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春心付海棠

2024-05-12 17:08王永武
中关村 2024年4期
关键词:元大都解语城垣

王永武

春似酒杯浓,醉得海棠无力,更是醉了游客的心,让人留恋其中,一片春心付海棠,沉醉不知归路。

时光进入四月,海棠花逐渐进入盛花期。听说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第24届海棠花溪节启动,于是我利用一个假日,专门去那里观赏海棠花。

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位于海淀区与朝阳区境内,是在元朝的首都大都土城遗址上建造起来。据史料记载:元大都城始建于1267年,1276年建成。元大都城最北部在明朝初年北城墙南移时,被隔在城外,至今仍可见高10多米的城墙遗迹,俗称“土城”。

海棠花溪位于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朝阳段内的小月河两岸,栽种有西府、垂丝、粉手帕等28种,多达5000余株海棠。白粉、红粉相间的各色海棠花与嫩绿的树枝、小桥流水相映成趣,花开似锦,绵延1公里,“海棠花溪”由此而得名。

在唐朝之前的文史资料中只有“棠”而无“海棠”一词。《诗经·卫风·木瓜》有诗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酒;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中的“木瓜”“木桃”“木李”全都是属于海棠类的植物。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指出“棠”字本义指雄株的树木,即开花而不结实的树木;三国时期吴国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蔽芾甘棠》中记载:杜梨并非不结实,但果小涩而难食,所以称其为“棠”。

真正关于“海棠”一词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唐朝著名地理学家贾耽编写的《百花谱》中:“海棠为花中神仙,色甚丽,但花无香无实。西蜀昌州产者,有香有实,土人珍为佳果”。刚刚出镜的海棠是多么的惊艳绝伦,竟被称作“花中神仙”。唐朝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李德裕在其所著《平泉山居草木记》云:“凡花木名海者,皆从海外来,如海棠之类是也。”由此说明“海棠”这种植物得名是因其产自海外,而非中原地区所产。

海棠花花语是温和,美丽,又被称作解语花,用来形容美女善解人意。解语花的名字至少有三个:除了一个为人所熟知海棠花這个名字;另外一个叫做千叶莲。据五代时期文人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解语花》记载:“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宴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于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这就是“解语花”一词的来历,也就是类比说杨贵妃就是“可以懂得话中风情的花朵”。还有一个花名有点抑郁色彩,叫做思乡草,又称断肠花,有象征游子思乡,表达离愁别绪的意思,是否与唐明皇与杨贵妃在马嵬坡前生死离别的爱情故事有关,不得而知。

时光到了宋代时期,海棠花在唐朝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当时就被视为“百花之尊”,常常出现在皇家园林中,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植,喻含“玉棠富贵”之意。这在宋代诸多诗词大家专门为海棠创作的诸多名诗词和名句子中可见一斑。苏轼《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李清照《如梦令》词:“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种种耳熟能详的名句,不胜枚举。

乘着“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的朦胧诗意,我们沿着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的小月河,自西向东开启了海棠观赏之旅。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是无界公园,全界没有围栏。从2003年开始起,朝阳和海淀两区依据依托现存城垣遗址文物,通过修绿道、拆围栏、连水系等多重举措,逐步实现公园与城市景观融合、河流与湖泊贯通,与两侧的道路和高楼浑然一体,相映成趣,打通了整个城市生态空间,形成一座“以人为本、以绿为体、以水为线、以史为魂、平灾结合”的现代城市遗址公园,无界限向公众开放,让公众切身体验到“公园中的城市”。

从熊猫环岛南侧入口,走进元大都遗址公园,穿过甬道两侧高大挺拔的杨树、郁郁葱葱的松树,翻过一个土坡,站在一座潺潺流水的小溪上的拱形木桥之上,远远向东望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几棵粗壮的垂柳,千万根碧绿丝绦一样的柳条随风飘动,点缀在两岸成百上千的海棠树之间,漂泊在盛开的海棠万重花云之中,像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神人一样飘逸。

记得2017年我刚从部队解甲归来,在牡丹园附近参加转业干部培训,课余时间多次到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海淀段,在古城垣上怀古,遥想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帅蒙古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铁骑雄风,饱览大都建典创立的鞍缰盛世,聆听激越豪迈的马头琴演奏的燕云牧歌。现在再次站在土城上,欣赏海棠花溪,突然出现一个念头,那时的元朝统治者们大概未曾想到:在他们苦心经营构建的固若金汤的城池上,在这片刀光剑影的古战场上,如今栽种了成千上万棵象征和平盛世的海棠花。

由此联想起元代的海棠,最先想到的是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元代著名画家王渊的传世名画《海棠图》(也叫《瓶花图》)。画里有玻璃瓶插海棠花一束,纯用浓淡水墨渲染,墨分五彩,表达出玻璃瓶透明的质感,花枝的坚硬,花朵的轻柔,虽不用红绿色彩,却能画出春日花枝的盎然之趣。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杨维桢七十四岁时观赏了元初一幅名画(是否王渊的《海棠图》无从考证),第二天,他做了一个神奇的梦,梦游仙境海棠城。于是他作了一首诗并用书法写成《梦游海棠诗卷》,成为诗书珍品存世。

眼前一阵清风吹来,整个园区弥漫着扑鼻的香气,让我一下子清醒过来,从远古回到现实。只见小月河两岸一些成熟的海棠花瓣便纷纷扬扬飘落水中,随波逐流,把整条溪流打扮成一幅流动的多彩画卷。

人在花下过,宛如画中行。沿着岸边海棠树下的步行小道前行,随着络绎不绝的人流,徜徉在海棠花海,层层叠叠的花朵拥挤在枝头,争相斗艳,繁茂的花枝肆意伸展开来,遮天蔽日,向人们展示着花团锦簇般的艳丽,红的热烈,粉的娇俏,令人如痴如醉。

这里种植的海棠品种众多,不仅栽植有西府海棠、金星海棠、雪球海棠、垂丝海棠、果冻海棠、贴梗海棠等常见海棠品种,而且还专门引入种植了露易莎、春雪、粉屋顶、粉手帕等新优品种海棠,海棠的品种达到28种。其中粉红色的垂丝海棠、粉色的西府海棠、淡粉色的果冻海棠、深粉色的绚丽海棠、纯白色的雪球海棠,令人叹为观止。根据不同的品种花期,精心栽培在其间,尽可能地将此间花事延长。与绚丽多姿的成熟海棠花相比,我更加喜欢刚刚吐蕊欲开的海棠花,那小巧的身姿,点缀在绿叶间,让人用心体味到金代元好问的诗句“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的意境。

几位身着古代文人雅士服饰的男青年和穿着对襟羽纱衣裳的女孩子,一路嬉笑打闹穿行在花间步道,一会儿拈着海棠枝拍照,一会儿贴着海棠花轻嗅,特别引人注目。其中一位男子打扮得和苏东坡相像,面目清秀,身材俊朗,透出一股浓重的书卷气,摇头晃脑地嘴里吟咏着苏轼描写海棠的诗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蜡照红装。”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的海棠最精妙之处,便是与小月河的绝对搭配,千姿百态的繁花与潺潺的流水,使自然景象拥有了无限的生机和灵气。岸边繁花似锦,溪水清澈如镜,倒映着花红柳绿,便有了一种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的感觉,给车水马龙、繁华喧嚣的大都市带来一种动中有静、舒适和谐之美。

海棠花素有“国艳”之誉,还有“花中神仙”“花贵妃”“花尊贵”之称。这种雅俗共赏的名花,如今走近寻常百姓间,在无限制的公园供人欣赏,给人们带来盛世繁华的视觉盛宴。

站在这片化干戈为玉帛的土地上,再次想起现存于台湾故宫博物院那幅王渊的传世名画《海棠图》,真心希望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努力,借用思乡草象征游子思乡表达的良好寓意,用和平的方式友好协商融为一体,在海棠花海里共赏珍迹,岂不更加美好更加妙哉。

春似酒杯浓,醉得海棠无力,更是醉了游客的心,让人留恋其中,一片春心付海棠,沉醉不知归路。

猜你喜欢
元大都解语城垣
朝中措
佘景峰
探寻元大都遗址之“城垣怀古”
龙山时代中原与江汉地区城垣建造技术比较
能大能小
藏传佛教在元大都的发展及其成因的探析
憶山水城林·魅力都城——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
能大能小
解语花
解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