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如画乐含情

2024-05-11 06:03张昭
乐器 2024年4期
关键词:小景滑音山村

张昭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邵雍所作《山村咏怀》中有如下描述:“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看似简单的“十个数字”,却恰是诗词的妙境之处。诗人将诗词艺术与自然风光有机结合,情景相互交融,体现了诗人物我永恒的哲学思想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众多二胡作品中,以自然风光为创作灵感,借景抒情的乐曲屡见不鲜。如《江南春色》《山村小景》《椰岛风情》等,都体现出作者对祖国秀丽山川的无限赞美和喜爱之情。其中,陈耀星先生1983年创作的《山村小景》一曲,以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新爽朗的旋律线条,生动活泼的音乐语汇,描绘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山村水墨画。在二胡小型作品中,是一首难得的佳作,深受专业二胡工作者和业余二胡爱好者的喜爱。

乐曲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有其独特之处。①篇幅体裁短小精悍,易于学习;②旋律线条优美流畅,深入人心;③艺术表现虚实相间,气韵生动;④讴歌赞美生命韵律,意境深远。本文将从“线条”“气韵”“意境”三方面入手,围绕乐曲的旋律特点、艺术处理、审美特点展开分析,力求探索音乐艺术与人文情怀的关系。

一、旋律线条,以情动人

中国的绘画、书法、雕刻、舞蹈、歌唱等艺术形式,都特别注重线条的流动感,器乐更是如此。二胡作为民族弓弦乐器的一种,与生俱来拥有着“线条的美”,音符在琴弓之间不断衍生出无穷的生命力。那近似人声的乐音,时而婉转优美,时而圆润浑厚,更易于表达出人们内心的情感,被人们所接受。旋律线条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更是一种内在节奏的有机联系。二胡教育家张慧元教授说过:“二胡是以展现旋律为主的传统乐器,不论是传统音乐或是新(近现代)音乐作品,旋律总是合理地置于作品的不同形态之中,有机组合,形成相互表现的动态机制。”

1.旋律与节奏

《山村小景》这首乐曲慢板唯美悠扬,快板酣畅淋漓,全曲结构紧凑,一气呵成。呈现出A-B-A(慢-快-慢)的三段体曲式结构。

A段:主题在引子的起呈下“娓娓道来”,整段旋律起承转合,如诗如画,给人亲切、质朴之感。那些具有山东地方色彩的旋律语汇和丰富变化的节奏律动,能激发演奏者的内在情感。

“音乐中的节奏不仅是一个代表时间关系的范畴,而且还是一个乐曲表现力的范畴,从广义上讲,节奏还是一个表示崇高形象和艺术形式的范畴。”①

第一个“A”音,用泛音演奏,如清晨的露珠一样晶莹剔透。第二拍要结合附点时值的律动,演奏出 “幽默俏皮”之感。

本段蕴含的附点音符、切分节奏以及跨节弓等,为旋律的动感和音乐个性的表达,起到了重音倒置的作用。

因此,想要勾勒出旋律线条的形态之美,必须要深入到节奏律动的脉搏中去,这样演奏出的音乐才能更立体,更有层次感。儒家哲学的“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说明了中国音乐的部分准确度来源于节奏。

2.旋律与节奏、速度、音乐情绪的关系

“当某种情绪色彩被注入音乐之中时,在这种情绪色彩显示出一定表现力的同时,速度和节奏与演奏者塑造音乐形象的过程直接相关。如果诠释者能够准确地把握住它,那他就能自如地演奏音乐作品;如果他不能把握住它,他所诠释的音乐作品的艺术思想可能会变得异常,有时甚至会被完全扭曲。”②

如果说A段是一杯淡茶,让人回味无穷,那么B段就是一杯浓茶,浓浓的味道唤醒了演奏者的艺术激情。

B段是欢快、愉悦的小快板。要想演奏出轻松愉快的旋律特点,就必须对节奏型的特点进行分析处理,紧密联系作品思想和音乐风格,达到演奏技法和音乐风格的完美统一。

为了增强旋律风格色彩,作曲家恰到好处地运用“切把”演奏手法,为小三度垫指滑音和三度移指滑音技法,奠定了音准的稳定性。

3.风格性旋律演奏手法

地方戏曲和民歌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部分优秀的二胡作品离不开地方戏曲的滋养。戏曲音乐沁透着地域文化的“韵味”。二胡一直作为戏曲唱腔的伴奏乐器,随着跌宕起伏的唱段旋律,配合丰富的演奏手法,与唱腔完美融合。《山村小景》的快板段,就借鉴了板胡和坠胡的演奏手法。如二、四指小三度墊指滑音,一指内弦小三度移指滑音,体现了作曲家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功底。

运用“甩头弓”的演奏手法,极为巧妙地将乐曲律动转换成“强拍弱奏,弱拍强奏”。

擞音,是民族乐器演奏不可缺少的手法。即在本位音的前或后加进一个级进的、极短而不明显的辅助装饰音,记写在音符正上方即为“擞音”。③

“”标记为“前下单擞音”,又叫“透音”或“垫音”,在本音之前增加一个下二度的辅助装饰音。如:

谱例中,擞音出现在弱拍,这种演奏法常见于戏曲音乐的伴奏中。演奏时,左手手指不离弦,运用“重音倒置”的拉弓力度把擞音“带”出来。这样的演奏效果,为音乐旋律增添了活力和趣味。

B段过后,主题再现,速度上采用“快拉慢奏”的手法,突出旋律的起伏感,展现了小山村一派生机勃勃的情景,表达出作曲家对祖国秀丽山河的深切赞美之情。

二、虚实相间,气韵生动

中国古人对艺术往往表达着无限的空间感,探寻宇宙中生命的自由。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静。”庄子曰:“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在广袤的宇宙空间里,动与静、虚与实、阴与阳幻化成了永恒的气韵。

(一)音乐中的空间意识

音乐是流动的艺术,乐曲的层次与结构,丰富充实了演奏者的心理活动,使演奏者在技法的运用上更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空间感。二胡的演奏艺术,恰恰在两根琴弦之间,凝聚了阴阳二弦之道、虚实之境,那些最具特色的艺术装饰音手法,是二胡表现力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乐曲的引子由乐队演奏完成,旋律色彩由远及近,引出主题。

A段:开始的两小节由高音区“A”音下行至中音区“A”音,运用八度旋律下行,营造一种恬美、舒畅、轻松的氛围。

演奏时注意两点:

1.泛音要演奏得“晶莹剔透”,富有弹性,左手手指按在“A”的泛音位置,配合右手起弓时的音头,让音乐有“清水出芙蓉”的美感。

2.附点音符要抓住节奏重点,表现出灵动的音乐效果。紧接着出现了三次七度上行的旋律进行,为音乐增添了活泼、俏皮的感覺。

演奏时体会:

1.内外换弦的连贯性。

2.换把的分寸,既不能拖泥带水,又不能动作生硬,要体会自然的“直上直下”,突出旋律的“韵”味。

3.在内外换把时,需感受到气息的流动。

4.张力的体现。

乐曲所表现得生动鲜活,能引起演奏者和听众的共鸣,而这种共鸣,正是由于旋律虚实相间的特点,使演奏内在张力发生了变化。

第9~16小节,富有更加浓郁的山东地方风味和戏曲色彩。节奏型的变化、演奏技法的丰富、八度的跳跃、变化音的加入,给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的村庄增添了人们生活情趣的景色。

谱例中,用一指小三度滑音;  顿弓演奏,演奏成;空拍后,垫指滑音,  演奏效果为,用二、四指快速垫指滑音,整体演奏富有弹性,突出对比和张力感。顿弓与跨节弓演奏手法相结合,传达出淳朴风趣的音乐形象。在这短短几小节里,旋律走向以及处理手法瞬间给人带来“始料未及”的新鲜感,使听众欣赏之余久久不能忘怀。

A段反复之后为问答式的对话乐句,是主题旋律的补充,与乐队的一呼一应,好似拉家常,增强了乐曲的喜悦感和亲切感。

独奏与伴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对话,丰富了旋律色彩,音乐形象也更为立体。整个乐段在“D”上结束,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意韵悠长,意犹未尽之感。

(二)气韵在演奏中的体现

B段(快板段落)呈现出了锣鼓喧天的喜庆场面,与A段亲切婉转的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段凝练了作者对山东地域风格特色的把握,从速度、线条、层次、演奏技法等都经过用心打磨,创作出了独具个性的音乐语汇,流露出作曲家兴奋、激动、愉快、喜悦之情。

演奏这段小快板时,要沉住“气”留住“韵”,才能体现“生动”。气,气息,心中有感而发;韵,韵律,在节奏中展现独具个性的生命状态。古代书画家解释“气韵”为:“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艺术家要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取出对象的要点,同时在创造形象时又要隐去自己的笔记,不使欣赏者看出自己的技巧。这样把自我融化在对象里,突出对象的有代表性的方面,就成功塑造为典型的形象了。这样的形象就能让欣赏者有丰富的想象余地。”④

B段开始的几小节,要有饱满的热情和兴奋的演奏状态,爆发力、弹性、颗粒性都要具备,尤其是演奏快板前8小节时,力度保持f强奏状态,十六分音符弓速要快,弓段要短,音符干净利落。左手的滑音技巧要结合弓段、弓速的变化,恰到好处地完成风格性的演奏,双手掌握好松紧结合的分寸,既不能相互添乱,又不能索然无味,重点在两手配合上下功夫。当所有艺术处理融入到音乐的韵律中时,装饰手法幻化成了音乐形象,“自然生动”的气韵就流露出来了。从本段的第17~28小节为紧拉慢唱的乐句,弓段舒展开,力度饱满有韧性,展示出抒情宽广的音乐形象。整个B段反复一次,演奏时注意:演奏情绪、速度、强弱虚实、揉弦、滑音、弓段弓速、重音等,要有对比和变化,避免相同的处理所带来的审美疲劳。

B段的旋律特点,并非激情满满、一快到底,而是在旋律间不仅有“骨”,还有“风”。不仅有变换的色彩、丰富的层次和曲式结构,还有感人至深的民族情怀和家国情怀。“风”是民族性的,是扎根民族血液的一种艺术情怀。

当A部主题再现时,音乐情绪宽广流畅。与第一部分主题演奏对比,音质要更为实在,多用全弓演奏,揉弦幅度和压力也适当增强,力度要保持。

作曲家通过山村小景,来体现中国农村的美;由小见大,由微观到宏观,感受“一花一世界”的美好。正如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仅仅一扇窗、一道门,却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给人以无限的空间感。因此,演奏这首乐曲,要抓住“小”的灵气和灵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此来感受自然界中生机勃勃的韵律。

三、艺术意境的审美特点及形成

(一)意境

所谓意境,指的就是心境,是心感于物而动,从而外化出的独特的意象。自然景物为实,投射在艺术家内心的景物为虚,以手运心,虚实交互,达到“游心之所在”的境界。

“艺术家要模仿自然,并不是真去刻画那自然的表面形式,乃是直接去体会自然的精神,感觉那自然凭借物质以表现万象的过程,然后以自己的精神、理想情绪、感觉意志,贯注到物质里面制作万形,使物质而精神化。”⑤正如民族音乐家、教育家、乐器改革家刘天华大师以“抱朴含真,陶然自乐”的高尚情操,为民族音乐的崛起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抱朴含真”是严谨的学术境界,那么“陶然自乐”就是超越自我的艺术境界。又如书画家董其昌所云:“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此画之诀也。”

(二)创作意境的基础条件

意境的创造,不是凭空想来的,而是艺术家通过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传播美的过程。这其中,艺术家要有高尚的人格涵养,渊博的学识,深厚的艺术功底,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艺术追求的“真”与“诚”。

《山村小景》一曲,小巧而不失大气,活泼而不失稳重,寓意深远。整首作品都呈现出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感,极具新意和时代气息。如今,此曲久演不衰,深受广大二胡演奏者和广大听众的喜爱。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尚的人格情操

高尚的人格情操包括:人格的涵养,高尚的思想,渊博的学识,深厚的艺术功底。陈耀星先生不仅在二胡上有高深的造诣,还精通三弦、古筝、笛、箫、琵琶等多种民族乐器,有着丰富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积淀。为二胡艺术创作提供了条件。

2.在生活中积累,在实践中创造

作为军旅艺术家的陈耀星,参加过抗美援越的战斗,经历过战火的硝烟和生死的考验;感受过战友为保卫祖国壮烈牺牲的瞬间;更体验过部队生活的艰苦和训练场上的磨练。这些真实的生活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素材。陈耀星先生创作的作品大致分为两类:(1)歌颂解放军战士的军旅作品:如《陕北抒怀》《战马奔腾》《追猎》《发射场上》等;(2)赞美祖国大好山河的作品:如《山村小景》《水乡欢歌》《春绿江南》《桃花渡过》(改编)等。《山村小景》是陈耀星先生1983年下部队演出时,途径山东及安徽交界处的一个小山村,有感于山村秀丽风光和当地人们朴实的性格,一气呵成,创作完成的。

优秀的音乐作品是经得起时代的洗礼和考验的,是人们在艺术实践中的结晶。古人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可见,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深入艺术的核心, 抓住“生活的本质”,才能传达出人生最深的意义。

3.挖掘艺术特性,开拓创新

二胡演奏发展离不开优秀作品的推动,更离不开演奏者的二度创作。

集演奏和作曲于一身的陈耀星先生,在创作领域不断探索,创造并发展了“连顿弓”“大击弓”“弹轮弓”“弹节弓”“快速双弦抖弓”“外拨弦”“左手拨弦”“右手弹轮”“伪泛音”等新技法。在他的作品中,这些独创性的演奏技法屡见不鲜,与音乐旋律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山村小景》的演奏手法多以表现旋律韵味为主,如滑音(快速移指滑音和三度垫指滑音)、揉弦(压揉)、指法(切把演奏)、弓法(甩头弓)等,让人听上去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演奏者要深刻体会作品思想,挖掘演奏技法特点,熟练掌握演奏规律,以不同的视角,来展现乐曲的意境。

4.深入生活,贴近群众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不能脱离生活,脱离大众。

陈耀星先生多年的职业演奏生涯,让他的作品既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有喜闻乐见的群众基础,都能力图雅俗共赏。首先,作品题材贴近百姓生活,乐曲内容积极向上,振奋人心,能与观众产生共鸣;其次,他所创作的作品多以中小型为主,适合走进群众,接地气,易于二胡演奏传播和普及;最后,作品以民族民间地方色彩风格为基调,加以提炼和创新,达到学术性和趣味性的完美统一,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对二胡艺术的发扬起到应有的作用。

因此,想要传达出音乐作品的意境,需要有丰富的阅历,良好的审美能力,坚韧不拔的毅力、干一行爱一行的热情以及敢于创造的魄力。

刘天华创作的《月夜》《空山鸟语》从古典文学和诗词的韵律中寻得灵感。同样,《山村小景》这首乐曲,结合了中国美学的审美思想,将情、景、音、画、意、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仿佛乐中有诗,诗中有景,此乃“妙境”。

四、结语

笔者从美学的视角浅谈《山村小景》这首二胡作品,是为了给学习者多一些美学思路和想象空间,对于学习其它同类作品,或许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胡艺术的发展需要二胡工作者们紧紧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在艺术之路上努力拼搏敢于挖掘,创作出更多、更美的优秀二胡作品,培养出更多优秀二胡人才,为壮大我国民族音乐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①【俄】根纳季.齐平 著《音乐活动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②【俄】根纳季.齐平 著《音乐活动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③陈耀星《浅谈二胡演奏》湖南教育出版社\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④宗白华别集《美从何处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⑤宗白华别集《美从何处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參考文献:

[1]陈耀星:《战马奔腾——陈耀星二胡曲创作集》,湖南教育出版社,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4.

[2]宗白华:《宗白华别集——美从何处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根纳季.齐平:《音乐活动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焦东建、董茉莉 译,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小景滑音山村
春节小景
——丰子恺漫画作品欣赏
山村日出
生命的源泉
——趵突小景
林中小景
声乐演唱中的“滑音”技术探讨
民族声乐演唱中“滑音”的技术与应用
山村一天一个样
二胡独奏曲《姑苏春晓》中滑音的运用研究(下)
板胡演奏垫指滑音技术探微
春日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