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舟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大综合学习比重。借助整体理解引导学生把握综合学习目标,通过将知识学习与价值教育有效结合,充分提升每位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开展大单元教学、主题教学、项目式教学等综合性活动成为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教师借助这些活动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的知识点更好地串联在一起,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教学现状来看,最新出版的教材更加注重教材的整体性,也足以看出教育部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重视程度。
单元要素的设置不仅在知识能力、方法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密切的联系,单元涉及的几篇课文在主题或文体上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的确,小学语文教材单元整体教学,清晰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明确的知识训练点,让教师在备课、授课中如沐春风。在全新的教材面前,我们势必用更开阔的视角去解读文本,用最科学的理念优化教学模式,用教学实践诠释“教改”。在一线教学实践中,教师整合资源能明显提高教学效率。于是,笔者思索:单元内容应如何具体整合,才能让课堂教学更高效呢?笔者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浅谈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一、内容分析
对照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目录可以看出,这一教材中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它单元相比,这一单元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单元中的四篇文章都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目标。《古诗三首》中的每首诗所描绘的内容都是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清明节、重阳节,旨在让小学生通过学习更好地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纸的发明》将人类造纸的情景重现,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人的聪明才智,从而提升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赵州桥》主要对河北省赵县洨河上的一座石拱桥进行介绍。全文不仅对桥的细节进行分析,还对其坚固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刻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主要是对北宋都城汴京的街市进行分析。通过细致的刻画将古都人的风土民情和生活场景有效地描述出来。对于这一单元来讲,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将想法表达出来”是一个重点。因此单元中的四篇文章都十分强调语文要素的教学。《赵州桥》中将语文要素作为核心,通过课后题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将赵州桥的“美”表达出来的具体思路。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通过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第2、3、4自然段分别围绕“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这三个中心句,一一对应把每段话写清楚的写法,达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目的。“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通过结合课文写法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体会“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这一单元语文要素。本单元通过分阶段、多角度地细化单元语文要素,并将其有机融入不同课文,以达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训练目标。那么,本单元如何更为具体地进行打散,合并同类项,再有机整合成专项学习板块呢?
二、教学策略
(一)巧用支架,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在教育的伟大舞台上,教师如同一位心灵手巧的编织者,梳理着课文的丝线,编织出一张张知识网。在探索课文主要内容的道路上,我们有无数的方法和技巧,其中支架策略无疑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就像一座桥梁,它连接起學生的思维与课文的深层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古诗三首》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描述,更感受到了诗人笔下节日中的情感与氛围。这些古诗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更是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流露。它们如同一扇扇窗,透过它们我们可以窥见古人的生活和思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古诗,笔者巧妙地运用了支架策略。在初读课文时,学生被引导使用课后的表格作为支架,这不仅是一种学习策略,还是一种思维训练。学生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需要思考每首诗写了哪种传统节日,这些节日的时间和习俗又是怎样的。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加深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初读古诗,学生很容易就从题目发现了这三个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
节日明确后,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回顾春节的时间是正月初一;通过交流也明确了清明节和重阳节的时间。然后,学生通过圈画关键词和结合自身体验,了解到春节的习俗是喝屠苏酒、挂桃符;清明节的习俗是扫墓、踏青;重阳节的习俗是登高和插茱萸。之后,将以上所得填入表1。
图表支架的使用,学生初步掌握了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有了这次成功的体验,学生对概括本单元其他课文的主要内容也跃跃欲试。故笔者结合《纸的发明》课后题,让学生在充分默读课文后,提取每个自然段的关键词并概括段落大意,整合后填入下表2。
学生通过圈画关键词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了表2,并把握了课文主要内容,即纸的发明过程。此时,学生对借助图表支架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有了一定兴趣。为提升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笔者趁热打铁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关于梳理《赵州桥》主要内容的表格(见表3)。由于课文是从赵州桥的设计者、建造年代及外形特点等方面进行介绍,表格的设计也从这几方面展开。
学生利用抓关键词提取信息,轻松完成了上表,也把握了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文类型和《赵州桥》相似,笔者鼓励学生模仿赵州桥的表格,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设计名画小档案。通过自我设计及小组讨论,学生设计了表4。
学生的名画小档案设计定稿后,学生都为他们强大的创造力感到激动和兴奋。笔者对学生表示了极大的肯定,并建议学生以后在说明性文章的学习中,依然可以借助图表这一支架设计表格,通过完成表格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如此单元整合学习,让学生对这一支架的认识更深刻,运用起来也更娴熟自如。
(二)对比发现,体会课文表达秘妙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单元要素之一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笔者以《赵州桥》的第3自然段为例,为学生做如下引导。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这段话是围绕赵州桥的什么特点展开的,请用横线画出本段的关键句。
生: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师:这么美的赵州桥,作者是如何把它写清楚的呢?请同桌互读课文,思考思考吧!
生:栏板的图案非常精美,有的栏板上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还吐着漂亮的水花;有的栏板上刻着两条龙在玩球嬉戏,还有的栏板上刻着两条面对面腾飞的巨龙,前爪互相紧挨着,然后回头望向远方。
师:是啊!抓住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就能把美观写清楚。除了写图案,作者还写了什么?
生: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师:这里的第一句写看到的精美图案,第二句写根据精美图案联想到的画面。原来,我们可以围绕看到的和想到的把一个意思写清楚。
通过对《赵州桥》第3自然段的分析,学生对这一单元语文要素有了大概的认识。随后,教师出示《纸的发明》的第4自然段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3自然段,让学生分别找出这两段的关键语句,思考这两段是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学生在学习《赵州桥》第3自然段的体验基础上,通过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及观察插图等方法,明白了《纸的发明》第4自然段紧紧围绕“蔡伦改进造纸术”这一中心意思展开,通过抓住蔡伦造纸时的一系列动作将造纸术的改进过程写具体。《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3自然段围绕“街市可热闹了”这一中心意思,将街上形态各异的人细腻地刻画出来,从而传神地写出街市的热闹。经过了三个片段的默读圈画,笔者将三个片段投影在大屏幕上,引导学生横向对比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单元整体教学引导学生对比发现,更深入地体会课文表达的奥秘。
单元整体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还是一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索的艺术。它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在思考中成长,更深入地体会到课文背后的奥秘。在这个过程中,學生的思维被不断激活和挑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力也在不断提升。正如一幅精妙绝伦的画作,每一笔都是必不可少的,每一章都蕴含深意。教育,就是要在这样的点滴积累中,点亮学生心中智慧的灯火,引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三)刻意练习,训练语文多元技能
单元整体教学,不仅体现在知识的整合上,还体现在多元技能的巩固上。“收集整合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另一语文要素,这就意味着要学生掌握搜集信息、口语表达及书面写作的能力。故笔者在训练学生这个语文要素上,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两课课后的活动提示、《赵州桥》课后的选做题和单元综合性学习进行整合,安排了“我了解的传统节日”和“我喜欢的传统节日”两个话题,借助表格,让学生课前先通过书籍、期刊、网络等方式刻意进行多渠道、多角度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课堂上小组讨论分享,互相补充;课后独立成文的方式,让学生经过刻意练习后训练语文多元技能。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强调的是整合,使师生看到的是一片星海,而不是一颗颗单独的星星,是一座森林,而不是一棵棵绿树。它让语文教学的内涵更加广阔,语文学习的知识更加系统。朱永新教授曾在他的《教育蜕变》演讲中这样告诉我们:“课堂蜕变,可以从课堂教学的形态上华丽转身——从单独走向综合。”是的,单元整体教学的形态蜕变,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改变,更是教学的质变。这有助于拓宽教师的教学生命,提升并完善学生的个体生命。一切教育都应该以人为本!教学改革虽然很艰辛,但我们乐在其中,行走在路上就是最好的教育姿态!
(作者单位:福州市晋安榕博小学)
编辑: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