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五育”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4-05-12 08:09赵璐王小平李海华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五育

赵璐 王小平 李海华

摘    要: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是涉农高校肩负的历史使命。为紧扣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实验学院构建了德育为先、智育固本、体育强魄、美育化人和劳育重实的“五育”并举培养体系,并将优化学生培养方案、创新学生评价机制和拓宽教师参与“五育”培养渠道作为完善“五育”培养体系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五育”培养模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5-0057-04

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人才支撑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1]

高等院校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智慧的凝聚地和传播者,是全社会优秀青年成长成才的摇篮,肩负着为国家发展建设培养人才,为民族文化传承、科技前沿探索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 为完成上述使命,高等院校需要探索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体系。本文所指的“五育”培养模式,是指通过从教师角度拓宽参与渠道,从学生角度优化培养方案以及创新评价机制的路径,形成以学生“全人”发展为价值追求,以智育为基点,将德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内容有效嵌入其中,构建德育为先、智育固本、体育强魄、美育化人和劳育重实的“五育”并举培养体系。该模式能够凸显专业知识的道德属性、社会属性和审美属性,打破传统知识体系之间的独立性,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五育”培养的必要性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既指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也指明了实现该任务的重要途径。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农业人才是现代农业科技持续进步的不竭动力。

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从坚决打赢脱

贫攻坚战、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层治理五个方面提出二十七条发展任务[3]。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民

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4]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发现和培养使用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启动‘神农英才计划,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5]想要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任务还很繁重艰巨。培养出一批理想信念坚定、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洞察科技发展前沿且身心健康、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作为地处西部的“双一流”建设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必须肩负起为农业农村发展贡献人才的重任,特别是贡献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他们既是符合国家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要求的未来学术领军人才,也是创新创业技术精英和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的领导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2008年7月成立创新实验学院作为学校培養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十余年来,创新实验学院按照“培养模式改革的试验区、教师教学改革的试验田、学生自主发展的新天地”的办学定位,在农林类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开拓不止、耕耘不辍,得到了国内高校的广泛认同和赞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要求,学院在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进行创新,确立了更高的人才培养目标,希望培养的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不仅能够服务于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而且能以“未来农业规划者”的身份引领农业转型升级,具备成为“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的基本素养,具有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和世界胸怀,既追求学术理想、勇攀科学高峰,又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够引领国家农林学科发展,能够承担起乡村振兴重任。针对上述培养目标,学院确立了以“德育”来塑造其家国情怀、以“智育”来支撑其专业技能、以“体育”来打造其健康身心、以“美育”来提升其人文素养、以“劳育”来筑牢其实践能力的“五育”培养体系。

二、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五育”培养体系的构建及实施

(一)德育为先,在人才培养过程植入红色基因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课堂主阵地与第二课堂“双管齐下”,加强政治思想引领和爱国主义教育,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基调,将红色基因融入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

1.开设“党史研修班”。加强党史教育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能够促进大学生在学习中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自我素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更加自律自强,在向历史优秀人物看齐的过程中真正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创新实验学院自2019年开设由全体学生党员参与的“党史研修班”,每期研修30个学时,学习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实践活动和研修报告三个部分。“党史研修班”邀请了思政课资深教授设计“理论+实践”教学方案,通过党史学习帮助学生党员系统地了解党的发展历程,提高了他们的理论水平,坚定了理想信念;通过实地参观红色基地、参与主题研讨活动不断加强了学生的党性修养,使其学会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2.利用学生宿舍物理空间,营造符合学校文化特色的教育氛围。创新实验学院在学生宿舍楼内建设了“励志坊”“立德坊”等主题鲜明的特色活动室,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励志坊”以于右任先生立志报国、筹备建设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经历为主题,对学生开展于右任先生爱国事迹、先生墨品展等“家国情怀”“三农情怀”教育。“立德坊”是“党员之家”主题特色活动室,邀请思政课教师走进学生社区,打造形式灵活的小型研讨课堂。此外,学院还设立“红色书架”,用以引导学生党员自觉学习,关心国家政治,用党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确保学生党员在思想上与时俱进。

3.充分发挥朋辈引领作用。朋辈群体是除了家庭之外对个体成长和发展影响大且深远的另一系统,在个体的认知发展、行为塑造、情绪表达、精神追求及支持系统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创新实验学院认识到朋辈群体对学生的重要性,实施了学生党员“1+5”联系新生宿舍制度,由1名高年级学生党员联系5名新入学学生,该高年级学生党员在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给予学业和生活方面的指导,发挥高年级学生党员的朋辈教育引领作用,让新生在与高年级学生党员的面对面交流和点滴互动中直观感受到榜样的“正能

量”,增强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普通学生共同进步。

4.在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孕育爱国品格。每年暑假学院组织学生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学习,清明节组织学生到扶眉战役烈士陵园扫墓,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学生去习仲勋纪念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旬邑马栏革命旧址和纪念馆等地参观学习。在日常活动方面,学院组织《我和我的祖国》《建党大业》《音乐家》等主题观影活动,开展“七十春秋过,江山万里红”班级歌咏比赛、“青春告白祖国”主题演讲、“青春正当时,雷锋在行动”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定期开展系列活动,紧扣时代主旋律,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智育固本,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在智育培养理念上,聚焦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

在智育培养模式上,创建了“2+X”个性化培养模式。“2”指本科第一、二学年,在这两个学年中设置通识类和学科大类基础课程模块,实施大类培养,构建基于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通识课程体系,打破专业壁垒,推进学科交叉,适应新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X”指本科第三、四学年和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在此阶段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未来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和与专业核心课程,为每个学生配备学术导师,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

在创新能力强化上,理论教学环节在原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建设新课程“逻辑学导论”和“科研方法写作”,旨在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环节中建立了“全程化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

训练体系”,学生本科一年级进行自主实验,本科二年级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项目,本科三年级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本科四年級完成毕业论文,支持学生在科研领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系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综合素质。此外,在课外学科竞赛方面,学院每年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poster大赛,该比赛已经成为校级品牌学科竞赛。

在课堂教学改革上,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混合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在实验教学改革上,开发综合性、研究性实验项目。

(三)体育强魄,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立足时代需求,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实践学院实施了“野蛮体魄”工程,联合学校体育部完成了“提升运动实践,强体健魄”教改项目,编制了“学生体质健康指导框架”。该框架对标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目标,采用个体参照的形式指导学生达到期望学习结果,融入了“主题教育”“体教融合”“核心素养”等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目标,采取了从“个体发展和社会参与”两个维度和由“显性的知识与技术—隐性的素质与能力—持久性的个性与习惯”三个层次布局期望结果描述。促进学生在经历了大学体育课之后,开始运用已有的健康知识与技术规划健康生活,探索前沿健康理念和个体健康发展方向,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形成“知行卓越”的优良品质。

学院体育素质导师结合学院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学生兴趣,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将原来只针对1~2年级开设体育课延伸到3~4年级,倡导每天坚持“锻炼一小时”活动,教师带动学生到室外、运动场进行体育锻炼,督促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乐跑”、打早卡等活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将相关体育测试及体育赛事获奖等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学校和学院定期举办运动会、篮球赛、拔河赛等多样化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享受乐趣、强健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团队竞赛中培养合作精神,提升合作意识,为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开展科研协作创新奠定基础。

(四)美育化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开展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教育与实践活动。

1.提供美育专门场地。学院在学生宿舍一楼建设了形体礼仪训练坊,主要用于学生形体训练、仪态礼仪和舞蹈训练。训练坊配备有形体礼仪活动所需要的把杆、墙面镜、瑜伽垫等设备和器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瑜伽、舞蹈、礼仪等训练活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2.定期邀请人文素质导师对学生进行培训,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自身修养,温润心灵,培养良好的内在气质。为深入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优秀国学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品德,学院举办“国学讲堂”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教授开展系列讲座,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养成追求真善美的宝贵品质。

(五)劳育重实,大力弘扬吃苦耐劳的精神

坚持把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把劳动教育理念融入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学生在科学研究、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得到培养,使学生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习惯。

1.充分发挥校内外科研优势,鼓励学生及早进入科研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教学试验基地,参与农业前沿的科研实践项目,完成相关的试验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利用中国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区位优势,依托学校农业科技试验推广示范站,组织学生进站进行生产实践活动,为农村建设服务,为农民群众服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亲近农民、关注农村、热爱农业的优良品质。

2.组织实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鼓励广大学生深入农村、进入农业生产园地,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参加农业生产实践,调研当地农业发展,开展科技帮扶活动,让学生在广阔的农村天地接受“三农”教育,培育“三农”情怀。在具体活动方面开展了“义务支教——关爱留守儿童”“元旦下乡——丰富农民业余生活”“普法宣传——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田园使者——解决农业技术难题”“爱心书屋——助力农村文化振兴”等系列

活动,使学生在服务农民群众的劳动实践中进一步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宏观把握国家在“三农”方面的方针政策,激发大学生树立实现国家乡村振兴和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远大理想,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社会管理、社会服务以及其他行业打好基础。

三、完善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五育”培养的

路径选择

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是一个师生合作的过程,为实现“五育”培养体系、构建“五育”并举的培养模式,需要从师生两个层面出发,通过拓宽教师参与渠道、优化学生培养方案以及创新学生评价机制三条路径开展人才培养。

(一)以“师生共进”为主旨,拓宽教师参与“五育”培养的渠道

教师是实施“五育”培养的主要力量。在以科研成果和就业率等短期指标为导向的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不仅应关注学生的成人过程和获得幸福的能力,也应关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围绕“五育”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拓宽教师参与渠道。一是鼓励高层次人才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充分参与到学生党员日常组织生活中,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二是充分利用学校农业示范站资源,鼓励青年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农业劳动和生产实践,在实践中丰富自身的教学内容,拉近师生距离,提升育人效果。三是筹划师生共同参与的文体活动,如师生运动会、读书会、球类竞赛、文艺晚会等,促进师生在文体活动中增进交流、共同成长。四是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充分肯定教师在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五育”培养中的贡献。五是加大力度建设“五育”培养场地,例如师生共用的多功能研讨室、运动训练场所、小型音乐厅等。

(二)以“五育”并举为导向,优化学生培养方案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必须把德智体美劳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考虑,揭示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逻辑。这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6]。从国家和行业需求导向中我们不难看出,高等教育的目标必须由传统的知识讲授向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转变。高校不是职业训练营,在培养学生方面,不能只局限于一般的职业教育,而是需要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高度融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7]。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计划和根本性指导文件,是学校对本科教学过程管理、质量监控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培养方案包括课程、学分、时间安排三个基本要素。要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需要从三方面着手优化培养方案。一是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厘清课程体系与能力成长的对应关系,在理论课程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建设美育、劳育、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课程,一方面,要整合优化现有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在相关课程中融入科学家精神、劳动精神等元素,优化教学方法手段;另一方面,要组建新课程教学团队,结合农业院校特色研发新课,使

“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课程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能够在知识结构上支撑学生全面发展。在实践课程建设方面,进一步落实体现农林类特色的“三夏劳动”“三下乡社会实践”“工程训练”“全程化科研训练”等相关实践教学内容。二是优化学分布局。在不增加总学分的前提下,加大新的课程模块、项目、活动的学分占比。例如,研究思维类课程,包括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训练项目课程;学生参与的项目,包括参加科研课题项目研究、田野调查、创业实践类项目;其他素质拓展类活动,包括交往互动、团队合作等。三是优化时间安排。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课程性质和内容出发,把学生大学四年的时间科学合理地布局好,例如德育课程贯穿大学四年,体育课程按照“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原则安排,美育课程利用周末时间,实践多利用暑假时间等,让学生有时间、有兴趣、有效果地全面成长成才。

(三)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创新学生评价机制

随着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评价特别是学生评价对人才培养的导向功能将越发凸显。教育评价体系特别是学生评价体系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发挥着越发明显的支撑作用[8]。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指挥棒,承担着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不断进步的重要使命。以考试分数和学分成绩排名为指标的评价方式是目前高校的主流评价方式,而“五育”并举的培养目标,必然需要“五育”并重的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十年树木,百年樹人”,检验学生全面发展的成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维度的测评。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从思想上克服功利主义的思维模式,着眼长远,服务大局,坚决避免“一刀切”,为学生营造宽松、包容的成长环境,既引导全面发展,又容纳偏才怪才。使评价体系成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力,而不是制约发展的“天花板”。二是在评价方案制定上要涵盖学生思想品德、综合素质、能力拓展等各方面的表现,定量指标与定性描述相结合,实施细则具体,评价流程明确,操作性强。三是进一步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充分肯定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成长收获。四是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在学生评奖评优、推优入党、就业推荐、升学深造等工作中不同程度的参考评价结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

总体来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实验学院进行的“五育”并举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不仅形成了德育为先、智育固本、体育强魄、美育化人和劳育重实的“五育”并举培养体系,而且从师生两个层面、三条路径出发试图完善培养体系,提升了培养成效,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新华社.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EB/OL].(2019-09-06)[2021-05-30].https://www.gov.cn/xinwen/2019-09/06/content_5427778.htm.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EB/OL].(2020-02-05)[2021-05-30].https://www.gov.cn/zhengce/2020-02/05/content_5474884.htm.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EB/OL].(2021-02-21)[2021-05-30].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591401.htm.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2-02-22) [2022-04-11].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2/22/content_5675035.htm.

[6]  冯建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理据与策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

[7]  应义斌,梅亚明.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1).

[8]  张乐乐,陈恩伦.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评价体系建构:理念、原则、要素与框架[J].现代教育管理,2021(7).

[责任编辑  姜    雯]

收稿日期:2023-08-24

作者簡介:赵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实验学院研究实习员

项目基金: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2021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卓越农林人才‘爱党为农育人模式研究”(XGH21047)

猜你喜欢
拔尖创新人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五育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欢迎订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欢迎订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欢迎订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欢迎订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
论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