丛,立定待命一般。

我们从村子里走到了村外,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自由的风,看瓦蓝瓦蓝的天空,感受那一份悠远辽阔。

我们像一群孩童,怀着童真的心,到处采撷。采撷心形的叶子,采撷毛茸茸的芦花,采撷堆成三角形的苞米棒子,采撷一望无际的棉田。采撷一颗棉桃,看它从桃子变成棉花。采撷一支火炬,燃烧完白昼燃烧夜晚。采撷大狗小狗的叫声,采撷一兜兜鸡啼鸟鸣,采撷一束阳光,和一缕风。

当然,还有一行文人在这里胸无城府的谈笑风生。

猜你喜欢
梭梭牧民村庄
牧民新生活
梭梭的建筑课
牧民歌唱冬奥会
我的小村庄
与生命赛跑的“沙漠植被之王”——梭梭
甘南牧民 赵云雁
村庄,你好
商人买马
沙漠梭梭的守望者
村庄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