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

2024-05-12 17:06丁玲
新课程·上旬 2024年4期
关键词:从军行王昌龄边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阐释了语文课程性质,其中,“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等观点,凸显了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育人价值。在小学语文古诗詞教学中,教师要重点挖掘古诗词中的育人元素,进而彰显其育人价值,使学生能够在古诗词的阅读和学习活动中形成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本文将以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的《从军行》为例,探索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以此彰显其育人价值。

一、文本解读

《从军行》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首古诗词,为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组诗中的其中一首,此诗沿用了乐府旧题,反映了军旅生活的艰辛和困苦,赞扬了边关战士们保家卫国、无私奉献和矢志不渝的伟大精神与顽强品质。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两句,以“青海湖”“长云”“雪山”等主要意象,勾勒了一幅云湖交映、雪山绵延千里的壮观景象,凸显了玉门关的地理位置,直接描写了边关将士的生存环境;“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概括了西北战事频繁、战斗艰苦、边关生活荒凉等真实情况。在如此荒凉和艰苦的环境中,即便战士们身上的铠甲已经被磨穿,他们仍然坚定自己的报国志愿,“不破楼兰终不还”便是他们内心的呼唤与渴望。整首诗歌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打造了典型的诗词环境,抒发了真实的主观感情,实现了环境与情感的交融统一。

二、教学目标

1.文化自信:在阅读古诗词的过程中,体会边关将士们真挚的爱国情怀,感受他们顽强不屈、攻坚克难的伟大精神品质;自觉地传承和弘扬古诗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2.语言运用:正确地辨析古诗词的生字生词,能够读得通顺、读出慷慨激昂的节奏和气势;流利地背诵古诗词,把握古诗词言简意赅、意蕴深厚的特点,在诗词诵读的过程中积累语言素材,并能从不同的层面撰写阅读古诗词的感悟,表达自己的情感。

3.思维能力:发挥联想和想象,将古诗词的语句转化为一幅幅动态的画面,体会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切的思乡情;能够精准地提取古诗词中的关键字句,通过替换语句、对比阅读等方式进行深入品读和赏析,理解古诗词文本的深刻含义。

4.审美创造:能够围绕文本中的主要意象,还原古诗词中肃穆苍凉、辽阔旷远的意境,感受西北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并勾勒一幅浓墨重彩的塞外风景画;走进古诗词的诗境,体会诗中“神乎技矣”的艺术效果,并学习描绘自然环境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明诗题

[诗句导入]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爱国决心;“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岳飞的爱国热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陆游的爱国情怀……那么,你知道王昌龄的爱国之情是怎样的吗?他又是如何表达爱国之情的?这节课让我们一同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体会王昌龄的爱国情感吧!

[学习活动]学生翻开教材,浏览教材中的文本内容,自由朗读课文。

[知识简介]师:《从军行》是一首边塞诗,边塞又称边关或者边界,而边塞诗指的是描写边疆生活或者战争场面的诗歌。一般情况下,边塞诗可以分为四类:(1)自然风光和战争场景类,这一类诗以描绘边塞地区苍凉、辽阔的自然风光以及激烈的战争场面为主;(2)抒发壮志类,此类边塞诗以表现将士英勇无畏的姿态、赞扬将士的报国壮志为主;(3)离愁别绪类,这一类诗以抒发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家中思妇的思念之情为主;(4)边疆风俗类,此类边塞诗以描写边疆地区独特的民风民俗为主。你们知道哪些边塞诗?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种类型呢?

[学习活动]学生关联已有认知经验和诗词储备,广泛搜集有关边塞诗的素材。

生1:我们上学期也学习了一首王昌龄的边塞诗《出塞》,诗中传达了王昌龄对战争的感慨,表达了诗人渴望战争胜利的思想感情,所以这是一首抒发壮志类的边塞诗。

生2:还有王翰的《凉州词》,这也是一首有名的边塞诗,诗歌中描绘了出征前大摆筵席的华贵场景以及战士们举杯痛饮的场景,展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胸怀,从类型上划分,此诗也是抒发壮志类的边塞诗。

[巧妙点拨]教师:同学们,你们是否了解“从军行”的含义?

[学习活动]学生关联旧知,猜想“从军行”的真实含义。

生1:这是古诗词的题目。

生2:“从军行”是古代乐府诗的曲名。

师:对,这是一种乐府曲名,以描写边塞的生活和边关将士们的真实情况为主要内容。那么,王昌龄为何要以“从军行”为诗名呢?你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吗?他笔下的边塞风光究竟有怎样的特点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学习活动]学生带着疑问查阅有关诗人王昌龄的生平资料,尝试了解《从军行》这首古诗词的创作意图。

(设计意图:以爱国诗句为导入语,其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军行》的主题、领略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旨在使学生更快地融入诗歌的意境。而简要地介绍“边塞诗”“从军行”的概念,则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

(二)品味诗句,解诗意

[通读,感悟诗境]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的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梳理诗词中的生字生词,标记它们的读音,并通读两遍,读出古诗词文本的节奏。

[学习活动]学生利用教材注释中的注音以及工具书,逐一标记古诗词中的关键字句的读音,并一边标记一边朗读,读得愈发熟练和通顺。

师:同学们都知道,朗读是古诗词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它不是唯一的手段,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吗?

[学习活动]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学生纷纷交流自己的心得和体验。

生1: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从插画中我们也可以了解一些有效的信息。

生2:看教材中的注释,通过注释中的内容,也可以大致了解诗词的内容。

生3:我感觉自主联想和想象更加有效,可以根据诗句中的具体内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

师:经过通读后,你们对诗词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诗句,疏通整首诗的含义,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与同学进行交流。

[学习活动]学生自主默读整首诗词,并将不理解或者难以读懂的地方用简单的符号和文字标记出来,与周围的同学进行沟通和互动,互相分享各自的学习难点。

[研读,理解诗意]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动交流,谈一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学习活动]学生在合作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围绕诗句的内容展开探讨。

生1:我认为整首诗词的前两句是写景的,从“青海”“长云”等意象中可以了解边塞景物的特点。

生2:我觉得前两句并不是单纯写景,是为了烘托下文的氛围,为了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生3:我觉得写景和抒情是分不开的,诗人之所以描绘边塞地区的阴云、雪山、古城和玉门关,一方面是为了表现边塞地区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象,另一方面是为了体现边关将士的豪情壮志。

(设计意图:为了体现古诗词教学的育人价值,在课堂教学的第二阶段,旨在让学生明确古诗词的含义、感知古诗词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在这一阶段中,学生读懂了诗词,也初步领略了古诗词的情感基调,同时掌握了合作探讨的方法以及阅读古诗词的方法,如观察插图、看注释等。)

(三)还原意境,悟诗情

[还原意境]师: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诗词的大致含义,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感受诗人的真挚情感吧!请同学们齐读诗词的前两句,说一说这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学习活动]学生齐读诗词的前两句,并细致分析前两句中描绘的意境。

生1:前两句诗借助“青海”“长云”等边塞地区的地名和自然景象,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图。

生2:诗句中的意象,都是边塞地区的典型自然景象,诗人将它们串联起来,勾勒出寥廓、恢弘的場景,展现了边塞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

教师:接下来让我们仔细品读“暗”和“孤”两个字,通过这两个关键字你可以想象出怎样的画面?

[学习活动]学生闭上眼睛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结合诗句的内容还原诗词的意境。

生1:一个“暗”字,让人感到十分压抑,读到这个字时我感觉到一丝沉重。

生2:一个“孤”字,写出了边关地区形势险要,从侧面表明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

师:如果你是戍边士兵,看到自己深爱的祖国只剩下一座孤独的玉门关,那个时候你会想些什么呢?

[学习活动]学生联系整首诗的内容,自然而然地引出诗词下半部分。

生1:思念远处的家乡。

生2:战争何时才能取得胜利?我们一定要坚持到战争胜利的那一刻!

生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祖国的边疆需要我们来守护,人民的安定生活需要我们去争取。

师:同学们都抒发了自己的独特感悟,正如这位同学所言,面对孤城玉门关,边疆将士们发出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慨叹,请同学们齐读这两句诗。

[学习活动]学生融合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齐读诗词的后两句,品味诗句的内涵,并与教师进行问答互动。

师:“穿”是什么意思?是“穿上”的意思吗?

生:不是,“穿”的意思是“磨破”。

师:为什么戍边将士身上的金甲会磨破呢?

生:这说明战争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且战事十分激烈。

师:金甲可以被磨破,那什么不能被磨破呢?

生:是戍边将士们的报国决心和雄心壮志!

师:戍边将士们的豪言壮语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他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不灭敌人誓不罢休的决心。

师:金甲易破、时光易逝,但是戍边将士们的爱国热情和坚定信念却不会消减,他们将内心的豪情壮志都融入了后两句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学习活动]学生反复诵读诗的后两句,直观地体会将士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壮志。

四、教师小结

师:从同学们的答案中可知,这首诗的前两句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通过“暗”和“孤”两个关键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将士们低落和孤独的内心处境;后两句诗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真挚情感,展现了将士们令人肃然起敬的报国热情。

(设计意图:教师以古诗词的关键字为载体,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和品味古诗词,让他们结合诗句的内容解读诗词中的真挚情感,还原诗词的动态意境,进而达到了情、境和意相融合的目的,这样便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古诗词中饱含的爱国情怀,继而达到育人的目标。)

(作者单位: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

编辑:陈鲜艳

注:本文系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指向审美创造能力培养的小学高段古诗教学策略研究”(编号:W2022X017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丁玲(1988—),女,回族,福建平潭人,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学(小学教育方向)。

猜你喜欢
从军行王昌龄边塞
Poesía En la frontera
[唐]王昌龄诗二首(书法作品)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出塞①二首(其一)
欣赏边塞经典 培养家国情怀
挥别校园从军行
从军行
十八九岁从军行
梦回边塞
论《河岳英灵集》对盛唐边塞题材诗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