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长久地吃上好果子

2024-05-11 06:38刘华杰
科学导报 2024年22期
关键词:智人果子果树

刘华杰

恶果是一点一点累积的,当下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果农靠果树吃饭,不施肥或少施肥不行。食客很在乎水果的品相,不打药或少打药不行。

按博物学大师威尔逊“半个地球”的原则,凡事留一半,开辟果园也一样,一个山头最多只能将其一半开垦为果园,另一半要保持野性。

我们都是直接或间接吃果子长大的。“没好果子吃”,在俗语中有警告意味。世上不会无缘无故长出果子,果子需要培育,需要广义的“果园”。

不只智人吃果子,其他动物、菌类早就享用了,它们比我们更了解果子。但只有智人一本正经地、大规模地栽种某些植物并食用其果子。

大致说来,果园的建立体现着智人这一物种对植物物种的观察、利用、养护和选育。何为果园?给出一个大家都接受的简单定义并不容易。分类与目的、用途紧密相联。再科学的分类,也无法全面代替、淘汰民间的实用分类。果园与一片林子、种植园、菜园、农场及各种专业植物园总是存在着交叉。

人们通常吃的果子,狭义地看是树木开花后结出的果实,即乔木、檄木(特指棕榈一类树木)、灌木结出的可食用果实。而广义的果子包括地下的块根、块茎及地表的果实,不限木本植物,并且与大量草本植物有关。

提取共性后,剩下什么呢?大概是某种或圆或长,有一定长度、体积和硬度的,具有自然表面的植物的可食部分。可是,即使按广义的理解,所有可食的果实也不都算作果子。比如作为主粮的植物果实就不算。

人类个体在成长中体认水果、坚果、果蔬、花园、果园的异同,需要漫长的过程。从了解相关植物驯化、栽培的历史,及其植物学上的分类,到进一步了解各地的文化,不是容易的事情。伊甸园是花园也是果园。伦敦的邱园、西双版纳的热带植物园是植物园也是果园。专门性的柑橘园、杧果园、樱桃园、苹果园、葡萄园、香蕉园,在现代世界已经很常见。

小时候住在东北,我家房子周围有一株巨大的梨树、5株山楂树、10余株李子树。这算不上果园,外圈没有篱笆,很少修剪,不施肥更不会喷农药。果树是外公栽的,他从哪儿弄来的苗木不得而知。

每年不同季节我们还会采集周围山野中生长的果实:牛叠肚、秋子梨、东北李、山楂、五味子、稠李、山荆子、东北蕤核、软枣猕猴桃、狗枣猕猴桃、山葡萄、胡桃楸、榛、毛榛等,后三者是吃其果仁的。

吃果子有门道。什么时候吃哪里出产的什么水果,需要心中有数。稀里糊涂吃果子,自然也没问题,照样果腹、解馋。但用点时间,稍加探究,便可吃出果子的文化,并可部分“预测”未知果实的味道。最基本的要求是知道所食用水果或干果的名称。

名字是重要的关键词,不限于学名、正规名,地方名也可以,重要的是名、实对应准确。不需要把各个品种都分得一清二楚,这一点即使是专家也不容易做到,在大类上不犯错即可。要做到这一点,可学一点植物学、博物学。

植物分类学涉及多个分类层级,吃水果不需要“界门纲目科属种变种变形栽培变种”等门儿清,比较关键的一点是了解其中的“科”这一层级。通过各类果实所处的“科”,能大致把握或者猜测某水果的特点,反过来也能借此掌握必要的植物学知识,推广到其他植物。

水果会变得越来越好吗?杜鹃花科越橘属水果蓝莓在中国市场上以前并不常见,偶有出售,价格高得离谱。中国只有野生的笃斯越橘、越橘等本地野果。后来中国从美国引进同科同属的高丛蓝莓果苗,中国的土地上生产出了商品化的蓝莓,价格便一下子跌了下来。

百姓能吃到以前无法吃到的东西,花费又不多,这当然是好事。但并非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轉变。农场主、果园主“永远选择最优秀的品种进行播种”,似乎很正确。为了下一代结出好果实,难道不要留出好种子、好苗木吗?动机或许没错,操作起来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什么叫“好”,有时难以准确界定。许多人能够体会到,现在的西红柿通常“中看不中用”,不如小时候吃的口感好,不知是什么原因。对此有若干解释,一是那时候可食的果品较少,吃什么都香甜,不同时间的感受难以恰当比较。另一种解释是,西红柿质量确实变差了。

在现代社会,西红柿品种的选育尽可能利用“还原论”科技的高超手法,首先满足的是资本增值的需要。资本与科技在相当程度上主宰着智人能够吃到什么甚至形塑着大众的口味。它们的利益与食客的利益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这提示人们,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都只是局部适应,都存在着风险。

降低风险的办法是尽可能地保持多样性,保护好当下看起来无用、非优异品质的遗传资源。如果不全面考虑,有些真正的好品种可能会迅速消失。维护多样性,需要妥协、投入和眼光。

我们可以尝试从生态学角度来认识果园。福建乡村的一个普通柚子种植区,因为大量施肥导致当地土壤污染与整个流域河水污染。为增加产量,过量施用化肥,果树只能吸收一小部分,相当多的化学物质渗入地下,一部分排入河流。麻烦在于,当人们搞清楚机理,仍然难以应对。

恶果是一点一点累积的,当下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果农靠果树吃饭,不施肥或少施肥不行。食客很在乎水果的品相,不打药或少打药不行。

按博物学大师威尔逊“半个地球”的原则,凡事留一半,开辟果园也一样,一个山头最多只能将其一半开垦为果园,另一半要保持野性。

有的果园已存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但毕竟是极少数。一般而言,果园是短命的,如《果园小史》作者贝恩德·布鲁内尔所言,“果园的存在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暂时的”。只要不精心照料,果园很快就会荒芜,因为它对智人已经产生了依赖性。

多数果园都面临一些棘手问题:化肥和农药过度使用、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降低、抗病性差,大面积单一种植蕴藏着巨大风险,比如马铃薯、美洲栗大批死亡。

人工选择可能是短视的,只考虑了一阶影响而没有充分考虑二阶和三阶影响。若大范围考虑,必须同时保护果树资源,让同属的“非优良”物种和品种能够良好地持久生长下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过分追求当下的利益,必须维护比较自然的生态。

为了多产果或便于采摘,果园中的果树要不断修剪,通常被弄得遍体鳞伤,过若干年就得全部更新一遍。多数果木是通过嫁接、组培等无性过程扩繁的。无性繁殖有诸多好处,如直接继承某些优良性状,但这样做不可能只有好处而无坏处。

长此以往,相关植物的自然有性繁殖就会变得困难,遗传多样性也会降低。有些种类,只要人类不再继续进行无性繁殖操作,它们就可能永远消失。

如果生态不健康,食物品质就不会好,最终会影响到智人的身体。智人若指望长久地吃上好果子,就需要有“变焦思维”,在不同尺度上考虑“因果链条”。智人需要敬畏自然、善待土地,需要了解食物、尊重食物。《果园小史》这本书里探讨了一些让果园回归“野性”的例子,相信读者读后会有一些启发。

猜你喜欢
智人果子果树
种果树
果树冬季要休眠 易受冻害要注意
基于“异病同治”理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老年人不寐的作用机制
果子出嫁
天渐冷果树防冻要抓紧
人类简史—智人的进化与革命
人类正从“智人”变成“神人”
智人饲养指南
摘果子
怎么解决施肥引起的果树烂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