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强化“四会”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024-05-11 09:42姜楚华王贤成陈俊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8期
关键词:产教竞赛应用型

姜楚华,王贤成,陈俊华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国家大力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战略。据相关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制造人才缺口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制造业人才缺口已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的一大困扰[1]。机械类专业是培养制造业人才的核心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应用型高校推进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匹配制造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对支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面向制造业新一轮产业革命,应用型高校应积极优化专业及课程建设方案,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贯彻相关国家政策与文件,紧密联系地方企业,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实践校企协同育人模式[3]。发挥企业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强化产业导向作用,结合学科竞赛和实际工程项目实践,开展机械制造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4]。

本文围绕机械制造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问题,以“学”为中心,从学情出发,根据学生入口,研究学生学习基础情况﹑学习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5-6]。结合学生出口,分析学生未来就业或升学所需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基本素养等目标。深化产教融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7],结合企业实际案例,优化﹑简化﹑流程化案例,保证知识的教学与实践符合学情,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并培养问题导向的科研思维,从而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及升学率。

一、应用型高校机械类专业学情分析:根据入口——基于学情,结合出口——考虑方向,解析教学问题

专业或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结合学生出口方向来设定,出口方向很大程度上是由进口来决定的,综合考虑学生入口和出口,再融合自身特点,确定专业或课程教学目标。应用型高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基础一般,学习能力有限,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学生能否接受。

出口主要是就业和研究生深造,就业去向主要是制造企业生产部门﹑检测部门﹑设计部门﹑销售部门等实践生产环节,学生应该具备“会学”“会用”的素养,能够自我求学,学以致用。研究生深造是学生自我提升的路径,也是应用型高校强化实力﹑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路径方针,学生应该具备“会问”“会研”的素养,善于思考并学会发现核心问题﹑举一反三,从而研究解决问题。

机械制造类专业需要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制造业新业态下实践课程的改革尤为重要。实践教学改革中需要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产业真实案例,设计吸引注意力的﹑难度适中的﹑可类比的案例。优化设计实践教案,增强“会学”“会用”“会问”“会研”的“四会”素养培养。

二、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老旧,与现代产业脱节,难“会学”

制造业新业态下,机械制造类专业融入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已成必然趋势,而旧的教学培养方案设计主要针对传统制造业,缺乏时效性和创新性。以往产教融合较浅薄,企业主要起资源共享作用,很少真正参与教学活动,实践脱离产业实际需求。单纯对理论知识的演示或验证,缺少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及探索。案例内容陈旧没有吸引力,很难引导学生自我学习。

(二)教学方法古板,学生主动性弱,难“会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为中心,教师包办整个课堂,依照传统固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师一人独唱。教师虽然积极讲课,活跃课堂气氛,然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跟随仿照老师,学习效率低下,更难学以致用。教学改革实践急需进行,从课堂教学内容到课后专业扩展,多方面多举措并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破以“教”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打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基于学情优化教学设计,增强学生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三)忽视学科竞赛,学生创新力不足,难“会问”

传统的教学注重期末总评考核,对学生的实践引导偏弱,在学科竞赛方面更是缺乏重视。学生按部就班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没有创新想法,甚至对实践的基本原理都不清楚,没有自我思考,从而难以抓住关键核心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实践课程相关的学科竞赛,可在理解相关课程知识的同时,开展自我思考,并分析核心问题。学生借助教师指导,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进行创新设计,从而起到巩固和提升作用。

(四)实践平台薄弱,实践应用难深入,难“会研”

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对教材知识的演示验证,缺少综合应用实践,实践场景脱离产业实际场景。随着制造业新一轮产业变革,产业问题变得更有复杂性﹑综合性,对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要求更高。现有的实践教学平台难以满足多样的项目实践﹑综合应用实践﹑科研课题实践,无法满足现代制造业发展急需人才的培养需求,更难以满足学生自我探索﹑自我研究的需要。

三、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举措

(一)深化产教融合,优化教学教案,校企协同育人,行“会学”

应用型高校以培养现代产业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机械制造类专业培养方案需要紧跟产业发展需求,以产业为导向,密切联系制造业上市公司和龙头骨干企业,以先进制造产业为中心,基于现有的产业学院﹑产业订单班﹑校企产教融合基地等多类型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实时跟踪产业发展,精准分析产业痛点,深度解析产业需求,研究升级教学方案;抓住前沿问题﹑热点问题,结合国之重器,开展教学案例有机融入课程思政;以复杂案例简单化﹑简单案例细节化﹑知识细节综合复杂化的方案,践行“会学”。具体举措如下。

1.校企共同优化教学内容。针对产业实际需求设定课程的职业﹑素质﹑能力目标要求,联合企业技术人员,将企业优质案例﹑项目成果﹑设计方案等引入课堂,优化调整教学内容。

2.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根据各目标要求,优化课程内容,完善考核机制,联合企业改进教学大纲,保障其实效性﹑应用性﹑前瞻性,增强学生自我学习兴趣。

3.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基于目标导向解析企业项目﹑生产场景﹑设计方案﹑工程设计图纸等实际案例资料,校企合作开发更新教学课件或讲义﹑教学案例﹑课程试题库,给出详细的解析过程,指导学生自我学习。

(二)以学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内在活力,成“会用”

教学过程是教师知识输出,学生输入吸收,单方面提升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是不够的,需要结合学生情况,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授课过程,从学生后期应用角度优化实践指导,从学生的角度培养课程学习兴趣,打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成就“会用”。具体举措如下。

1.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依托企业案例进课堂﹑实际项目进实验室﹑“互联网+”教学全覆盖等手段,启迪学生对课堂与课程﹑课程与课题﹑课题与应用相关知识及技术综合运用的思路。

2.加强专业导论课程建设。创新优化专业导论课程及方式,通过进企业﹑去展会﹑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交互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融入专业,加深对专业课程的感性认识,建立制造强国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3.弱化知识本位下的“结果考核”。强调能力培养为主的“过程考核”,建立和完善日常表现的学分奖励机制,落实日常质量管理,强化过程评价,增强学生成就感,并提升学生的兴趣,从而促进人才培养。

4.专业教师与学工教师加强合作。提升学工教师专业的引导力,并合作引导学生创立机械创新服务专业社团,学院给予经费支持,学生自主管理,带动周边学生加入课题研究﹑学科竞赛﹑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专业活动。

(三)多方式强化学科竞赛,学科竞赛促教学,助“会问”

结合课程教学知识结构特点,从能力培养﹑课程加分﹑荣誉激励等方面,大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的学科竞赛。组建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团队,收集前期参赛情况,包括优秀案例和失败教训,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争取获得一定成果,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及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我思考,助力“会问”。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学科竞赛。挑选打磨工程训练能力竞赛﹑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机器人技术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等项目引入课堂,实现学赛结合,以赛促学。

2.明确主攻方向。根据自身优势及规划,设定主攻的几个赛项,收集分析往期典型案例,分析优劣并总结注意事项,助力竞赛出成果,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专业社团引导。扩大专业社团影响力,吸引周边同级学生积极参与,指导低年级学生快速融入,横向扩充,纵向引导延续。

4.导师团队合作。成立学科竞赛指导老师团队,定期组织项目进展汇报,教师团队共同参与﹑出谋划策,各队共享经验﹑互相促进,提升总体分析﹑解决问题水平。

(四)多元融合打造科教实践平台,实际项目促教学,促“会研”

实验室和实践平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设施基础,迎合产业新发展,实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的要求。学校原有的实践条件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求,校企共建升级科教实践平台,引入产业项目,课程实践课题分级,促进“会研”。主要措施如下。

1.实验室升级。建立健全实验室升级申报评估机制,通过专业申报﹑业界专家评估﹑学院统筹,推进专业实验室升级。

2.校企共建平台。联合地方产业,以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院场地为基础,以企业资金为支撑,对标企业核心技术攻关需求,校企合作共建专精特新实践教学及研发平台。凝练企业前沿技术研究项目,实际项目研究促进学生综合应用和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

3.校政企共建共育。紧密对接政府,密切联系企业,构建政府引导﹑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产教融合联盟,形成集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研究﹑企业服务﹑学生创新创业就业等功能于一体的校政企共同体。

4.联合企业构建实训实践基地。实时跟踪产业发展,动态优化调整培养方案,专业设置实训实践学分,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实践基地﹑产业生产一线。以产业实际生产问题为案例,学生上手实践﹑真枪实干,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同时灵活创新解难题,精准培育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四、建设成效

基于学生入口,分析学生“能接收啥?”,结合学生出口,明确学生“想要啥?”;然后深度实施产教融合:优化教学教案——行“会学”,创新教学方法——成“会用”,推行学科竞赛——助“会问”,共建科教平台——促“会研”。

多措并举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更加贴近产业发展需要,同时也丰富了教学授课的素材,编制了部分实践案例。结合前沿热点及大国重器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后期将继续加强校企合作,优化教学方案。教学过程中打造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基于学情调整实践教学过程,建立奖励促进机制,实施过程考核机制,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在学科竞赛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项赛事,取得一定的成果,提升学生自我思考能力,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科教实践平台方面,建立的4个联合实验室,以及校内实践智能制造工厂,可满足制造业新业态下的实践教学及课题研究需求;日常加强师生之间沟通,及时了解学生诉求,并发现问题,回应学生的诉求,逐步形成课程学习的质量文化。

结语

国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质量强国战略,人才战略是基础,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平台。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制造业新业态发展,应用型高校的机械制造类专业需要深化产教融合,实时跟踪产业发展,动态调整专业建设方案,注重影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基于学生入口,考虑学生出口,从教学方案﹑教学方法﹑实践平台﹑学科竞赛﹑质量文化等方面,围绕“会学”“会用”“会问”“会研”素质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多措并举推进机械制造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升级。

猜你喜欢
产教竞赛应用型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我看竞赛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创新思维竞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