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惠淼
(接上期)
唐代的“琴诗”和古琴孤桐意象盛极一时并淹留至宋元明清。有唐一代涌现出来的诗人数以万计,据不完全统计,有名有姓的2500多位,另以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等人奉敕编校的《全唐诗》收录作者二千二百余人。唐代诗人们写下的“琴诗”逾两千首,我们熟知的著名诗人几乎都有“琴诗”存世,可见古琴是伴随着唐代的兴亡、伴随着无数诗家的思考与沉吟而一路走过了唐朝,诗人们送别时咏琴、悲愤时咏琴、感伤时咏琴、怀古时咏琴,他们快乐时引琴长啸,他们思索时借琴言事,他们唱和时以琴铭志,他们得意时依琴抒情,他们中的许多人既是诗人又是琴家,如王维、李白、白居易、“五言长城”刘长卿,“七言圣手”王昌龄,又有许多人一生散澹闲逸,或往来于处士山人,或自身就是淄流玄客,他们以琴为伴且谙熟琴道,如皎然、齐已、寒山、李贺诸家。而杜甫的琴诗不仅数量多,更是每一首都堪称经典又名句频出,据《尚书·夏书·禹贡》记载:“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菏。《孔安国尚书传》有:孤,特也。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久而久之“孤桐”“峄阳梧桐”“丝桐”等就成了诗中古琴的代指。
古琴与钢琴在其融入各自的社会生活中的时候,都有着与当时主流思想意识紧密结合的特点。古琴被冠以儒家思想的“君、臣、民、事、物”,有《华胥引》《文王操》等琴曲目,又兼具道家思想的“五行”和“清微淡远”,有《仙翁操》《鸥鹭忘机》等琴曲,同时在唐代以后又被佛家引以为“见性成佛”的修身之器,有《普庵咒》等琴曲。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也都会有颇具时代特色的经典曲目,如孔子的《幽兰操》、阮籍的《酒狂》、嵇康的《广陵散》,以及后世的《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关山月》《潇湘水云》等,均具有时代的印记。而钢琴则是同样地与西方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
钢琴从他诞生伊始就在西方宗教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它既可以说是宗教仪式的主要伴奏乐器,同时也是宗教音乐创作和表达的重要工具。众所周知的原因,在西方宗教仪式中钢琴占有不可或缺的主导地位,几乎所有基督教教堂和礼拜场所都配备有钢琴(之前通常使用管风琴),它往往是引导着宗教仪式的重要环节之一,并伴随着宗教仪式进行。钢琴的音色丰富,音域广阔,使它成为宗教音乐演奏的理想之选。在基督教弥撒、礼拜和其他宗教仪式中,钢琴的优雅旋律和庄重音色常常达到引导宗教活动的效果。在宗教音乐的创作和表达中钢琴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基督教圣歌、赞美诗和宗教合唱曲往往都是以钢琴作为伴奏,而钢琴的音乐表现力也更能正确地表达宗教的深刻内涵。由此延伸,钢琴还在宗教音乐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许多宗教学校和教会的音乐教育中,钢琴通常是学生们学习音乐理论和演奏技能的首选乐器。通过学习钢琴,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宗教音乐的精髓,培养对宗教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总体而言,钢琴与西方宗教之间的关系是深厚而多层次的,其在宗教仪式、音乐创作和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使其成为西方宗教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钢琴的演奏和表达,宗教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为信徒们提供了一种深刻而感人的宗教体验。[3]
钢琴逐渐完备的过程是在16~18世纪。从16世纪的使用弹跳式的机制,键被敲击时产生声音的键盘乐器,如羽管键琴和翼琴,到1709年克里斯托弗·朗伦(Bartolomeo Cristofori)设计了第一台真正的钢琴。这个新的乐器使用了一种独特的锤子和弹簧機制,键被按下时,锤子会击打琴弦,产生音响。随着时间的推移,钢琴在18世纪经历了一系列改进。这其中就包括琴弦、键盘、共鸣箱等部分的改进,以提高音质和提供更加出色的演奏感受。到19世纪初,制造者们开始使用钢丝替代传统的铜质弦,这使得琴弦更为坚固,音色更加质感清晰。十九世纪中叶罗伯特·肖曼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对钢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如提高琴弦张力、增加键盘宽度等等,而这些改进就使得钢琴更具现代感。如今,钢琴的制作技术和工艺理念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科技的进步不仅提高了钢琴的质量,也使钢琴的外观和声学设计都更加先进也更具时代感,更加满足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演奏需求。如今的钢琴已经成为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和许多其他音乐类型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无愧其在西方音乐中“乐器之王”的桂冠。钢琴愈发广泛的使用场景使其越来越被世人青睐,尤其是许多不世出的并足以影响世界音乐史的艺术家横空出世,这其中就有贝多芬(代表作有《献给爱丽丝》《欢乐颂》《月光》《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奏鸣曲》《第五钢琴协奏曲》《英雄》《命运》《田园》《合唱》《悲怆》等等);莫扎特(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著名等;交响曲以《?E大调交响曲》《g小调交响曲》和《C大调交响曲》著名);肖邦(代表作有《波罗乃兹圆舞曲》《玛祖卡》;德彪西(法国人,被称为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海顿(康塔塔、清唱剧等,代表作有《德意志之歌》《创世纪》《时钟交响曲》《四季》等);拉威尔(法国著名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巴赫(法国著名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代表作品有《d小调托卡塔及赋格》《平均律》《哥德堡变奏曲》《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古组曲》等);舒伯特(被誉为歌剧之王,代表作品有《摇篮曲》《圣母颂》《菩提树》《小夜曲》等);李斯特(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创新了钢琴演奏技法,并创作了《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柴可夫斯基(代表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这些伟大的音乐艺术家,以他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才华,为钢琴在作曲、独奏、和声、交响乐、乃至室内外乐的全方位适用性创造了无尽的音乐文化财富,使得钢琴在技术发展、人才培养、理论构建、音乐创作、赛事组织乃至商业运营等诸多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
钢琴的发展与欧洲文艺复兴尤其是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密切相关,正是因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制造技术的革新,使得钢琴的生产线引入和工业化的推进降低了钢琴的制造成本,进而扩大了市场。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的繁荣,尤其是中产阶级的兴起,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财富基础,过去在皇家及贵族圈中的钢琴,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这一时期对钢琴的需求迅速增加,钢琴成为了许多家庭渴望拥有的奢侈品。随着工业革命而导致的城市化进程,令欧洲主要城市更加兼具文化中心的功能,人们纷纷迁往城市生活工作,城市逐渐成为文化活动的中心,而钢琴则成为家庭娱乐的核心,钢琴普遍出现在中产阶级家庭中,并迅速成为社交聚会和音乐表达的焦点。工业革命推动了多个领域的设计和建造创新,其中也包括乐器制造。钢琴制造采用了新的材料和生产技术,改进了乐器的音质、耐用性和价格,使其更受欢迎,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购置钢琴,学习弹奏钢琴的人数也大幅增加,随之而来的是音乐教育的全面扩展,从而提升了人们对于音乐作为教育和文化不可或缺内容的认知。
总体而言,工业革命在钢琴的普及和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经济变革、技术创新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共同促使钢琴在这个变革时期融入西方文化。由于钢琴适应了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它终于成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方音乐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组成。
文艺复兴对欧洲文化、科技和艺术的整体氛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音乐和乐器创新奠定了基础。文艺复兴时期见证了西方文学、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形式的繁荣。艺术家们追求创新和个性,这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启发作用。音乐和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某种程度上促使了更广泛的音乐表达方式,最终也影响了钢琴音乐的发展。文艺复兴是西方音乐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声乐和器乐方面,人们热衷于尝试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虽然当时的键盘乐器主要是羽管键琴等,但这一时期的音乐创新为未来的钢琴音乐奠定了基础。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和变革,钢琴在音色上优美动人、音量上层次分明、音域上极致宽广、表现力上丰富多彩,基本能够实现和满足作曲家的创作需求,也让演奏家得以更充分地展现对作品的理解和个性化的演奏技巧。
就在钢琴向成熟期迈进的时候,也正是中国的明王朝时期。古琴经历了先秦时期的思绪构建和两汉魏晋南北朝漫长的文化充实,再到唐宋两朝的技术完善,尤其是其间北宋徽宗时期的“官家制琴”及道家思想的洗礼,更兼随着制版和印刷术的成熟,于是在明初这个历史时期诞生了第一部由朱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即宁王)编著的古琴谱集《神奇秘谱》,自此开启了古琴的谱集时代。与此同时古琴的理论专著也日益增多,这其中著名的就有徐上瀛的《溪山琴况》,进而形成了愈发完备的琴学理论研究和成果总结,使古琴无论是琴制琴材、斫制工艺、曲目修整、演奏技术、思想体系和学术研究,都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古琴的主流思想愈发倾向于“中正平和、清微淡远”,古琴的斫制也更加强调“九德”,从而趋同于北宋朱长文《琴史》中所表达的理想诉求,使古琴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终于完备了自己“琴学理论”体系。
随着琴谱的增多,古琴减字谱的相对规制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逐渐统一起来。关于古琴的记谱方式,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是采用“文字谱”,藏于日本神光院的古琴曲《幽兰》,是唐代的手抄本,是梁代丘明的传谱,这也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唯一的古琴文字谱。
而古琴“减字谱”的出现,主流观点由唐末琴家曹柔创立的。减字谱又称指法谱,古代中国古琴常用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且一直沿用至今。这种囊括古琴音乐基本要素的记谱方式,对于保存古琴传统的演奏技法,比较准确地表现古曲的情致和传承体系有其独到之处。
从中唐经宋元明清各代至今,由于各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审美学趣味与古琴演奏技法存在差异,也使古琴减字谱产生了种种变化,大致说来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即中唐时初从文字谱中脱胎出来,之后是晚唐至两宋的发展期,其术语进一步简化,最后到达宋末至明清的成熟期,此期可以宋末《事林广记》、明中叶《松弦馆琴谱》、清初《五知斋琴谱》与清末《琴学入门》各谱为代表。总的倾向是,各种术语进一步规范化,左手指法得到发展,开始出现点板的要求。
与此同时,大约在明朝万历二十八年,由大西洋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钢琴带到了中国(《续通考》记载)。至清代的康熙十二年(1673年),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进京觐见皇帝,并成为康熙帝的音乐老师,专门教授康熙帝西方乐理和古钢琴,所以康熙帝或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习弹钢琴的皇帝。此外,康熙帝也曾向汉大臣学习古琴,并命人按照明代《梧冈琴谱》手抄成满汉文合璧本的《琴谱》(部分现存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4]
到了清乾隆年间,乾隆帝和他的祖父一样对西洋乐很感兴趣,他邀请一些传教士来到宫中,对闲置了70多年的各种西洋乐器予以分类,并且对破损的乐器进行修理。乾隆帝曾在畅春园的渊鉴斋内放置的一台钢琴上,将中国古琴曲《普庵咒》用钢琴弹奏演绎,乾隆十五年前后,乾隆还组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约14人组成的小型乐西洋管弦乐队,以演奏室内乐为主。在乐器的配置上,除了有钢琴,还有小提琴、大提琴、象牙竖笛、吉他等多种西洋乐器。在乾隆帝之后,这些西洋乐器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被奏响。直到清朝末年,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它们才再一次获得了皇家的青睐,因为光绪帝就是一位极其热爱音乐的皇帝。他喜欢抚弄各类乐器,甚至可以在钢琴上弹奏华尔兹舞曲。纵观唐、宋、元、金、明、清时期,始终不乏喜欢和能弹奏古琴的皇帝,而清朝自康雍乾三代之后古琴在清代才逐漸显现了颓势。
今天,当我们思考音乐美学问题的时候,是否会想到古琴和钢琴这两件在中西方文化特别是音乐艺术中,地位极具相同性和差异化的乐器,它们之间有着这样神奇的平行轨迹,这也无形中揭示着中西方基于各自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文化差异,又在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逻辑上有着莫名的关联,仿佛冥冥中有一根丝线将文化的脉络串联起来。可见,音乐审美与民族融合、历史发展、宗教信仰、科技进步诸多因素息息相关,正如黑格尔《美学》中所阐述的著名论述,其一:“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仍有余温”,其二:“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其三:“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