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作出的重要指示,黑龙江大学积极探索地方综合性大学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改革。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改革实践,学生选课积极性有了提高,学习效果得到提升。文章对地方综合性大学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具有示范作用,对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亦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改革;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5-0077-04
一、教学改革背景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深度与广度得到空前提高,亟需大量国际化高端人才。作为我国国民教育序列最高层次的研究生培养必须努力承担这一历史重任。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1]。对此,洪大用指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着眼于教育强国建设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更加全面系统的规划,全面深化改革,努力推进现有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整体性调整升级”[2]。
面对新时代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国家战略需求,黑龙江大学踔厉奋发,积极开展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实践,突出研究生培养的专业化与国际化定位,扭转传统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费时低效”和“高分低能”的不利局面,提高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质量与教学有效性,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改革方案设计
198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
施办法》与1992年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是我国高校实施研究生公共外语
培养的主要法规依据。但是它们制定的年代相对久远,已经无法有效指导新时代我国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工作。鉴于此,国内很多高校或学術团体根据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很多区域性或校本层面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大纲及相应的培养方案。例如,为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下我国对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分会研制《非英语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对研究生英语教学提出参考性意见[3]。
(一)设计原则
根据黑龙江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优势互补性强的特点,为切实提高研究生阶段外语实践能力,满足不同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外语个性化学习需求,方案设计遵循四条基本原则。第一,根据研究生外语水平与实际需求实行分类教学,突出课程的前沿性、高阶性与挑战性。第二,根据学生既往专业背景与现阶段修读专业开设相应的特殊目的英语课程,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第三,面向求学、就业和继续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开设第二外语(含第三外语)课程,助力国际化人才培养。第四,各类课程以读写能力培养为主,强调以读促写、读写一体,同时兼顾听说能力,满足专业学习需求。
(二)学分要求与课程资源
硕士研究生公共外语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类别,共4学分。其中,必修课程4学分,开设两学期,每周2学时。选修课不设学分,包括单独开设的课程资源和大学外语选修课程资源,学生可根据实际需求自行修读。博士研究生公共外语课程均为必修课,共4学分,开设1学期,每周4学时。硕士研究生公共外语课程资源包括“学术英语类”“职场英语类”“测试培训
类”“第二/第三外语类”“综合英语类”5个模块,共34门课程,分别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毕业求职、继续求学、国际化能力提升和强化学术英语基础等需求。学生可选择任意课程模块,或在不同课程模块之间灵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
(三)教学模式
研究生公共外语课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线上优秀教学资源,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更为真实的交际场景。加强课堂互动的深度与广度,提升课程的难度与挑战性,使教学环节更加开放多元。倡导“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鼓励多元化教学设计,通过多种手段切实提高学生的外语实践能力。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均采取团队教学方式,各教学单位成立专门的教研室并指定专人负责。充分利用多学科与多专业背景师资优势,组建人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定期组织集体备课与教学研讨,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确保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此外,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素材选取突出专业性与前沿性,在确保无意识形态问题的前提下,根据学科专业特点选用前沿研究成果、行业标准、职业道德与规范、可持续发展及社会责任等材料,避免完全依赖教材,推动公共外语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结合。
(四)评价体系
为提升教学有效性与学生学习效果,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团队建立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课程评价体系。根据不同类别与不同层次,设计针对性强、评价标准明确、可操作性强的课程评价模式,重点关注课程目标是否明确、授课模式的有效性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的合理性等关键问题。该评价体系突出形成性评价,兼顾终结性评价,倡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授课团队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发挥评价对课程的积极反拨作用,强化评价对“持续改进”的主导作用。
三、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为进一步验证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团队于2022年5月针对选课学生开展大规模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由教学团队统一设计,包括“封面信”与“问题”两部分,共16个问题。“封面信”是对本次调查背景与意义的简要说明,鼓励学生如实客观回答问卷。“问题”部分包括13个客观问题与3个主观问题,包括学生基本信息、教学有效性与学习效果三个维度。问卷设计完毕后在小范围内试测,并根据反馈情况进行修改与优化。2022年5月9日调查问卷通过研究生院向学生转发。截至2022年5月11日,共回收问卷934份,其中有效问卷928份,占修读课程学生总数的34.24%。问卷整体信度分析结果显示,科隆巴赫值为
0.915,表明问卷整体一致性非常理想。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共928人,男女生分别为289人与639人,分别占全部调查人数的31.14%与68.86%,男女比例为1∶2.21,与黑龙江大学2021级全体研究生男女性别比例分布基本一致。鉴于男女整体语言天赋水平存在差异,性别因素在后续工作中将作为一个自变量予以关注。参与调查的学生涵盖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管、艺11个学科门类,其中文学、法学、理学与管理学均超过100人,艺术学、历史学、经济学与农学均少于30人,具体分布情况参见图1。
上述统计表明,参与本次问卷调查学生在样本量、男女比例和学科门类分布与2021级研究生整体分布基本一致,样本代表性好,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出总体相关特征。
(一)教学有效性
本次问卷针对教学有效性的调查包括6个问题,涵盖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阶段,旨在深入了解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实施的作用与效果,积累过程数据,为方案后续优化与调整提供支持。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教师在课前能够明确介绍课程的相关教学要求,具体结果见表1。
该部分问卷信度分析结果显示,科隆巴赫值为0.899,表明教学有效性维度一致性较高。表1调查结果显示,87%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课前能介绍课程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及作业安排等相关教学要求,授课过程中思路清晰、重点与难点突出,整体教学效果令人非常满意或满意。但是,仍有约2%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教学团队将在推进后续改革过程中对此予以重点关注,力争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图2统计结果表明,课堂提问、讲解新内容与布置课后任务等常规方式仍然是各门课程教学活动的主要选择,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口头汇报等学生参与度较高的活动选择不足50%。一方面,第二/第三外语课程中有很多为零起点基础课程,学生的语言水平不能满足互动需求,使得授课教师转而选择其他替代性方式,从而影响整体调查结果。另一方面,交叉分析结果显示(交叉统计方法为根据调查对象选修的课程
分别统计课堂教学活动与课程考核方式的占比情况),学术写作与跨学科研究等高阶课程组织小组讨论与口头汇报的比例分别为97.61%、50.72%与97.23%、54.5%,说明学生具备一定语言基础后,可以通过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深度参与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有效性。
图3统计结果显示,口头提问、课后作业与课程论文是最为普遍的课程考核方式,随堂测试与口头汇报也是课程考核方式的重要形式。采用期末试卷与期末口试的课程仅为35.13%和18.97%。显然,在课程主要考核方式中,形成性评价方式占主导地位。需要指出,学术写作课程每学期开设班级数占全部班级总数的40%。虽然该课程采用课程论文作为考核方式,但实际上是将写作任务分解为4个部分,学生须按阶段依次提交,在性质上属于形成性评价方式。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实践表明,采用形成行评价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符合外语学习的客观规律,通过充分发挥评价的反拨作用,利用持续改进等方式将学生的外语能力发展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有助于进一步强化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学习效果
本次问卷针对教学有效性的调查设计8个问题,包括课程修读情况、课后学习时间投入、修读后能力提升、修读公共外语课程对专业学习的影响以及对研究生公共外语课程的总体评价等内容。该部分问卷信度分析结果显示,科隆巴赫值为0.889,表明学习效果维度一致性较高。
表2调查结果显示,81.35%的学生认同修读研究生公共外语课程对自己的专业学习产生影响,84.05%的学生认为研究生公共外语课程重要或非常重要,89.76%的学生对研究生公共外语课程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而对上述问题持有负面观点的学生约为4%,表明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修读的各门课程对公共课学习与专业学习均产生积极影响,研究生公共外语课程改革效果令人满意。
学生修读研究生公共外语课程后的各项能力均有提升。统计结果表明(此处采用秩次加权统计法,排名得分越低表示提升越明显,各项能力提升情况的平均排名依次为阅读能力2.95、写作能力3.65、听力能力
4.01、跨文化理解能力4.22、跨文化思维能力4.77、学术规范意识4.9、其他7.79),参与调查的学生认为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与听力能力提升最为明显,口语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跨学科思维能力与学术规范意识提升较为显著。本次研究生公共外语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突出读写能力培养,兼顾听说能力。调查结果显示课程学习效果与课程设计初衷吻合度较高,各门课程的教学设计能够遵循教学改革原则,课程目标对各项能力培养的支撑较好。需要指出的是,根据秩次加权统计结果,排除“其他”这一奇异值后,其余7种能力素质统计结果較为接近,表明各门课程均能实现对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的有效培养,但并未突出强化读写能力。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团队据此认为,现行课程设计中对读写能力的强化尚存在提升空间。
学生课后学习时间投入及希望增设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体现修读课程的学习效果。图4调查结果显示50.3%的学生课后用于研究生公共外语学习的时间在1~2小时,37.3%的学生课外时间投入不足1小时,仅有12.4%的学生课外时间投入在2小时以上。张新玲等与格拉汉姆等的研究表明,读写与听说能力的有效提高对学习者沉浸在相应语言学习环境中的时长具有一定要求[4-5]。图4的调查结果显示,现有相关课程的“高阶性”“前沿性”与“挑战度”不足是造成学生课外时间投入较少的主要原因。鉴于研究生公共外语的授课层次,除第二/第三外语类个别零起点课程,应当大力提升课程目标的“两性一度”,重点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与阅读材料的难度,从而确保课程教学目标与修读学生层次相一致。
图5调查结果显示,33.3%的学生希望增设第二/第三外语类课程,超过21%的学生希望增设学术英语类与职场英语类课程,表明这三类课程现实需求缺口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潜力巨大。此外,约有13%的学生希望增设综合英语类课程,表明现有课程体系对少部分外语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关注不足,研究生公共外语授课团队将针对此类课程进行优化调整,力争提升该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指出,仅有不足10%的学生希望增设测试培训类课程。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受国际局势动荡及新冠感染疫情影响,出国继续深造的学生比例大幅下降。授课团队将充分挖掘该类课程潜力,积极利用现有课程资源最大限度满足学生此类学习需求。
四、启示与展望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公共外语课程教学改革自2021秋季学期连续进行两个学期,累计开设班级137个,累计修读学生4 617人次。在新时代教学理念指导下,依托全新设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第一阶段教学改革基本达到预期效果。本阶段教学改革获得三方面重要启示。
第一,研究生公共外语實施分类教学,教学设计突出“两性一度”原则,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研究生入学外语水平逐渐提高,传统精读课式的研究生外语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本次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提升课程难度与学科前沿紧密结合等一系列措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有效性与学习效果。
第二,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能够有效支持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生入学前至少拥有10年以上的外语学习经历,拥有相对完备的词汇语法知识体系,具备开展专业学习的客观基础。积极调整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定位,使其主动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一方面能够满足国家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需求,另
一方面也为课程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应当突出读写能力培养,兼顾听说能力培养,力争实现“以学促写”与“以写促学”。根据多年毕业生追踪调查,职场沟通与学术沟通是研究生毕业后的主要工作场景,绝大部分需要以书面沟通形式完成。本阶段教学改革实践结果表明,合理的课程设计与有效的教学实践能够满足学生读写能力培养需求,也能够为专业学习提供有效支撑,从而实现从“以学促写”到“以写促学”的积极转变。
当然,本次教学改革依然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课程资源丰富程度不足、形成性评价方式落实不够彻底以及教学管理制度保障不力等。针对这些问题,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团队将在第二阶段教学改革实践中予以重点关注,力争提供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此外,地方综合性大学“长期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色和优势尚未充分凸显”。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公共外语教学改革也是下一阶段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06-03-20)[2020-07-29].http://www.gov.cn/xinwen/2020-07/29/content_5531011.htm.
[2] 洪大用.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新主题、新担当[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9)
[3] 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分会.非英语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6.
[4] 张新玲,张思雨.综合性读写结合写作能力构念实证研究——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框架视角[J].外语界,2017(5).
[5] GRAHAM,S TAVSANLI,O & A KALDIRIM.Impro-ving Writing Skills of Students in Turkey:a Meta-analysisof Writing Interventions[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22(34).
[责任编辑 韩晓雨]
收稿日期:2023-11-30
作者简介:刘辉,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2020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地方普通高校综合性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研究”(SJGZ20200128);202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规范意识培养与能力评价研究”(SJGY20220215);202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跨学科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建构与应用研究”(SJGY202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