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古琴热持续升温,国内各大博物馆也不失时机地推出馆藏古琴对外展示,不仅让热爱古琴的人们一睹名琴真容,也让传统文物“活”了起来。从2023年11月28日起,故宫博物院推出了第二期“大圣遗音——古琴文化展”,吸引了众多的古琴爱好者。本期刊登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孙召华撰写的有关这次展览的文章,以飨读者。
“大圣遗音——古琴文化展”第二期于故宫的钟粹宫正式对观众开放。本期展览策划构思有两个要点。一是,既为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古琴展,就应体现故宫博物院建基于明清皇宫及其收藏基础之上的特色,展示古琴在明清宫廷中的功能以及明清帝王对古琴的关注、鉴藏,不能类同于其他博物馆或艺术机构举办的古琴展;二是,古琴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独具民族特色的乐器,就不应停留在简单展示古琴之形的晾宝式展览的水平上,而应充分挖掘古琴的文化价值,呈现古琴所积淀的中华民族先民的情感、志趣和哲思。
本期展览,仍依托钟粹宫的古建格局,分为正殿、后殿两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同时辅之于配殿中琴式琴谱图版介绍和斫琴材料及工艺流程的背景知识。
一、古琴与明清紫禁城
钟粹宫正殿展厅单元主题为“古琴与明清紫禁城”,首先集中展示明清宫廷及故宫博物院所藏历代名琴,毕竟古琴文化是附丽于古琴之形的。故宫现藏古琴八十八张,自盛唐迄晚清,年代序列完整,佳器列陈,可以较为完整地反映古琴的发展历史。唐琴是现存最古老的传世古琴,全世界已知唐琴仅十余张,而故宫就藏有四张,其中有被誉为“稀世鸿宝”的九霄环佩琴、大圣遗音琴、玉玲珑琴和飞泉琴。
本次展出的飞泉琴(图1),连珠式,晚唐雷氏琴,杉木斫,鹿角灰胎,髹栗壳色漆,有大块朱漆修补,蛇腹间冰纹断。龙池上方刻草书琴名“飞泉”,下方篆书“玉振”方印,两侧篆书琴铭“高山玉溜,空谷金声。至人珍玩,哲士亲清。达舒蕴志,穷适幽情。天地中和,万物咸亨”,表征了此琴音色可与高山流水、金钟玉磬的清脆之声相媲美。飞泉琴原为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弟子山西平陆程子容以重金收藏,1945年夏经管先生亲手修理,1979年程先生捐献给国家,由国家文物局拨交故宫收藏,至今仍完好光灿。宋琴是古琴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阶段,至宋代琴体由浑厚圆拱而渐趋方扁,琴尾肩宽度之比缩小,至南宋尤显。本次展出的海月清辉琴,仲尼式,整体方正、扁窄,稍短小,暗合宋人婉约雅致的时代审美趣味。此琴为清宫旧藏,龙池下方刻“乾隆御府珍藏”方印,龙池左右直至雁足间刻有梁诗正等七位乾隆朝著名词臣的琴铭,填以五色,颇显富丽,借伯牙随成连至蓬莱仙岛感自然移情而开悟的典故,诠释了琴名“海月清辉”的精义和此琴的音色之美。
元朝享祚不长,元琴存世数量亦不多,而清宫旧藏有两张斫琴大师朱致远的琴,可谓珍贵。本次展出的这一张(图2),仲尼式,桐木斫,鹿角灰胎,髹黑漆,冰纹间牛毛断,紫檀岳尾,金徽玉轸,有腹款“赤城朱致远制”,更是制作精良、法度森严,整器秀美停匀、臻于完美。众多院藏明琴之中,本次特意展出焦林听雨琴,一则“蕉叶式”为明代新出现的琴式,琴式取象蕉葉,完美成型殊为不易,而此琴可谓蕉叶式琴的标准器;一则此琴与清宫关系匪浅,此琴曾为乾隆帝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所有,他书法造诣极高,因获御赐晋陆机真迹《平复贴》而名其书屋为“怡晋斋”,自号“怡晋斋主人”。清琴之中,本次独选万壑松涛琴予以展出,同样有两个考虑,一则此琴凤沼左侧有“臣涂居仁恭进”款,为清初斫琴名家江西涂氏精心制作、恭献给皇帝之物;一则琴名“万壑松涛”及琴铭、刻印,均可呈现此次策展的要旨。
除此五张历代名琴之外,本次还特意展出了两张观赏琴,铜琴、石琴各一张。这两张琴均为明朝制作,明清宫廷旧藏。石琴,仲尼式,为上下两块青石相扣而成,鸡翅木轸足,徽位挖有浅圆坑,虽为石材制作但其形制与漆琴一样中规中矩。石琴以其坚实,最宜陈设于御苑中。铜琴,仲尼式,铜胎上髹有斑驳古铜色漆几可乱真,金徽玉轸,龙池上方篆书琴名“玉泉”,下方鎏金篆书的乾隆帝御制琴铭及“乾隆庚午仲秋御题”款,并朱文“几暇怡情”印、白文“得佳趣”印,无不表明乾隆帝对此铜琴的鉴赏和喜好。
除了影视剧中文人仕女弹琴以修身养性的刻板印象之外,古琴还是儒家圣贤和历代王朝推行礼乐教化政治的物质载体。展览名称“大圣遗音”之“大圣”,所指自然是“炎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等儒家圣贤。中国古代礼乐文明传统,礼和乐内外相辅相成、形影不离,甚至可以说没有乐的礼不是礼,没有礼的乐不是乐。即以明清时期而论,古琴与瑟并为“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之中“丝之属”的乐器,用于坛庙祭祀和国家重大朝会典礼所陈设的雅乐——中和韶乐之中。圜丘坛、祈谷坛、方泽坛、太庙、社稷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文庙等坛庙,除文庙祭祀文圣孔子用六张古琴外,例用古琴十张。皇帝登基、大婚和冬至、元旦、万寿三大节朝贺等国家重大朝会典礼,陈设中和韶乐,用古琴四张、瑟两张。而明清两代皇帝之所以关注古琴的制作和鉴藏,其中一个主要考量就是复兴雅乐、修明礼制,推行礼乐教化,稳固江山社稷。为了反映这一历史真实,本次特意展出“金之属”的编钟、镈钟和“石之属”的编磬、特磬各一件。其中,尤为珍贵的是黄钟律金编钟(图3),为真正的金钟,是康熙五十五年(1716)康熙帝专为祈谷坛祭祀典礼制作的整套十六枚编钟之一。编磬、特磬均采用新疆和田碧玉琢磨而成,形制规整,表面描金云龙纹,金玉之色相映生辉;而其外形规格减半,专用于重华宫三清茶宴等殿内典礼演奏。古人认为,金、玉是世间万物中至为精纯者,以真金美玉制作钟磬,才能与天地神祇的神格相称。编钟、编磬为历代雅乐的“编悬”重器,“金石之音”为历代宫廷雅乐的骨干音,古琴的音色是可以与之相谐和的。历代名琴也常以钟、磬、玉等命名,如“号钟”“金钟”“霜钟”“韵磬”“玉玲珑”“玲珑玉”“九霄环佩”等。
明清皇帝对古琴和礼乐的关注,琴本体之外还体现在宫廷的方方面面,此次展览即在有限的展柜空间中集中展出了一组与古琴密切相关的小件的琴模、印册文物。如“康熙御制”款琴模,仲尼式,大小为琴正常规格的六分之一,髹黑漆,白玉轸足小如米粒,紫檀岳尾一丝不苟,虽缩微却悉合规制,当为康熙帝晚年主导乐制改革、大规模改制琴瑟钟磬等典制乐器之时,用以规正琴之形制的标准器。寿山石“琴书清乐”印,明代宫廷闲章,形制素朴,印文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之语。红玛瑙“半榻琴书”印,为乾隆帝身为皇子时所制,琴书对举,表明他对文人闲逸雅致生活情调的追慕,后来常钤盖于《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等内府珍藏书画上。碧玉“雅正希音”册,共4片,双面阴刻填金楷书,封面正中隶书“雅正希音”四字,册文为董诰敬书乾隆帝御制《题明世子朱载堉琴谱》和《再题朱载堉乐律全书》,表明乾隆帝赞同朱载堉历代雅乐追求古琴一弦一音的中和之声,力辟繁音悦耳之俗调的观点。
除文物实体之外,本展览还充分利用古琴展柜后的墙壁和展柜背板,精选历代著名琴画喷绘于其上,琴与画相互映衬,既丰富展览内容,又可呈现展览的主旨。如飞泉琴展柜后的《宋人临溪抚琴图页》(图4),图中一高士临流而坐,低首抚琴,动感颇显,笔简而神全;溪水盘曲掩映,时隐时现,松树偃仰屈曲,苍健老硬,石墙茅屋隐现于树后。观之如闻流水潺潺、琴声泠泠,气象萧疏,意境深远,画法苍劲清润,深得南宋名家马远、夏圭之嫡传。海月清辉琴展柜之旁的宋徽宗《听琴图轴》,画面正中一株苍松枝叶郁茂,树旁翠竹数竿,前面湖石上置插有花枝古鼎,环境雅致。抚琴者身穿黄冠缁衣,轻拢慢捻,身旁高几上金盘玉炉,青烟袅袅而上;听琴者朝服纱帽,一侧一正,一仰一俯,凝神静听,完全沉浸在琴声之中。全画构图凝练对称,设色富丽,气韵生动。朱致远制琴和焦林听雨琴之后同样是松荫下三两好友临溪听琴谈心的图景,万壑松涛琴之后为雍正帝松荫下临溪独坐鼓琴的册页,玉泉铜琴之后则是乾隆帝闲坐于避暑山庄松林中置放古琴的石桌之旁,前面也有溪流石桥。
琴画同一主题的反复出现,以及“飞泉”“玉泉”“海月清辉”“焦林听雨”“万壑松涛”等琴名,“高山玉溜,空谷金声”“庭松疏朗,风和月明”等琴铭,向观众渲染和强化了古琴之神,即中华先民信奉天人合一,寄情山水、融入自然的志趣。而多张古琴琴铭中一再出现的“天地中和,萬物咸亨”“天和之感,微音动听”“道德其人,中和其行”“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保合太和”等,同样表明了古人希图通过弹琴修养心性,达致天人、社会、身心的中正和谐,赞天地之化育的哲思。
二、古琴曲《秋鸿》主题展
在正殿展示古琴之形和琴文化整体氛围的基础上,后殿展厅继而以个案形式,让观众聆听古琴之声,感悟古琴之神。择选传世古琴名曲,通过打谱,经当代琴家之手还原活化为琴声,以播放视频的形式让观众零距离体验古琴曲之美妙琴声;而琴曲中蕴藏着中华先民的情感意绪和价值理念,在琴声传递及相关文物展示中便鲜活起来,可感可知。
古琴名曲《秋鸿》便进入我们的眼帘,成为此次策展的最佳选择。《秋鸿》相传创自于南宋古琴浙派大家郭楚望,成为明清以来广泛传播的琴曲之一。此曲分为三十六段,以振翅高飞、远举南征的秋鸿为意象,寓“怀才”“有信”等理想意蕴,旋律苍雄浑朴,节奏起伏跌宕,指法音调高古幽妙,令人听后有远达平沙、一举万里之感。更关键的是,故宫博物院珍藏有一套可谓古琴文化珍宝的《秋鸿》图谱册(见图5、图6)。从年代上讲,该图谱册成书于明代初年的,极有可能是浙派琴家徐和仲进献给燕王朱棣的琴谱,年代早于朱权的《神奇秘谱》,为存世最早的《秋鸿》版本之一。从内容上讲,该图谱册内容完整,独具《清商调》《夹钟清商意》两首练习曲,减字谱准确度高,指法更为高古绝妙;而且有谱有图,图先谱后,水墨工笔画绘制精美,形象而精准地表现了琴曲的意境,为其它所有《秋鸿》版本所不具。
展览中,由《秋鸿》所描绘的芦雁图景,配以一组以芦雁图为主题纹饰的器物,展示人们对芦雁题材的喜爱。如明代剔红芦雁图方形委角盘,盘开光内饰芦雁图,构图舒朗自然,开光四周及盘外壁四周饰各种花卉,极为精美。掐丝珐琅松鹤芦雁图扁瓶,腹部一面饰芦雁图,一面饰松鹤图,画面写实,细节表现清晰完整,可谓清宫旧藏掐丝珐琅工艺精品。又如碧玉雕芦雁图插屏,一面浅浮雕芦雁戏水图,一面镌刻描金乾隆帝御制诗《和李峤杂咏诗百二十首韵》之《雁》:“往来南北方,知候号随阳。汀畔芦花影,天边人字行。沙洲迹印月,龙塞信传霜。若问安身处,潇湘云水乡。”可见乾隆帝对芦雁题材也是颇为欣赏的。
自鸿雁形象过渡,由《秋鸿》琴曲和鸿雁所寄托的仁义礼智信、志士怀才避世、游子怀乡思亲、夫妻爱情忠贞等意蕴,本次展览还择选了一组与此精神主题相通的文物。如青花开光芦雁图笔筒,一面开光内绘寒江芦雁图,另一面开光内绘高士垂钓图,渔翁于舟中持杆而钓,悠然自得,旁侧楷书“扁舟一叶寄沧浪,明月清风任尔狂。醉卧不知天地老,醒来犹自咲(即笑)人忙”,反映了志士怀才避世、悠然超脱的理想。乾隆款剔红放鹤图梅花式盒,盖面上山峦环抱,草木葱茏,有仙鹤四只,一只翱翔,三只曼舞;林边亭前,两位高士赏景谈心,人鹤皆怡然自乐,名为放鹤图,实则是高士心灵的舒展。又如一件紫檀雕渔樵耕读嵌青玉雕芦雁纹三镶如意,首部玉瓦雕芦雁纹,柄身上雕士子读书、樵夫荷柴、农人牵牛、渔翁垂钓的形象,同为志士怀才避世的象征。而在古代社会文化观念中,麒麟为不伤生物、不践生草的仁兽,玉璜作为玉组佩的关键构件而成为知礼守礼的象征,鼎作为权利、社稷的象征转而成为诚信、团结的象征。故而,择选了一组质地华贵、制作精美的器物,如青玉麒麟吐书、白玉双龙纹璜、乾隆款掐丝珐琅兽面纹鼎式炉等,既可与五德俱全的大雁精神相通,又富有可欣赏性。