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安娜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夜晚,火热的广场舞音乐让原本清冷的乡间路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这里是启东市海复镇庙基村网格员倪伯苍的家,也是村里的网格驿站。
今年77 岁的倪伯苍个头不高,笑容和蔼,村民亲切地称他为“倪家伯”。“倪家妈妈”陈玉兰比倪伯苍大1 岁,夫妻俩生活勤俭朴实,说起话来轻声细语。这一对年逾古稀的老人,在村里享有极高的威望,村民们不论遇到烦心事还是开心事,总喜欢与老两口分享,倪家小院见证了邻里的家长里短和老两口的喜怒哀乐。
回想起与老伴相识的过程,平日能说会道的倪伯苍却略带腼腆:“我们俩都是农民出身,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故事,介绍人介绍了,我们觉得合适,就结婚了。”婚后第二年,陈玉兰生下了女儿。彼时倪伯苍25 岁,工资只能满足最基本的家庭开销,生活清苦,生产后的陈玉兰落下了病根。倪伯苍不会说甜言蜜语,他用行动表示——再不让陈玉兰下地干农活,这一生只养育一个女儿。
1995年,倪伯苍从乡办企业下岗,全家的日子过得艰难。他用积蓄买了5头种牛,从养牛“小白”成长为养牛专业户。没有师傅带教,他就自己买书研究;没有帮手支持,他就没日没夜地农田、牛舍两头跑。经过两年努力,从一开始的5 头到后来的60 头,倪伯苍靠养牛改善了家人的生活。精心养育的牛,他自己从不舍得吃,但逢年过节,他必定宰上一头,炖上牛肉汤、煮点红烧牛肉、做点牛肉干,为陈玉兰补充营养。
2012 年7 月,庙基村招募网格员,倪伯苍群众基础好、邻里威望高,顺理成章地成为村里的第一批网格员。这让倪伯苍产生畏难情绪:“平时邻里间帮忙都是应该的,现在付我工资,我倒感觉责任重大。”陈玉兰给倪伯苍吃了一颗定心丸:“你是一名老党员,你得好好干!我现在身体也好些了,家里的事有我呢。”
在陈玉兰的鼓励下,倪伯苍不仅自费购买法律书籍,把艰涩的法规转化为直白的语言向村民普及,他还拿着笔记本,挨家挨户走访调研,把村里的每家每户都摸清摸透。陈玉兰耳濡目染,经常协助倪伯苍做工作。
“她总是会鼓励我,对很多事有自己的见解,对我很有帮助。大事小事我们都有商有量。”倪伯苍说。
倪伯苍与陈玉兰上门照顾网格内失独老人
调解工作做了这么多年,两人也不是没有矛盾。“不是因为家庭生活琐事,而是因为工作的方式方法。”倪伯苍说,他讲理讲法,做工作时坚持原则、铁面无私,陈玉兰则希望他委婉、柔和一点,“惹笑一个也会惹哭一个”。倪伯苍嘴上说这是“和稀泥”,但实际上,他把陈玉兰的话听了进去,用他的话讲,老了老了,倒成了村里的“老娘舅”。
有次,倪伯苍处理儿女赡养老人问题的纠纷,在回家途中摔倒,左腿骨折,卧床多月。当事人见此情形,心理负担很重。倪伯苍趁热打铁,讲“你养我小我养你老”的朴素道理,直到当事人承诺会尽好赡养义务。事后,倪伯苍多次回访,帮助当事人一家重修了亲情。这让陈玉兰吃了不少苦:“大夏天,每天要帮他翻身、擦身,扶他上厕所都要热出几身汗。”在陈玉兰的悉心照料下,倪伯苍快速恢复,没有留下一点后遗症,“我的付出还是有些功劳的。”
2022年,倪伯苍一家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倪伯苍说:“我们干得动,就会一直干下去。”陈玉兰不善表达,只是依偎在倪伯苍身边,说:“我会永远支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