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芳:“指尖艺术”惊艳世界

2024-05-11 06:38隋萌
科学导报 2024年22期
关键词:绣球太平

隋萌

“金襄陵银太平”,临汾市襄汾历史上曾属太平县管辖,因此襄汾绣球也被称为太平绣球,太平绣球造型美观、结构独特、色彩鲜艳、极富立体感,2017年被确立为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离襄汾县城30公里的赵康镇,是太平绣球的生产地。3月26日,《科学导报》记者来到赵康镇,听非遗传承人刘云芳讲述太平绣球的“前世今生”。

与绣球结缘

太平绣球在晋南一带享有“指尖上的艺术”之美誉,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古时襄汾文化氛围浓厚,为传统民俗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滋养的沃土,历经千百年依旧延续着顽强的生命力。

2002年,刘云芳从洪洞嫁到襄汾县赵康镇,偶然间,她发现自己的婆婆竟然是一位优秀的传统绣球制作手艺人,看着一个个做工精美的绣球,她萌生了学习制作绣球的想法,天资聪颖的刘云芳仅用半个月就把婆婆的绝活学到手,她发现自己已经完全爱上了这项古老的民间技艺,这一做就是20多年。

普通绣球大都是采用单线刺绣的方式在花瓣的面料上绣出各色图案,图案为平面式,线条、色彩单一,同时刺绣方法与过程较为简单。而刘云芳制作的绣球则更为精美,它是口手传承、艺术精湛,由12片花瓣拼接缝合而成,立体感强,使绣球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是一朵完整的花,同时图案更为复杂,所勾勒之物栩栩如生,这便是太平绣球独特之处。

2016年,刘云芳创办襄汾县赵康红传统手工专业合作社,社员们除了制作绣球,还在她的带领下为一百多名农村妇女培训制作绣球的技巧。经她们制作出的绣球,都要经过浆布、裁剪、绘图、刺绣、缝合、填充以及拼缝等复杂工序。无论是针织、刺绣、雕绘等多种元素,还是棉花、香料、药材等內饰物,都能在一个个小小的绣球中寻觅到它们的足迹。

太平绣球不仅具有审美价值,其中填充10余种防病治病的名贵中药材,还有驱逐秽气、除湿祛寒、醒神强体等多种功能,具有养生价值。

2017年,太平绣球首次参加山西省文博会就获得银奖,一时让“太平绣球”声名鹊起、惊艳四方。

创新从未止步

太平绣球承平阳文化之精致,蓄平阳巧匠能工之精艺,原地孤芳自赏的“老物什”、空洞华丽的“假招牌”,都已然是过去式的存在。怎样让“非遗树木”结出“幸福果实”?这是刘云芳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太平绣球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保护。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传统手工艺的逐渐没落,太平绣球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也面临着传承的困境。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继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刘云芳说。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使太平绣球走得更长远,刘云芳经常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交流,思索如何将传统的绣球文化与当代大众的需求结合起来。她在保留传统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还将一些创新的东西加到里边,二者结合,绣球自然地就成了很美的东西。在刘云芳和社员们的不断创新、研发下,制作出了直径从3厘米到1米不等的绣球,并推出了含十余种中草药成分的狮子绣球、姻缘绣球、招财绣球、挂件、鞋艺、布老虎、斗篷、佛尖、香包、香囊、香枕、室内装饰等十余种非物质文化工艺品。除了做绣球车挂、家饰品外,合作社还开发了耳环、胸针、项链等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非遗太平绣球,刘云芳与多所学校合作,开设课程,为师生们讲解太平绣球的制作过程,还开发了适合孩子们动手制作的产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她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加深学生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兴趣,助力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落地生根、代代相传。

产业助力振兴

“太平绣球”如今已成为襄汾的一个文化品牌,形成了年产值近百万元的文化产业。现在,合作社有社员60人,年龄最小的25岁,最大的76岁,工人们除了领取工资,年底还有分红。

今年是合作社连续分红的第8年,60岁的张麦香是合作社的骨干成员,她告诉记者:“刚开始一年只能分红几百元,现在一年能累计领取一万多元。”八年时间里,张麦香领取的分红金已达15万余元,她亲眼见证了太平绣球产业的发展壮大,做绣球已成为她生活里最大的乐趣。

村民李春兰也开心地说:“家里有张专门做针线活的小桌子,上面放着做绣球的针头线脑,地里的活不忙时就做几针,一年能挣1万元左右。”

合作社的大妈、大婶们虽然常年待在村里,却有着不输于年轻人的创新思维,每当有了新想法,就会互相交流,还会给合作社提建议,比如,升级配色、调整样式等,她们坚信太平绣球的制作只有“新老”元素相结合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2024年是龙年,早在去年刘云芳就专门给社员们讲授了以龙元素为主题的“龙盘”文创挂件,这些文创品入驻临汾市的各大景区后,经常出现一到货就售空的情况。如今,太平绣球这项省级非遗已经在赵康镇深深扎根成长,为村民的生活注入了进一步创新发展的动力。

回顾来时路,刘云芳无限感慨,合作社从刚开始的4人发展到现在的60余人,太平绣球也从最初的县级非遗一步步成为省级非遗,在多年的市场摸索中,她深深体会到,对于流传千年的太平绣球,创新是最美的传承,使用是最好的守护。

2023年,刘云芳经过多方考察调研,打算在一座占地13亩的废弃场地上建设太平绣球产业园,她表示:“产业园将围绕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博物馆、研学基地、农村风俗民宿等业态,推动非遗在保护中‘活起来,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目前,产业园正在建设中,刘云芳说:“建成后,预计可为80人提供就业岗位,我们要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心窝窝暖起来,让太平绣球走向更远的地方,让村民共享产业发展的成果。”

猜你喜欢
绣球太平
太平风俗美
太平老街
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
劝君莫做“太平官”
感受巴黎——绣球的欧洲艺术之旅
走进威尼斯——绣球的欧洲艺术之旅
走进佛罗伦萨——绣球的欧洲艺术之旅 下
走进佛罗伦萨——绣球的欧洲艺术之旅 上
期待太平湾上的“不夜城”
绣球抛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