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思政的生成因果、逻辑架构与实践求索

2024-05-12 11:34季良靖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

摘    要: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文化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当代语境表达,是文化与思政的互构与共生,是涵盖教师、学生、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等多种元素在内的综合范畴。对新时代文化思政进行深入研究,厘清其生成因果、逻辑架构与实践求索,寓文于中,乘虚迭出,推进文化思政内容、方法和主体的革命,丰富内容,聚焦育人要素能量的提升;建构方法,聚焦文化育人的体系建设;自我提升,聚焦经师和人师的统一升华,以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思政;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5-0013-04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1],和文化息息相关,其育人过程即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过程。文化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语境表达和文化生态新境界,是集合教师、学生、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等诸多元素于一体,通过文化与思政的互构共生,进行文化承认和文化选择,达到手段载体和价值功能的辩证统一,实现人们思想意识与外在行为的统一。新时代是多元文化交融交锋、思想观念冲突碰撞的时代,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文化逐渐蜕变为国家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关键因素,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也因此得以大幅提升。综合研究成果发现,思想政治的相关研究较少从文化思政角度切入展开,因此,探究文化思政的生成因果、逻辑架构与实践进路,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属性,更科学地回答人才培养的问题,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守正创新,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决好的使命课题。

一、应然选择:新时代文化思政生成的因果表征

新时代文化思政的生成是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现实观照、思政文化功能作用发挥的虚滞和中华文化优秀精粹的滋补涵养等因素融合生成的时代选择。

(一)态势之选: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现实观照

全球化进程中,世界文化的发展呈现新特点、新趋势,文化间的冲突、碰撞、交叠、融合甚至趋同愈演愈烈,中华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遭遇外来文化的冲击挑战,中国文化场域呈现一元主导与多元样态并存的现实态势。所谓一元主导,是指在当今文化领域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所谓多元并存,是指社会主义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西方文化等同质和异质文化间交流交织、碰撞冲突、融合促进的矛盾运动,表现出开放性、延展性、整合性和现实性并存的文化理路。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實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引发思政新理念、新视野的同时,也给思政教育带来了一些负能量,对意识形态权威性形成了一定的挑战,比较容易弱化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容易迷失自我,导致价值困惑和道德失范等情况的发生,陷入“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等认识误区。如此态势下,高校必须要承担起使命,肩负起重任,以中华优秀文化涵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及价值观,支持文化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样式的文化繁荣,增强文化底气,坚定文化自信,形成一元主导和多元稳定共存的文化结构与格局。

(二)现实之需:思政文化功能作用发挥的虚滞

思政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内涵文化生命、体现文化价值、承担文化使命的文化实体”[2]。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在进行着将优秀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融入的效果还不够理想。一是传统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有待提升。传统思政课“满堂灌”“一言堂”、缺乏内外化一致性等现象导致大学生对思政课程充斥了不认同感,加深了“思政课无用论”“思政课过时论”等认知,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未发挥出应有的合力效应和育人功能。二是中华文化作用未充分激发。综合来看,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还不够,其文化性的价值往往被工具性价值和“泛政治化”倾向所遮蔽。特别是在当前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更要承认教育客体的思想多样性以及价值判断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以优秀文化涵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承继、转化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思想精华,突出价值塑造,强化精准引领,及时回击不良思想,注重行为养成,深化文化育人,固化大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构建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联动的大学生思想引领体系,从而强化文化话语的控制力。

(三)特性之名:中华优秀文化的滋补与涵养

人民是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在文明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本着对文化的自觉或自觉而不自知的认知,使文化与生活实践相容,创造了文化的多种形式和多方面的文化成果。五千年实践创造的灿烂文明铸就了自信向上的中华民族文化心态,衍生了国人高度的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新时代,基于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多年的文化底气和清晰的世界眼光,立于国富民强的当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文化自信说,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本在于文化自信,要增强文化认同,重构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思政就是重铸文化自信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助推新时代大学生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二、显隐兼具:新时代文化思政建构的逻辑架构

近年来,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立足国情,不忘本来,识变、应变、求变,在自我革新上用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制度体系等方面着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臻于完善的制度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到了充满文化自信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个具有严谨逻辑、系统框架和理论实践并进等显隐特性兼具的新时代文化思政体系。

(一)基础夯实:文化与思政的互构共生

1.明确基调。美国学者约翰·P·洛弗尔指出,“人是在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受到其中的基本价值观、风俗习惯和信仰的熏陶……行为与态度将有许多文化根源”[3],也容易建构起特定类型的心理结构、价值意识和行为选择。高等教育“主要从观念形态、精神文明以及智力成果等方面彰显文化的教育意蕴”[4],这既被视为连接“教育”与“人”的互动中介,折射了人类的可教育性和需教育性,也彰显了文化涵养心灵的力量。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所在与价值依归,植根于大学师生的精神中,体现在大学师生的行为上,调适和控制着大学师生的心理取向和价值取向。毋庸置疑,文化教育的力量是强大而有效的。为此,《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定调,要坚持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集合创新其文化精粹,坚持文化赋能、文化育人,筑实全过程文化思政,构建“以文化人”思政教育大格局。

2.铸牢基础。一是继承创新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政工作的谋划布局。国家相继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 要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并全方位融入思想引导、知识传授和活动开展等教育全领域各环节。二是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精神养料。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工作,是坚持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育人坚持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内在肯定,是“转化为激励人民群众进行伟大斗争的强大动力”[5],是“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6]。三是推进推广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植根于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和激励人民振兴中华的重要力量。在与思政教育互构进程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了思政教育的价值边界,强化了思政教育的目标导向,对师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具有正面推动和重要引领作用,不断优化着思政教育的过程和效果。

(二)核心坚持:文化引领统筹课堂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为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把旗定向,培育新时代好青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高校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文化根基与内在内容。国家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中都指出课程具有育人功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并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如思政课等作出了系统性融入、活态化融入、多样化融入的部署,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从爱国、处事、修身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形成育人合力。可见,无论是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的思政课,还是作为全课程育人格局新时代教育理念的课程思政,都致力于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文化导向,强化文化认同,传承文化精华,涵养家国情怀,完成知识性教育与精神品格塑造的双重统一,不断强化高校的课堂育人主阵地作用。

(三)内在要求:文化教育贯穿主体始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完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相互影响、共建互构的形塑结果。元宇宙时代重塑了知识生产、信息分发与文化传播全过程,知识的生产界限模糊化,信息的分发模式自由化,知识权威消解化,薪火相传模式反向化,长辈向晚辈学习的后喻文化反哺特征显现并成为常态存在。这不仅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共建的动态特性,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既要受其社会角色的制约,又要受教育对象的审视和监督。必要的正向社会化是“后喻文化”健康发展的前提。教师身负育人使命,只有明道、信道,才能更好地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扛起新时代引路人的重责。因此,教育主体必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思维方式,提升综合素养,调整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优化教育结构,才能保证自身主导作用的发挥和主体地位的稳固。

三、寓文于境: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求索

以文化人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基本方法。新时代文化思政的实践求索就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或情景设定中,通过符号、图像、语言等文化构成要素的整合创新,寓文于境, 调动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积极性和互动性,唤醒教育客体的视听兴趣,加强对文化的认知,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强化文化的认同感,使之内化于心,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达成以文化人的目标。

(一)内容之丰:聚焦育人要素能量的提升

1.充盈三类文化元素。一是筑牢鲜明底色。加强红色文化的输出,提高红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权重,开展红色故事大讲堂、红色文化图片展等活动,有条件者提炼并实化自身红色基因,突出红色文化的仪式化场景,让红色文化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加强红色文化洗禮,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案例教学、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等形式组织实施红色文化教育活动,进行红色文化传播与传承工作。二是融入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提升价值目标和实效追求的内在动力。高校要挖掘好、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增加具体内容,添加鲜活事例,融入思政课教材与课程体系,开设选修课程,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共育人;全面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富有传统文化精髓的经典诵读、诗词歌咏、曲艺欣赏等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文化活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与思政教育融合并进。三是创新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大学师生感悟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等诸多因素的统一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创新大学文化,要丰富文化产品供给量,挖掘转化校史资源,提升受众互动参与度,满足精神需求,以增强文化认同感、获得感,更好地发挥其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

2.丰富文化构成要素。一是培育教师文化。教师是育人主体和关键所在。教师文化即指教师的职业文化,涉及教师的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就时代需求而言,教师文化建设要继承中国传统师德文化的精华,塑造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师德文化,使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水准并能坚守道德原则。要弘扬创新精神,推动教师建构起具有创新精神的基本素养和知识结构,且能融合运用于教学研全过程。二是培育专业文化。专业文化是专业建设的灵魂,是高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要逐步形成人才培养的专业文化,有效拓展专业文化育人的新渠道。三是吸收多元文化。兼容并蓄是文化发展之道。要秉持世界眼光,对其他优秀文明成果进行深入研究,融合创新,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四是完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新兴技术与文化内容的现实延伸和融合展现。要着力加强党对网络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将网络最大变量转化为育人最大增量。通过升级技术,大兴数字校园、智能校园建设,探索运用结合新科技特点的新模式,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校内校外共联线的新格局。五是助力党建文化。党建文化是党的各项工作的助力器,有助于凝结党内外力量。在党建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融入文化要素,带头践行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不断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自觉,促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文化的融合发展。

(二)方法之構:聚焦文化育人的体系建设

1.坚持整体思维。从整体上考虑解决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视角,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思维。《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是思想政治工作迈入以整体、系统、协同为标志的体系化建设阶段的根本遵循。未来,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体系”为特征,着眼整体建设,着重于关键要素“人”,处理好“全程贯穿”与“学段差异”的关系,打通内外两大循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加强管理体制建设,形成师资培养的一体化机制,优化课程育人的协同格局,建立课程评价的衔接性框架,优化系统内部各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结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开辟思想政治工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境界,从而形成全党、全员、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2.运用辩证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事物之间是相互矛盾、相互联系且不断发展的。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贯通融合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全方位制度体系的耦合。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厘清文化与思政之间的关系,指出文化与思政的共融共生,搭建共商共享共建机制,构建纵横贯联的大课程,依托互联互动的大课堂,不断拓展思政育人图谱,努力做精特色资源、做大优质资源;运用发展的观点,立足贯通古今中外的大视野,分析文化与思政的结合点,持续彰显传统文化的现代教育特性,寓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于其中,赋之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现代化,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打造专兼结合的大师资,拓展丰富多样的大资源,优化群力群策的大机制;运用矛盾等观点,正确分析、客观认识文化思政,在交流扬弃中实现文化思政的创新和飞跃。

3.秉持实践之法。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文化具有生活性和实践性的基本特质,文化思政必须立足实践。要把文化融入到各类主题学习实践、第二课堂等活动中,积极搭建文化体验的实践平台,建立凸显文化体验功能的实践教学基地,以实现入心入脑;要大力推行教学研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学教相长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单纯的说教模式枯燥单一,会让学生对知识和思想理念的接受程度大打折扣,难以形成内化意识。而教学研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单纯的课本学习形式,不仅能让学生学做结合,而且更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用相长,提升认识,形成更加深刻的价值观念。这种实践性学习过程注意与受众者的互动交流,在交流互动中做到以文化人、润物无声,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高尚的人格修养。

(三)教师之道:聚焦经师和人师的统一升华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塑造灵魂的时代重任,使命神圣。新时代,教师不仅要持续学习,积累教书育人的知识储备,始终保持常新状态,更要涵养立德树人的人格力量,锤炼师德师风作风能力。

1.主体建设上的自我革命。后喻文化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学生获取新知的渠道便捷多元,教师“授业解惑”的知识权威淡化,“传道”所需的人格力量抬升。在“由人化文”与“以文化人”相结合的逻辑中,“谁来说”比“说什么”更重要,“人师”更易获得“亲其师、信其道”的核心要素,“一位大先生,抵过百个教书匠”的情况常态化。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成为时代要求,教师要坚持自我革命、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增加知识储备,着力于核心能力的构建和文化素养的提升,聚焦由“知识”向“智识”的转化,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实现主体全方位革新,理念更新,方法更新,能力更新。

2.育人姿态中的关系构建。“后喻文化”时代呼唤构建彼此尊重、民主、平等、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一是构建后喻文化时代的评价体制,稳步改变前喻时代的制度机制,为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保障。二是更新理念观念。在信息多源、易得、可选为特征的后喻文化时代,教师的知识权威消解,身份光环褪色,教学角色泛化,教学由一维走向多维,教师要主动调整育人姿态,转变教育理念,摒弃一言堂式的课堂教学,实现传授者向引导者的转变,着力提高教学的理论性、思想性以及亲和力,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大道理”讲得“有意思”,改造基于身份差异而产生的“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传统单边关系,构建一个基于知识分享而形成的以“交互、共享、探索”为特点的新型合作关系,树立课程与学生“一同开发”、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的理念,实现由漫灌式教学向滴灌式教学的转变。站在培养“奋斗者”的角度,不做“大水漫灌”,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更加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实现

“精准滴灌”,通过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授课模式和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包容学生的差异性,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属性是其本质属性。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铸就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呼声的及时回应,是对科学理论教育、思想价值引领和文化传承创新有机统一体的积极探索,是以文载道、以文铸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坚实支撑。文化思政是“大思政”“大融合”“大教育”协同育人新格局的重要组成,是思政育人价值引领的丰厚滋养。当下,抓文化思政就是要立足现实,往回看,向前看,朝外看,融合创新中华文化与思政,提高文化引领力,丰富文化育人内涵,充分发挥其固本铸魂的育人作用,培育时代新人,助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谢晓娟.思想政治教育:一种文化的分析视角[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5).

[2]  朱炜.文化视域中的高校德育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50.

[3]  JOPH P LOVEll.The United States as Ally and AdversaryinEast Asia:Reflections on culuture and foreign Policy[A]//Jongsuk Chay. 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ew-york,1990:89.

[4]  陳伟.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方位:分析维度和变迁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9(3).

[5]  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6).

[6]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21(4).

[责任编辑  包玉红]

收稿日期:2023-04-23

作者简介:季良靖,南京邮电大学党委统战部助理研究员

基金项目:2023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统战文化的使命研究”(GK—202306);2023年南京邮电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规划项目“加强新时代统战文化建设研究”(XC2023010)

猜你喜欢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