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优琪 吴沛桦 杨洪波 李玉杰 张晋东
摘 要:为丰富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动态趋势理论研究体系,运用SWOT法分析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生态旅游不同阶段(1996—2001、2002—2007、2008—2015、2016至今)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状况,识别不同阶段卧龙片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建立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矩阵。结果显示:(1)大熊猫特色、优美自然风光、凉爽气候一直是卧龙生态旅游的主要优势,而保护区与社区积极参与、道路交通便捷和旅游区位优势成为最近(2016年至今)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2)一直以来,旅游技术人才、服务和基础设施都是卧龙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劣势因素,随着道路恢复,旅游再度兴盛,盲目不科学的投资、旅游管理混乱、社区和市场关系混乱成为制约卧龙旅游发展新的因素;(3)国家及地方政策的支持和旅游消费需求增加是卧龙生态旅游过去几十年的主要发展机遇,近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山地轨道交通计划、青少年研学的兴起等成为新的发展机遇;(4)流行传染病(如“非典”“新冠”)在不同时期会对生态旅游造成威胁,自然灾害频发、同行竞争激烈和环境压力增大也是近年来卧龙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威胁;(5)在不同阶段,卧龙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存在变化。本文基于卧龙现阶段生态旅游发展状况,提出4种发展战略。
关键词: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旅游;SWOT分析;自然教育;卧龙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5072(2024)02-0117-09
生态旅游概念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年正式提出,旨在保护环境和维护当地居民生活[1-2],是基于自然环境(包括原生文化成分),以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为前提,严格规划管理和在规范框架下所开展的旅游,具有保护和发展功能,使自然环境、社区、旅游企业和游客等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受益,从而达到环境、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上世纪末,生态旅游被引入中国,目前已成为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4],随着人们对其认识逐渐提高,许多自然保护地成为旅游的主要目的地[5]。
我国自然保护地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3种类型[6]。其中,国家公园是指由国家批准建立,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域或海域[7],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我国正在加快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2017年印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提出,国家公园的功能就是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与完整性,同时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8]。
全球早期的国家公园,如美国黄石公园,为了经济收益和休闲需求而重视旅游业。20世纪末至今,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理念逐渐强化[9],研究者普遍认为在国家公园内开展生态旅游是可行的,它可实现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的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同时兼顾保护与发展,符合“可持续旅游”的基本原则[10-12]。2015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国家公园内生态旅游相关研究集中于生态旅游发展策略[13-15]、生态旅游资源评价[16-18]、周边居民生计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9-21]等方向,其中发展策略的研究主要是采用SWOT分析法,如黄德林等[22]对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策略进行了SWOT分析,将内外部发展环境与神农架发展定位相结合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战略;杨婧等[23]基于SWOT-AHP模型对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生态旅游发展战略进行了评价;孙飞达等[24]对若爾盖草原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SWOT分析。此外,SWOT分析还广泛应用于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等领域的研究中。
大熊猫国家公园作为我国首批国家公园,于2021年10月宣布成立。以保护大熊猫野生种群及其栖息地为核心,依托独特的景观资源和丰富的科学内涵,该国家公园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游憩体验活动,国民认可度极高,是高品质的生态旅游资源。目前相关研究主要包括生态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25-26]、发展模式或对策[27-28]、对野生动物及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29-32],针对某一阶段进行特征描述与分析,尚缺少在长期调查基础上不同发展阶段的动态研究。
本文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为研究区域,采用SWOT分析法,利用社区及游客调查问卷数据,分析1996年至今,不同阶段卧龙片区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及其动态特征,以期掌握卧龙生态旅游的发展规律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后期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也为其他同类型保护地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提供借鉴。
1 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基本概况
1.1 区位及旅游资源概况
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图1),面积2 000 km2,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为主要保护对象,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检测、宣传教育、社区共管、生态旅游及合理利用于一体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33],是世界上最大的以保护大熊猫为主题的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单位。区内现有常住人口约5 000人,包括藏、羌、汉、回4个民族,主要居住于卧龙镇与耿达镇,以种植、畜牧、旅游和外出务工为生计。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大熊猫、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雪豹(Panthera uncia)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57种,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等植物近4 000种,植被覆盖率98%,形成了以大熊猫为核心的野生动植物观赏资源;此外,还有丰富的景观资源,如四姑娘山和巴郎山,山体高大,景色壮丽,空气负氧离子含量丰富,森林植被保存了良好的原生性;卧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各具特点,尤其夏季气候凉爽,适宜避暑;区内有多元民族文化,沉淀了神秘独特的地域民族风情[33];2016年地震重建后,中华大熊猫苑重新开放,中国大熊猫博物馆、卧龙自然与地震博物馆、邓生沟、甘海子等游玩场地陆续投入使用。卧龙片区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自然教育、生态体验价值,成为“科普教育圣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之称[34]。目前卧龙旅游市场外来投资充足,本地居民提供的简单化食宿设施逐渐规模化、现代化,区内旅游设施也有了显著改善,生态旅游处于快速发展阶段[35]。
1.2 旅游发展历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坚持走生态旅游道路,期间经历了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2020年“新冠肺炎”等事件,导致卧龙在不同阶段旅游资源、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及政策等不断发生着变化,生态旅游方面的优势、劣势、挑战与机遇也随时间发生变化[36-37]。卧龙接待游客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38],1983年大熊猫主食竹开花枯死,国际国内有关团体和友好人士纷纷到卧龙考察、观光,随着抢救大熊猫活动广泛展开,区内接待了近30多个国家200多名外国友人和科学工作者及国内的几万名游客;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了卧龙旅游发展公司,制定了依托优美环境与大熊猫资源的发展旅游方向,利用保护区的职工食堂和招待所接待游客;1996年发展公司改建为四川省卧龙特别行政区旅游局,卧龙正式开放大熊猫研究中心饲养场等景区,利用已有的基础和条件,开展了一些大众旅游活动;2002年,随着省政府、国家林业局对《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的批准实施,卧龙的旅游活动逐步转为以大熊猫环境教育、科学考察、圈养大熊猫解说等生态旅游为主的方式[39]。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卧龙的基础设施遭到毁灭性破坏,旅游活动基本停滞[36]。卧龙主要基础设施重建工程(如学校、医院、住房等)基本在2012年以前完成[40],但震后一直有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发生,导致连接卧龙与最近大城市——成都的道路直到2016年底才完全恢复。之后,当地的生态旅游业呈现出再次兴盛趋势[40-42]。2017年,包括卧龙在内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始实施,卧龙开展了“大熊猫-雪豹”双旗舰物种保护区管理模式,卧龙当地政府也进行了第三次旅游招商引资,当地村民民宿建设迅速发展,生态旅游接待能力和经济收益快速持续增长。然而,“新冠”疫情的爆发,再次使卧龙的生态旅游业受到重创。综上,根据卧龙片区旅游发展的历程,将旅游发展分为1996—2001年、2002—2007年、2008—2015年、2016—2019年4个阶段。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调查了区内中华大熊猫苑、地震与自然博物馆、干海子、邓生沟、黄草坪等知名景点的发展历程及其周边的环境状况。运用问卷调查法,随机访问当地居民,了解家庭的基本情况、对生态旅游的看法、是否接受过专业培训等,获得有效问卷209份;利用卧龙生态旅游问卷,调查了游客的基本信息、旅游方式、旅游目的及购物体验等,获得有效问卷158份;访问当地管理部门(如卧龙管理局)获得有关农家乐数量和1996—2019年卧龙的旅游人数与收入等信息。
2.2 分析方法
采用SWOT法分析不同阶段卧龙片区旅游活动的动态特征。SWOT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对象内部资源的优势(Strengths,S)和劣势(Weaknesses,W)与外部环境的机遇(Opportunities,O)和威胁(Threats,T),将以上信息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将各种因素相互匹配加以分析,基于研究结果,在战略与战术两个层面进行政策调整,促进目标实现[14,43]。
3 研究结果:不同阶段SWOT的动态分析
3.1 优势分析
1)1996—2001年,大熊猫特色、优美自然风光、凉爽气候是吸引游客的三大优势(图2)。卧龙夏季凉爽多雨,7月平均气温17 ℃,适宜避暑。区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地理条件独特,地貌类型复杂,风景秀丽,景型多样,集山、水、林、洞、险、峻、奇、秀于一体[44]。
2)2002—2007年,大熊猫特色、优美的自然风光、凉爽的气候的优势延续(图2)。
3)2008—2015年,由于地震影响,圈养大熊猫被转移到雅安碧峰峡大熊猫繁育基地,大熊猫特色的优势缺失,优势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凉爽的气候(图2)。
4)2016—2019年,优美的自然风光、凉爽气候的优势延续,大熊猫特色优势恢复,道路交通便捷、旅游区位优势、保护区与社区积极参与成为新的发展优势(图2)。2016年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与中华大熊猫苑交付使用,部分圈养大熊猫返回卧龙,核桃坪基地转为大熊猫野化放归培训基地,大熊猫特色再次成为卧龙生态旅游的名片。同年国道350通车,贯穿卧龙全区,是前往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九寨沟、黄龙及世界自然遗产四姑娘山的重要通道,交通更加便捷,旅游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卧龙保护区愈加重视生态旅游的合理开发,如卧龙自然与地震博物馆开放,提供良好自然生态教育和旅游资源,当地居民参与经营的邓生沟、黄草坪都成为热门观光点与露营地。由于经济收益性价比高,社区居民更愿意从事生态旅游的相关工作,例如农家乐的数量到2019年已达到300家。
3.2 劣勢分析
1)1996—2001年,基础设施极不完善、缺乏旅游技术人才、社区参与不足、参观内容及形式单一是当时的发展劣势(图2)。
2)2002—2007年,发展劣势仍是基础设施极不完善、缺乏旅游技术人才、社区参与不足(图2)。
3)2008—2015年,地震导致的旅游基础设施损毁、废弃[45],圈养大熊猫被迁移、道路交通不便、缺乏旅游技术人才是当时的发展劣势(图2)。
4)2016—2019年,缺乏旅游技术人才、服务及基础设施有待加强、盲目不科学的投资、社区和市场关系混乱、旅游管理混乱是卧龙旅游的发展劣势(图2)。通过问卷调查得知:管理和服务人员多数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缺少专业化、实用型和全域旅游的人才,导致旅游管理水平较低、产品开发不足、规划欠缺等问题。许多基础设施(如黄草坪栈道和卧龙植物园等)未经宣传或使用,导致设施荒废,收支严重失衡。农家乐数量迅速增长,但大多规模较小、功能单一、档次不高。文旅产品缺乏地方特色,且价格管理不规范,调查结果显示,只有9%的游客会购买纪念品,38%的游客会购买土特产。因此,文旅产品内涵和质量亟需提升,特产资源应拓展和开发。另外,部分外来资本和旅游机构的大量涌入,未充分考虑当地居民利益,产生了市场竞争,导致社区经济关系更加复杂。旅游管理混乱,除中华大熊猫苑由卧龙管理局正式管理与收费外,甘海子由当地居民管理,收费项目为门票和车票,门票有专门的售卖点,车票却没有定点售卖且未明码标价,宰客问题十分严重。
3.3 机遇分析
1)1996—2001年,国家及地方政策的支持和旅游消费需求增加是当时的发展机遇(图2)。1999年国家旅游局启动了“生态环境旅游”计划,200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推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品质的提升,旅游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双休日、法定假日、十一黄金周等假期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时间支撑,此外,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带薪休假等政策,都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2)2002—2007年,除旅游消费需求的增加、国家及地方政策的支持外,自然遗产申报成功、外部投资的涌入是该阶段的新机遇(图2)。2002年,《臥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批准实施,卧龙的生态旅游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同年,卧龙开始大规模实施“以电代薪”,对农村实行电价补贴政策,居民不再花费时间上山砍柴,空余时间可以参与旅游业相关的高收入工作。2006年卧龙大熊猫栖息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46],成为了吸引中外游客的名片,为我国大熊猫自然保护地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也提供了战略性机遇,一些外来投资开始涌入,带动当地农家乐、酒店等旅游附带产业的发展[41]。
3)2008—2015年,震后社会捐赠、生态移民工程、特色种植业的发展、旅游消费需求增加和国家及地方政策的支持均为卧龙生态旅游再发展阶段的储备机遇(图2)。外界援助卧龙进行重建,中华大熊猫苑等旅游基础设施更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支持卧龙开展地震灾害体人工修复工程,促进了植被恢复[47]。2008年,国家旅游局发布《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8—2015》,对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做出了明确指示,确定2009年为“生态旅游年”;2011年,“十二五”规划提出,全面推动生态旅游。2014年,当地居民在政府倡导下,种植茵红李、羊肚菌等经济作物,不仅在旅游发展低谷时另谋生路,减少对环境资源的摄取,也为生态旅游储备了特色农产品。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与提升人民福祉,原半高山居民震后全部集中安置于河谷地区的14个永久性安置点,并重新分配和再造河谷地区的农耕地,将原居住地旁农耕地全部退耕还竹,从根本上减少了人兽冲突的同时,也创造了优美的环境[48]。
4)2016—2019年,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山地轨道交通计划的实施、国家及地方政策支持和青少年研学的兴起、旅游消费需求增加是当前阶段的良好机遇(图2)。2016年,“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发展生态旅游,国家发改委和旅游局发布了《国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促进了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产品体系建设、社区参与和区域合作。同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实验区工作的通知》,卧龙作为“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研学活动迅猛发展。2017年,《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正式印发,提出要加快推进国家公园体制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立有助于大熊猫保护地生态旅游的发展。卧龙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大熊猫和雪豹两个旗舰物种的自然保护地,并于2019年拍到唯一一只野生白色大熊猫,引发关注,知名度极大提升。都江堰至四姑娘山山地轨道交通计划于2020年开工,预期2025年完工,更加便利的交通也为卧龙生态旅游提供发展机遇。
3.4 威胁分析
1)1996—2001年,旅游开发不成熟是此阶段发展中的威胁(图2)。20世纪80年代邛崃山系冷箭竹开花枯死,部分大熊猫因缺食饥饿被集中救护到成都动物园,至此旅游开发一直无法推进。
2)2002—2007年,“非典”疫情和同行竞争激烈是该阶段发展的威胁(图2)。2002年雅安碧峰峡熊猫基地投入使用,增加了大熊猫观赏基地,导致游客分流。2003年的“非典”疫情,导致到卧龙旅游人数下降。
3)2008—2015年,同行竞争依然是威胁,地震、自然灾害频发成为新的发展威胁(图2)。2008年修建了都江堰熊猫基地,卧龙大熊猫被送入多地大型动物园,地震后,卧龙每年雨季(7—8月)基本会发生不同程度泥石流,由于震后潜在恢复需要10~30年之久[49],直接阻碍了卧龙的旅游发展进程。
4)2016—2019年,自然灾害频发、同行竞争激烈的威胁持续,“新冠”疫情、环境压力增加是目前发展的新威胁(图2)。2019年发生“新冠”疫情,居家隔离等疫情防控措施中断了旅游的发展,加之隔离期间收入减少甚至无收入,重回岗位后出现假期加班的常态,金钱与时间的限制导致出游人数大量减少,体现了旅游的敏感性[50]。即使复工复产复学,但新冠仍未被完全消灭,影响出游心态,生活观念和卫生观念的改变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降低了旅游意愿。生态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和污染物排放,导致环境压力增大。
3.5 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随时间的转换特征
整体来看,道路交通和社区参与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劣势变成了优势。地震及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导致道路损毁,道路成为限制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2016年卧龙—映秀路段通车后,交通安全便捷,游客数量随之增加。2008—2015年,卧龙旅游处于停滞阶段,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的积极性降低,主要转向外出务工与畜牧业等生计模式,2016年道路恢复后,社区居民参与度显著回升,促进卧龙生态旅游的再度发展。
外来投资、生态移民、旅游需求增加、种植等机遇亦引起威胁。卧龙当地餐饮及酒店等服务行业大多由外来投资者经营,与本地农家乐竞争激烈。居民从半高山移居到公路边河谷地带,大批游客的进入,增加了生活污水、垃圾及污染物的排放量,环境压力与日俱增;随着种植、运输规模逐年扩大,也增加了环境压力。
SO战略:发挥优势,把握机遇。发挥大熊猫特色优势,利用国家和地方政策,联合景观和民族特色吸引外来游客。依托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增加现有大熊猫博物馆展品内容、形式;完善现有地震体验场地设施,增加VR实景体验等;开发民族特色旅游产品,了解体验藏族、羌族生产生活方式、建筑文化等。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报告显示,卧龙的野生和圈养大熊猫数量均居于全国首位,结合大熊猫国家公园等优势,打造独一无二的卧龙品牌,建设真正的“熊猫之乡”“熊猫王国”[51]。
WO战略:利用机遇,克服劣势。利用大熊猫国家公园和青少年研学兴起的机遇,吸引高素质旅游技术人才,通过政策支持完善旅游设施基础建设,提高人员服务素质,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和行业整顿。近年森林康养不断兴起,卧龙林地覆盖率为42.6%,森林覆盖率为57.6%,其优质的森林资源和充足的两气一离子(即氧气、植物精气和空气负离子)[52],适合开发森林康养旅游,例如森林运动康养活动[53]。
ST战略:利用优势,规避风险。利用大熊猫特色、凉爽气候等优势,开发地方特色活动,回避和周边市场的碰撞。环境压力随着人口增加变大,区内现在主要污染物为生活废水,对于公路周边餐馆随意排放餐余废水的现象,应进行生态环保教育培训和宣传。加大力度减小自然灾害的损失,震后的潜在恢复需要10~30年之久,对区内大型泥石流隐患再次排查和评估,加大防治泥石流的投入。保护大于发展,在游客增多的情况下,如何更合理的保护生态环境值得深思。
WT战略:减少劣势,规避风险。旅游开发应平稳地推进,减少盲目不科学的投资;外来投资公司与当地居民利益分配不平衡[54],政府应与外来旅游公司协商,鼓励他们加强与当地合作,让当地居民获得工作或合作的机会,从而更加支持生态旅游发展;在交通便捷的优势下,进行区域联动:加强与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等景区的联系,将竞争变成合作,优势互补,构建以世界遗产为核心的生态旅游精品。
5 结论与建议
生态旅游是实现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进的理想路径。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在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资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代表性地位和重要作用[55]。卧龙应充分利用区内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优越的旅游区位、交通便捷等优势,抓住研学教育迅猛发展、政策支持、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创新和山地轨道交通等有利机遇,不断完善生态旅游的规章制度建设,做好应急预警与响应等工作,促进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世蓉.四川省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8):218-222.
[2] 钟林生,马向远,曾瑜皙.中国生态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6,35(6):679-690.
[3] 宋瑞.生态旅游: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4] 程道品,王金叶,郑文俊.生态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 DUDLEY N,STOLTON S.Arguments for protected areas:multiple benefits for conservation and use[M].London:Earthscan,2010.
[6] 新華社.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J].绿色中国,2019(12):26-32.
[7]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EB/OL].(2017-09-26)[2022-11-15].http://www.gov.cn/zhengce/2017-09/26/content_5227713.htm.
[8] 王玉君,李玉杰,白文科,等.大熊猫国家公园拟建区生态旅游客源特征及行为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0(1):7-14.
[9] 聚焦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国家公园旅游[EB/OL].(2022-10-07)[2022-11-15].http://www.ctnews.com.cn/gdsy/content/2022-10/07/content_131244.html.
[10]李博炎,李爽,朱彦鹏.生态旅游在我国国家公园中的定位及效益研究[J].生态经济,2021,37(1):111-115.
[11]王仕源.国家公园如何提供旅游机会?[J].中国林业产业,2018(5):46-50.
[12]袁淏,彭福伟.国家公园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1):22-25.
[13]刘宇翔,李嘉.中国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林业建设,2022(5):13-17.
[14]杨婧,王毅,孙启元,等.基于SWOT-AHP模型的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战略评价[J].青海科技,2022,29(3):74-84.
[15]江媛,高金金,周鑫,等.武夷山国家公园旅游交通发展策略[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21,47(2):162-168.
[16]赵力,张炜,刘楠,等.国家公园理念下区域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以青海湖与祁连山毗邻区域为例[J].干旱区地理,2021,44(6):1796-1809.
[17]田润炜,蔡新斌,江晓珩,等.新疆赛里木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J].生态科学,2015,34(5):84-89.
[18]宋爽,许大为,石梦溪,等.基于集对分析的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以白渔泡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2):282-288.
[19]于鹏,章锦河,侯兵,等.国家公园旅游发展对周边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以黄山风景区为例[J].中国生态旅游,2022,12(2):251-263.
[20]应晓欣.共同富裕背景下钱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区可持续旅游生计分析和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22.
[21]龚箭,刘畅,KNIGHT D.神农架国家公园居民可持续旅游感知空间分异及影响机理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1,30(12):2854-2865.
[22]黄德林,李明起,李千惠,等.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旅游SWOT分析与发展战略[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9,26(6):50-55.
[23]杨婧,王毅,孙启元,等.基于SWOT-AHP模型的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战略评价[J].青海科技,2022,29(3):74-84.
[24]孙飞达,朱灿,陈文业,等.青藏高原地区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及其SWOT分析:以若尔盖草原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6):48-54.
[25]陈敏.大熊猫旅游资源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4(6):66-69.
[26]张玥,黄萍,罗鉴,等.大熊猫国家公园气象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构建[J].旅游纵览,2020(20):44-46.
[27]安童童,张玉钧,丛丽,等.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秦岭区生态旅游发展策略[J].河北林果研究,2017,32(1):87-92.
[28]锋琳.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建设与康养旅游的融合研究:以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为例[J].旅游与摄影,2021(4):56-57.
[29]刘刚,龚明昊,官天培,等.生态旅游对大熊猫影响评价方法研究:以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动物学杂志,2016,51(5):724-733.
[30]张涛,邓东周,鄢武先.大熊猫生态旅游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四川林业科技,2011,32(6):102-105.
[31]徐建英,吕一河,王克柱,等.基于旅游从业者的卧龙自然保护区旅游发展有效性分析:社区参与视角[J].生态学报,2008,28(12):6121-6129.
[32]康宝怡,朱明芳.生态旅游视域下旅游者碳补偿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中国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2,36(7):16-22.
[33]严贤春,何廷美,杨志松,等.生态旅游资源与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9.
[34]张赟.“国宝”大熊猫保育体验研学课程[J].新课程导学,2019,435(6):16-20.
[35]陆林.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1997,17(1):63-69.
[36]LIU W,VOGT C A,LUO J,et al.Drivers and socioeconomic impacts of tourism participation in protected areas[J].PLoS One,2012,7(4):e35420.
[37]ZHANG J,CONNOR T,YANG H,et al.Complex effects of natural disasters on protected areas through altering telecouplings[J].Ecology and Society,2018,23(3):17.
[38]國家林业局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四川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卧龙发展史[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2004.
[39]国家林业局卧龙自然保护区.卧龙发展史[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5.
[40]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汶川地震三周年:卧龙国家级保护区重建全面推进[EB/OL].(2011-05-10)[2022-11-15].http://www.scio.gov.cn/ztk/xwfb/33/11/Document/909386/909386.htm.
[41]HULL V,ZHANG J,ZHOU S,et al.Impact of livestock on giant pandas and their habitat[J].Journal for Nature Conservation,2014,22(3):256-264.
[42]ZHANG J,HULL V,OUYANG Z,et al.Divergent responses of sympatric species to livestock encroachment at fine spatiotemporal scale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17,209:119-129.
[43]胡立,童尧,葛健.防疫常态化背景下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旅游SWOT分析与开发对策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22,36(1):65-68.
[44]LIU J G,HULL V,YANG W,et al.Pandas and people:coupling human and natural systems for sustainabilit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6.
[45]WANG D,LI S,SUN S,et al.Turning earthquake disaster into long-term benefits for the panda[J].Conservation Biology,2008,22(5):1356-1360.
[46]刘明,赵永涛,于慧,等.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的生态旅游探讨[J].山地学报.2010,28(3):313-320.
[47]杨菲.卧龙大熊猫保护区震后重生[J].记者观察:上半月.2009(6):36-37.
[48]ZHANG J,HULL V,HUANG J,et al.Natural recovery and restoration in giant panda habitat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14,319:1-9.
[49]許强.四川省8·13特大泥石流灾害特点、成因与启示[J].工程地质学报,2010,18(5):596-608.
[50]曹福荣.旅游业敏感性及危机管理的适当解读:冷静后的再研究与实证分析[J].旅游学刊,2011,26(7):44-52.
[51]四川省林业厅.四川的大熊猫:四川省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报告[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52]邓三龙.森林康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世界林业研究,2016,29(6):1-6.
[53]吴后建,但新球,刘世好,等.森林康养:概念内涵、产品类型和发展路径[J].生态学杂志,2018,37(7):2159-2169.
[54]HE G,CHEN X,LIU W,et al.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benefits from ecotourism:a case study of Wolong Nature Reserve for giant pandas in China[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8,42(6):1017-1025.
[55]张黎明,夏绪辉,罗安民,等.四川卧龙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与模式[J].四川动物,2007,26(4):865-868.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in Wolong Area of Giant Panda National Park Based on SWOT Analysis
Abstract:This paper adopts SWOT method to analyze the 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Wolong area of Giant Panda National Park at different stages (1996—2001,2002—2007,2008—2015,2016 to now) in order to enrich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framework of the dynamic trends of 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in the process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within natural protected areas.The ke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ourism development at different stages are identified and a development strategy matrix of ecotourism in Wolong is proposed.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iant pandas,beautiful natural scenery and comfortable climate are always the main advantages of ecotourism in Wolong,while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the reserve and the community,convenient road transportation and advantageous tourism location are the strengths of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from 2016 to now). (2) For a long time,tourism technical personnel,services and infrastructure have been the main weakness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of Wolong;with the recovery of roads,tourism prospers again,but blind and unscientific investment,poor tourism management,community and market confusion have become new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Wolong. (3) The support of national and local policies and the increase of tourism consumption demand are the main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of Wolong ecotourism in the past decades;in recent years,the construction of Giant Panda National Park,mountain rail transit plan,and the rise of youth education tourism have become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4) Epidemic diseases (such as SARS and COVID-19) have posed threats to ecotourism at different times;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fierce competition among peers and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pressure in recent years are also threa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Wolong. (5) The 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Wolong are varied at different stages.Based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ecotourism in Wolong,four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Giant Panda National Park;ecotourism;SWOT analysis;nature education;Wol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