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歌曲《青玉案·元夕》 的风格及演唱阐述

2024-05-11 06:03王润格
乐器 2024年4期
关键词:境界意境

王润格

摘要:《青玉案·元夕》是一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词由辛弃疾创作于南宋淳熙元年,曲由当代作曲家李砚所作,其具有精炼的词语、高深的意境以及丰富的内涵,而风格奠定了一首作品的基调,所以在演唱中对风格的把握尤其重要,掌握好该作品的“柔美”风格在演唱中会营造出更深的意境,让听众深入地走进作品,并体会到其中的美感。演唱者可以从词意、创作背景以及和声走向等方面来剖析该作品,通过各个方面对作品的剖析,才能够向听众呈现出更好的作品,在深入了解作品的基础上呈现出来的作品是有深度有内涵的,更是能触人心弦的。

关键词:柔美风格  意境  境界

一、曲式分析

《青玉案·元夕》是一首运用中国古诗词为歌词,采用了现代的作曲技法而创作的艺术歌曲,运用偏现代化的和声走向,这种特殊的创作手法展现出了作品獨特的韵味。该音乐作品结构为单二部曲式,由前奏、A、B、连接、A'、过渡和B'构成,全曲共59小节,柔板慢速,整首作品抒情柔美,主调为A大调,4/4拍。

前奏(1~5小节):主要采用了三声部的复调织体,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相呼应,中声部则是加入织体厚度,进而使和声色彩浓厚,第五小节左手采用和弦分解的织体形式引入主题A。接着由弱起进入到主题部分A(6~14小节),主题由a(6~9小节)和a'(10~14小节)两个乐句构成,是非方整性结构,旋律声部采用动力性强的大切分节奏,伴奏则是采用分解和弦的形式,使独唱和伴奏配合得相得益彰,在调式调性方面主要以A大调为主,从第12小节开始随着钢琴力度的加强而加强了歌曲的情绪,将歌曲推进了高潮。

B乐段(15~24小节):该段由b(15~18小节)、c(19~24小节)两个乐句构成,为非方整性结构,此时在旋律上大量使用切分节奏,在钢琴织体上更加复杂化的情况下,进入到了歌曲的高潮部分。接着加入两小节行板速度的连接(25~26小节),钢琴的右手是连续往上的切分节奏,而左手是连续向下的十六分音符,一上一下的相互配合将音乐的情绪不断向前推进。

A'乐段(27~35小节):该部分回到了主歌部分,左手使用十六分音符,通过对伴奏织体的改变使音乐进一步推向高点,使得旋律更为坚定。随后进入到过渡(36~44小节):该部分为全曲的高潮部分,衬词“啊”重复运用了五次,旋律上依次向上推进,此处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将情绪推向顶峰。

B'乐段(45~59小节):此时速度又从“行板”变成了“柔板”,在第55、56小节中还加入了六连音,像是对前面主题音乐的回顾,最后结束在主调主和弦上结束全曲。

二、演唱阐释

(一)作品内涵:高洁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提道:[1]“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第三境界”为辛弃疾所作的《青玉案·元夕》,在经历了许多坎坷之后才能发现自己一直寻找的结果,看待事情的角度已经得到了升华,提高到了另一种境界,就像是能看到他人看不到的“灯火阑珊处”一样,可见古诗词对高深意境的表达力,运用精简的语言就足以。

在演唱《青玉案·元夕》这首作品时,我们不仅要理解它的字面意思,更是要读懂词人内心灵魂之处,整首作品看似是在说词人寻找自己心仪的女子,实际上则是体现出词人政治失意后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在嘈杂的元宵节独自幽怜,“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夜鱼龙舞。”这些都是描写元宵佳节繁华热闹的场面,在演唱时就像是在陈述一件事情一样娓娓道来,此处应用平稳柔和的情绪去演唱,给听众营造出一副唯美的画卷,其旋律走向是螺旋式上升的,此起彼伏,一句比一句更强,此时我们可以带入画面感,想象千树的繁花、漫天星雨般的烟火,目光由近景逐渐向远方看去,仿佛置身于元宵节繁华热闹的街巷中,不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层次感的画面,逐渐地推动乐曲的进行。“娥儿雪柳黄金缕,……众里寻他千百度”这里的旋律走向是不断向上的,所以情绪也该跟着更加激动,演唱时要更加饱满,逐渐将词人内心的情绪抒发出来,在“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时逐渐升华,好像大彻大悟般地读懂自己的内心,看到了别人所看不到的“那人”,体现出了自己不同流合污的独特。第二乐段跟第一乐段的歌词完全一致,但情绪要更加激动才不会给听众造成审美疲劳,过渡乐段中的五个“啊”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好像是词人辛弃疾满腹才华却恨无用武之地的呐喊,又像是辛弃疾对统治阶级的质问,前两个“啊”更多地带上叹息的感觉去唱,后三个“啊”上支点的位置逐渐变高,声音要更加扎实,层层递进中到达全曲的高潮,在最高音时气息不断地流动后强收,停顿两拍给人回味的余地,接着又将歌曲向上推,情绪上继续推进,使得饱满的情绪抒发出来。最后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重复了一遍,唱这两句时要把声音的方向往远处递,眼神往高、往远处望,流露出词人孤芳自赏的情绪,第二句要比第一句更弱更远,像是词人心中满腔的壮志已经无法实现了,那种无奈感油然而生,与自己的理想渐行渐远,呈现出一种萧瑟落寞的美感(见谱例1)。

由此可见,[2]要读懂其中所蕴含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做到情感塑造,这首作品的核心就是其表达的境界,不只是看事物的表面,而是去体会其内涵,使人的境界得到升华,并且在抒发内心情感时需把握住作品柔美而婉转的基调。我们演唱时可以从眼神或者是肢体上帮助我们传递情感,眼神流动起来,但抒发词人内心的情感时不需要很夸张的肢体动作。古曲中蕴含着文人雅客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我们需要在演唱中要运用自身的感悟去表达出古人的情怀和思想。

(二)咬字吐字

咬字吐字分为字头、字腹和字尾三部分,字头就是我们所说的声母,而韵母由字腹和字尾构成,字腹也就是韵腹,主要由元音构成,是较为重要的部分,通过调节舌位和唇的形状来发出不同的元音,字尾也称韵尾,是韵腹后的元音或辅音,我们常说的归韵就是从声母归到韵母上,分为三步,首先从声母开始,之后经过韵腹,最后到达韵尾。

如“夜(ye)”字从声母“y”归韵到元音“e”上,我们需要将声母吐出来之后迅速将“e”的尾音咬准,古人常运用“夜”来营造氛围,作曲家也将“夜”字作为这一句情绪的顶点,元音“e”的嘴型较扁,可以在演唱时将口内的空间增大,软腭变得更加积极,从而使得声音更加饱满圆润,而“放(fang)”字是从“f”归到了“ang”上,“f”为清辅音,首先将口腔封闭,使用气流推动突破闭合,发音十分短促,“ang”为后鼻音,要运用鼻腔去完成后鼻音,“千(qian)”字从声母“q”经过韵腹“i”,最后归韵落在韵尾“an”上,韵尾起到收尾的作用,让听众听清最后的“an”,“树(shu)”字是从翘舌音“sh”归韵到韵母“u”上,在演唱的过程中既要保持固定好撮口音“u”的口型,又要保证口腔里有足够的空间,作品大量运用到元音“u”,例如“树”“雨”“路”“舞”这些字作为每句的长音,所以我们既要固定好撮口音的口型又不能太僵硬。

中国戏曲常说“千斤道白三两唱”,由此可见“道白”的分量是极其重要的,[3]声乐是一门将音乐与语言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在演唱过程中运用抑扬顿挫的语感能加大作品的感染力,咬字、吐字十分讲究,其重点是“归韵”,需要不断从声母转换到韵母上,最后归到韵尾上才算完全归韵。在古曲的演唱中咬字、吐字就更为重要了,词本身篇幅短而精炼,其中蕴含着词人丰富的情感,这就需要我们在演唱中咬字、吐字清晰才能更好地表达其中的内涵。

(三)气息

在声乐演唱中我们通常运用到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方法进行气息练习,[4]在歌唱中气息是发出声音的基础,更是歌唱的动力,不论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气息的运用都是十分关键的。气息分为“吸”和“呼”,吸气时后腰和两肋的状态是扩张的,吸气时不能太浅,需要“气沉丹田”,人们常说的气沉丹田并不是正真的将气吸到丹田,因为我们只能把气吸到肺里,气沉丹田其真正的用意是让我们想象把气吸到丹田也就是腹腔里,气息深了,横膈膜才会更加富有张力与支撑力,形成一个对抗的力量,使得我们的声音更加的有力。吸好气之后需要保持住后腰和两肋的状态,不能迅速松弛将气吐完,要控制住均匀地将气吐出来,在歌唱时需要用到积极饱满的气息,像一个支持我们唱歌时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样。气息的运用主要有快吸快呼、快吸慢呼、慢吸慢呼和慢吸快呼等,在演唱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方法。

《青玉案·元夕》在“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夜鱼龙舞”中,使用慢吸慢呼的方式,像是在陈述一段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气息需稳稳地支撑住,在“夜”字时将气息缓缓推动,让这个五度的跨越有一个更好的过渡,“树”字可以使用由强渐弱的技巧使作品更加富有韵味,[5]渐弱需要把握好对气息的控制,气息既要给足又不能太猛,后腰和两肋要支撑住。“舞”字之后整个旋律逐渐向上走,作为过渡“舞”字需要把情绪渲染起来,用渐强的技巧去演唱,气息在运行中逐渐加深,腹部的支点逐渐向下沉,氣息也要更加流动,“娥尔雪柳黄金缕……千百度”的旋律是在高音上完成的,需要十分饱满的气息,并且要加入“叹息”的感觉去唱,使气息“沉”下来,会让声音更加通畅,这一段的气息需要既“深”又“稳”。36~44小节是全曲高潮部分,其中唱五个“啊”字时我们的气息要更加饱满,运用快吸慢呼的呼吸方法,将这一系列的长音逐渐将情绪往前推,像是一个接一个的浪花,不断地推向高潮,气息的走向也是越来越深,前两个“啊”更多地是带着“叹息”的感觉去唱,从第三个“啊”开始逐渐坚定,气息逐渐加快流动,高达最高音时,气息的方向不断向下沉,搭上气息找到胸腔和头腔共鸣,饱满的气息让声音更具爆发力(见谱例2)。

最后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处的音量不需要很大但需要更加平稳饱满的气息,不能因为情绪而将气息泄掉,“处”字运用渐弱的演唱技巧,渐弱的演唱技巧完全依靠气息控制,需要饱满的气息去逐渐增强其流动力,需要配合高位置的头腔共鸣和两肋扩张的积极状态去完成。

综上所述,[6]气息十分重要,是歌唱的源泉,也是支撑我们处理作品的基础,流动饱满的气息能更好地支撑演唱,为演唱者的演唱提供充足的动力,运用得好的气息会带动歌唱者的情绪进而更好地塑造作品,将听众带入到情绪中。

结语

通过《青玉案·元夕》这首作品的学习能加深我们对古诗词的了解,体会到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魅力。声乐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其综合了演唱技巧以及舞台表演等各个方面,深入地了解作品、进行曲式分析和剖析词人的创作能让我们更好地塑造一首作品。

古诗词艺术歌曲中蕴含着文人墨客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在学习这首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去理解词中蕴含的情感,继承发扬古人留下的财富,在演唱中更重要地是要体现出一种思想境界,把握词人所想表达的情感,最终在演唱这首作品时能向听众传递词人的思想,类似作品如《阳关三叠》《如梦令》《凤求凰》等,其中蕴含着中华文化当中独特的含蓄美,对它的学习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让古诗词经过漫长的岁月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张金平.人生三境界[J].现代养生.2014(5):49-50.

[2]张瑞红.“意境”理论下民族声乐审美研究[J]. 音乐创作.2017(6):131-133.

[3]张晋红.浅谈歌唱中的咬字,吐字[J].戏友.2000(3):69.

[4]齐小凤.论声乐演唱中气息的运用与训练[J].戏剧之家.2021(8):79-80.

[5]程新丽.声乐演唱中气息的运用与训练[J].艺术家.2021(11):111-112.

[6]鲍璐璐,孙丹.气息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及训练方法[J]. 戏剧之家.2023(12):112-114.

猜你喜欢
境界意境
情融意境韵含美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品“境界”
中國畫的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爱的境界
慎独的境界
养生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